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依據奧地利新聞報2021年9月20日引述聯合國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公布之「2021全球創新指數報告」(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21, GII 2021),WIPO針對132國之創新力進行評比,瑞士維持第1名,奧地利排名自2020年之第19名上升至第18名,為排名上升之10個國家之一。 第2至第10名為:瑞典、美國、英國、南韓、荷蘭、芬蘭、新加坡、丹麥、德國。其他名列前20之歐洲國家尚包括:法國(11)、冰島(17)、愛爾蘭(19)及挪威(20)。斯洛維尼亞及克羅埃西亞分別排名第32及42名。 奧地利在創新投入(innovation inputs)及創新產出(innovation outputs)排名第16及第24名,總排名第18;並在51個高收入國家中排名第17,於39個歐洲國家中排名第10。以7個次指標來看,奧地利在機構、人力資源暨研究、基礎建設、商業成熟度、知識暨技術產出,以及創意產出6個面向表現高於歐洲平均,尤以「人力資源暨研究」(全球排名第7)及「基礎建設」(7)這2項表現最佳;在「市場成熟度」(40)表現則有待加強。 進一步觀察細項,奧地利在法規環境(6)、高等教育(4)、研發支出占GDP比(5)、政府線上服務(7)、數位參與(6)、物流基礎建設(4)、環境永續(6)、國內產業多樣性(5)、政府研發支出(4)、生產及出口複雜性(Production and export complexity)(6)等表現較佳。在創業容易度(98)、投資(71)、FDI淨流入占GDP比(126)、勞動生產力成長率(91)等項有待加強。

A:參考資料:The Irish Times 日期:110年9月21日 文號:駐英經(110)經字第777/P200號(商情文號:第777號) 商情本文: 在新冠疫情影響下,過去20個月愛爾蘭財政支出爆增,但據了解愛爾蘭政府於10月12日制定預算案時,減稅及福利增加可能仍在預算案規劃內,愛爾蘭政府估計減稅導致稅收減少約5億歐元,且將另支出10億歐元將用於社會福利及改善服務。 在所得稅方面,2020年10月政府曾承諾不增加所得稅。所得稅現為國庫最大收入,因此即使小幅提升也有助於財政收入大增,估計若將20%的標準稅提高1%,一年可增加6.64億歐元;相對而言,減稅則恐大損財政收入,如減少1%,政府將損失約6億歐元,對40%的所得稅別者減1%稅,也將損失3.19億歐元財政稅收。 在社會福利方面,上次增加愛爾蘭國家年金(State pension)為2019年3月時,政府正討論每週增加5歐元,使每週可申領金額達253.30歐元。由於政府已承諾提供一系列社會福利政策,其他社會福利措施亦可能增加。另在住宅方面,愛爾蘭政府的Help-to-Buy計畫可能被延長,此針對房屋首購族的減稅計畫原將於年底到期。而雖政府最近在其全住宅策略中提出空閒房產財產稅,但此應不會在本次預算案日發表,原因在於政府尚在收集相關數據。 在雇主成本方面,可能提高雇主社會保險率(PRSI),從目前的11.05%調漲,不過部分人士對此極其反對,且此將影響所有雇主,包括在疫情期間受創的雇主;此外,尚有法定有薪病假變更,此將使有薪病假的天數增加到10天(將在2025年分段實施),以及年金自動註冊(pension auto-enrolment)等措施,均將增加雇主成本。國內也有提高針對勞工與自僱者的社會保險率之討論。對政府而言,若社會保險率增加1%,一年便可為國庫增加7億歐元,不過此將對已受疫情影響的年輕就業者更為不利。 隨著愛爾蘭逐漸擺脫疫情陰霾,疫情期間失業補助金逐漸削減,轉為增加提升技能和再培訓的措施,如在補貼、學徒制和國家資助計劃等方面。此外,面臨愛爾蘭房屋供應危機,也需要額外的輔導措施,以推動房屋建設熱潮。鑑於愛爾蘭政府規劃在疫情後持續鼓勵遠距工作,今年預算案可能對此有退稅措施,目前勞工可在雇主同意下每日向其申請3.20歐元退稅,或在提交稅單時申請,以要求一部分的居家支出減免,國內尚有人希望可見更多針對居家工作或混合型態工作的鼓勵措施,如對辦公桌椅等器材設施的支出等亦可提出減稅。不過政府稅務策略小組則建議,為居家工作者減稅的獎勵方案無經濟論據,原因在於目前許多人已在無減免狀況下從事居家工作。 另外,目前碳稅亦將提高,預計在2029年前每年將增加7.50歐元,至2030年將增加6.50歐元,屆時碳稅將升至每公噸 100歐元,另還有可能增加煙草稅和酒精稅,而汽柴油的消費稅也可能增加。在增值稅方面,餐飲業目前仍享較低的稅率9%,此措施將於今年年底終止。

