A: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1)年9月22日報導,根據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PwC)、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以及淡馬錫控股(Temasek Holdings)9月21日聯合發佈的「2021年亞洲農業與食品行業挑戰(Asia Food Challenge)報告」,亞洲人口與財富成長帶動食品消費,到2030年,亞洲需要1.55兆美元(2.09兆星元)的資金發展食品業。 該報告指出,未來10年印度和東南亞市場的食品開銷成長將最為強勁。印度和東協在食品開銷的複合年均增長率(CAGR)預計分別為5.3%(成長7,000億美元)和4.7%(成長5,000億美元);中國的複合年均增長率為3.9%(成長1.2兆美元)。食品消費成長為家族辦公室、風險創投公司等投資者提供大量商機。此外,未來10年的6大食品消費趨勢,預計是「保健食品」、「生鮮」、「安全且可追溯來源的食物」、「永續消費的食品(sustainable consumption)」、「替代蛋白質(alternative protein)」和「網路購物」。而不同地區對健康的關注點有所不同,新加坡消費者注重運動,中國消費者則講究選用優質食材和飲食均衡。 PwC新加坡亞太地區運營主管斯金納(Richard Skinner)指出,新興食品消費趨勢在新冠疫情前已在美國和歐洲興起。隨著亞洲消費者愈加富裕,當地也開始出現這些趨勢,疫情加快市場變化,例如加快民眾向餐館訂餐和食材的趨勢,隨著民眾感受此消費模式的便利,此趨勢將繼續成長。 淡馬錫綜合農業投資部執行總經理馬世文(Anuj Maheshwari)表示,要在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目標,並達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食品業必須做出改變。消費者對永續和更健康食品的需求增加,也願意付錢購買。願意接受新想法和進行創新的農產品科技公司,將能從中獲益。

A: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1)年9月22日報導,星展銀行「數位化調查問卷」顯示,亞太地區有七成年營業額超過10億美元(13億5,000萬星元)的大型企業以及年營業額介於2億至10億美元的中型企業,制定數位化轉型策略。新加坡有九成大中企業積極進行數位化轉型,在亞太地區僅次於臺灣,並領先於中國和香港。 亞太地區共13個市場和英美共2,600家企業高管和企業家參與調查。該調查指出,儘管亞太地區企業持續大力實施數位化轉型,但仍有進步空間。亞太地區有約一半(53%)大中企業處於數位化的起步階段。疫情加快對無接觸式服務的需求,亞太地區有97%企業都表示正面臨數位化轉型的外部壓力。推動變革需求的主要外部壓力來自客戶和關鍵市場需求(35%)、供應鏈的日益複雜化(26%)和競爭對手的威脅(20%)。 另一方面,星展銀行本年也將調查範圍擴大至亞太地區1,000多家中小企業。調查發現,新加坡有72%中小企業已制定數位化轉型策略,領先於香港、中國、臺灣、印度和印尼。整體而言,只有四成的亞太地區中小企業制定數位化轉型計畫,而僅有一成(12%)確立數位化策略。 星展集團(DBS)環球交易服務部主管林順忠表示,現今,無論企業規模如何,實行數位化勢在必行。數位化科技變化速度之快讓企業在制定並實施全面且有效的數位化策略方面困難重重。該銀行支援企業推行數位化方案,從而在挑戰中壯大。

