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綜合美媒報導,美國FDA為因應Delta變種新冠病毒,已核准免疫力較弱者可注射第三劑輝瑞或莫德納疫苗的緊急使用授權,醫生未來可評估包括器官移植者及部分癌症患者等免疫力缺陷者,是否需要增強防護力接種第三劑疫苗,目前研究顯示約50%器官移植患者對於現已核准疫苗的劑量並為無抗體反應,其他免疫力正常者接種疫苗則已有充分保護力,無需額外接種第三劑新冠疫苗,FDA亦正研究未來是否需增加劑量以因應變種病毒的發展。 法國已於本年4月提供免疫力低者接種額外劑量的疫苗,德國及匈牙利亦決定予以效仿,至以色列等國則已核准為免疫力較弱者接種第三劑;拜登政府預計本年9月初FDA將完全核准輝瑞疫苗,惟FDA決定暫不擴大單劑嬌生新冠疫苗的緊急使用授權,要求嬌生先提供兩劑疫苗安全性及有效性的臨床實驗數據,預計本年8月底公布結果;美國國家衛生院(NIH)則正針對接種第三劑疫苗是否可增強防護力進行研究,預計將在本年秋季公布研究結果。 美國拜登總統於本周三接見聯合航空公司及凱薩醫療機構的CEO,鼓勵更多私人企業跟進聯邦政府,要求員工接種新冠疫苗,以加快新冠疫苗接種率,減緩具高度傳染力的Delta變種病毒疫情,拜登於兩周前更宣布聯邦政府員工需接種疫苗或每週進行新冠檢測,同時許多企業開始延後員工重返辦公室計畫,另包括加州、紐約市及哥倫比亞特區等地方政府已要求員工接種疫苗,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亦要求第一線員工需接種疫苗,美國國防部則要求美國軍人於本年9月中前接種疫苗。   前述報導全文,請瀏覽以下網址: https://www.nytimes.com/2021/08/11/us/politics/third-vaccine-dose-approval.html https://www.wsj.com/articles/biden-to-urge-businesses-to-require-covid-19-vaccine-for-workers-11628674201?mod=politics_lead_pos2 https://www.wsj.com/articles/fda-authorizes-covid-19-boosters-for-certain-immunocompromised-11628825575?mod=business_lead_pos2

A: 根據星宇航空(STARLUX Airlines)本(2021)年8月12日公告,自9月23日起,該公司將開闢臺灣桃園機場與新加坡樟宜機場航線,並已開始售票。該航線將在每週二與週四運作,10月則會增設週六的航班。航班於早上9點20分由桃園機場啟程,下午1點45分抵達新加坡。由星國飛往臺灣的航班則在下午3點5分離開樟宜機場,晚上8點5分抵達臺灣。這是星宇航空本年開闢的第4條東南亞航線,先前已開闢從臺灣往返吉隆玻、胡志明市,以及馬尼拉的航線。 星宇航空表示,新加坡是亞洲經濟及航運重鎮,疫情前更是臺灣人在東南亞旅遊的勝地。近期因新加坡與臺灣兩地疫情已受到控制,且星國全國疫苗接種覆蓋率高,因此凡出發前21天內都在臺灣的旅客,目前都可申請前來新加坡的「航空通行證」(ATP)。 星宇航空發言人指出,旅客抵達新加坡樟宜機場後接受「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呈陰性即無須隔離,入境後可在星國自由活動,因此該公司為商務旅客及返鄉探親的旅客開闢新加坡航線,提供最安心舒適的飛行選擇。