A: 據約旦時報報導, IMF最新預測,隨著疫苗的接種及遊客逐漸回歸,預估本(2021)年約旦經濟成長率為2%。2020年約旦公共債務GDP占比達88%,預估2021年公共債務GDP占比將達91%。IMF並預測2025年約旦公共債務GDP占比將降至80%以下。 報導續指出,約旦在2021—2022財政年度中,由於疫情原因融資需求將增加約11億美元,因此IMF已核准對約旦提供2.06億美元融資貸款,以協助約旦因應經濟挑戰。 據約旦統計局發佈之最新資料,2021年1月至8月作為衡量通貨膨脹重要指標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自去年同期之101.04點上升至102.14點,上漲1.09%。另2021年7月約旦工業生產者物價指數(PPI)上漲9.27%,達121.02點,而去年同期為110.75點。

A: 據約旦時報報導,安曼工業總會(Amman Chamber of Industry, ACI)指出,2021年前8個月該會出口額為32.57億約幣,較2019年同期29.89億約幣,成長9%。 該商會表示,2021年1-8月美國、印度、沙烏地阿拉伯及伊拉克佔ACI出口的一半以上,為19.14億約幣。同期間,對美國之出口額為6.17億約幣,2019年同期為3.68億約幣,成長68%,美國成為該會出口額最大國家。另對印度之出口約5.63億約幣,較2019年同期為4.76億約幣,亦成長18%。對伊拉克市場的出口略有增加,為3.49億約幣,而2019年同期為3.47億約幣。對沙烏地阿拉伯之出口為3.85億約幣,較2019年同期之3.89億約幣,下降1%。 據ACI的數據顯示,2021年前8個月對敘利亞之出口額5,500萬約幣,較2019年同期之4,800萬約幣,成長16%。同期,對土耳其的出口3,100萬約幣,較2019年同期之2,300萬約幣,成長36%。2021年1-8月,對其他國家包括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印尼、埃及、巴西、阿爾及利亞、蘇丹、比利時、利比亞、馬來西亞及荷蘭等國之出口亦有所成長。

A: 據約旦時報報導,約旦國家電力公司(National Electric Power Company, NEPCO)指出,該公司2020年虧損額為6,170萬約幣,而2019年利潤為275,000約幣。NEPCO累計虧損已達49.82億約幣。 據約旦國家電力公司財務報告指出,與2019年相較,因疫情導致電力需求降低,與該公司原預估2020年預算的電力需求將成長2.5%有落差,導致2020年銷售收入比2019年下降12%。其他因素尚包括降低電力分銷公司之批發與燃油價格差異,另由於2020年疫情布蘭特原油價格下跌32%,天然氣價格調降,導致電力成本降低9.2%。疫情亦使若干再生能源專案及Attarat頁岩油發電廠專案延遲進入市場供電,未達預期固定發電成本降低之目標,增加對進口天然氣發電之依賴。另電費收繳不善,加劇貨幣赤字,導致NEPCO需向當地銀行融資及延遲償還逾期帳單。 報導指出,根據約旦國家電力公司的年度報告,約旦在2020年總共購買19,194 GWh之電力,售出18,863 GWh電力,購買之傳統電力為15,768GWh,而購買再生能源的電力為3,024GWh。其中,從埃及進口之電力為380.6GWh。約旦出口之電力為190.1GWh,其中183.9GWH出口至以色列之耶路撒冷公司,6.2GWh電力出口至伊拉克。

