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馬來西亞中央銀行助理總裁阿南傑拉尼(Adnan Zaylani)頃推薦世界銀行伊斯蘭貿易融資報告時表示,馬國迫切需要基於貿易的解決方案來緩解新冠疫情肆虐所帶來的資金限制。新冠疫情造成馬國國內需求疲軟,嚴格的行動管制措施導致馬國企業,尤其中小企業的資金緊縮。為維持生計,部分企業被迫透過增加債務來履行其付款義務。 馬國政府雖透過推行援助措施減輕中小企業的負擔,包括提供工資援助計畫、發放援助金和暫緩融資還債,然這些臨時資助措施難以長期援助及持續。此外,過度依賴債務工具亦降低了企業支援復甦的財務靈活性。基於貿易解決方案可以提供可行的選擇,其中資金是根據生產生命週期量身定制的,允許企業透過向金融機構出售應收帳款和庫存等流動資產來獲得短期流動性,而不會增加其負債。與債務融資相比,融資方面臨信貸以外的風險,例如庫存和市場風險,需要降低風險的額外保障措施,風險管理、基礎設施和實踐的不同方案。鑑於暴露風險的性質,這需要伊斯蘭金融機構 (IFI) 對新的基於貿易的產品採取探索性的方案。這有助於更好地了解風險及其動態,從而使國際金融機構能夠制定適當的框架和政策。 阿南助理總裁另稱,中央銀行,尤其是伊斯蘭金融的另一個重要推動力是幫助企業擁抱永續性並建立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不可否認,迫切需要進行包容性和綠色的復甦。作為一個貿易國,倘馬國於2025年無法轉向低碳和氣候適應型經濟,馬國可能會損失總值653億美元的年度出口收益。馬國貿易夥伴已開始將可永續性作為貿易的先決條件。馬國的主要貿易夥伴,如中國和歐盟 (EU) 承諾至本世紀中葉將實現淨零排放以及歐盟最近提出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將增加企業出口至歐盟市場的成本。永續發展已是一項對長期生存至關重要的企業考慮因素。令人鼓舞的是,馬國金融部門正在這方面加緊努力,包括透過提供永續金融解決方案和幫助企業轉型。伊斯蘭金融機構已繼續透過基於價值的中介實踐來引領。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根據緬甸《印花稅法》第17條,任何人在緬甸境內簽署合約時,均須繳納印花稅。為有效實施因應新冠肺炎疫情之預防、控制及治療工作及防止疫情傳播,政府現已連續第 5 次依據《合約法》第 25 條規定 2021 年 8 月 23 日至 31 日為連續國定假日 (但不包括緬甸中央銀行及其下國營銀行及民營銀行)。因此,為使公民能在國定假日期間依照《印花稅法》的規定繳納印花稅,稅務局於 8 月 22 日宣布將在計劃暨財政部、稅務局以及鄉鎮稅務辦公室繼續開放郵票銷售櫃檯。
A: 8日紐國視訊舉行APEC第6屆糧食安全部長會議,聚焦討論「新冠肺炎疫情下APEC經濟體之糧食安全數位化及創新政策」及「2030年糧食安全路徑圖」。
A: 8月13 日紐政府成立「包容性貿易政策諮詢小組」,成員包含企業、公協會及原住民代表,該諮詢小組將直接向貿易部長提供貿易政策及相關議題建議,以推動具包容性之疫情後經濟復甦。
A: 8月10 日紐國通過中央銀行法修正案,將可強化中央銀行之獨立性、可課責性以及透明度,以達成維護紐國金融穩定之目標。
A: 8月4 日紐政府宣布2021年第2季失業率下降至4%,為2019年第4季以來之最低點,且平均時薪成長4%,顯示紐國經濟復甦狀況良好,勞動市場已恢復疫情前水準。
A: 1. 7月29日紐國藥品醫療器材管理局核發核准AZ疫苗臨時上市許可,為繼Pfizer、Janssen後第3種獲得臨時上市許可之疫苗,紐國已訂購760萬劑AZ疫苗,首批預計可於8月底到貨,惟紐國目前僅正式核准Pfizer疫苗,且仍維持全國統一施打Pfizer疫苗。 2. 8月20 日紐政府宣部開放12-15歲青少年接種Pfizer疫苗。