A: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1)年8月13日報導,「新科工程」(ST Engineering)集團上半年營收為36億5,100萬星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主因為城市解決方案與衛星通信,以及國防與公共安全的部分業務復甦,抵消商業飛航下跌所帶來的影響。其中,城市解決方案與衛星通信業務的表現最佳,營收上揚12%至5億2,800萬星元。國防與公共安全業務增長8%至19億8,700萬元。商業飛航則持續受到航空業疲軟的影響,營收下跌10%至11億3,600萬星元。 新科工程總裁鍾思峰8月12日於業績發佈會表示,航空業的復甦仍充滿變數,一些國家的國內航空旅行已強勁復甦,尤其是美國,但其他市場受到Delta變種病毒再起而受到影響。儘管如此,與去年下半年相比,該集團本年上半年的飛航收入成長7%,因此視為好徵兆。衛星通信業務出現復甦的跡象,雖然衛星通信以及城市解決方案的物聯網業務受全球晶片短缺的影響,但該集團已尋求替代的供應鏈,以及將在必要時與客戶協調專案交付日期,評估所受影響不大。 此外,新電信(Singtel)本年營收轉虧為盈,第一季取得4億4,500萬星元的淨利,營收年比增長7.5%至37億9,800萬星元。該集團8月12日公佈截至6月底的第一季業務報告,扭轉去年同期虧損2,000萬星元的情況。因為新冠疫情防疫措施放寬、經營環境獲得改善,及澳元升值有助於推高盈利,該集團的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EBITDA)上升11.1%至9億9,700萬星元,企業業務營收上升2.2%至9億2,000萬星元,資訊通信科技收入隨著資料中心服務和網路安全服務需求上升而增加,但部分漲幅被傳統業務如固線電話服務收入下跌所抵消。 星展集團研究指出,新加坡勝科工業(Sembcorp Industries)集團目標是在2025年之前,再生能源組合將增加3倍至10吉瓦(GW)。截至去年底,該集團在東南亞、印度和中國的風能和太陽能產能是2.6GW。若能達成目標,再生能源占總產能將從20%提高到50%,加上城市業務,永續發展解決方案將在2025年之前為該集團貢獻的盈利達到70%。

A:出處:NL Times, 2021/08/12 單位:歐洲地區/荷蘭/駐荷蘭代表處經濟組 荷蘭總理稱聯合國氣候報告非常令人憂心 荷蘭時報NL Times報導,荷蘭總理Mark Rutte稱,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 氣候報告中指出海平面上升將無法避免,非常令人憂心,因此荷蘭和各國實現氣候目標尤為重要。 荷蘭新聞 ANP 報導,Rutte總理承認荷蘭的氣候目標與實現程度間存在差距,政府正在制定額外的措施。氣候與能源部次長 Dilan Yeşilgöz-Zegerius表示,該報告更加明確地指出未來幾十年必須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各國應制定更嚴格的氣候目標,歐盟因此調整了氣候目標,荷蘭則正盡最大努力實現國家氣候目標。 荷蘭新聞台NOS報導, IPCC發佈氣候報告後,荷蘭大型污染企業並未爭先恐後地降低排放量,五個最大的污染企業中,有四個表示已制定氣候政策,Shell公司則拒絕作出實質性回應。 根據荷蘭排放管理局的數據顯示,2020年荷蘭最大的污染企業之一是Tata Steel鋼鐵公司,其位於IJmuden的工廠總計排放約 5.8 百萬噸二氧化碳,約佔荷蘭 2020 年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 4%。 Tata Steel表示,該公司意識到氣候報告的緊迫性,前已修改氣候計畫,因此不需要做出改變。另稱,一家獨立機構正研究該公司為實現氣候目標可採行的技術,預計將在 9 月公佈初步研究結果。惟環保組織 Urgenda 稱,此項研究只是一種拖延策略。 Chemelot(2020 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為 4.7 百萬噸)、DOW Benelux(4.1 百萬噸)、 Vatenfall Power Velsen(3.4 百萬噸)均對 NOS表示,已致力於永續發展。 2020 年Shell的煉油廠年排放 4.1 百萬噸二氧化碳、化學部門排放 2.6 百萬噸。該公司對 NOS表示,仍在研究氣候報告,並未做出進一步的評論。