A:根據丹麥新聞媒體於9月22日引述丹麥央行之最新預測數據,就經濟成長而言,丹麥2021 年將是自 2006 年以來最好的一年。粗估GDP 較 6 月份之預測上揚 3.3%上修至 3.8%,  出口市場的成長和限制的解除預計將使經濟進一步成長。預計就業方面與政府在 8 月底提出的預測完全一致, 亦將進一步增加,丹麥之經濟正走向溫和繁榮。 另一方面,央行對 2022 年的展望略微下調,由之前 3.7%下修至 3.1%。預計失業率將從目前的約 109,000 人的總失業人數持續下降至明年 88,000 人。另外其預測中提到,經濟面的幾個部分如建築和工業及服務業仍面臨人力短缺, 以及因疫情導致運輸受阻而出現材料短缺壓力。

A:根據丹麥新聞媒體於9月22日引述丹麥統計局之最新修訂數據,政府原預計 2020 年公共財政赤字為 1600 億丹麥克朗,但結果僅43 億丹麥克朗。新冠肺炎對丹麥之公共財政的影響幾乎沒有政府去年在疫情爆發時所擔心的那麼大。原先預估的赤字為 140 億丹麥克朗,此新調整數據較低是由於政府為公司的新冠貸款擔保預留過多的數10億克朗。   Danske Bank 之首席經濟學分析師 Las Olsen表示,赤字遠低於預期是相當令人驚訝的。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丹麥安全渡過 GDP 發展第二糟糕的一年,公共赤字居然如此之低。部分原因是因為丹麥透過支付累積的假期金來提振經濟,實際上以更高稅收的形式為公共部門提供收入。 此數據清楚地表示丹麥的公共財政沒有問題,也沒有因疫情危機而負債累累。丹麥經濟表現良好,據丹麥統計局 9 月消費者信心指數顯示為 8.2,為 2018 年 7 月以來的最高值,消費者實際上比新冠危機出現之前更正面看待自己和整個丹麥經濟。

A:根據丹麥新聞媒體於9月22日報導,由產業基金會( Industriens Fond)、商總 (Dansk Erhverv)、工總(Dansk Industri)、中小企業中心(SMVdanmark) 和消費者委員會 (Forbrugerrådet Tænk) 於週三共同推出全球首創一項新網路交易安全標誌 D-mærket,為保護消費者能輕易辨別有哪些公司負責任處理數據及提供消費者擁有 IT 安全信心。 申請此標誌之公司需須經過8項標準驗證合格方可取, 其中包括滿足數位責任及數位資料透明化等條件。   消費者委員會之首席法務官  Anette Høyrup 認為,此標誌對消費者來說是一個明顯的優勢,伊指出消費者數據的安全對公民很重要,在複雜的網路世界,消費者需要一盞明燈以協助辨別數位安全交易。網路交易安全是目前丹麥民眾擔憂的議題,未來此憂慮將持續,因此,此標誌將有助於提高丹麥公司的 IT 安全性及消費者網路安全信心。   丹麥商總之數位政策主管 Janus Sandsgaard 表示,丹麥公司需要援手需要一種系統化的方式向其消費者確保網路安全。   丹麥工總之執行長 Lars Sandahl Sørensen 指出,該標誌將可以為丹麥公司帶來競爭優勢並有益於丹麥公司,就如同丹麥的高度食品安全意味著丹麥公司能夠在最難以進入的市場銷售產品一樣。   產業基金會之網絡項目經理 Malene Stidsen 認為,此標誌將成公司的競爭參數, 因為取得此標誌之公司代表擁有良好的網絡安全。   

