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柬埔寨改用電子系統管理國家預算 資料來源: 高棉時報(Khmer Times),2021年8月25日 編輯單位: 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柬埔寨財經部悟頗蒙(Aun Pornmoniroth)部長日前主持「公共財政管理改革委員會會議」,會中通過使用財務管理訊息系統(FMIS)管理國家預算。此係落實公共財務管理改革的承諾,為柬國財政上重大突破。   FMIS的成立是為支持財經部發起的公共財政管理改革計畫,旨在改善國家預算管理的良好治理及透明度,特別是在國家預算支出方面,提高管理與問責制的標準,以調動所有政府經常性及資本資源。該計畫主要任務是改進國家的金融訊息系統。為確保FMIS執行成功,財經部特別設立訊息技術司,將所有財務流程從手動轉變為電子化計算機系統。   悟部長表示,將繼續在各部會和機構中實施這些新的工作程序,並將計畫實施到25個省級行政部門。此外,在FMIS的制度下,也帶動國際公共部門會計準則委員會(IPSASB)之收付報告提高水準,以及國有財產及產權管理制度的改善。2020年以來,FMIS正式上線358個站點,用戶總數1,662人。

A:金邊—西港高速公路已完工65% 資料來源: 柬華日報,商業經濟,2021年8月22日 編輯單位: 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柬埔寨公共工程及運輸部日前表示,金邊-西港高速公路現已建成65%,整個工程進度正按原計畫推進。該部目前正在研究以BOT(建設-運營-移交)的方式融資興建金邊至巴域的高速公路。   金邊-西港高速公路建設案係於2019年3月在洪森總理主持下動工,工期約48個月。斥資20億美元建設的金邊-西港高速公路,全長190.6公里,限速每小時80至120公里,設有4條車道,每車道寬度3.8公尺,沿途經過乾拉省、實居省及國公省。   未來該高速公路的啟用,不僅為柬埔寨增添有利基礎建設,也為南北間的貨物運輸提供便利,同時還創造近1萬個工作機會,有助於刺激經濟成長。

A:綜合美媒及美國商務部報告,商務部本(25)日公布本年7月耐久財訂單達2,572億美元,較上(6)月2,576億美元下降0.1%,主要反映非國防相關的飛機暨零件訂單重挫48.9%,倘不包括運輸類別(飛機及汽車)則仍成長0.7%,過去15個月耐久材訂單計有13個月成長;民間商業投資相關的核心耐久財訂單(扣除國防及飛機)維持與6月相同約765億美元。   目前美國製造商仍持續面臨原物料及勞動力短缺等供應鏈問題、以及價格上漲導致成本增加,本月耐久財訂單除了飛機暨零件類別下滑外,其餘類別尚能維持相當水準,顯示美國製造業仍維持良好趨勢。   前述報導全文,請瀏覽以下網址下載:https://www.wsj.com/articles/durable-goods-orders-dropped-slightly-in-july-as-supply-constraints-continue-11629896090  

A:華爾街日報8月25日報導,目前全球對中國商品需求遽增,製造廠急需勞工,中國卻面臨與美國相似的勞動力問題,民工擔心在城市或工廠染疫,年輕人偏向薪資較高且要求較低的服務業,雇主很難找到足夠的勞工,且中國勞動力萎縮及老化,預期帶來更多挑戰。   中國先前數十年實行一胎化政策,2016年雖放寬生育政策,惟人口長期增長緩慢已反映工廠很難招聘或留住年輕員工,製造廠無法擴大生產滿足市場需求,可能導致中國難以持續向全球供應廉價商品,增加全球通脹壓力。市研公司Wind數據顯示,2020 年超過一半中國民工年齡超過41歲,30歲及以下民工比例從2008年46%下滑至2020年23%。   製造廠正值勞工短缺,本年卻創新高超過900 萬名大學生畢業,加劇中國勞動市場結構問題。中國最近為降低家庭教育成本,打擊民營補教業,反可能增加年輕勞工失業率,根據市研公司MyCOS,2019年教育業吸引大學畢業生人數超過其他產業。製造業雇主亦提高薪資與獎金以吸引勞工,侵蝕已承受原物料及運輸等價格上漲的利潤。   中國近年來推動內陸省份投資,創造工作機會振興偏鄉經濟,讓民工可在離家較近的地方工作而無須到遙遠大城市,新冠疫情更加深此趨勢,中國病例雖較少,民工擔心在城市染疫而不願返回工廠。   前述報導全文,請瀏覽以下網址下載:https://www.wsj.com/articles/chinese-factories-are-having-labor-painswe-can-hardly-find-any-workers-11629883801