A: 一、紐國出口略為成長: 1. 較去年同期成長貨品:乳製品出口增加31%;水果出口成長33%;林木產品出口增加23%;肉及可食用內臟出口成長13%。 2. 較去年同期衰退貨品:牛奶麥片麵粉等調製食品(包括嬰兒奶粉)出口減少23%;光學、醫療和測量設備(包括呼吸器)出口減少17%;酒類出口減少9.3%。 3. 對全球出口成長9.5%,對中國出口增加40%,對澳洲出口成長9.5%,對美國出口減少2.9%,對歐盟成長21%,對日本出口增加12.8%,對韓國成長10.4%,對新加坡出口增加9.7%,對我國出口成長28.4%,我為紐第7大出口市場。 二、紐國進口略顯增加: 1. 較去年同期成長貨品:汽車及零件進口成長166%;機械設備進口增加37%;汽油產品進口增加53%。 2. 較去年同期衰退貨品:船舶進口減少98%;鐵路及有軌電車進口下降83%;肥料進口減少33%。 3. 自全球進口成長5.6%,自中國進口增加17%,自歐盟進口成長41%,自澳洲進口成長18%,自美國進口增加42%,對日本進口成長69%,對韓國進口減少67.5%,對新加坡減少13%,自我國進口成長23.9%,我為紐國第16大進口來源。
A:伊洛瓦底電子報報導,澳大利亞礦業公司緬甸金屬有限公司(Myanmar Metals Limited,簡稱MYL)已出售其在緬甸東北部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採礦案的全部股份。該公司稱,緬甸的政治局勢已削弱市場信心。MYL 於8月17日對外表示,已達成協議將其在Bawdwin投資案中51%的股份出售給當地合作夥伴Win Myint Mo Industries Co. Ltd,總價為3,000萬美元,使MYL成為從東南亞國家撤出的最新國際投資者。自 2 月 1 日軍方接管政權以來,緬甸已處於政治及經濟動蕩的6個多月。 MYL在聲明中表示,該公司已詳查在緬甸的資產及業務,並確定政治局勢已削弱市場信心,而市場正是開發該項目所需資金的來源。因此,董事會認為,在缺乏資金持續支持的現實前景,公司難有進展,也無法無限期維持其緬甸業務。在撤資前,該公司表示曾於 6 月收到中國銀泰黃金有限公司非约束性的有條件提案,有意收購該公司所有已發行的普通股。但MYL表示, 銀泰尚未提出能讓 MYL 股東接受的正式要約。 MYL在2018年與當地的Win Myint Mo Industries Co. Ltd簽訂合資採礦協議。當時該案當地的合作夥伴取得為期15年的採礦權。雖然MYL持有51%的股份,但其當地合作夥伴EAP Global Mining及Win Myint Mo各持有24.5%的股份。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在2020-21財年的過去10個月(10月至7月),由於COVID-19危機,鄰國中國及泰國實施邊境貿易管制,緬甸的水產出口額大幅下降至6.4億美元。商務部的統計顯示,上一財年同期,緬甸向外部市場出口約7.5億美元的水產品。由於疫情導致的邊境貿易限制,緬甸的漁業出口在過去幾個月呈下降。 緬甸漁業聯合會(MFF)表示,2020-2021財年的水產出口目標設定為逾10億美元。緬甸通過海運、空運及陸路邊境向國外市場出口魚類及水產品。MRF的統計顯示,2019-20財年,緬甸向45個國家出口67萬噸漁業產品,儘管COVID-19危機引發困難,但估計創收8.5億美元,較2018-19財年成長逾1.2億美元。 政府在考慮長期利益下,限制野生魚類出口。MFF正在努力滿足市場需求,漁業不但有助農村社區發展,並為當地居民創造就業機會。此外,政府的協調及指導對漁業的發展具關鍵作用。緬甸向中國、沙烏地阿拉伯、美國、日本、新加坡、泰國及歐盟國家等40多個國家出口魚、蝦、蟹等漁產品。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商務部發布的貿易統計,在2020-21財年的過去10個月(10月至7月),儘管其他出口類別受到COVID-19影響出現下降趨勢,但農業出口飆升至42.2億美元,年比增加 9.14 億美元(2019-20財年同期,農產品出口逾33億美元)。儘管主要貿易夥伴中國在緬甸COVID-19疫情惡化後關閉所有邊境,但農業出口仍攀升。受COVID-19影響的外國產品需求包括農產品、漁業、畜牧、礦產、林產品、工業製成品等。 在出口領域,農業表現最好,佔全部出口的35%。農業領域的主要出口商品是食米、碎米、豆類、及玉米。水果蔬菜、芝麻、乾茶葉、糖等農產品也出口到其他國家。緬甸農產品主要出口到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孟加拉國、印度、印尼及斯里蘭卡。因全球需求不穩定,出口市場不確定性高。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商務部正在協同努力,通過空運、海運及邊境貿易營地進口抗 COVID-19 相關的醫療用品及設備。