A:綜合華爾街及彭博社報導,拜登總統8月5日簽署行政命令,設定2030年電動車佔新車市場銷售達50%目標,且擬實施更嚴格燃油效率標準,恐面臨車廠及消費者多重考驗,綜整如次:   一、拜登視運輸產業為氣候議程核心:運輸部門為全美溫室氣體排放主要來源佔25%以上,中國在電動車與電池研發居世界領先地位,威脅美國汽車製造業,拜登總統重視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設定電動車、燃料電池及混和動力車佔2030年新車銷售50%目標,且研議要求2026年新車實現平均每加侖汽油行駛52英里的燃油效率。 二、車廠自願性承諾面臨法律約束力考驗:拜登2030年電動車目標不具法律約束力,至更嚴格燃油效率標準雖將透過美國環保局(EPA)立法,目前仍在公眾諮詢期,是否落實仍是未知數,歐巴馬總統曾於2011年與美國主要車廠共同宣布平均54.5英里的燃油效率目標,然5年後川普上任要求EPA撤回,且獲多家車廠支持,川普改草擬法案設定43.3英里燃油效率,車廠自願性承諾可能隨時改弦易轍。 三、車廠配合具前提條件:拜登簽署行政命令前多家車廠雖陸續宣布投入資源發展電動車,例如通用(GM)在2025年前斥資350億美元並將建置4家電池廠、福特(Ford)投入300億美元盼2030年前電動車達4成新車銷售目標,Stellantis車廠(克萊斯勒)編列350億美元研發且擬於北美及歐洲建置5座電池廠,惟車廠指出達成拜登銷售目標前提,包括美國國會應撥款數十億美元建置快充站,並向消費者提供購車稅務優惠。 四、消費者接受度係重大考驗:電動車只佔全美新車銷售3%,主因是前期投入成本高、行駛里程受限,提升消費者對電動車接受度是重要關鍵,政府提供電動車稅賦誘因,縮減電動車與燃油汽車價差,或能提高購買率,且購入後低廉燃料與維護成本,對消費者亦有吸引力;另完善的全國快充站網絡必須盡速建立,緩解使用者對電動車里程有限的焦慮。 五、既得利益者的反彈:仰賴傳統燃油汽車銷售與維修的經銷商恐將出面反對,擔憂產業變遷過快造成失業的汽車工會團體亦將反彈,為此拜登簽署行政命令時強調對工會的支持,甚至沒有邀請特斯拉(Tesla)、豐田(Toyota)及現代(Hyundai)等未籌組工會的汽車業者出席白宮活動,美國國際汽車經銷商協會表示若電動車政策只獨厚特定美國汽車工人將使議題政治化,50%銷售目標將更難達成。

A: 據日本財務省本(8)月10日公布統計數據,本(2021)年1至6月國際收支速報值,反映日本與外國貨物、服務及投資交易情況之經常帳盈餘計10兆4,675億日圓,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50.3%;主要係因全球經濟逐漸從新冠疫情陰霾中復甦,導致日本出口等呈現穩健暢旺。 上述經常帳項目中,出口扣除進口的貿易收支計順差2兆3,143億日圓,係2年來首度出現盈餘。日本2021年1至6月出口額計39兆2,231億日圓,較上年同期成長22.2%,其中尤以汽車、半導體製造裝置等表現出色長。 另一方面,日本2021上半年進口額計36兆9,089億日圓,較上年同期增加11.6%,其中有色金屬、通訊設備等需求有增無減。另一方面,由於新冠疫情持續擴散蔓延,日本政府嚴格實施邊境管制措施,導致訪日外國旅客入境人數銳減,旅行收支盈餘縮減至四分之一左右。

A:依據彭博社8月11日報導,美國參議院甫通過規模約3.5兆美元預算藍圖,內容涵蓋「反貧窮」及「氣候變遷」兩大主軸,其中氣候部分倘落實將成為美國史上最具規模的氣候立法,綜整重點項目如次: 一、電網除碳化:為於2030年達到8成電力除碳化,預算法案推動清潔電力支付計畫並對電力業者建立獎懲制度,倘每年無碳電力成長達一定百分比可獲得獎勵優惠,若低於目標值則需支付罰金。 二、課徵進口品碳稅:擬為進口鋼鋁等高碳排產品保留課徵碳稅空間,以藉貿易政策減少購買來自中國及其他國家的高碳排產品,保護本國業者為達到嚴格環保法規所支付的額外成本,同時促進他國跟進減少碳排。 三、電動車購買租稅優惠:此為拜登預算藍圖重要項目,消費者可享高達12,500美元抵稅額度,購買零售價不超過8萬美元的電動車,且此電動車必須來自於有工會代表的美國組裝廠,福特與通用等汽車業者可望受益,惟多數參議員盼此條款能以不具法律約束效力文字陳述。 四、收費管制甲烷排放:擬向石油天然氣業者徵收甲烷排放費,亦有助於平衡預算支出,預計每1千立方英尺收取40美元或每噸收取1,800美元,全案將交由美財政部進行評估。石油業者表示反對,盼以自願形式取代,並稱美國環保局亦將就甲烷排放制訂嚴格法規,擔憂將變相鼓勵採購外國容許排放的石油進口。 五、籌組公民氣候團體:預算法案指示參議院農業委員會籌組公民氣候團體,俾協助百萬美國工人轉型進入清潔能源基礎建設與環境資源保育。拜登已請相關聯邦機構盤點可能就業機會,例如溼地修復、舊油井關閉,以及森林保育減少野火風險。 六、再生能源租稅優惠:預算法案擬整併現有相關租稅優惠,俾為研發減碳技術提供更多稅賦抵減,且將為風力發電機、電動車電池及其他先進綠能製造業者提供80億美元稅賦減免。 七、其他項目:例如撥款資助低收入戶架設太陽能板、為家戶改裝節能住宅提供優惠獎勵、編列預算促進美國政府機關購買電動車、綠化政府建築等,以期從各層面加強應對氣候變遷。

