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資料蒐集:駐匈牙利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Hungarian A.M.、Hungary Around the Clock、Portfolio 日期:2021年6月23日 匈牙利反對派致函習近平,若明年勝選將即停止中方兩項投資案 根據匈牙利媒體2021年6月23日報導,根據匈國媒體報導,包括布達佩斯市長Gergely Karácson在內的6名有意於2022年參加大選角逐總理大位的候選人聯名致函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函中表示,不論明年大選由哪位候選人出線與現任總理Viktor Orban角逐,當選者都會「尊重多數選民的明確意志」,立即中止匈塞鐵路及上海復旦大學布達佩斯分校建校2項計畫。 查一向與中國及俄羅斯友好的現任總理Viktor Orban全力推動2項備受矚目的中資計畫,包括隸屬「一帶一路」連接布達佩斯和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勒的匈塞鐵路和復旦大學匈牙利分校建校計畫,兩案造價分別約18億及15億歐元,皆由中國提供貸款興建,由於計畫皆未諮詢在野政黨及公眾意見、內容亦未詳細公佈,受到匈國反對派強力批評與抨擊。
A: 據日本內閣府本(8)月18日公布的機械訂單統計,本(2021)年7月至9月除船舶、電力外的民需機械訂單(經季節調整),預估將較上季成長11.0%。若如預估增加,將係連續2季呈現正成長;雖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全球景氣走向尚未明顯復甦,惟民間企業的投資活動已逐步回復信心。 7月至9月的預估機械訂單,以產業別來看,製造業增加3.4%,為連續2季成長,其中航空業與工業機械呈穩定成長;非製造業則增加16.9%,可望由上季的負成長轉為正成長,其中尤以馬達等重電機、鐵道車輛成長顯著。 此外,依日本政府發布之2021年6月企業短期經濟觀測指出,2021年度的企業投資計畫,將較上年度增加7.1%,一甩2020年度受到疫情影響減少8.5%的低迷窘境。另,日本2021年第二季的實質經濟成長率,雖僅小幅成長1.3%左右,但機械訂單較上季成長4.6%,顯示企業設備投資計畫正順利進行。
A: 據日本經濟新聞本(8)月19日報導稱,日本環境省與經濟產業省頃彙整在2050年前達成零碳排放的長期策略方案,為實現碳中和社會,將促進加油站等需求量降低的服務業轉型及推動重整基礎建設及制度。另外,日本政府預定本(2021)年10月在內閣會議通過上述策略方案,並向聯合國提出。 日本環境省及經濟產業省在共同專家會議提出上述策略方案,並彙整專家意見。由於對應氣候問題的巴黎協定,要求成員國必須擬定長期策略,在2019年擬定的現行策略案中,對於零碳排放的達成時期僅提及「在本世紀後半儘早實現」,但新的策略案不僅將目標實現時期提前,亦將重心從仰賴技術革新,轉移至制度及行動的變革。 日本政府顧慮到在推動零碳排放社會時,某些企業必須徹底轉型以因應國家政策,爰計畫提供支援協助產業結構轉換。例如針對電動車製造產業,將協助汽車廠商開發電動零件、讓加油站轉型為物流據點等支援外,也規劃提供勞工進行職業訓練或再就業等協助。
