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據日本經濟新聞新聞本(7)月16日報導稱,日本官房長官加藤勝信表示,日本首相菅義偉預定出席16日召開的非正式APEC領袖視訊峰會,並將闡述以安全及安心的形式舉辦東京奧(帕)運會的決心。 此外,日本首相菅義偉亦將就確保新冠疫苗供應的公平性,俾早日平息新冠疫情,以及擴大自由公平的經濟圈等內容發言。
A:馬來西亞傢俱產業深受「國家復甦計畫」(National Recovery Plan)第一階段延長實施及加強行動管制令(EMCO)影響,導致傢俱商面臨因新冠疫情關係而生產受干擾,全面封鎖與EMCO期間,造成家具業至少28天的全年產能損失。 馬國市場分析師看好馬國可望於7月底進入國家復甦計畫第二階段,屆時傢俱商將可在80%產能下營運,加上美國市場需求強勁,預期本(2021)年下半年將邁向復甦。儘管如此,基於原物料價格及船運費上漲以及外勞短缺等因素猶存,該產業仍將面對不少挑戰。 馬國傢俱業多坐落於柔佛州與森美蘭州,這兩州部分地區因實施EMCO,預期7月底傢俱業可過渡至國家復甦計畫第二階段的正面名單中(即允許產能達80%)。儘管有2至9個月的訂單,由於新冠疫情期間邊境關閉面臨外勞短缺,馬國傢俱業產能料無法提振。新冠疫情引起全球貨運干擾、港口擁堵,馬國船務理事會預期,貨櫃短缺將持續至本年底。近期馬幣兌美元匯率走軟,對出口導向的傢俱商有利,或可從美元走強局部抵銷上述頹勢。 本年前4個月,馬國傢俱出口額達41億5,150萬馬幣(約9.88億美元),較上(2020)年同期成長58.3%。美國仍為馬國傢俱的最大出口市場,占同期傢俱總出口額之62.2%。馬國對美國傢俱出口額,從15億2,220萬馬幣增加69.6%至25億8,170萬馬幣(約6.15億美元)。馬國對日本傢俱出口額從1億5,200萬馬幣增長20.8%至1億8,360萬馬幣(約4,372萬美元);澳洲從1億1,190萬馬幣增長52.4%至1億7,050萬馬幣(約4,060萬美元美元);出口至英國從1億2,310萬馬幣增長35.1%至1億6,630萬馬幣(約3,960萬美元)。 馬國傢俱出口價值已經從低谷反彈至高於上年「行動管制令1.0」 (MCO1.0)之前的水平,主因為:(一)美中貿易戰,令美國的訂單從中國轉移至東南亞地區;(二、)由於居家辦公新常態,對家庭辦公傢俱的需求上升。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統計局估計,截至本(2021)年馬國總人口將達3,270萬人,較上(2020)年增加0.31%;其中男性為1,680萬人,女性為1,590萬人;男性與女性比例為106:100。 由於本年馬國60歲以上人口約占11%(360萬人),較上年增加了2.86%,顯示馬國刻正走向高齡化社會。估計至2030年60歲以上人口將占15.3%,屆時將成為馬國人口老化國。 本年馬國的巫裔人口比率增加了0.2%,占總人口的69.8%,而華裔人口比率則從22.6%下降至22.4%,印裔人口比率和其他人口比率則分別為6.8%與1%。 目前馬國最多人口的州為雪蘭莪州(占總人口20.1%),其他依次為沙巴州(11.7%)及柔佛州(11.6%)。人口最低的州為布城與納閩(0.3%)。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總部位於加利福尼亞州聖何西的美國應用工程公司(Applied Engineering Inc.)將與馬來西亞 QES Manufacturing Sdn. Bhd 在檳城州峇都加灣工業園( Batu Kawan Industrial Park)成立合資企業 Applied Engineering Technology (M) Sdn Bhd (AET),透過其新產品導入 (NPI) 流程提供高科技機電合約製造服務,從原型設計到大批量產和高級定制解決方案。該合資企業將滿足半導體設備製造、生命科學和醫療設備、國防和航太市場領域客戶的特定需求,不僅在馬國,且在東協國家和中國。 