A:馬來西亞國際貿易暨工業部(MITI,簡稱貿工部)部長阿茲敏(Mohamed Azmin)頃於國會答覆議員提問時表示,馬國政府承諾將於本(2021)年 12 月中旬前完成「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的批准程序。   上述批准程序係根據 15 個成員簽署的協定,包括 10 個東協成員國和五個自由貿易協定 (FTA) 夥伴,於2020年 11 月 15 日舉行的第四屆 RCEP 峰會上簽署該協定。   根據RCEP協定的規定,該協定將在至少六個東協成員國和三個東協自貿協定夥伴向東協秘書處提交批准書後60天生效。   在2021 年 9 月 9 日舉行的第 53 屆東協經濟部長會議上,東協成員國期盼 RCEP 協定能如期於 2022 年 1 月 1 日生效。   另一方面,已批准RCEP的國家為新加坡、中國大陸及日本,緬甸已提交批准信予東協秘書處,泰國則已完成國內批准程序,預計於本年底致函汶萊東協秘書處。汶萊、菲律賓、印尼、柬埔寨和越南等東協國家已宣布計劃於2021 年 11 月前完成國內批准程序。   阿茲敏部長另稱,對於馬國而言,RCEP 批准程序需對國內貿易暨消費者事務部管轄範圍內與智慧財產權相關的三項法案進行修訂,即專利法、版權法和商標法,以確保該法案符合馬國在 RCEP 協定下的義務。倘馬國延遲批准,該國將無法享受協定中所涵蓋的好處與優惠待遇,包括降低商品出口關稅、服務貿易的市場進入、熟練專業人員的流動以及增加 RCEP 成員國間的投資機會。   RCEP 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其市場覆蓋了世界近三分之一或 22 億人口。   馬國將繼續努力促進與加強RCEP成員間的合作,以符合該協定的主要目標,即加強區域價值鏈活動並使 RCEP 更加友好。對於新冠疫情下消費者需求模式向數位經濟的轉變,RCEP協定設有電子商務的專門章節,以協助中小企業參與電子商務服務。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國際貿易暨工業部(MITI,簡稱貿工部)部長阿茲敏(Mohamed Azmin)頃於國會答覆議員提問時表示,中國大陸正式宣布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將對該貿易協定產生重大經濟影響。作為中國大陸的主要貿易夥伴,中國大陸的政策和發展將對馬國和本區域其他國家產生影響。   馬國透過東協─中國大陸自由貿易協定與中國大陸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FTA)。   阿茲敏部長指出,一旦中國大陸加入CPTPP協定,該國就需提供市場進入機會,以滿足該協定的高標準。因此,與東協─中國大陸自由貿易協定相較,預計中國大陸透過參與 CPTPP將獲得更廣泛以及更全面的市場進入,很快將使馬來西亞受益。以「原產地規則」為例,每一種被認可為來自馬國或CPTPP成員國的產品,都將獲得優惠關稅待遇。中國大陸加入 CPTPP 將使馬國的製造商和生產商能夠使用來自中國大陸的原物料生產產品,該產品將可享受優惠關稅。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會議與展覽主辦與供應商協會(MACEOS)會長張國平頃表示,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馬國會展業蒙受巨大損失,金額高達40.5億馬幣(約9.8億美元)。   馬國政府將商業活動重新歸類為國家復甦計畫(National Recovery Plan)下的經濟活動,對加速該產業的重新開放至關重要。在國家復甦計畫下,商業活動或會議、獎勵、會議與展覽(MICE)的新冠危機第四階段策略,被歸類為社交活動。   在過去18個月的全面封鎖期間,會展業者無法組織活動。在該封鎖階段,商業活動皆沒有獲得任何特定財政援助。隨著雪蘭莪州、吉隆坡和布城地區80%以上的成年人口已完全接種疫苗,商業活動重新開放的時機已然成熟。巴生河流域是馬國的經濟中心,商業活動允許啟動後將加速經濟復甦。   根據MACEOS於7月對會員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5%的受訪者表示業務收入下降了75%以上。在可預見的未來,倘未有任何業務或財務援助,會展業者將繼續受苦。超過5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將無法維持營運與現金逾3個月,預計將帶來巨大的失業潮。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菲國眾議院於本(9)月21日通過該院第7425號法案(又名數位稅法案,Act Establishing Digital Taxation in the Philippines),對在菲國之數位交易課徵12%加值稅(VAT)。 該法案係修改國內稅法第105-A章節,增加條款明訂對於非居民的數位服務供應商如Netflix、Spotify及Lazada,應對其透過平台的交易課徵加值稅。所謂的數位服務供應商(digital service provider,DSP)為透過其經營之線上平台向買方提供數位服務或商品,該平台目的為買賣貨品及勞務或代表任何人提供數位服務以進行交易。 對於DSP提供服務對象為政府時,課徵5%的VAT,其他對象則為12%。倘過去一年銷售額超過300萬披索(約6萬美元)之DSP,則須向稅務局登記繳納VAT。此法案目前送請眾議院審議。