A:綜合美媒本(19)日報導,豐田汽車因車用晶片短缺,預計日本14間工廠9月起將分批暫停生產,減少約40%產量,影響部分暢銷的車款,豐田尚未表示是否關閉日本以外的海外工廠,位於北美的製造工廠計劃在8月份產量減少40%至60%,估計減產期間將減少6萬至8萬輛。 因Delta變種病毒使新冠疫情再度升溫,亞州許多製造工廠及供應商亦受影響,近期馬來西亞及泰國長期關閉大部分工廠,豐田表示將尋求更多元化的供應鏈,找尋替代零件供應商,許多汽車製造商預期晶片及其他零組件的短缺問題將至2022年。 自2020年年底晶片短缺,豐田具良好的供應鏈及短缺預警系統,使豐田在2021上半年受晶片短缺衝擊較小;BMW表示因全球晶片短缺,短期內將出現不確定性,除已向供應商訂購足夠晶片,下半年亦將限制生產;福斯汽車表示因晶片短缺問題,計劃繼續削減美國工廠的產量;而賓士汽車因短缺問題預計延後交付;通用汽車亦因短缺問題預計下半年北美的產量將減少約10萬輛。 前述報導全文,請瀏覽以下網址: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1-08-19/toyota-cuts-show-chip-shortage-ravages-even-best-supply-planners?sref=1zdda0Kg https://www.wsj.com/articles/toyota-succumbs-to-chip-shortage-and-shuts-factories-11629372702?mod=tech_lead_pos1
A:綜整丹麥財經媒體於8月18日引述丹麥統計局之最新 GDP 數據顯示, 較第1季表現優2.2%, 丹麥自新冠危機以來出現短暫經濟低迷,隨著政府逐步解封就業率創歷史新高,企業急需勞動力,房價飛漲,C25 指數的股價幾乎翻漲一倍 ,這些數據都證明丹麥經濟強勁復甦,勞動市場出現因勞工短缺而導致薪資大漲,據丹麥勞工組織 (DA)之最新數據顯示,今年第2季之服務業薪資漲幅達3.1%,並以製造業則調漲2.8%,營建業之調幅最高達4%, 為自金融危機以來最高, 隨著政府宣布解封後 Arbejdernes Landsbank之經濟分析師Anders Borup Christensen指出,通常薪資壓力在經濟復甦一段時間後才會出現,目前已出現此景這是令人驚奇。 然而,有些經濟學者認為即便經濟關鍵指數表現不錯, 但觀光產業及經驗產業仍受重創較疫情前表現差。 另部分經學家指出, 缺工問題顯示經濟過熱, 渠等建議政府採取財政緊縮政策,減少政府公共支出,以免經濟成長受影響。
A:新聞來源:韓國全國經濟人聯合會(2021年8月18日) 1. 本(8)月18日韓國全國經濟人聯合會(全經聯)分析報告, 2016年至2020年全球資本對東協10國直接投資規模達7,310億美元,多於同期對中國直接投資6,989億美元。全球供應鏈軸心正向東協轉移,東協接力中國成為世界工廠。 2. 2018年中美貿易戰導致美國對中國出口限制,受中國國內部分外人投資外逃、新冠病毒擴散過程中中國國內工廠停產等多重影響,全球供應鏈向東協轉移。由於供應鏈軸心的移動,2017年東協10國在全球直接投資中所占比重為9.4%,超過中國占比8.3%;2019年差距擴大,東協占比11.8%,中國9.2%;2020年因新冠疫情推遲在東協的新投資案,中國在全球直接投資占比以15.0%反超東協13.6%。 3. 從各國對東協投資來看,韓國對東協投資增加勢頭強勁。2016年至2020年,韓國對東協直接投資317億美元,較2011年至2015年(182億美元)相比成長74.2%,在主要對東協投資國家中成長率排名第一,其次為中國(65.4%)、臺灣(40.6%)、日本(21.8%)。 4. 自2016年起,以韓國、中國、臺灣、日本等主要亞洲國家對東協直接投資均增2位數以上,東協在亞洲區域內中間材貿易地位幾與中國相同。以2019年來說,在亞洲區域中間材料貿易中,中國占比為31.2%,東協6國(印尼、菲律賓、越南、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占比為30.8%。