AET 的擬議初期投資約為 500 萬馬幣,初期員工為 20 名,主要包括工程師和技術人員。未來三年,這項投資將擴大至 2,000 萬馬幣。該企業盼於 2022 年第四季搬遷至位於峇都加灣工業園區的新工廠之前,在臨時場所開始營運。 馬國投資發展局(MIDA)執行長阿罕阿都拉曼(Arham Abdul Rahman)表示,電子與電機及相關服務產業繼續在馬國的工業發展中發揮關鍵作用,因它們是關鍵的全球經濟發展的一部分。支持其他高科技產業的供應鏈和生態系統。多年來,馬國已發展出信譽良好的技術人才庫、便利的投資環境以及與國際供應鏈的深度融合,為該產業的高科技投資人提供理想的組合。 該局認為美國應用工程公司將進一步推動馬國高科技設備生態系統的發展,為國內供應商提供更多商機,並創造馬更多高所得就業機會。自 2019 年 12 月以來,我們在聖何西的 MIDA 辦事處一直與 該公司密切合作; 2021 年 5 月,該公司 與 QES 簽署了諒解備忘錄 (MOU)。該合資企業符合 MIDA 的策略,即「國家投資願景」(National Investment Aspiration,簡稱NIA)吸引高科技企業在該國投資,並將國內聯繫擴展到區域和全球供應鏈。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本年1至6月份越南對外貿易總額為3,176億6,30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成長32.3%,前5大貿易夥伴依序為中國大陸、美國、韓國、日本及我國,其中美國為越南第一大出口國,越南對美國出口增加44.7%。以單月份觀察,本年6月份越南對外貿易總額為549億3,000萬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27.1%,其中出口為272億500萬美元,進口為277億2,500萬美元,逆差為5億2,000萬美元。 累計本年1至6月越南與我國貿易總額為122億5,99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成長26.5%,其中自我進口101億3,500萬美元,較上年成長35.1%,對我出口21億2,490萬美元,較上年減少3.1%。累計對我國貿易逆差為80億1,01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成長50.9%。本年1至6月份,我國為越南第5大貿易夥伴,第3大貿易逆差國(次於中國大陸、韓國),我國為越南第11大出口市場(次於美國、中國大陸、韓國、日本、香港、荷蘭、德國、泰國、英國及加拿大),第4大進口來源國(次於中國大陸、韓國及日本)。 台越雙邊貿易單月份分析方面,本年6月份越南與我國貿易總額為20億6,830萬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25.4%,其中越南對我出口3億9,510萬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3.7%,自我進口16億7,320萬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28.5%,逆差為12億7,810萬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33.9%。