A:新聞來源: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2021年8月13日)   1. 本(8月13)日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頃發布新聞稿,甫於本周上任產資部通商交涉本部長呂翰九應美方要求,與美國貿易代表戴琪於本日上午8時舉行首次視訊會晤。 2. 雙方同意在供應鏈、尖端技術、氣候變化、數位貿易規則等新經貿秩序的形成以及WTO改革、恢復多邊主義等諸多領域保持密切合作。

A: 據日本共同通信社本(8)12日報導稱,該通信社頃彙整完成以111家主要企業作為對象進行之問卷調查結果,其中計有90%的企業回答期待新冠肺炎疫情早日平息,並預估明(2022)年經濟景氣將復甦轉為正成長。 另外,上述調查結果亦顯示企業正加速因應去碳化社會,以及美中貿易摩擦日漸激烈等經濟安全保障問題;但由於變異種病毒的蔓延及疫苗接種進度緩慢等問題,導致全球景氣回復更加充滿不確定感。 對於展望明(2022)年的景氣判斷,其中計有90%的企業認為景氣將轉向正成長,75%的企業回答「經濟將緩慢成長」,15%認為「經濟將好轉成長」。另外,則有5%的企業認為景氣將「維持持平」,惟無企業認為景氣將「緩慢惡化」或「呈現惡化」。

A:亞洲日經電子報報導,因今年2 月軍方接管政權加劇市場動盪,與緬甸軍方有關聯的海外企業,如日本麒麟控股(Kirin Holdings)出現虧損。麒麟控股於8月10日公佈,截至6月份的6個月裡,在緬甸的啤酒生產業務產生逾214億日元(合1.93億美元)的虧損,該公司表示,考慮到經營環境的持續高度不確定性的前景,以及2021年2月軍方接管政權後,使緬甸局勢動盪而提高國家風險,因此認列該損失。   麒麟擁有緬甸啤酒廠及曼德勒啤酒廠兩家啤酒生產公司51%的股份。兩家公司的其餘股份均為緬甸經濟控股公司(Myanmar Economic Holdings)所有,該公司是緬甸軍方的福利基金。隨著民眾對軍方的抗議,緬甸啤酒廠成為抵制的目標,許多餐館停止供應該品牌的啤酒。安全部隊對抗議者的鎮壓及COVID-19的傳播導致今年上半年銷售額下降到1,520億緬幣(9,230萬美元),同比衰退28%。緬甸啤酒廠將截至12月的財年收入預期,從4,890億緬幣下調至2,900億緬幣。正常營業利潤從2,020億緬幣下調至870億緬幣。   麒麟今年2月宣布終止與緬甸經濟控股公司的合資夥伴關係,但目前沒有取得重大進展。麒麟的一位知情人士表示。該公司擬要求緬甸經濟控股公司將其股份出售給麒麟或與軍方無關的當地公司,但尚未正式談判。麒麟高級執行官Toru Yoshimura在8月10日的線上新聞發布會稱,目前未考慮撤離緬甸,仍在討論終止與緬甸經濟控股合資企業的談判,然當前的新冠疫情形勢使談判難以進行。   麒麟投資在緬甸,預期未來國內需求的增長,其在緬甸的業務已成為其海外擴張的重要支柱。儘管市場相對年輕,但截至2020年12月的財年利潤為138億日元,約佔麒麟總利潤的9%。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緬甸商務部提供的統計, 2020-21財年截至7月23日,緬甸與印度之間的邊境貿易額達到1.93億美元。與上一財年同期相比,邊境貿易增加了1.09億美元。在此期間之緬印邊境貿易,緬甸出口逾1.92億美元,進口約150萬美元。 大部分緬印跨境貿易是通過欽邦的Thantlang及Reed以及實皆省的Tamu進行的,而雙邊貿易的主要部分是通過船舶運輸。緬甸主要向印度出口水果蔬菜、漁業及林業產品,同時從印度進口藥品、電子產品、摩托車、棉紗、碳素鋼(Non-alloy Steel)等建築材料。印度是緬甸最大的貿易夥伴之一。兩國於1994年簽署了雙邊邊境貿易協定。與此同時,緬甸與中國、印度、泰國、孟加拉國等4個鄰國的邊境貿易總額為69.8億美元,其中出口455萬美元,進口243萬美元。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Bayintnaung批發市場的數據顯示,由於國內需求強勁,鷹嘴豆的價格仍處於牛市,每3籃的價格上漲了2.5萬緬幣。目前,8月9日鷹嘴豆價格為每袋9萬緬幣,而鷹嘴豆價格目前升至每袋11.5萬緬幣。貿易商表示,在今年產量偏低的情況下,售價有利豆農。曼德勒的貿易商稱,由於中國關閉邊境哨所,鷹嘴豆已停止出口,豆價目前主要受國內市場供需影響。緬甸去年向印度、巴基斯坦、阿聯酋、土耳其等國外市場出口鷹嘴豆。商務部的統計顯示,在2020-21財年的10月1日至7月23日期間,逾25,190噸鷹嘴豆出口到國外市場,估計價值為1,487萬美元。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緬甸商務部提供的統計,2020-21財年近10個月(10月1日至7月23日)因進口下降,產生貿易順差3.54億美元,此間緬甸雖呈出超,但總貿易額較去年同期下降。本財年前10個月,緬甸的出口額為123億美元,進口額為119.5億美元。對外貿易從去年同期的303.7億美元大幅下降到242.6億美元。緬甸去年同期的貿易逆差為15億美元。   與去年同期相比,緬甸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進出口雙雙大幅下滑。海運貿易及邊境貿易也都下降。鄰國加強邊境安全,限制了邊境貿易。至影響海運貿易的因素包括物流混亂、貨櫃運費的飆升及銀行的限制等。