A:依據媒體Deutsche Welle報導指出隨著全球經濟逐漸復甦德國產業訂單亦增長中,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德國今年上半年之產業訂單總值較去年同期增高28.1%,其中以出口為導向之機器製造相關訂單增長29%。德國機械公會(VDMA)表示受到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衝擊去年訂單大幅下降,相較去年同期目前接單情況已好轉,企業正走出去年對機器設備需求不振之陰影。 另一方面雖然訂單增長惟原物料短缺是目前企業所面臨之挑戰,根據德國Ifo經濟研究院之調查顯示約64%的受訪企業表示原物料短缺導致訂單無法快速生產製造對企業營運造成負面影響。此外受制於原物料短缺該情況亦連帶影響企業之銷售,統計數據顯示今年6月份製造業之總營業額較前一個月下降1.4%,聯邦統計局表示原物料供應不足是當前銷售滑落之主因。 儘管原物料短缺與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前景不確定等因素,德國總體經濟近期已重新回到增長之軌道,今年第二季德國國內生產總值較前一季增長1.5%,多數經濟學家預測此一增長趨勢將會延續同時推估總體經濟最早可能在夏季恢復到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前的水準。
A:根據汶萊經濟策劃及發展處(JPKE)公布之「2021年5月份汶萊國際商品貿易統計」顯示,本(2021)年5月份汶萊出口額為11億2,770萬汶幣(約8億3,167萬美元),較上(2020)年同期成長30.3%,惟較上(4)月減少1%;其中原油出口1億9,410萬汶幣,成長70.1%;液化天然氣出口2億4,660萬汶幣,成長26.4%。前述2項產品,占汶萊總出口額39.08%。其他出口產品分別為化學品(2億2,230萬汶幣,較上年同期下跌5.5%)及機械與交通設備(7,150萬汶幣,成長4,368.8%)。 綜觀汶萊2021年5月份出口表現,主要出口市場為中國大陸(占總出口額25.8%),其他依次為新加坡(18.3%)、日本(17.3%)、印度(9.8%)、印尼(8.8%)及泰國 (5.2%)。 2021年5月份,汶萊進口額為7億2,320萬汶幣,較2020年同期成長65.3%,惟較上月下跌31.4%;其中燃油進口額3億3,610萬汶幣,為汶萊最大進口項目;其他進口產品分別為機械與交通設備(1億4,400萬汶幣)、食品(6,940萬汶幣)、製成品(5,670萬汶幣)及不可食用的原料(4,940萬汶幣)。汶萊主要進口來源國為中國大陸 (占總進口額24.1%)、馬來西亞(18.7%)、挪威(13.7%)、俄羅斯(13.4%)、新加坡(7.2%)及奈及利亞 (5.7%)。 2021年5月份,汶萊貿易順差為4億450萬汶幣,較2020年同期下趺5.4%,惟較上月增加381%。 汶萊2021年前5個月總貿易額為88.78億汶幣,較2020年同期成長23.7%;出口額為50.28億汶幣,成長1.1%;進口額38.51億汶幣,成長74.6%;貿易順差11.77億汶幣,下趺57.5%。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艾芬黃氏研究公司頃發布消息稱,馬國西港(Westport)塞港問題稍有改善,突顯出該港口貨櫃處理量擴展的重要性,但礙於國內政局不明朗,西港2擴充計畫和特許經營權協議的簽署可能延宕。 該研究公司指出,隨著中國爆發新一輪新冠疫情,當地主要貨櫃港口擁塞問題日趨惡化,加上全球需求強勁,導致全球塞港問題嚴重,其中西港於本(2021)年6月的船塢使用率亦有所提升。西港當前塞港問題雖較去(2020)年底來得輕微,該擁塞問題於7月底已有所改善,但船塢依舊爆滿,每日情況也持續起伏。因此,西港預測全球塞港問題將延續至2022年,僅可能在明(2022)年中旬才可望恢復正常。 塞港問題導致西港吞吐量和貨櫃裝卸有所減少,但冷藏室和倉儲等高附加價值服務之營業額卻有所增加,將抵銷衝擊,短期盈利影響並不顯著。若塞港問題持續,可能對供應鏈和消費行為帶來長期影響,這將對港口業者帶來負面衝擊。然考量當前情況和塞港問題對西港的衝擊,預期當前塞港問題將不會對全球港口商業營運和盈利帶來重大和結構性影響。 