A:越南衛生部頃頒布第5488/BYT-KCB號函有關新冠疫苗接種後自主健康管理相關安全說明,其中疫苗接種後自主健康管理期間為28天,而應特別注意係接種後首7天。倘接種者出現下列症狀之一,應立即聯絡機動性緊急救護隊或是立即前往醫院:(一) 嘴唇與/或舌頭發麻;(二) 有紅斑、皮膚發紅或發紫,皮膚下流血;(三)癢痛、有異物感、嘶啞,(四)長時間頭痛、意識有障礙、昏迷、四肢抽搐;(五)胸痛、緊張、昏倒;(六)嘔吐、拉肚子、胃痙攣;(七)呼吸急促、喘息、呼吸有嘶嘶聲、呼吸有障礙、窒息;(八)全身:頭暈、暈眩、感覺容易摔倒、異常疲倦、無緣由在身上一個地方或多處發現異常疼痛,發高燒39度以上且吃退燒藥仍未退燒。 除此之外,疫苗接種者亦應注意下列事項:(一)至少接種後首3天應有人從旁協助24小時;(二)至少首3天不得喝啤酒、酒類、或其他具酒精之飲料;(三)營養足夠;(四)倘發現施打處出現特別大的紅腫,應立即前往診所,不得在施打之處擦揉或黏貼任何東西;(五)經常量體溫,發燒38.5度以上應吃退燒藥;倘無法退燒或吃退燒藥2個小時後又發燒,應立即通知醫療人員並前往最鄰近之醫療診所。倘有任何疑問,可聯絡熱線19006192。
A: 據日本經濟新聞本(7)月15日報導稱,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頃公布預測數據,明(2022)年全球半導體製造設備市場銷售額將達1,013億美元,較原預估成長33%;主要係因目前半導體晶片缺貨情形未獲得舒緩,全球相關企業將持續進行設備投資增加產能所致。 由於本次全球新冠疫情防疫,居家辦公或遠距上班等成為常態,導致全球半導體晶片產品需求暢旺,因此相關半導體企業陸續加碼設備投資,預估本(2021)年全球半導體製造設備市場銷售額約952億美元,將較上年大幅增加34%。 另外,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預測全球最大半導體代工企業--台積電(TSMC)公司,2021~2023年度的半導體製造設備累積投資可達1,000億美元;同時亦看好韓國三星電子、SK海力士公司的設備投資也將持續保持成長。
A: 據日本經濟新聞本(7)月16日報導稱,株式會社日本製鋼所(Kabushiki Kaisha Nihon Seikosho、JSW)為量産新世代半導體氮化鎵基板,預定將在北海道室蘭製作所進行實證試驗;同時並將與日商三菱化學控股(HD)攜手合作,目標設定在2023年度開始量産上市。 相較於傳統的矽半導體基板,上述氮化鎵基板的電力損失較少及耐用性高,若把控制電力之矽基板轉換為氮化鎵基板,預估可節省約10%的耗電量。自10多年前開始,各界關注未來氮化鎵基板可望取代矽基板,成為新一代半導體基板,惟由於製造成本偏高,迄今難以實現量産。 去(2020)年日本製鋼所與三菱化學、日本東北大學共同合作研發氮化鎵基板的量産方法。各界期待氮化鎵基板産品,未來將可成為控制電壓及電流的功率半導體,可用於純電動汽車(EV)、工業設備及電網等廣泛領域。另外,據日本市調機構富士經濟(Fuji Keizai)的調查統計,去(2020)年氮化鎵功率半導體市場規模約22億日圓,預估2030年將快速成長至166億日圓,大幅增加7.5倍左右。
A:印度財政部中央間接稅暨關稅委員會(CBIC)於本(2021)年7月12日發布第35/2021-Customs公告,取消7項製藥用有機化學原料進口關稅,其中卵磷酯(Egg Lecithin,HS 29232090)及高膽固醇(Cholesterol HP,HS 29061310)等6項免稅至本年8月31日,另用於製造新冠肺炎(Covid-19)檢測試劑之原料則免稅至本年9月30日。 印度爆發第2波疫情後,財政部先前陸續公告取消抗疫用物資包括醫療用氧氣、血氧機、檢測試劑、活性藥物成分(API)、疫苗原料等多項產品進口關稅及商品服務稅(GST)。 印度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合夥人Abhishek Jain表示,該措施有助於對抗疫情危機並促進印度國內產業自給自足,莫迪政府目前的關稅政策是鼓勵進口原物料在印度國內加工提升產品附加價值,另一方面則提高成品的進口關稅,印度本地製造業包括製藥業在政府獎勵下,相較於進口產品價格競爭力大幅提升。