A:紐總理8月12日宣布未來防疫管制計畫,將持續維持「消滅病毒」策略,積極推廣全民疫苗接種,試辦特定旅客居家隔離或縮短隔離檢疫,預計2022年初依照疫情風險高低類別國家開放邊境。 規劃逐步開放邊境4步驟: (1)持續實施入境14天隔離政策(來自旅遊泡泡國家旅客除外):目前嚴格邊境管制是最好的政策。一旦發現本土Delta案例,儘管可能只有一例,政府將立即從嚴管理,立即封城。 (2)下半年推廣全民疫苗接種:紐國不會設定疫苗覆蓋率目標,而是鼓勵全民接種。兩劑疫苗的接種時間間隔將拉長為6週。另10月至12月將選定部分已接種疫苗的旅客,試辦進行居家隔離或縮短在防疫旅館隔離時間。 (3)俟紐民眾均接種疫苗,有足夠保護力後,最快2022年初陸續開放邊境:低風險國家且已接種疫苗旅客,入境後無需隔離。中等風險國家且已接種者,縮短隔離旅館隔離時間,或實施居家隔離。未接種疫苗及來自高風險國家旅客,必須在隔離旅館隔離14天。 (4)最終目標為持檢測陰性證明旅客,免隔離檢疫入境。

A:綜整法媒新工廠(Usine Nouvelle)本(110)年7月29日報導,法國水泥產業為因應預計2022年1月1日生效的環境法規(Réglementation Environnementale 2020) 中有關建築節能工法的新規範,及2015年能源轉型法(loi de transition énergétique)揭櫫之減碳目標,刻積極降低水泥產業之碳排放量。其中能源轉型法規定,法國水泥產業2015年至2030年需降低24%碳排放;至2050年需降低85%。 水泥製程中以熟料燒成需長時間加熱旋窯,進而導致大量碳排,為達成2030年降低碳排達24%的目標,法國水泥公會預計自三方面著手:提升燃燒效率(預計降低產品碳排放量達21公斤二氧化碳(kgCO2)/噸)、使用固體再生燃料(SRF) (-68kg CO2/噸)及發展低熟料配比水泥(-71kg CO2/噸)。 目前法國水泥產業熟料燒成製程中,約43%使用固體再生燃料,每年消耗30萬至40萬噸,預計逐年提升此項比率至2025年達65%、2030年80%、2050年85%;法國年產約250萬噸SRF,水泥產業預將消耗達100萬噸。然考量SRF有一定遴選標準(如過濕的木材或金屬扣件難以燃燒),且燃燒效率遠不及石化燃料,法國業者亦刻研究以所需燒製熱能較少的鍛燒黏土(calcined clays)取代傳統熟料製作水泥。 針對低熟料配比水泥之發展,歐盟水泥標準EN197-1近期已新增CEM II-C及CEM VI等2項熟料含量較低(分別為50%至65%,及35%至50%)的水泥,相較於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波特蘭水泥(CEM-I)熟料含量達95%,可有效降低熟料使用。