與此同時,西港貨櫃中心在新冠疫情前使用率已介於70%至80%間,西港亦開始規劃涵蓋八個貨櫃中心的擴充計畫,放眼將貨櫃吞吐量倍增至每年2,800萬標準集裝箱(TEUs)。 根據現有規劃,西港原定於2020年底獲得馬國政府特許經營權後,將開始進行第10至第13號貨櫃中心的填海和挖掘工作。填海和建築工程至少需時三至四年,若擴充計畫進展順利,西港預期第10號貨櫃中心將於2025年投入營運。為融資西港2擴充計畫所需的120億馬幣(約28.33億美元)資本支出,西港擬發股籌資12億至14億馬幣(約2.83億至3.3億美元)及發售伊斯蘭債券籌資30億至50億馬幣(約7.08億至11,8億美元)。 該研究公司正面看待西港2擴充計畫,但憂慮特許經營權費用、第10和第11號貨櫃港口折舊成本增加,可能稀釋中期盈利表現。西港管理層於2020年開始與馬國政府洽商特許經營權,但礙於洽商進度緩慢,簽約時間一延再延,加上近期國內政治變化,預期簽約時間可能進一步延遲。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據媒體報導,為協助國內業者參與國際標案以提升產品與服務之國際市佔率及業者競爭力,沙烏地出口發展局(Saudi Export Development Authority, Saudi Exports)頃推出國際競標服務計畫,目標鎖定8大產業及24項子產業,其中最重要者為營建、製造、基礎建設等,該局將蒐集各國標案資訊並製成數據分析報告供國內業者參考使用。 Saudi Exports局長Faisal Al-Bedah表示,上述計畫係沙烏地2030願景政策(Saudi Vision 2030 )重要一環,旨在將非石油產業出口在非石油產業GDP整體占比自16%提升為50%,藉此多元化經濟發展及降低對石油收入之高度依賴。 另沙烏地進出口銀行(Saudi Export-Import Bank, EXIM)亦為刺激非石油產業出口,頃於本(2021)年8月17日與沙烏地商工總會簽署合作備忘錄,將提供90億里雅(約23億美元)融資資金供非石油產業出口業者申請使用。
A: 據約旦時報報導,約旦投資局代理局長Faridoun Hartouqa於本(2021)年8月15日指出,2021年上半年受益於「投資法」之投資總額達2.397億約幣,投資項目達207個,預計提供8,000個就業機會。 H局長指出, 2021年上半年受益於法律之國內投資項目數量為2.14億約幣,佔總投資額之89%,外國投資額為2,600萬約幣,佔總投資額之10%。關於給予約旦公民身份以換取投資部分,2021年上半年,除98名家庭成員外,計有26位投資者獲得約旦公民身份。2021年上半年獲得約旦公民身分者之總投資約為3,700萬約幣。其中19名投資者透過其現有之投資項目獲得公民身份,投資額約為2,600萬約幣,提供1,105個就業機會。7名投資者透過存款或購買價值1,100萬約幣左右之國庫券獲得公民身份。 H局長續指出,申請者以投資換取約旦國籍之投資者,包括:敘利亞、伊拉克、巴勒斯坦、葉門、巴基斯坦、利比亞、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等。另投資局亦盼在2021年下半年透過促進優先部門之專案計畫與簡化程序,協助投資者,擴大來約投資規模。
A: 據約旦時報報導,卡達銀行於本(2021)年8月15日表示,2021年上半年在卡達工作之約旦人僑外匯款超過2.2億美元,較2020年同期之1.1億美元城長100%。 卡達貨幣兌換商Salem Banali指出,在卡達之約旦人社區超過65,000人,其中大多數在健康照護、教育部門、政府部門與私營部門之金融、銀行、房地產、建築、酒店、旅遊以及資訊通信技術部門工作。卡達之約旦人社區是匯款最活躍的社區之一,大多數約旦人熱衷於每月匯款回約旦,僑外匯款是約旦最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其他主要收入為外國直接投資、旅遊收入、美元存款與出口收入。 報導指出,約旦中央銀行近期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第一季約旦僑外匯款金額為5.99億約幣(約8.445億美元)。而2020年的僑外匯款為32.4億美元,較2019年下降9.1%。