A: 依據新加坡貿工部(MTI)本(2021)年7月15日公告指出,星國人力部長兼貿工部第二部長陳詩龍與紐西蘭能源部長梅根·伍茲(Megan Woods)通過線上儀式,簽署「低碳氫」(low-carbon hydrogen)領域的合作協定。 該協定將透過兩國合作制定低碳氫的標準和國際認證,擴大各自的氫經濟發展,開發低碳氫供應鏈,並攜手進行研究、開發和部署的研究,促進兩國間的合作夥伴關係。亦促進新加坡的國際低碳氫合作,加強星國在全球低碳氫價值鏈中的地位和競爭力。 低碳氫科技是新加坡邁向低碳未來的關鍵戰略之一,也助星國實現「加強版國家自定貢獻預案」(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以及長期減排發展策略和2030年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的淨零排放長期目標。 新加坡人力部長兼貿工部第二部長陳詩龍表示,此次簽署低碳氫合作協定是兩國能源合作的重要里程碑,將進一步加強新加坡與紐西蘭的合作關係。該協定也有利於推動能源轉型,為實現低碳未來的共同目標做出貢獻。紐西蘭能源部長梅根·伍茲則表示,兩國交流分享有關氫氣的知識,有助於彼此實現能源和交通領域的轉型。 新加坡至今已與澳洲簽署有關低排放科技的諒解備忘錄,以及與智利簽署低碳氫領域的諒解備忘錄。
A: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1)年7月16日報導,新加坡勞動力發展局和工商總會去年3月合力推出「工業4.0人力資本計畫—啟動計畫」(Industry 4.0 Human Capital Initiative - Enabler Programme),至今已協助90家製造商加快轉型步伐,以及重新設計包括工程師和生產經理等280個職位的工作,預計可幫助超過1,500名職員加強其職場競爭力。 新加坡當地中小企業Souperfoods,為改善公司流程和提高生產力,去年參加「工業4.0人力資本計畫—啟動計畫」並採用相關建議,包括從本年3月起使用Tulip系統,以數位科技取代紙筆。每個部門都配有安裝該電子系統的平板電腦,主管們可隨時在系統上進行記錄,也能從中即時觀察生產進度,以便必要時提供幫助,例如,可從系統上得知是否有部門臨時缺人,或機器故障,可儘快解決這些問題,降低對整體生產的影響。該公司表示,在轉型過程中,面對的最大挑戰是調整員工心態,讓他們從排斥轉為接受新科技。對員工來說,這不只能提升技能,未來也可以有更多橫向發展的機會。 新加坡人力部長兼貿工部第二部長陳詩龍表示,製造業是星國六大成長領域之一,去年貢獻國內生產總值的20%,目前雇用約47萬2,000名員工。勞發局和工商總會將擴大「工業4.0人力資本計畫」,引導另外210家中小型製造商善用工業4.0的理念,幫助他們在明年底前進行工作崗位和員工的轉型提升。 此外,為協助企業更容易實行各自的改進措施,該計畫也新推出「實踐社群」,在先進製造技能策略及規劃中心的支持下,讓參與公司互相交流和學習。
A:日期:110年7月15日 來源: ABC News https://www.theaustralian.com.au/nation/chinese-investment-plunge-to-14year-low/news-story/0645cc8fafa13261661ecb0af29845eb https://www.abc.net.au/news/2021-07-12/tourist-operators-look-outside-china-diplomatic-tensions/100259104 根據澳洲四大會計公司KPMG亞洲國際市場研究報告(Demystifying Chines Investment in Australia)中顯示,受中澳貿易緊張關係影響,中國對澳大利亞的投資劇降,已跌至 2007 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中國於2020 年在澳總投資為 25 億澳元,比 2019 年的 34 億澳元下降 27%。自 2016 年以來,中國對澳大利亞投資已大幅滑落 83%。 