此外,該部與有關部會合作,在8月23日至31日的公眾假期,按照標準作業程序(SOP)提供服務。8月22日,共有78噸液氧、7噸液氧鋼瓶、1個氧氣容器、1個氧氣分配器、4,964個空氧氣瓶、2個氧氣廠、1個氧氣瓶、597個家用氧氣濃縮器、PPE防護衣及口罩等,經仰光國際機場、木姐、清水河、苗瓦底及提基邊境站進口。在4輛氧氣Bowser車中,3輛分配給仰光,1輛分配給毛淡棉,2家氧氣廠分別運往曼德勒及臘戍。 據報導,商務部正參照相關部會商定的SOP優先序,及商務部網頁上(www.commerce.gov.mm)有關醫療用品及設備進口之公告,允許新冠肺炎器械進口。
A:(本文摘自ABC新聞專文) 本次日本東京奧運頒給運動員的金、銀和銅獎牌,據悉金屬皆來自回收之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隨著各國致力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太陽能、風能發電及電動車等綠色產業蓬勃發展。此等產業所需之能礦原料,如銀、鈀、鉑、銅、鋁、稀土和釹等金屬等,未來將從何處取得?其供應量是否永遠充足?可否透過電子垃圾分離回收再利用?澳洲刻正研發相關新技術,政府亦應兼顧新、舊礦場開發、除役之相關環保、社會課題。 生產風機需要數百噸金屬原材料,包括每兆瓦需 2.4 至 6.7噸銅 ,還有鋼、鋁、鐵、鈷和稀土等金屬。根據澳洲能礦諮詢公司 Wood Mackenzie資料,前開金屬材料未來的需求將會更大。太陽能發電廠每兆瓦的需銅量,僅略低於風能。另2020 年全球汽車總銷售量 6,300 萬輛,電動汽車銷售僅佔不到 5%,未來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科學家希望透過廢金屬中提鍊出鎳、鈷、鋰、稀土和銀等材料,藉以運用在製造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板、智慧型手機、電腦和電池等產品,以解決資源不足及環保問題。 昆士蘭大學(Queensland University)永續礦物研究中心(Sustainable Minerals Institute) Eleonore Lebre教授表示,澳洲礦產資源豐富,未來主要金屬(major metal)供應雖不會有問題,但由於不擅與當地社區合作及處理退役礦場,將對環境將造成重大影響。 電動車電池需要的原材料鈷礦,主要產自使用童工的剛果,存在人權問題;用於手機、平板電腦顯示器、LED燈所需之釹、釔等稀土元素,則受中國壟斷限制出口。新南威爾斯大學太陽能研究員Richard Corkish認為,鈷、稀土等「利基金屬」(niche metal)之儲量有限且存相關問題,未來倘供不應求,恐將成為問題。 澳洲擁有豐富的稀土礦產,對礦區開採亦有嚴格規範,惟仍存在環境污染問題。稀土開採後轉售至其他國家(如馬來西亞)加工,過程亦會產生微量放射性廢棄物汙染。此外,持續增加的廢棄礦山之維護,亦是澳洲政府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太陽能板回收再利用之技術目前仍無法落實,原因在於:封裝電池板的透明塗層—乙烯醋酸乙烯酯,雖可透過幾種方法(如熱熔、化學和機械方式)去除,惟在太陽能板成本持續下降的情況下,購買新板比回收舊板更划算,對業者欠缺回收再利用之誘因。C研究員建議應透過政策驅動,如歐盟於對消費者於購買電子產品時即須支付該商品廢棄處理費用之稅捐計畫(a levy scheme)。 新南威爾斯大學(NSW University)永續材料研究與技術中心 (SMaRT) 的 Veena Sahajwalla教授與其SMaRT團隊,共同開發電子垃圾(e-waste)的「微型工廠」( micorfactories),在社區推廣資源回收,利用電子廢物中回收之銅、錳、鋅、金及各種稀土元素等材料,達到循環經濟目標,並將回收成本計入生產成本。 S教授呼籲應重建構對「廢棄物」(waste)的概念,珍惜資源並改變用過即丟的心態;渠並樂見新政策已將稀土(例如電腦硬碟中的釹)回收列為優先項目,各州政府重新關注並參與廢金屬管理、回收及再生等發展。 原文連結: https://www.abc.net.au/news/science/2021-08-12/metals-technology-clean-solar-wind-batteries-phones/100338862