A:綜合美媒報導,美國拜登總統於8月25日下午邀請美國主要科技、金融、能源等企業高層,以及保險與教育領域代表,與美國國土安全部、能源部、商務部等內閣成員及白宮國安團隊共同就網路安全商討如何面對國安威脅、改善美國網路安全,本會議為拜登總統與民營機構的首場會談。   美國近期受到俄國對美國聯邦機構及企業的駭客攻擊,以及一連串燃料管線、食品經銷商、小型企業等網路勒索攻擊,拜登政府已強調網路安全係國家安全優先議題,本會議將涵蓋關鍵基礎設施安全、供應鏈安全、網路安全勞動培訓,以及保險政策等主題。   美媒指出蘋果執行長Tim Cook、亞馬遜執行長Andy Jassy、微軟執行長Satya Nadella、Alphabet 執行長 Sundar Pichai、摩根大通集團執行長Jamie Dimon、美國銀行執行長Brian Moynihan、以及ConocoPhillips、太平洋瓦電公司及杜克能源等能源公司高層均將出席會議。

A:一、資料來源:瑞士聯邦委員會110年8月18日公告辦理。 二、瑞士前因環保人士與農業部門認為印尼棕櫚油生產對環保有負面影響,發起連署將瑞士、冰島、 挪威與列支敦士登(EFTA)與印尼的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CEPA)交付公投,盼阻止印尼棕櫚油進口。本年3月7日,公投表決通過接受與印尼的CEPA,因協定內容已規範僅有永續生產的棕櫚油產品可進入瑞士市場;後瑞士聯邦委員會著手起草有關的印尼棕櫚油進口執行條例及標準。 三、本年8月18日,聯邦委員會通過印尼棕櫚油進口執行條例,規定印尼產的棕櫚油倘要適用CEPA的優惠關稅,須提出證明表示該產品符合CEPA中永續生產的要求,並將有4套系統可取得證書。 四、進口商將由上述程序取得證書後,可向瑞士經濟部(SECO)要求適用進口優惠關稅 經核可後即可適用優惠關稅進口,並逐批申報通關。 五、該施行條例預計於1個月後與CEPA同時生效。  

A:編輯資料: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越南工商網報,2021年8月25日  由於占越南紡織業出口金額62%之南越地區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加上北越紡織業原材料短缺,原先預估2021年全年390億美元出口目標將難以達成。 越南紡織大廠Tổng công ty CP Phong Phu公司Dương Khuê副總經理表示,該公司為配合越南政府所公布之防疫措施,加強糧食供應量及適當調配勞工分區住宿,確保防疫安全,避免疫情爆發,已支出包括勞工篩檢費、勞工住宿及物資、補助勞工實施「3就地」費用、運輸單位費用等龐大費用,惟公司營收卻逐漸下降。 越南紡織協會(VITAS)Vũ Đức Giang會長表示,「3就地」防疫措施僅適合用於如紗線工廠等勞工量少之工廠,其他紡織業勞工量非常大,不易安排500至1,000名勞工住宿房間,加上每日糧食及物資費用多,勞工管理困難等諸多因素,近期部分紡織企業已發現維持「3就地」措施實施非常困難。 北越地區因自南越運輸至北越之原材料運輸費用較高,各地方檢控措施不一致,造成原材料短缺問題。據VITAS預估倘越南疫情受控制,2021年全年紡織業出口金額僅約320億至330億美元。VITAS表示需加速疫苗接種作業,該協會近期亦會儘速協助尋找疫苗供應商。