A:綜合華爾街日報及彭博社報導,美國民主黨掌控的眾議院9月21日以220對211票通過臨時撥款及債務上限法案,將於9月30日財年結束後繼續撥款支應聯邦經費至本年12月3日,並暫停聯邦債務上限至2022年12月16日,該法案並納入緊急災難援助286億美元及協助阿富汗人民撤離63億美元,美國參議院預計本週稍後或下月進行投票,白宮已發表聲明表示支持。   美媒普遍認為參院兩黨就提高聯邦舉債上限已形成政治僵局,共和黨參議員幾乎全面反對提高債務上限,以作為民主黨單方面透過議事技巧推動以簡單多數優勢,強行通過3.5兆美元社福支出計畫的抗議行動,預期民主黨將甚難取得通過該案所需的共和黨10票支持,共和黨並揚言民主黨應將提高債務上限一併納入前述3.5兆美元法案,自行承擔提高債務上限的全部政治責任。

A:綜合華爾街日報及彭博社9月22日報導,美國聯準會主席Jerome Powell在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後記者會表示,美國聯準會最早可能於本年11月2日至3日召開的FOMC會議開始縮減購債規模,並在2022年年中完成,然渠強調縮減購債規模,並非開始升息的時機點。美國聯準會為刺激經濟自2020 年6月以來,每月至少購買800億美元美國國債及400億美元抵押貸款債券。   美媒指出,Powell主席雖駁斥輿論升息預測,表示升息時機門檻將更加嚴格,然本次會議18位聯準會官員已有半數預測提前於明(2022)年底前升息,相較本年6月僅7位預測明年升息,當時多數官員仍認為遲至2023年方會升息。另美國聯準會亦發布最新經濟數據預測,2022年通膨中位數由本年6月預估2.1%,調升至 2.2%,2023年則維持2.2%;失業率與本年6月預測相同,2022年為3.8%,2023年為3.5%; 2022年GDP成長預期為3.8%,2023年為2.5%,均高於先前預測。

A:謹查,據報載,印尼政府原暫定實施購買新車免課奢侈稅措施至本年8月底,自本年9月起至12月,購買1500cc(含)以下汽車僅減免25%奢侈稅。惟據印尼財政部本年9月13日頒布實施之2021年第120號部長令,本年9月至12月購買新車之奢侈稅優惠措施如次: 1. 購買1500cc(含)以下汽車免課奢侈稅。 2. 購買1500c以上至2500c之4x2汽車(前輪驅動或後輪驅動車),可減免50%奢侈稅。 3. 購買1500c以上至2500c之4x4汽車(四輪傳動車),可減免25%奢侈稅。 據印尼工業部長Agus Gumiwang Kartasasmita表示,此項新車奢侈稅優惠措施將有助提高汽車銷售業績,截至本年底預計銷量可增加35,553輛,而因汽車銷量增加,相關稅收預計可增加2.22兆印尼盾(約1.5億美元)。