A: 據日本農林水產省本(9/22)日發布新聞稿稱,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宣布解除自2011年發生東京電力公司福島核災後對部分日本食品採取之限制進口措施,對象包括福島縣產的稻米及原木香菇等所有品項,自本(9)月22日起將可恢復對美出口。 目前美國僅次於香港及中國,係日本農林水產品、食品之第三大貿易夥伴,去(2020)年相關出口總額計1,188億日圓。日本政府擬定在2025年農產品出口2兆、2030年5兆日圓之中長期目標,因此擴大對美出口攸關重要。本次美方解除進口管制措施,日本食品將進一步擴大輸銷美國市場。 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廠爆發事故後,全球共有55個國家及地區對日本食品採取強化進口管制措施。在美國取消限制後,目前仍尚有14個國家及地區對日本核災食品採取限制進口措施,包括中國、韓國、台灣、香港、澳門及印尼等。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緬甸海關的統計,在2020-21財年的前10個月(10月至7月),緬甸的食米及碎米出口創收6.42億美元。過去8個月出口的食米及碎米估計逾120萬噸。邊境貿易中斷導致市場疲軟,但邊境出口市場價格持平。 根據緬甸食米聯合會(MRF)的統計,根據不同的品種及品質,白米的價格在每噸375至405美元、糯米價格為每噸600至610美元、碎米價格為每噸300至335美元。今年,對歐洲國家的食米出口量正在下降。緬甸向中國及孟加拉國運送食米及碎米,但由於邊境站關閉造成運輸困難,市場暫時降溫。從5月份開始,食米價格續呈漲勢。此外,為遏制新冠肺炎疫情及天災而採取的限制措施,也影響了價格。MRF預計未來幾個月價格將保持看漲。國內市場需要優質食米,根據不同品種,每袋食米的價格在3.6萬至6.8萬緬幣之間波動。低質食米目前每袋價格在2.3萬至2.88萬緬幣之間,價格顯示逐漸上漲。 MRF於2021年8月14日與各省邦的委員會成員、出口商及有關公司就食米生產及價格穩定舉行視訊會議,討論COVID-19影響下,2021-22年雨季可能出現的產量下降,及投入成本高的相關問題,以及向有需要的人捐贈食米,和在工業區附近以可負擔的價格出售食米的計畫。因此,從2021年9月14日起,MRF、緬甸食米及稻穀貿易商協會、食米批發中心(Wahdan)、貿易商及經紀人在仰光省以更合理的價格銷售食米。 Ayeyawady Pawsan、Shwebo Pawsan、Pawkywel、短成熟品種(90天)及糯米將以每袋2.35萬至5.4萬緬幣的低價出售。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商務部的一份報告,截至2020-21財年9月10日,緬甸與孟加拉間的邊境貿易達到3,540萬美元,較去年同期的5,140萬美元減少1,600萬美元。緬孟邊境貿易總額包括緬甸出口1,698萬美元,進口1,843萬美元。 緬甸通過海運及陸路向孟加拉出口貨物。雙邊邊境貿易主要通過若開邦實兌及Maungtaw入境點進行。據商務部介紹,兩國貿易的產品包括竹子、生薑、花生、鹹水蝦及魚、梅子幹、大蒜、食米、綠豆、毯子、糖果、梅子醬、鞋類、冷凍食品、化工、皮革、黃麻製品、煙草、塑料、木材、針織品及飲料。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商務部的統計顯示,緬甸與日本間額貿易額在本財年逾10.49億美元,日本成為緬甸第三大出口夥伴。根據商務部的統計,在2020-21財年的前10個月(10月至7月),緬甸對日本的出口約為7.68億美元,而進口值僅為2.81億美元。 緬甸向日本出口的產品有成衣、水產品、食米、黑芝麻、綠豆、橡膠等產品,而進口機器及機械設備、電子設備、化肥、化工產品、藥品、汽車等產品。雙邊貿易額在2019-20財年為19.2億美元、2018-19財年為18.9億美元、2018年小預算期為10億美元、2017-18財年為19.2億美元、2016-17財年為20億美元、2015-16財年為18.4億美元。 根據投資暨公司管理局(DICA)的統計,本財年,3家日本企業獲准向緬甸初始投資5.18億美元。在迪拉瓦經濟特區的外人直接投資總額中,日本佔34.7%以上。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提供貸款,如官方發展援助貸款及旨在促進緬甸社會經濟發展的兩步貸款。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仰光黃金企業家協會(YGEA)限制投資者可以交易的黃金數量,每天只允許10緬克黃金交易。近日,國內黃金市場也有部分沒有實物黃金的採購訂單。因此,YGEA敦促其成員規範交易,以應對市場波動。據YGEA稱,為規範國內黃金市場的漲勢,該協會呼籲其會員在進行黃金交易時只進行即使付款,避免通過電話進行口頭交易,並暫停仰光地區以外的交易。 9月20日,黃金的價格為每緬克182.8萬緬幣(0.578盎司,或0.016公斤),而國際黃金市場上的黃金價格則達到每盎司1,745美元。9月17日,美元兌緬幣的匯率約為1,970緬幣。黃金的價格在最近幾天裡再創新高,在9月11日的外匯市場上,隨著美元在緬元上的升值,黃金的價格達到了190萬緬幣的最高點。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緬甸中央銀行(CBM)表示,在過去的8個月裡,從2月到9月15日,該行以拍賣價格售出1.448億美元。CBM在2021年2月至9月15日的每月售出額:2月售出680萬美元、4月售出1,200萬美元、5月售出2,400萬美元、6月售出1,200萬美元、7月售出3,900萬美元、8月售出2,800萬美元。3月份則沒有進場。據報道,CBM在9月13日標售1,500萬美元,9月15日售出800萬美元。CBM標售外匯以在短期內減少外匯匯率波動。CBM的外匯標售係遵照相關規則及指令,透過持有授權經銷商 AD 許可證的 3 家國有銀行、19 家當地私人銀行和 13 家外國銀行進行外匯交易。