A:編輯資料: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越南青年日報及Vnexpress網報,2021年8月24日及25日 美國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已於2021年8月24日晚間搭乘專機率團抵達越南首府河內。8月25日上午由邀訪者越南國家副主席武氏映春接待,並分別與越南國家主席阮春福及總理范明正會晤,就雙邊及東協區域問題舉行會談。 美國史丹福大學東南亞研究專家Donald K. Emmerson博士表示,美國H副總統係上任後首次訪問越南,象徵將進一步加強越美關係。同時,多位專家表示,美國選擇越南作為訪問東南亞目的國之一,凸顯越南在美國東協政策之關鍵地位。  H副總統表示,為迎接新紀元,全球各國聯繫愈發緊密,並合作共同迎接機會及面對挑戰,而東協及印太地區係美國優先重視之合作夥伴。伊另稱,美國在東協及印太地區一向倡導和平、穩定、航行自由、商業暢通、人權,並致力於維護以法規為基礎之國際社會秩序。

A:越南對澳大利亞出口仍呈現增長 資料來源:越南網報(vietnam+) 2021年8月25日 編輯資料: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依據越南駐澳大利亞大使館商務處資料,2021年前7月,越南銷往澳洲農漁產品、紡織成衣、鞋類等產品均大幅增長,主因澳洲進口商相信越南抗疫工作將取得成效,可確保商品順利出口。   2021年前7月,越南蔬果出口至澳大利亞金額達4,650萬美元,年増46.5%,其中,稻米出口金額達1,320萬美元,年增37%。   根據越南海關總局統計,2021年前6月,越南4項獲准出口澳大利亞新鮮水果,其中火龍果出口金額達2,900萬美元,年増84%;越南芒果雖面臨泰國及中國激烈競争,出口金額仍達440萬美元,年増8%。龍眼出口金額達15萬美元,年增133. 97%,又現正係龍眼收獲季節,爰預估出口將持續增加。另,荔枝出口金額達50萬8,000美元,年增93%。   越南駐澳大利亞大使館商務處亦與澳洲進口商合作,展開越南冷凍農產品及蔬菜包括冷凍薑及仁面果(長壽果)等產品之推廣工作。

A:根據丹麥新聞媒體於8月24日報導,全球約 90% 的貿易通過海上運輸,全球航運佔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近 3%。丹商馬士基為尋求到 2050 年實現碳零排放,與韓國現代重工已簽署合約訂購8艘能裝載 16,000 個貨櫃並使用碳中和燃料的新船舶,總價為 14 億美元, 將於2024 年開始交付。此外, 該公司本月並簽署甲醇之採購合約, 確保2023年時首艘營運之碳中和船有足夠之燃料。   馬士基表示,亞馬遜、迪士尼和微軟等 200 家最大客戶中,有一半以上已經或正在製定供應鏈減少碳排放的目標。   馬士基執行長 Soren Skou 在指出:“該訂單證明馬士基始終致力於滿足客戶對其供應鏈進行脫碳的需求, 使用碳中和貨櫃船為達成減碳的解決方案之一。”   目前市場上仍然沒有足夠的碳中和燃料,新船的引擎既可以使用生質能和太陽能等再生能源生產的甲醇燃料,也可以使用普通船用燃料。