A:華爾街日報本(21)日報導,Delta新冠變種病毒疫情擴散雖使全球經濟復甦趨緩,惟不至於破壞復甦軌道,OECD本週公布的最新季報雖首度下修全球及美國今年經濟成長率,然仍調高明(2022)年全年經濟成長率,綜整如下:   一、新冠變種病毒不至破壞全球經濟復甦:OECD最新預測顯示,美國2021全年經濟成長率由本年5月預測6.9%下修至6%、全球經濟成長率由5.8%下修至5.7%、歐元區由4.3%上調至5.3%,中國8.5%則維持不變;另OECD看好明年全球經濟成長,美國明年全年經濟成長率由本年5月預測3.6%上調為3.9%,全球成長率亦從4.4%微幅上修至4.5%,由於消費者商品需求依然強勁,且許多服務業尚未恢復到疫情前水準,新冠疫苗普及施打預期有助全球經濟復甦持續至 2022 年。 二、病毒傳播影響全球供應鏈:部分亞洲國家疫苗接種速率較慢,已影響當地製造業與物流,加劇西方國家商品所需零件短缺現象,例如自行車製造商Brompton Bicycle,面臨零組件吃緊壓力,且憂心Delta變種病毒關閉越南製造廠,無法滿足市場需求,類此供應鏈瓶頸導致近期全球物價上漲步伐加快。另各界因中國恆大集團處於破產邊緣而對中國房地產前景感到不安,該集團負債金額為全球同業之最,亦引發對全球金融市場的憂慮。 三、預期供應鏈瓶頸導致的全球通膨將於明年趨緩:OECD調升多數G20國家本年通膨,其中美國3.6%(相較5月預測增加0.7%)、歐元區2.1%(+0.3%)、中國1.2%(-0.3%);OECD預期2022年通膨不會進一步上升,供應鏈瓶頸將因開發中國家持續施打疫苗緩解,中國通膨雖提高至2.2%,然美國及歐元區價格上漲將較今年放緩分別為3.1%及1.9%。OECD表示,先進國家央行應逐步擺脫短期經濟紓困政策,並關切巴西等大型開發中經濟體因通膨導致央行拉升利率、加重企業與家庭債務負擔,進而拖累其經濟復甦。

A:根據CNBC本(22)日報導,福特汽車與電池回收新創公司Redwood Materials合作,將回收電動汽車電池再利用,將減少使用大量進口材料及減少開採礦物的需求和壓力,有助解決製造電動汽車電池所需原料供應及成本問題,建立美國國內供應鏈,讓顧客更有意願購買電動車。 根據LMC Automotive研究指出,隨美國電動車銷量預計將自2021年35萬輛上升至2025年每年超過100萬輛,汽車製造商逐漸關注電動車電池生命週期及電池回收議題。隨電動車數量上升,福特與Redwood Materials合作可使SK Innovations電池供應商確保鋰、鎳及銅等製造電池的關鍵原料供應穩定,預計將在內華達州工廠開始回收電池,將關鍵原料運回福特再利用,未來亦有可能於電池製造工廠鄰近區域建立新回收中心。 福特尚未明確制定回收細節計畫,但已承諾至2025年將投資22億美元開發電動汽車,另全電動輕型卡車預計將在2022年初交貨。   https://www.cnbc.com/2021/09/22/ford-signs-deal-with-redwood-materials-to-recycle-ev-batteries-.html

A:一、菲媒本(110)年9月22日報導,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公布2021全球創新指數,菲國於全球132個國家中排名第51位,較去年排名下滑1名,東協國家中排名第5,僅次於新加坡 (第8名)、馬來西亞(第36名)、泰國(第43名)、越南(第44名)。 二、該指數主要衡量7個創新相關領域,菲國於基礎設施(排名86名)、企業成熟度(排名33名)及創造性產出(排名65名)較去年排名下滑,另在知識與科技產出(排名30名)、人力資本與研發(排名80名)及制度(排名90名)較去年排名提高,市場成熟度(排名86名)與去年持平。另WIPO指出,菲國與土耳其、越南以及印度並列創新活動急起直追之中等收入國家,共同具有改變全球創新版圖的潛力。 三、菲國科技部Fortunato T. de la Peña部長表示,該部盼Science for Change Program(S4CP)法案儘早通過,有助支持菲國研發活動並改善創新排名。渠認為菲國資源有限,藉提升資源投入效率以改善知識與技術的產出亦相當有限,需要加強投資之政策,以更多投入於表現較落後之領域。 四、該指數觀察,儘管全球新冠(COVID-19)疫情大流行,各國政府及企業仍增加創新活動投資,2020年在科技產出、研發、智財權申請以及創投交易等領域皆呈現成長趨勢,其中已接受數位化、科技化及創新之企業展現出絕佳韌性。另外,疫情亦加速創新活動重心從歐美轉移到亞洲,如韓國及中國等亞洲國家有驚人表現,菲國已連續3年被該指數列為於創新活動有所成就,WIPO表示對菲國明年排名持相當正面態度。