A:尼加拉瓜El Digital 19官方電子媒體報導指出,本年 8月 23 日尼國政府頃收到國際貨幣基金 (IMF)支付3億5,350萬美元款項,約當於 2億4,920萬美元特別提款權的撥款,做為財政支持的一部分以滿足全球儲備的需求,並協助成員國應對新冠疫情影響。 撥款資金將被分配給尼加拉瓜中央銀行(BCN),並做為尼國國際儲備成員國一部分,隨著國際支付投入總額增加。故截至 2021 年 7 月 31 日,外匯存底總額反映餘額為 36億3,870萬美元,再創本年新高。 國際貨幣基金理事會曾於本年8 月 2 日批准了規模為6,500 億美元新一輪特別提款權普遍分配,約合 4,560 億美元特別提款權,以支援全球流動性並促進全球經濟的彈性和穩定性,並支持有流動性需求的成員國以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及影響。
A:緣起於Walmart在尼加拉瓜推廣之Tierra Fértil計劃,兩家生產商獲得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開發的2萬株草莓苗,以及尼國農業保護與健康研究所 (IPSA) 的許可開始該生產計劃。第一次草莓預計於10 月採收,每周可生產500至800磅。 Santa Enriqueta 農場主 Mario González Almendares表示,本土生產商的優勢為國內市場需求大,之前大部分從哥斯達黎加及瓜地馬拉進口,然由於物流困難,草莓往往在上架前被丟棄約50%出貨量。本次為首次將美國草莓帶到尼加拉瓜種植,且符合法律的所有要求,生產與進口草莓相同或更好的質量。該生產流程保證自種植到消費間將不會受到損害,只需幾小時運輸時間即可至貨架上銷售。 尼加拉瓜生產者和出口商協會 (APEN) 主席Guillermo Jacoby肯定此生產多樣化以及生產優質草莓的成果,並表示可生產果凍和果醬出口,增加其附加價值。生產商Luis Alberto Udiel於 San José de Las Latas嘗試在椰子基質的水培系統下種植,以產出高質量且安全的草莓,將擴大收成,並為社區創造更多就業機會。Walmart水果和蔬菜採購經理 Edgard Lira 指出,尼加拉瓜的草莓種植者將會增加,因此正規畫與擁有草莓品種許可的EMCO CAL公司合作建立繁殖苗圃。 Walmart墨西哥及中美洲供應商開發經理 Ana Fran Villatoro 表示,將增加約 50萬美元採購量,尼加拉瓜人的餐桌上將有當地生產的草莓。尼加拉瓜Walmart對此項投資為1.5萬美元,根據農業部的數據,直到2010年,至少有1,000名生產者致力於在Jinotega、Matagalpa和 Madriz 等地以手工種植草莓。
A: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Intel 公司8月23日表示其晶圓代工部門將提供美國國防部RAMP-C計畫(Rapid Assured Microelectronics Prototypes - Commercial)第一階段商業代工服務,該公司將與IBM、新思科技(Synopsys)及益華電腦(Cadence)等公司合作。 目前正值全球晶片短缺,美國致力打造本土晶片製造生態系統,RAMP-C計畫旨在建立美國國內設計及生產先進製程晶片,確保長期供應晶片,拜登政府2022財年國防預算包含23億美元用於國安相關的微電子計畫。 Intel執行長Pat Gelsinger本年2月上任,正重塑該公司創新者的形象,規劃收購其他晶片製造商以因應半導體產業整合;Intel本年度成立晶圓代工部門,投資約200 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建立2座晶圓廠,以擴充產能滿足市場需求。 前述報導全文,請瀏覽以下網址下載:https://www.wsj.com/articles/intel-wins-defense-department-award-for-domestic-chip-making-11629726220