KPMG首席經濟學家Doug Ferguson表示,過去五年受中國政府對澳投資限制、中國將投資轉向OECD組織國家,及加上澳大利亞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Australian Foreign Investment Review Board)對外資投資審查日趨嚴格等因素影響澳中投資關係。中國對澳大利亞的投資從 2016 年的 115 億美元下降到 2020 年的 19 億美元,報告顯示,有近75%的中國企業表示,因於去(2020)年起中澳政治環境因素使中國企業在澳大利亞投資更加謹慎。另約有 54% 的中國投資者表示擔憂,中國限制其資金出口,故對澳投資困難。於2020 年,中國在澳最大投資為礦業,佔中國投資總額的 37.6%,其次為商業房地產,佔 36.1%,服務業佔 21%。對再生能源、石油和天然氣或基礎設施皆無投資。另中國對外投資以其“一帶一路”政策及改向OECD國家為優先選項。另受新冠疫情影響,澳大利亞的外國投資總額從 2019 年的 390 億美元減半至 2020 年的 200 億美元。 而在觀光業部份亦受中澳政治因素影響,於 2019 年中國觀光客於澳大利亞消費 33 億美元惟於2020年北京政府發布不得前往澳大利亞旅遊之警告,及出境旅遊之限制,成為澳大利亞旅遊業復甦的一大障礙,而澳大利亞觀光產業已紛紛轉向其他旅客國家如日本及印度、其次是印尼及韓國。據澳大利亞觀光旅遊局的數據統計,2019 年,無論是入境人數還是消費總額,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觀光客市場。 2019 年中國遊客人數為 75萬8,551 人次,其中短期遊客總人數更高達 140 萬人次。 為澳洲觀光產值帶來 33 億澳元。以塔斯馬尼亞東為例,每年一、二月皆有大量中國觀光客湧入。 澳大利亞旅遊局(Tourism Australia)5 月份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歐洲、加拿大、韓國及紐西蘭皆以澳大利亞作為下一個觀光目的地。而印度75% 的受訪者對赴澳大利亞旅遊表示強烈意願。而55% 的日本受訪者表示有意願赴澳旅遊,31% 的人受疫情尚不確定未來的國際旅行計劃,斯里蘭卡旅客旅遊意願亦增加。另48%的中國受訪者仍認為,澳大利亞是一個安全的旅遊目的地,加上農產品、新鮮生蠔、薰衣草製品等高品質產品之吸引,故部份中國遊客仍會趨之若鶩。
A: 據日本經濟新聞本(7)月15日報導稱,歐盟執委會本月14日公布推動溫室氣體大幅減排的系列方案,其中預定在2035年禁止包括混合動力車等汽油燃料新車銷售的方針,亦擬最早將在2026年導入課徵邊境碳稅,針對環保政策寬鬆的國家,其進口至歐盟的鋼鐵、水泥、鋁等產品,給予課徵關稅邊境碳稅。 上述方案要獲得通過,原則上需要經過與EU成員國協調,以及歐洲議會審議通過。一般咸認受到影響較大的鋼鐵、水泥及鋁製造業及歐盟以外的國家,包括美國、日本、中國、俄羅斯及土耳其等國家企業,未來反彈聲浪勢無可避免。 日本經濟產業省已自本(2021)年2月起陸續邀集官產學界召開「有關世界各國實現碳中和之經濟相關策略研究會」,針對歐盟、美國等主要國家之減排政策及「碳邊境調整機制( CBAM)」等進行研析,並預定於本年夏季彙整提出「碳訂價」(含CBAM)初步方案。 對於歐盟擬自2026年導入課徵CBAM一節,日本官房長官加藤勝信昨(7/15)日召開記者會表示,「將要求歐盟提供透明資訊及詳細說明」。另外,對於歐盟提出在2035年將禁止販售汽油車問題,渠亦表示,「由於日系汽車在歐洲市場的年市占率約10%,未來將持續高度關注各界檢討的動向」。
A: 據日本時事通信社本(7)月16日報導稱,日本厚生勞働省頃公布「2021年勞動經濟白皮書」,內容分析為因應新冠疫情衝擊民眾就業機會,政府提供企業包含雇用調整補助金等對策發揮成效,將去(2020)年4月至10月全國完全失業率抑制2.6個百分點,換算每月平均失業率僅為2.9%。 上述勞動經濟白皮書,除強調政府支援雇用對策的成效外,亦闡述因支出增加而導致補助金面臨財源不足的問題,認為「如何因應解決此項財政難題,勢必須面臨的課題」。 前述「雇用調整補助金」,係指在經濟景氣衰退時,公司為維持雇用而讓員工休假並給予休業補助,並由政府支付給企業相關補助金。日本政府為協助企業度過新冠疫情的衝擊,將支付企業金額的上限,提升至每人每日1萬5千日圓。另外,因日本政府簡化申請手續而促使企業踴躍申請,迄今最高曾經一個月撥款支付5,700億日圓。