A:綜整丹麥財經媒體於8月24日引述歐盟的一項報告,歐洲競爭主管部門已批准巴伐利亞北歐公司可由丹麥政府補助獲得達1.08 億歐元,相當於 8 億丹麥克朗,用於疫苗在 2022 年或 2023 年初獲得批准前之研發資金。 BN 公司將獲得8000萬丹麥克朗之首期預付資金為使用於開發候選疫苗,後期達標將隨其再放款其餘補助資金。 如果疫苗銷售額達到標準,國家獲補助金之額外的特許權使用費。   歐盟競爭機構事務委員Margrethe Vestager 表示,這項 1.08 億歐元的補助資金將為打擊新冠肺炎病毒所急需的研發補助。    BN公司於本月初宣布疫苗初步試驗的積極結果,該公司現正進行開發中期的試驗。 BN公司將自行為該部分提供資金,但該公司第仍須2-3億研發資金為開發第三期的關鍵疫苗。 因疫苗必須經過3個測期才能獲批進入市場,BN 公司向政府尋求融資協助,此項歐盟撥款補助正是第3期所需。   據路透社報導,這筆資金是符合2020 年支持歐洲政府協助受疫情影響的公司之紓困規定,預支資金款項日後必須償還,一半透過疫苗劑量提供,其餘取決於預定的疫苗銷售量。   BN 公司之執行長指出,政府的支持減緩開發風險,然而,即使疫苗獲得批准並進入市場,銷售仍會受限制,根據我們已經的數據,我們相信開發的是一種很好的疫苗,但是當疫苗獲得批准時,市場會是怎樣,無法預知。 渠並補充道:不想將自己所有資金投資於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商業化市場規模仍存在不確定。”

A: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1)年8月25日報導,新加坡資訊通信媒體產業表現強勁,去年在疫情爆發之際新增8,000份工作機會。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IMDA)將繼續與業者合作,提供更多培訓和工作機會,鼓勵星國民眾從事相關產業。 新加坡通訊及新聞部長楊莉明8月24日拜訪金融科技公司PayPal在星國設立的創新中心時指出,當地資訊通信媒體產業近5年表現強勁,去年的生產總值增加4.8%,是新加坡少數在疫情期間仍成長的產業。該領域的成長潛能也吸引更多民眾加入,其中不乏中途轉業和應屆畢業生等需要技能培訓的員工。資媒局(IMDA)透過TechSkills Accelerator(TeSA)等培訓計畫,幫助新員工學習相關技能。TeSA在2018年為1,500名求職者進行工作配對,2020年達到2,500名,而本年參加相關行業培訓的人就已超過5,000人。 PayPal昨日宣佈與資媒局合作,未來3年將在星國增聘150名職員,使該公司新加坡籍的員工總數增加近25%。Paypal首席執行官黃日文表示,該公司重視和資媒局的合作,並致力於新加坡在疫情後的經濟復甦。星國全球化和敏捷的人才日後將會進一步幫助電子經濟在此區域的發展並擴散至其他地區。PayPal創新中心在全世界僅有3家,而新加坡的中心是美國以外的第一家,至今已貢獻近140項通訊安全、資料科學和人工智慧方面的專利。

A: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1)年8月25日報導,新冠疫情襲捲全球,邊境實行管控措施,星國當地時尚品牌華杰(Charles & Keith)無法舉辦實體時裝秀,改用線上直播與批發買家互動,創辦人透過網路介紹最新產品。 華杰(Charles & Keith)副總經理王富梁表示,疫情前,世界各地的批發買家會齊聚該集團總部觀看時裝秀,並與設計師和行銷團隊洽談生意。去年3月第一次嘗試直播方式,未來可能會結合網路與實體展覽,畢竟實體活動仍有其價值。此外,新冠疫情加快該集團的數位計畫,甚至有員工發起試驗專案,希望提升運作流程。例如,零售人員過去主要透過電郵向總部彙報顧客建議。現在透過數位轉型,現在只要拍下產品,形容顧客提出的建議,就能把回饋意見發送到雲端,讓設計師即時流覽,並納入未來的設計。數位轉型是大趨勢,但要應付更高的科技產品和服務收費,及越來越難吸引和留住資訊科技人才等挑戰。王富梁指出,要建立長遠的品牌,轉型過程再難,也不能放棄。 新加坡貿工部長(MTI)顏金勇表示,數位轉型是個非常重要的工具,讓零售領域從疫情中以更強的姿態再出擊。這個過程具有挑戰,但政府會給予業者所需的支持。業者也要持續在人力資源方面做投資,提升員工能力,尤其是數位技能。新加坡在鼓勵零售領域數位化的同時,也要協助改變生意模式,開拓新契機。 貿工部兼文化、社區及青年部政務部長劉燕玲指出,零售業數位藍圖下的第一步是和商會與商團合作,聯繫企業瞭解他們的數位能力,再根據他們想著重加強的地方給予援助。