A:因應汽車產業轉型,德國聯邦交通運輸和數位基礎建設部(Bundesministerium für Verkehr und digitale Infrastruktur;BMVI)對相關道路交通法規的修正不遺餘力,繼2017年6月21日通過自動駕駛汽車第三等級的法案後,自動駕駛汽車第四等級法案也於2021年7月28日起正式生效。 自動駕駛等級:等級1~2為車輛具備自動加速、駕駛以及相關的輔助功能;等級3~5則由系統監控;等級3在大部分情況下自行駕駛,惟駕駛者需隨時準備接手因應系統無力處理的狀況;等級4已到達高度自動駕駛,除非在特殊狀況(如氣候惡劣)下,否則車輛可完整自駕;等級五為車輛在任何情況均可自駕。 德國自動駕駛汽車第四等級法案的目標,設定到2022年讓配備具自動駕駛功能的車輛都能上路,無人駕駛車輛可在以下交通情況行駛: (一)兩個固定點間的接駁交通(Shuttle-Verkehre); (二)具固定行駛路線的載送人交通工具,如公共汽車; (三)物流配送中心間的交通(Hub2Hub-Verkehre); (四)非尖峰時段以需求為導向的駕駛服務; (五)首段或末段里程的人員和/或貨物運輸⋯ 本組另蒐集有關德國三大車廠在自動駕駛的相關發展: (一)福斯汽車(VW)執行長Herbert Diess 表示自駕車所需電腦晶片的效能提高,加上人工智慧因應不同駕駛情況的發展,都加速自駕車的開發,惟道路上特殊情況多,很難估計,安全性問題是一大挑戰,處理與安全相關的數據將是自動駕駛汽車發展的關鍵,渠預期自動駕駛汽車將在2025至2030年之間準備上市銷售。福斯汽車將在美國市場透過電動汽車和數位化發展,搶攻市占率。 (二)BMW積極收集和分析實際交通中的數據,在慕尼黑附近的 BMW 園區內致力於開發高度自動駕駛所需的演算軟體,現已有40 輛測試車輛在路上行駛,並在行駛間收集大量數據和圖像。在存儲方面,BMW 建立了兩個容量為 500 PB(1PB= 10億MB)的數據中心。 (三)賓士於2020年宣佈與GPU大廠Nvidia合作投入自駕軟體開發,其共同研發的自駕架構以Nvidia Drive技術平台為基礎,並使用在Nvidia Orin系統單晶片(SoC)上,該晶片自2024年底開始,將成為賓士旗下新車款的標準配備。戴姆勒執行長Ola Källenius表示,Nvidia的AI運算架構可以幫助簡化自動駕駛技術的開發。 上述有關自駕車發展的相關報導,本組另查德國知名人工智慧專家Prof. P. Slusallek對於自駕車亦有相關的評論,經整理如次:自動駕駛車已經發展到第4等級,惟技術層面上最大的挑戰仍在於車輛無法擁有像駕駛人一樣具有一般常識的判斷能力(因人的常識是由知識和經驗轉化且具認知情感)。S專家指出全自動駕駛車的發展在未來10到20年內尚難以商業化,因目前尚未能對自駕系統安全性尤其是可靠性(Reliability)進行測試以及認證。渠認為自駕車目前僅適用於特定區域、特定路段以及點對點的大眾運輸或接駁車等,尚無法普及到私人轎車。