A:正在休假中的馬克宏總統突然於8月11日在電視上亮相,表情嚴肅地宣稱對法國未來新冠疫情的發展感到憂慮:不僅法屬安地列斯群島的情況相當悲慘,法國境內大都會區—特別是南部地區亦令人擔心。   馬克宏認為疫情將再持續數個月,呼籲所有能施打疫苗的法國人都能完成接種,並強調健康通行證(pass sanitaire)是取代全國封城的唯一選擇。另表示,將研議對身體脆弱與80歲以上長者施打第3劑疫苗,以及中學生自10月中開始接種之可行性。   法媒費加洛報本(12)日社論分析馬克宏總統站在第一線緊急昭告國人,主要著眼於: (一)呼籲所有法國人在暑假期間保持謹慎狀態,因為近幾星期各項疫情指標已急遽上升(如8月11日之24小時內新增3萬餘確診人數及54名死亡),醫院負載問題再度浮現。 (二)由於部分法國人認為馬克宏誇大疫情惡化,以鼓勵民眾施打疫苗,故抱持保留態度,甚至連續數個周末發動抗議行動(8月7日全法參加反疫苗活動已超過3萬人);另有人覺得施打疫苗及健康通行證措施,係帶有政治目的(法國總統選舉於明年4月舉行)。由於該等抗議行動未來可能持續並帶來風險,若此波疫情危機係因政府政策失當所致,所引發的全民怒火,恐有失控之虞。因此,馬克宏似乎有意將解決疫情危機,作為其未來連任選戰之主軸。   按法國總統與內閣成員於7月29日舉行首長會議後即休會一個月,所有部長均奉示在法國境內休假,以便臨時召開會議因應疫情。

A:越南本(2021)年前7月水泥及鋼鐵出口,年增28.7%及118%。 資料來源:越南投資網報  2021年8月8日報導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根據越南工商部進出口局資料,Covid-19 疫情對貨品生產及出口產生負面影響,尤其是造成運輸成本增加,惟本年前7月,越南水泥及鋼鐵出口持續成長,分別年增28.7%及118%,創歷史新高。   本年前7月,水泥出口數量2,435萬公噸,出口金額9.45億美元,分別年增23.7%及28.7%。鋼鐵出口數量近700萬公噸,出口金額55.2億美元,年激增45.6%及118%。   鋼鐵製品出口也大幅增長,出口金額達22.6億美元,年增32.5%。水泥、鋼鐵及鋼鐵製品出口總金額超過87億美元。總體而言,越南本年前7月水泥及鋼鐵出口不受疫情影響,仍保持穩定成長趨勢。  