A:出處:InsideEVs, 2021/08/24 單位:歐洲地區/荷蘭/駐荷蘭代表處經濟組 荷蘭本年 7 月份電動汽車市場佔有率為 25% InsideEVs報導,荷蘭本年7月份共售出 6,703輛電動汽車,比 2020 年同期成長 18%,佔該月份汽車註冊總數四分之一,荷蘭成為歐洲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之一。其中插電式汽車銷量占 25%,全電動車占16%。本年迄7月底為止,電動汽車註冊總數為38,787輛,插電式汽車的平均市場占有率為 21%。 儘管面對眾多新競爭者,但老牌 Kia Niro EV(e-Niro)仍是最暢銷的汽車之一。此款南韓車型 7 月份的註冊量為 762 輛,今年迄今排名第二,Ford Mustang Mach-E (644) 和Skoda Enyaq iV (470) 也取得不錯的成績。全新Hyundai Ioniq 共註冊96輛,排名第14位。 本年1至7月排名前十大依序為:Skoda Enyaq iV - 2,557 、 Kia Niro EV (e-Niro) - 2,405 、Volvo XC40 PHEV - 2,158、Ford Mustang Mach-E - 1,655 、 Ford Kuga PHEV - 1,614 、 Volkswagen ID.4 - 1,515 、 Volvo XC40 Recharge – 999 、 Tesla Model 3 – 965 、 BMW  iX3 – 937 、 BMW X5 PHEV – 869 2020 年最暢銷的兩款電動車,特斯拉 Model 3 的排名相對靠後;Volkswagen ID.3 甚至沒有進入前 20 大,2020 年該車的年銷量近 11,000 輛,而 2021 年1至7月份卻不到 500 輛,Model 3 去年近 8,400輛,目前卻仍不到 1,000輛。預計本年下半年可能將產生很多變化,包括在中國製造的Tesla Model Y 上市。