A: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1)年8月19日報導,淡馬錫控股(Temasek Holdings)在本年3月對來自美國、歐洲、新加坡和香港等39名金融業決策者進行匿名調查,瞭解他們對銀行和保險公司在人工智慧(AI)的採納和治理方面的看法。調查發現,四分之三金融服務公司都期盼有更明確的AI道德與治理標準。受訪業者也認為,「信任」是金融服務的必需條件,高達93%的業者要求AI方案須值得信賴。 該調查顯示,幾乎所有金融服務公司的作業流程都以某些方式使用AI,但運用AI的程度各有差異。其中,只有13%真正在多數流程中採用負責任的AI方案來創造價值,31%業者使用不多,而過半則是在某些方面使用AI,但仍未充分發揮AI的潛力。 淡馬錫指出,隨著人工智慧科技的成熟和使用越來越廣泛,AI道德與治理將為金融服務迎來新時代。估計2024年,全球在AI的支出將達到1,100億美元(約1,500億星元),而金融服務將是做出最大支出的領域之一。金融業者採取適當策略,將可釋放負責任AI方案的潛在價值,重建他們滿足社會需求及推動經濟成長的方式。 金融業者要推動可信賴的AI使用方式,可從四方面著手,分別是「建立內部獨立的AI風險與合規功能」、「採用AI治理軟體方案」、「推行AI治理培訓或認證計畫」,以及「設立AI道德委員會」。儘管AI的法規不明確並不是公司在採納負責任AI方案時所最關注的,但80%的公司可從更清晰的AI道德和治理標準以及認證計畫中受益。 為鼓勵產業採用AI治理,許多國家已發佈關於負責任使用AI的非強制性守則,例如,新加坡「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IMDA)推出的「人工智慧監管模式框架」(Model AI Governance Framework)。
A: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1)年8月19日報導,近來星國新冠疫情受到控制,經濟持續復甦,當地上市公司上半年業績好轉,股息也有所恢復。根據該報統計資料顯示,此次發佈業績的24支「新加坡海峽時報指數」成份股中,21家公司取得盈利,其中11家的盈利年比成長,7家轉虧為盈,11家公司配息超過去年同期。 分析師指出,海指成份股的季度和半年淨利都比去年同期增加超過一倍,第二季攀升147%,半年大增177%。由於去年新冠疫情暴發形成較低的比較基礎,多數業者表現超越大盤為意料之中。 銀行產業表現亮眼,呆帳準備金明顯減少,「星展集團」撥回1億9,000萬星元的準備金,推動上半年的盈利成長。此外,隨著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解除限制,3家銀行恢復疫情前的配息政策。 航空相關企業表現不佳,變種病毒的傳播再次阻擾區域經濟重啟。但隨著新加坡逐漸開放邊境和放寬旅遊限制,這些領域會出現復甦。 此外,不少國家重啟經濟活動,對不動產公司有利,預計租用率和租金收入會進一步提升,投資不動產將可取得更高估值。例如「凱德集團」(CapitaLand),年比增長逾8倍至9億2,220萬星元,主因為新加坡和中國這2個核心市場的經濟復甦。
A: 據日本財務省本(8)月18日公布貿易統計速報(註:以通關為準),本(2021)年7月出口總額計7兆3,564億日圓,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37.0%,且連續5個月呈現正成長;主要係受惠於全球經濟從新冠疫情中穩步復甦,致使日本出口持續大幅增長。 日本7月整體對外出口項目中,除汽車及鋼鐵外,市場需求擴大的半導體生產設備等亦表現亮眼,與2年前同期比增加10.7%,已超越新冠疫情爆發前之水準。 以出口國家及地區別來看,對美國出口計1兆3,841億日圓,較上年同期26.8%,主要係因混合動力車(HV)及汽車零組件等出口暢旺;對歐盟(EU)出口計6,400億日圓,大幅遽增46.1%。另,日本7月對中國輸銷計1兆5807億日圓,較上年同期增加18.9%,主要係因5G通訊設備及遠距上班普及等潛在需求浮現,電腦用半導體晶片出現供不應求。 此外,日本2021年7月進口額計6兆9,154億日圓,較上年同期增加28.5%,除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影響外,因疫情自歐美進口的醫藥品亦呈現上揚趨勢。