A:依據捷克媒體Hospodářské noviny本(110)年8月19日新聞報導, 捷克貿工部已提案,針對策略性投資案件獎勵上限從成本的10%上調至20%,並取消15億捷克克朗最高獎勵限制, 符合新投資獎勵措施的投資人須至少創造250個工作機會且至少投資20億捷克克朗(目前的規定是至少創造500個工作機會且至少投資 5億捷克克朗),本修正案倘獲內閣通過,預定於2022年1 月 1 日起生效實施。根據商業不動產諮詢公司高緯環球(Cushman & Wakefield ),捷克政府提供製造業之投資獎勵優惠條件為歐洲國家中最佳者。 預期該投資獎勵修正案將有助吸引外人投資捷克國營電力公司ČEZ價值20億歐元之電動車電池廠計畫, 目前德國福斯汽車及南韓 LG 集團已對該投資案表達興趣。
A:依據日本經濟新聞本(2021)年8月23日報導,日本環境省將編列預算補助有意引進再生能源設備,達成電力消費淨零碳排之地方政府。最高補助再生能源設備費用之75%,盼藉此能於2030年前促成日本國內100個地區實現電力之淨零碳排目標,樹立成功典範。 日本環境省在2022年度(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預算案中新增「地方脫碳轉型‧再生能源推進補助金(地域脱炭素移行‧再エネ推進交付金)」科目,預計第一年將編列200億日圓預算,並持續編列預算補助20至40個地方政府至2030年度。相關預算將用於補助建置再生能源設備,補助額度為建置費用之50%至75%。環境省盼藉此促成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13年減少46%之政策目標。 環境省規劃透過制度設計,增加前述補助金制度之自由度,例如准許依據推案進展將預算保留至下一年度使用、中途變更相關再生能源設備引進之順序及開放民間業者申請等。另環境省規定地方政府必須撰擬9年期長期計畫,計畫內容除導入太陽光電等再生能源設備外,亦需整體考量引進蓄電池、氫能設備等活用再生能源之相關建設、修繕建築物以提升隔熱效率等節能措施,始能申請「地方脫碳轉型‧再生能源推進補助金」。 日本相關部會首長及地方首長前曾於本年6月9日在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官邸舉行第三次「國家‧地方實現脫碳化會議」,討論「地方脫碳化路徑圖」草案。會中決議選定100個地區推動脫碳計畫,並選定100個人口約1千人的地區為「脫碳示範區」,在創造成功案例之後,再複製、推廣至其他地區。根據日本時事通信社本年8月23日報導,環境省本次編列之「地方脫碳轉型‧再生能源推進補助金」將優先補助前述「脫碳示範區」所在地之地方政府,實現家庭及商業設施等民生部門之淨零碳排。
A: 美國川普總統於2017年1月上任,其經貿政策以「美國優先」為基礎,一改美國過去力推「自由貿易」,改為強調美國優先之「公平貿易」,運用反傾銷稅、平衡稅、201防衛條款、232國安條款、301條款等貿易工具強化美國產業競爭力,並藉以處理與中國大陸貿易失衡問題。 美中貿易摩擦產生之主要原因包括:(1) 鉅額貨品貿易赤字:2018年美對陸貨品貿易赤字增加至約4,192億美元,佔美貨品貿易赤字48%;(2)產能過剩:中國大陸由國家主導經濟運行並對市場進行干預,對產業不當補貼,造成產能過剩;(3)竊取智慧財產:中國大陸傾國家力量,使用不符合自由貿易與公平原則政策,強制技術轉移及竊取智慧財產權。 因此2017年8月14日川普總統簽署備忘錄,指示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就中國大陸在智慧財產權、創新及科技之法律、政策、及措施或行為是否損及美國利益啟動301調查,並於2018年3月22日公布調查結果,認為中國大陸:(1)以限制外資持股比例、強迫美商技術轉移;(2)以非市場價格要求美商技術授權;(3)政策性支持陸企在美投資以獲取尖端技術;(4)網路竊取美商營業秘密等。 USTR據此陸續公布產品清單,對中國大陸產品加徵關稅。
A:附件清單包括: 1.美國對中國大陸加徵301關稅清單1 (340億美元產品加徵 25%關稅) 2.美國對中國大陸加徵301關稅清單2 (160億美元產品加徵 25%關稅) 3.美國對中國大陸加徵301關稅清單3 (2000億美元產品加徵 25%關稅) 4. (1)美國對中國大陸加徵301關稅清單4A (2019年9月1日生效,加徵關稅自2020年2月14日起由15%降為7.5%-1200億美元產品清單A) (2)美國對中國大陸加徵301關稅清單4B (原訂2019年12月15日生效,目前暫不加徵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