A:全球暖化未見減緩,科技須加快因應,法國費加洛報(Le Figaro)日前專文報導五項創新技術,可望協助全球達成2050年之碳中和目標。   一、2025年前-展開碳捕捉(2020 年全球碳排放量340億噸)   全球鋼鐵巨頭安賽樂米塔爾(ArcelorMittal )位於法國北部敦克爾克(Dunkerque)鋼鐵廠將於今(2021)年底試行 DinamX 碳捕捉實驗計畫,利用法國能源智庫IFPEN(IFP Énergies nouvelles )開發之技術,成本可減少三成,高爐釋放的二氧化碳經回收後,須暫存再經管線輸往港口接氣站接收站或逕存地下儲槽。 TotalEnergies 等大型工業集團普遍認為,目前規劃此等設施僅在大型排放源(如鋼鐵廠、水泥廠及焚化爐等)集中之工業園區可行。 根據美商麥肯錫(McKinsey)顧問公司估算,每噸碳捕捉成本約為 65至 150 美元。長期亦將直接捕捉大氣中的碳,目前已有加商Carbon Engineering或瑞士商Climeworks著手進行。到2035 年,必須能捕捉碳排總量四分之一,即 40億噸, 2050 年捕捉量能則須達 70億噸。   二、2028 年-續航力更持久的車用電池(2030 年排碳目標:210億噸*)   目前汽車電池以鋰離子(lithium-ion )電池為主,而法商帥福得(Saft)等數家電池廠正積極研發所謂固態(solide)電池技術,預計於 2026 年至 2028 年間推出,屆時自用車續航力將可達1000公里之里程碑。另一家法商新創公司 Tiamat 則專注開發鈉離子(sodium-ion)技術,優勢在於原料可由法國自產(Solvay化工集團 La Rochelle廠區),且製程不需任何難以取得之鈷、鎳或鋰等稀有金屬。   Tiamat總裁 Hervé Beuffe說明,其技術主要用於不可充電之混合動力車,特別是48V中度混合動力(mild hybrid)車型。該項可超快速充電之專利技術未來亦能輔助氫能車。以法國國家科學中心(CNRS)與法國原子能及替代能源委員會(CEA) 研究團隊為班底的T公司,將在未來兩年與法商 Plastic Omnium 合作推出首款鈉離子電池上市。   三、2030年-廉價綠氫能   以再生能源或核能方式產生之無碳氫能,因其儲電便利之特性,將成為 2030 年後化學、工業及重型貨運等產業之主要能源之一。法國新能源技術與奈米材料創新實驗室(CEA-Liten)團隊經10年研究開發出一項可進行高溫電解(l’électrolyse à haute température)之突破性技術,可更高效生產氫能,並與美商斯倫貝謝(Schlumberger)、法商萬喜(Vinci)及 Vicat等產業集團合資成立Genvia 將該技術商業化,其目標為2030年將綠氫價格拉低,與高汙染之化石燃料製氫相同之價格水準。另一家法商McPhy之技術專長則有利於大規模製氫。   四、2040 年-電解法煉鋼(2040 年目標:7 億噸)   幾世紀以來鋼鐵產業以焦炭煉鋼,造成嚴重汙染,該產業二氧化碳排放量約佔全球 5% 至 7%。美商新創公司Boston Metal致力於煉鋼去碳化工法,創始人之一麻省理工學院法籍教授Antoine Allanore 於執行美國NASA自月球表面萃取氧氣之標案時,發現相關電解技術亦可應用於原礦煉鋼,惟目前仍為實驗室小規模示範階段。   五、2050 年-邁向核融合(nuclear fusion)發電(2050 年目標:淨零排放)   幾十年來科學界不斷嘗試以類似恆星內部核融合反應產生能量方式來生產能源。位於法國南部之Iter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反應爐(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之全球最大規模核融合研究計畫應可於2040年之前達致實驗目標,其他較小規模之各類官方與民間計畫亦可望於未來 10至 20 年內取得成果。   報導並引述巴黎高科礦業學院(Mines Paris Tech)副研究員 Greg De Temmerman 之評論指出,第一座反應爐之開發建造當然至關重要,但完整部署亦相當耗時;若對照當初推廣太陽能發電之相同速度佈署核融合發電,此項技術在 2090 年左右應可佔全球能源需求之 1%。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於今年5月18日提出2050年前全球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路線圖(Net Zero by 2050: a Roadmap for the Global Energy Sector)之排碳量目標。