A:依據瑞士每日廣訊報(Tages-Anzeiger)2021年9月22日新聞報導,2020年年初全球共有442座核電廠處於運行狀態,其中96座位於美國、58座位於法國、47座位於中國、4座位於瑞士。   全球核能發電量占總發電量之比例為10%,法國核電占比71%、瑞士核電占比35%、中國核電占比5%。   2020年初全球19個國家共54座核電廠尚在建設中。全球目前有119個核電廠建設計畫。   資料來源: 瑞士每日廣訊報(Tages-Anzeiger)新聞報導 日期: 2021年9月22日

A: 日刊港都新聞本(2021)年9月22日報導, 京都大學養殖技術創業公司在地魚(Regional Fish)(京都市梅川忠典社長)是由京都大學副教授木下政人及近畿大學教授家戶敬太郎應用基因編輯技術共同創建。就增加可食用嘉鱲魚肉進行研發,本年9月17日厚生勞動省及農業水產省已受理相關產品申請,該兩部會皆不需安全審查,僅報備就准許銷售,倘通過日本國內程序,應是世界上第一個在一般市場銷售之基因編輯動物食品。 以世界上首度基因編輯動物食品「22世紀鯛魚」名義出售該產品,將從 10 月開始依次發貨。透過基因編輯技術,在嘉鱲約 8 億個DNA 中,僅去除 14 個抑制肌肉發育之肌肉生長抑制素基因,可食用魚肉約為傳統養殖嘉鱲 1.2 倍,最多可達 1.6 倍;飼料效率提高約14%。因已證實基因編輯不是基因改造,而是自然界可能發生之變化,作為食品的安全性與一般食品相當,不會對生物多樣性產生不利影響。 為防止該嘉鱲魚及卵外流至養殖設施以外,以流水式陸上養殖系統生產,本期出貨40~50尾。梅川社長表示,養殖魚相較於青甘鰺可食用魚肉為體重6成,嘉鱲僅4成,利用基因編輯技術解決增加嘉鱲可食用部分成為課題,倘獲日本政府認可基因編輯養殖魚之安全性,越過高門檻,未來配合當地特性養殖合適品種,期待可活化日本水產業。 近畿大學家戶教授表示,基因編輯嘉鱲之品質,魚體筋肉纖維細胞肥滿、肉質細緻有彈性。在消費者認知課題方面,將配合需求進行促銷,該公司認為倘有需求將向陸上養殖業者銷售魚苗。因突然變異之育種約須30年,但基因編輯育種法僅須2~3年,較目前為止之品種改良為安全有效之技術。為解決日本水產從業人員減少及高齡化,活用基因編輯可改良收益性高之養殖魚品種,提升養殖業收益,活化地方經濟。 按基因編輯技術仍在發展階段,日本應用於水產養殖已漸有成績,創造有效之養殖魚種,對提高養殖業收益及活化地方經濟極具注意。但基因編輯究非天然成長,未來如何克服環保及安全疑慮,似仍須更多驗證。

A:根據丹麥新聞媒體於9月21日引述丹麥統計局的數據顯示,  丹麥勞動力市場的就業人數連續6個月增加。 今年4 月至 6 月,就業人數每月增加 17,000 至 34,000 人。7  月份就業人數增加 7,000 人,到 7 月底,與疫情爆發前相比,就業人數共增加 51,000 人。全國285 萬人就業創紀錄。 然而,失業率仍遠高於疫情爆發前的水平。7 月份的工作機會增長反映更多人在私營企業找到工作的事實。   在 Nykredit,首席經濟學家 Palle Sørensen 指出: 近幾個月勞動力市場因建築和服務業如酒店和餐館出現人手短缺而有所進步。然而, 目前就業市場壓力仍大,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就有可能導致工資上漲過快及導致經濟過熱。總而言之, 目前的發展為良好, 它看起來非常正面 而且丹麥經濟似乎表現得非常好 。但失業率與危機前相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仍有職缺可被填補。   9 月初,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建議,讓更多人參與勞動力市場以減緩人手不足的問題。其中一項措施是將應屆畢業生的每月失業救濟金減少 4,000 丹麥克朗至 9,500 丹麥克朗,並將失業救濟期減半至一年。 政府預計,到 2025 年,這些提案將總共增加 10,400 人就業。丹麥雇主協會另建議降低非歐盟國家公民在丹麥工作的薪資限額。