A:緬甸皎漂經濟特區深水港計畫 (Kyauk Phyu SEZ Deep Sea Port Project) 現場初步勘察協議已於 2021 年 9 月 15 日在北京簽署,象徵該案又向前邁進一步。該計畫的主要開發商中國中信集團 (CITIC Group) 宣布,中信集團緬甸港口投資有限公司已以客戶端身份,與得標者 (中信建設與中國交通建設公司子公司 CCCC FHDI所組成的聯盟) 簽署協議,將在計畫所在地若開邦進行諮詢服務和現場初步勘察工作。 皎漂經濟特區深水港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中,緬中經濟走廊項下的骨幹計畫,佔地 4,300 英畝 (1,740 公頃),包含建置一個具備紡織成衣製造、建築材料加工、食品加工、製藥、電子以及研究等設施的工業區。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 2020 年 1 月訪緬期間,雙方簽署深水港特許經營權與股東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設立一家合資企業,以執行本計畫之建設與營運。

A:一、菲律賓星報本(9)月20日報導,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及醫學院的全球追蹤報告,菲律賓在過去28天名列全球新冠病例最多國家之第8位。根據該大學本月19日統計,過去29日菲國新增確診案例為527,114例,排名全球第8,累計至9月19日,共確診達2,366,749例。 二、過去28天全球新冠病例最高20個國家中,亞洲國家有馬來西亞的542,737例,排名第7;泰國432,620例,排名第10;日本390,827例,排名11位;越南排名13,共340,316例;印尼排名17位,計221,481例。 三、排名前6位的國家為美國4,290,319例;其次為印度的1,023,929例、英國943,964例、伊朗768,165例、巴西673,838例及土耳其623,820例。

A:一、菲國總統企業顧問Joey Concepcion近日表示,政府正在思考如何協助民航業者渡過疫情難關。C顧問近日與菲律賓航空、宿霧航空及亞洲航空等民航業者會商,業者希望向政府請命,減少入境乘客隔離時間至1週,降低乘客搭機成本,讓航空公司維持一定運量,以渡過疫情難關,免於倒閉危機。目前菲國對於入境人士採取依來自國家之疫情分紅、黃及綠色名單實施隔離,只有從綠色名單國家入境菲國且接種2劑疫苗者,可縮短隔離時間為7日。其餘均需入境隔離14日。自9月19至30日,綠色名單有52個國家(包括台灣),但不包括菲律賓人在海外工作最集中的美國及中東國家。 二、C顧問提出警告,倘航空業無法渡過疫情難關,連帶菲國觀光業也將隨之受到重大影響。盼政府亦能考量業者建議並將美國納入綠色名單,尤其是在聖誕假期即將到來之際。另亦建議開放完全接種者搭乘國內飛機旅行,不僅可協助航空業,亦可幫助觀光產業。此一建議獲得超過1000家企業主及連鎖業者之支持,認為政府應對於完全接種者提供更多行動自由,以提高接種誘因。