A:馬來西亞經濟學家咸認為,儘管在新冠疫情期間數位化已成為馬國新常態,但需要採取更具體的努力來引導馬國成為數位經濟的區域領導國家。倘馬國盼確保其數位計畫取得成功,包括備受吹捧的馬國數位經濟計畫(Malaysia Digital Economy Blueprint),該計畫將概括推動數位經濟增長的方向、策略和措施,並將實施至2030 年。   至 2025 年馬國盼數位經濟將占該國國內生產毛額 (GDP)之 22.6%。 2019 年,資通訊產業為馬國經濟貢獻2,892 億馬幣(約684.58億美元,占GDP 之 19.1%),較2015 年的 2,130 億馬幣(約504.32億美元,占GDP之 18.1%),以每年平均8%速率成長。   隸屬馬國中華總商會的社會經濟研究中心執行董事李興裕表示,馬國務須進一步加強數位基礎設施,特別是高速寬頻,以實現對數據傳輸至關重要的電子通訊與應用。儘管接入定價的強制性標準降低了寬頻價格並提高了寬頻速度,但寬頻的普及範圍和速度,尤其是移動寬頻,仍明顯較本區域其他國家寬頻的速度慢許多。   根據 Speedtest 全球指數(2021 年 1 月),馬國的移動下載速度在全球140 個國家中排名第 94,在東協國家中僅排名第 8。   2020 年網路就緒指數下的 4G 移動網路測試亦顯示,馬國在134 個接受調查國家中排名第 61 位,落後於新加坡、泰國、印度和越南。馬國須加速落實總額 210 億馬幣(約49.72億美元)的國家數位網路計畫(Jendela),以期所有工業園區均應配備高速網路基礎設施,以加強業務營運,並在速度、可靠性和普及範圍方面得到提升以及縮小城鄉數位差距。此外,該計畫亦重視數位人才之培養。基礎設施的發展是數位經濟成功實施和執行的先決條件,尤其是5G網路的推出。與此同時,與智慧設備和數據計畫的可負擔性相關的問題亦為關鍵考慮因素之一,以確保經濟數位化確實採用包容性方法,尤其是照顧低收入群體。   另一方面,馬國經濟學者認為,要推動數位經濟,相關政策和有利的監管框架對於吸引外人直接投資(FDI)至關重要。在東南亞,前述政策和措施鼓勵了外人直接投資,例如,數十億美元已投資於 Gojek 和 Grab,召車服務和傳遞公司正在爭奪市場占有率。   根據華為公司和馬國政府於 2018 年的一項聯合調查顯示,馬國中小企業在走向數位化方面面臨的最大挑戰為缺乏資金和工人技能—其中約 50% 將資本列為主要挫折,而 60% 不知道任何相關的融資管道。另一個主要障礙為馬國的網路速度和收費,44% 的中小企業表示這阻礙他們使用雲端服務。   根據世界銀行於2021 年 6 月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馬國祇有三分之一的企業實現數位化,而其中不到四分之一擁有專門的數位化團隊。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儘管面對全球新冠疫情衝擊,馬來西亞的巴生港(Port Klang)和柔佛州丹絨柏勒巴斯港(Port of Tanjung Pelepas,簡稱PTP),憑藉東南亞貨物港口的優勢及強勁的亞洲和歐洲貿易需求量,成功留在「2020年全球港口排行榜」前20大榜單;其中丹絨柏勒巴斯港更因亞洲和歐洲強勁貿易需求量扶搖直上,從2019年全球第18名晉升3級,躋身2020年全球第15名。     在全球20名榜單中,有9個港口的吞吐量與2019年相比呈下跌趨勢,排在榜首的上海港口則維持不變,剩下10個港口皆呈個位數增長率;而丹絨柏勒巴斯港則以增加72萬貨櫃處理量,取得8%增長率,成為20大榜單中最高增長率的港口。至於巴生港2020年的貨櫃處理量雖較2019年下跌3%,但該港口仍以1,320萬貨櫃處理量繼續維持第12名。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飽受Delta新冠變種病毒肆虐,即使先前曾採取封城的嚴格管制措施都無法遏止疫情持續延燒,嚴重影響經濟運作,傳出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與英飛凌(Infineon)兩大半導體公司的馬國工廠都已停工,將直接拉長全球晶片荒的影響時間。   馬國市場分析師表示,主要原因在於東南亞國家以封測業務為主,且封測較晶圓製造需要更多人力,更容易受疫情影響,導致晶片荒面臨更嚴重衝擊。   根據外媒報導,Delta新冠病毒肆虐東南亞,馬國單日確診人數屢破2萬人,較6月底的平均每日2,000人確診病例高出許多,導致原定的經濟復甦計畫與解封政策遭到拖延。   新冠疫情再次爆發,讓許多馬國企業被迫停擺,意法半導體與英飛凌的馬國工廠皆已暫時停工,這對前述半導體公司甚至是其他擁有數千名員工的企業將造成嚴重影響。   根據報導,馬國近年成為半導體封測重鎮,東南亞在全球封測市場的市占率達27%,馬國就占了其中的13%,因此疫情造成半導體工廠停擺,將帶給產業鏈連鎖反應。   根據金融數據研究機構HIS分析師認為,泰國、越南和馬國等東南亞國家的疫情再起,帶給半導體產業更大壓力,主要是封測業務比晶片製造需要更多的人力,因此更容易受到疫情的影響,當地控制疫情的程度也會影響晶片荒何時能緩解。   馬國半導體產業協會主席王壽苔指出,馬國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主要參與者,只要產業鏈上的任何地方出現中斷或波動,整個產業都會受到衝擊,晶片荒問題將更難解決。   東南亞疫情爆發,確實已拖累全球半導體運作,交貨期被迫拉長,根據金融集團Susquehanna Financial Group研究顯示,7月晶片交貨週期已較6月增加8天,達到20.2週時間,是該公司自2017年開始跟踪該資料以後,最長的等待時間。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新聞來源:韓國媒體(2021年8月23日) 1. 國務總理金富謙日前視察SK生物科學公司(SK Bioscience),掌握新冠病毒國產疫苗開發進展。SK生物科學公司所研發的新冠病毒國產疫苗(GBP510)第3期臨床試驗計畫,已於本(8)月10日獲韓國食品醫藥品安全處許可,目標在明(2022)年上半年正式推出。 2. 金總理表示,自去(2020)年4月以來,韓國政府一貫堅持雙軌戰略,支持研製國產疫苗直到成功為止,同時引進和利用國外成功研製之疫苗。韓國政府將支持所有國產疫苗臨床實驗過程,全力進行預購與投資,以利包括SK Bioscience在內的所有國內疫苗開發公司均能最終交出讓人民滿意的成績單。  