A:依據華爾街日報本(11)日報導,美國參議院昨日通過規模約1兆美元基建法案,其中編列650億美元鋪設高速網路,堪稱目前聯邦政府為寬頻建設提供之最大款項,盼促進偏遠地區網路普及並補貼低收入戶網路費用,美國電信商如AT&T與Comcast等均將受益,惟業者亦擔憂政府將大幅介入干預產業發展,綜整如次:   一、聯邦政府重視寬頻建設:新冠疫情增加遠距生活需求,突顯偏鄉地區缺乏網路的劣勢,民權團體與電信商呼籲寬頻網路普及化的重要性,去(2020)年起聯邦政府通過多項措施增加寬頻網路預算支出。拜登上任後更加積極,編列650億美元推動長期龐大的寬頻網路計畫,其中425億美元將交由美商務部國家電信資訊管理局統籌供各州政府申請,州政府獲得款項後再提供給可確保寬頻網路普及率的企業、地方政府或非營利組織。 二、美國電信業者將直接受益:拜登基建法案仍待眾議院審議,倘通過後電信商將在短期內受惠於大量補助款,業者表示人口稀少地區建設與維護網路成本高,因此得到政府支持相當重要。過去偏鄉多仰賴美國農業部及聯邦普及服務基金提供電信服務補助,但政府介入程度不及於對提供水電資源的高要求,電信商沒有義務為每個家戶提供平等服務,通常在城市與富裕地區提供較快的光纖網路,偏鄉則仍使用老舊技術,據農業部2019年調查,全美25%農場仍缺乏網路連線。 三、政府介入產業引發擔憂:共和黨與電信業者雖支持政府補助,但擔憂引起政府過度介入干預,目前法案要求業者需公布定價及產品服務內容,且拜登政府正另訂計畫加強監管網路服務提供商,此前美商務部長亦曾提出在法案中制訂價格上限,以確保偏鄉能享有低廉價格,惟造成共和黨議員與業者反彈,渠等指出過度干預將扼殺投資與創新,政府應從其他面向提升網路普及率。

A:在尼加拉瓜當前危機下,為尋找機會而移居的尼加拉瓜僑匯金額繼續增長並為經濟注入活力。美國和西班牙仍是主要匯款來源,4 月至 6 月間收到5億2980萬美元,比2020年第二季的4億3610萬美元高出9370萬美元。今年前六個月收到的匯款金額增加到 10億3020萬美元。與2020年上半年進入該國的匯款8億6060萬美元相比增加 19.7%。 BCN 將該匯款定義為:尼加拉瓜移民在其他經濟體工作的經常帳轉移。根據國際慣例「經濟體居民」指在一經濟體內停留或打算停留一年或以上,無論其移民身份為何。 美國、西班牙和哥斯達黎加為主要來源,在今年 1 月至 6 月間匯款總額中,90% 來自以上三個國家。62.6%,即6.447 億美元由美國匯入,第二為西班牙,佔總額14.8%即1億5280萬美元。哥斯達黎加第三,1億3150萬美元,佔總額12.8%。 其餘10%的匯款來自不同國家。其中巴拿馬3540萬美元,佔總數的3.4%;加拿大1430 萬美元,墨西哥600萬美元;薩爾瓦多300萬美元。總數10億3020萬美元匯款中,有 6億6630萬美元是通過商業銀行匯款,3億5870萬美元來自專門機構,520 萬美元來自「口袋匯款」(即託人攜帶入境)。

A:華爾街日報本(9)日報導,美國國會與拜登政府正對美國企業施加壓力,要求停止從中國新疆進口商品,中國涉及使用強迫勞動已成為美中雙邊貿易的首要議題,綜整如次:   一、目前美國對中國新疆設限情形:新疆係全球棉花及太陽能板原材料主要生產地,美國政府本年1月禁止新疆棉花與番茄產品進口、6月將部分生產太陽能原材料的新疆公司列為出口管制實體清單;目前美國進口商亦急於與新疆劃清界線, 太陽能產業協會(SEIA)表示,將協助太陽能公司追蹤供應鏈,280家協會會員已簽署反對強迫勞動的承諾。 二、美國國會立法進度:美國參議院本年7月通過「防止強迫維吾爾勞動法」(Uyghur Forced Labor Prevention Act),目前尚待眾議院批准,進口商須證明從中國新疆進口商品無涉及強迫勞動,否則禁止進口,並增加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執法權利,CBP從去10 月開始的本財政年度已扣留 967 批涉及強迫勞動案件的貨物,主要與新疆棉花禁令有關,約是2020財年的3倍。 三、打擊強迫勞動係美國對中國戰略的關鍵:美國拜登政府表示,打擊強迫勞動係美國對中國戰略的關鍵成份,美國國務院等聯邦機構本年7月聯合發布更新版新疆供應鏈商業警示(Updated Xinjiang Supply Chain Business Advisory),提醒美企有關新疆供應鏈可能面臨強迫勞動風險、鼓勵美企遠離該地區,以及列出涉及人權的產業包括農業、食品加工、手機與玩具,以及棉花與再生能源產品;美國貿易代表戴琪稱,該警示表明拜登政府致力結束強迫勞動,特別在全球供應鏈,強調「拜登政府以勞工為中心的貿易政策將捍衛勞工權利、解決不公平競爭,尤其係基於人權剝削」。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