A: 日刊水產經濟新聞本(2021)年9月21日報導, 日本於本年9月17日召開水產政策審議會(水政審)第112次資源管理分科會(分科會會長,東京海洋大學田中榮次教授,就擁有大臣(部長)許可「鰹鮪漁業」之近海鮪延繩漁船(小於150噸),審議通過導入公共個別漁獲配額(IQ)管理太平洋大型黑鮪(大型 = 30 公斤以上),預定明年1月開始實施。 水產廳表示將在 2023 年之前對獲得大臣許可的漁業實施 IQ 管理政策,但根據修訂後日本「漁業法」,其次第二例實施公共 IQ 為北太平洋圍網鯖魚類。 資源管理分科會接受水產廳提議,審議對資源管理基本方針部分修正,對本年1月開始採行之自主性IQ管理,管理區分為1月-3月及4月-12月,同意分別變更為「漁獲配額管理」及「漁獲總量管理」之管理區分。太平洋黑鮪之公共IQ對象,針對在日本近海作業擁有「鰹鮪漁業」大臣許可之未滿150噸漁船,漁獲配額有效期間為1月~12月1年期間,接受業者申請依每船設定漁獲配額比例做分配,分配比例70%為最近3年間(2018年~2020年)之漁獲實績之比例,剩餘30%由申請之漁船平均分配。 漁獲配額之有效期間原則為5年,但為公共IQ實施後使用漁獲實績分配儘速轉換施行,有效期間縮短至2年。目前對象之部分漁船,以自主性IQ進行試驗。本年10月中旬除修正基本方針進行政府公報登載外,漁獲配額比例之申請11月15日截止,12月上旬漁獲可能量及當初分配案諮詢水政審,預定可獲得決定。具體之漁獲配額,依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最終所決定之大型魚增加15%配額方向,再根據分配比例進行分配。 按日本資源管理原以總量管制(TAC),目前逐步導入歐美IQ制度,著眼於近海資源更緊密管理,使政府有更大主導權,具有嚴謹數量控管、避免先佔競爭及選擇漁獲物大小作業等優點。台灣沿近海漁業資源持續減少,似應檢討更適合本國漁業之先進漁業資源調查評估與管理制度。

A:一、菲國馬尼拉時報本(9)月19日報導,杜特地(Duterte)總統已於本月2日批准RCEP,並已提交至參議院審議,俟國會程序完成後,將送批准書至東協秘書處存放以完成批准程序。 二、菲貿工部(DTI)Lopez部長預期在參議院應不致遭到反對,DTI助理部長Allan Gepty表示,越早加入RCEP將越早受益,因此菲國希望成為第1批送交批准書的簽署國。在RCEP下,菲國定位為該區域之投資、創新、製造以及培訓和教育中心。 三、RCEP要求簽署國五分之三(6個東協國家和3個東協對話夥伴)完成批准後,協議將於60天內生效。目前中國、新加坡和日本已送交批准書至東協秘書處,泰國及柬埔寨完成國內程序但尚未送批准書。

A:據宏國中央銀行(BCH)分析報告指出,宏國紡織成衣加工出口產業於本年上半年展現強勁成長;該產業上半年總出口額達23.74億美元,較上(2020)年同期出口12.95億美元成長83.3%。本(2021)年全年宏國紡織成衣加工出口產業出口預估將可超逾40億美元。  

A:宏都拉斯財政部(Sefin)頃提出約達 3,080 億宏幣(計128億美元)之明(2022)年中央政府總預算草案,較本 (2021)年政府總預算額度增加約 200 億宏幣支出。主要增加之預算將配置於受颶風災害之衛生、基礎公共建設、教育及「生活更好」福利政策。 資料來源:La Tribuna等媒體

A:宏國COVID-19疫情及確診數持續增加,據宏國衛生部統計,本年上半年染疫死亡人數已超過去年全年。迄至9月21日統計資料,宏國新冠肺炎確診個案累計36萬人,其中累計死亡案例共9,561例,單日增加24例。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