7月出口減去進口之貿易收支計順差4,410億日圓,連續2個月呈現增加。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緬甸海關的統計顯示,在2020-21財年的過去8個月(10 月至4月),緬甸對外國的玉米出口創造了逾4.47億美元的收入。曼德勒倉庫的交易員表示,由於泰國需求強勁,加之國內市場需求不斷成長,曼德勒市場上的緬甸玉米價格正在攀升。在4月份的潑水節之前,這種玉米每3籃只賣2.8萬緬幣。國內外的需求都促使賣家從 5 月的第一周開始漲價。來自曼德勒的Soe Win Myint倉庫表示,隨著逐漸上升的趨勢,玉米價格從6月初逾每袋3.29萬緬幣,在8月初飆升至每袋3.67萬緬幣以上。隨著國內玉米消費量的增長,緬甸今年向國外市場的玉米出口量預計將達到160萬噸。 緬甸一直通過陸路向鄰國泰國及中國運送玉米。由於需求為零,運往新加坡、馬來西亞及越南的貨物突然停止。目前,緬甸正通過陸路邊境向泰國運送玉米,1噸玉米的價格約為8,000泰銖。泰國在2月1日至8月31日期間,免除自湄索進口玉米的關稅。然依據泰國在世界貿易組織(WTO) 之承諾,泰國得對進口玉米徵收73%的最高稅率,以在產季期間保護在泰國玉米農的權利。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商務部的貿易統計,本財年2020 年 10 月 1 日至 2021 年 7 月 30 日期間,緬甸向外貿夥伴出口逾17萬2,708噸木豆,創造了1.15億美元的收入。目前,隨著印度放寬豆類進口配額,印度的木豆價格也在上漲。 Bayintnaung批發中心的價格統計顯示,木豆價格約為每噸 130.25萬緬幣。緬甸的木豆主要銷往印度,也出口到新加坡、美國、加拿大、巴基斯坦、英國及馬來西亞,但除印度外,對其他國家出口量很小。緬甸豆類及芝麻商人協會表示,國內豆價係由市場供需決定。 緬甸的農業領域是國家經濟的支柱,占GDP的30%以上。緬甸主要種植稻穀、玉米、棉花、甘蔗及各種豆類。其第二大產量是豆類,佔農產品的33%,種植面積的20%。其中黑豆、木豆及綠豆佔豆類播種面積的72%。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仰光省黃金企業家協會(YGEA)的統計,黃金的價格從近3個月(6月19日)最低點 154.3萬緬幣,8月17日反彈至每緬克170萬緬幣(0.578盎司,或0.016公斤)。 黃金在8月1日只賣出每緬克157.45萬緬幣,而在8月17日上漲了每緬克169.8萬緬幣,在3週內上漲了12萬緬幣。價格上漲的原因是緬元兌美元走軟。根據貨幣兌換商的統計,全球黃金價格約為每盎司 1,800 美元。今年5月12日,金價創下了歷史新高,達到每緬克170.9萬緬幣。黃金交易員稱,黃金價格最高為 157.55萬緬幣(6 月 11 日),最低為 154.3萬緬幣(6 月 19 日)。上個月,金價在156.23萬緬幣(7月26日)及158.7萬緬幣(7月9日)之間波動。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緬甸工業部考慮到每年進口鋼鐵的費用很高,正在努力盡快重啟鋼鐵廠項目。聯邦工業部長Charlie Than稱,緬甸每年都要進口大量鋼鐵,用於工業、建築、中小企業及大企業,需要耗費大量外匯,因此鋼鐵廠項目必須更早重啟。8月16日,工業部長訪問曼德勒省Myingyan鎮1號鋼鐵廠時,視察了鋼鐵廠的建設、機械安裝及鋼鐵原料的情況。他指示,需要對長期停工的設備進行檢查及維修,有系統地進行剩餘部分的施工、定期進行維修工程,以防止損壞已安裝的機器、對每個工廠進行有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因為項目活動將重新開始,並特別注意職業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