A:新聞來源:韓國全經聯(2021年8月18日) 1. 本(8)月18日韓國全國經濟人聯合會(全經聯)分析報告, 2016年至2020年全球資本對東協10國直接投資規模達7,310億美元,多於同期對中國直接投資6,989億美元。全球供應鏈軸心正向東協轉移,東協接力中國成為世界工廠。   2. 2018年中美貿易戰導致美國對中國出口限制,受中國國內部分外人投資外逃、新冠病毒擴散過程中中國國內工廠停產等多重影響,全球供應鏈向東協轉移。由於供應鏈軸心的移動,2017年東協10國在全球直接投資中所占比重為9.4%,超過中國占比8.3%;2019年差距擴大,東協占比11.8%,中國9.2%;2020年因新冠疫情推遲在東協的新投資案,中國在全球直接投資占比以15.0%反超東協13.6%。   3. 從各國對東協投資來看,韓國對東協投資增加勢頭強勁。2016年至2020年,韓國對東協直接投資317億美元,較2011年至2015年(182億美元)相比成長74.2%,在主要對東協投資國家中成長率排名第一,其次為中國(65.4%)、臺灣(40.6%)、日本(21.8%)。   4.自2016年起,以韓國、中國、臺灣、日本等主要亞洲國家對東協直接投資均增2位數以上,東協在亞洲區域內中間材貿易地位幾與中國相同。以2019年來說,在亞洲區域中間材料貿易中,中國占比為31.2%,東協6國(印尼、菲律賓、越南、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占比為30.8%。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