A:根據丹麥新聞媒體於9月21日引述經合組織 (OECD) 的預測,成員主要為西方國家之經合組織預測2021年全球之GDP將增長 5.7%,與 5 月份的預測大致相符, 如果預測屬實,將成為自 1973 年以來之最高經濟成長,當時全球經濟成長率達 6.6%,OCED並預測 2022 年之GDP成長將達 4.5%。惟今年之高經濟成長與2020年全球經濟受新冠肺炎之重大影響習習相關   2020 年受新冠肺炎影響致封鎖及停工, 使經濟萎縮3.6%,是全球經濟非常糟糕的一年。 因2020 年的經濟大幅下滑,使今年有一個更好的增長起點。 丹麥商總(DE)首席經濟學分析師 Tore Stramer 指出: 全球經濟正逐漸擺脫疫情的重創,這是正面的,就目前歐盟、美國和北歐國家情況而言,丹麥出口市場在 2021 年最後一季以及2022年有望實現強勁成長, 因此,預計出口將成為今年和明年丹麥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

A:根據丹麥新聞媒體於9月20日報導, 丹麥梅特總理與來自世界各地大約 36 位的國家元首一起參加紐約氣候會談,於會中伊提出丹麥將通過發展中國家投資基金和多邊開發銀行籌集類似的資金為國際氣候融資 70 億至 80 億丹麥克朗。 丹麥將承諾使用至少 0.7% 的國民總收入 (GNI) 於支持補助氣候所屬的發展工作。伊另強調, 富國尤其必須提供更多應對氣候危機之措施。   丹麥政府明年的預算草案指出,政府希望將更大比例的發展補助用於氣候倡議。該提案指出,丹麥應該“成為綠色發展政策議程的領導者,並通過設定 30% 的發展補助用於氣候和支持綠色發展的雄心勃勃的目標來領導應對氣候變化挑戰”。此外, 丹麥還將設定至少 60% 的氣候補助用於在協助最脆弱和貧困國家的實施氣候適應工作方面。  因此,丹麥將至少貢獻國際總目標的1000 億美元之 1% 於氣候。    

A:依據日本電氣新聞本(2021)年9月22日報導,日本伊藤忠商事、JFE Engineering、ISUZU自動車、HKS(エッチ‧ケー‧エス)、全家便利商店(Family Mart)等5家企業為推動商用車之電動化,於本年9月21日發表將協力研發電池交換式電動卡車(EV Truck),並已獲日本環境省補助推動實證實驗。實證期間預計為2022年度下半年至2024年度底。 前述實證實驗將由ISUZU自動車研發EV卡車、JFE Engineering負責建造電池交換站、HKS研發電池模組、全家便利商店提供實證試驗場域、伊藤忠負責計畫整體進度管理及評估事業可行性。 全家便利商店將於其位於埼玉縣三鄉市之三鄉中央定溫中心(為供應該公司首都圈各店鋪之物流中心)設置電池交換站,供該公司物流用EV卡車交換電池,並進行物流配送貨品之實證實驗,藉此驗證電池交換型EV卡車之便利性及成本競爭力。電池交換站使用之電力將使用太陽光電。全家便利商店評估電池交換時間僅需3分鐘,將可有效提升物流配送之機動性。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