A:Eleven Myanmar 電子報報導,緬甸國際航空公司(MAI)提供免費運送制氧氣濃縮器、基本醫療設備及捐贈物品 (Free of Charge-FOC),作為其國內及國際救援航班的一部分。MAI還提供他們的救援及計畫救援行動,包括吉隆坡、首爾-仁川、曼谷及廣州與KBZ航空合作。根據空間可用性及有關當局的批准(非危險品等),並不包括非空運費用(海關費用,倉庫費用等),MAI透過提供急需的航空貨運能力,將必需品迅速運送到緬甸。MAI將國內及國際航班的暫停延長至7月31日,同時暫停飛往新加坡及加爾各答的國際航班,直到7月31日,但允許救援航班飛往吉隆坡、首爾仁川及曼谷。 到緬甸的國際旅行目前是不可能的,根據民航局(DCA) 禁止所有國際商業航班的命令於6月30日晚到期後, DCA又將禁令延長至7月31日。根據該規定,允許遣返及貨運航班。同樣,根據運輸及通訊部表示,仰光國際機場將暫停所有入境國際客運航班至7月31日,以控制致命新冠肺炎病毒的傳播。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仰光黃金企業家協會(YGEA)主席Myo Myint 表示,預計國內市場上黃金的價格將繼續上漲。國內金價保持牛市走勢,跟隨美元走高,國際金價上漲。7月中旬,每緬克(0.578盎司,或0.016公斤)的價格達到了158.1萬緬幣的高點。未來幾個月,隨著全球油價每年的上漲,緬甸油價可能會續漲。全球黃金價格處於每盎司1,800美元以上,而緬甸中央銀行將美元匯率定為1,625-1,640緬幣,導致國內市場黃金價格上漲。由於節日的影響,全球黃金市場在9月至12月期間出現反彈。因此,預計價格將保持上升趨勢。 2021年1月,黃金價格在最低每緬克131.6萬緬幣(1月28日)及最高每緬克133.6萬緬幣(1月6日)間波動。2月3日達到每緬克141萬緬幣的歷史高點,2月2日達到每緬克134萬緬幣的最低水平。3月,匯率在最高的139.1萬緬幣(3月25日)及最低的130.2萬緬幣(3月4日)之間波動。價格最高為145.5萬緬幣(4月30日),最低為138.9萬緬幣(4月1日)。價格在5月12日達到了170.9萬緬幣的歷史最高水平,在5月達到了144.7萬緬幣的最低水平。上個月,價格最高為157.55萬緬幣(6月11日),最低位154.3萬緬幣(6月19日)。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木姐的出口商表示,由於緬甸新冠肺炎疫情激增,中國在7月的第一週關閉邊境,西瓜的價格比去年同期減半。緬甸的西瓜主要銷往中國。由於供應過剩,中緬邊境檢查站的關閉導致價格下跌。去年的這個時候,1卡車西瓜(855個品種)賣到了3.6萬人民幣。今年,價格暴跌至1.3萬人民幣,甚至還不包括卡車運費。緬甸甜瓜種植者,生產者及出口商協會稱,由於有訂單,上個月西瓜的價格上漲了。目前的邊境關閉促使這些商人返回家園。木姐邊境市場完全停止。供過於求的情況下需求不足導致西瓜價格暴跌。因此,西瓜、芒果等水果目前依賴國內市場,商人們沒有得到合理的價格。如果中國延長關閉的時間,種植者將遭受越來越大的損失。 Khwar Nyo水果倉庫表示,今年,西瓜農大量供應西瓜,導致市場失靈,建議在下一個季節將生產面積減半。因此,貿易商被鼓勵保持市場平衡及保持品質。目前,中緬邊境站全部關閉。因此,跨境水果倉庫建議種植者根據市場情況收割西瓜,以避免供需失衡。該協會稱,緬甸每年向中國出口逾80萬噸西瓜及大約15萬噸甜瓜。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來自Dagon Myothi(北部)鎮的買家表示,隨著緬甸新冠肺炎病例激增,需求增加,禽肉及禽蛋的價格大幅上漲。雞蛋的價格從每枚130緬幣上漲至220緬幣,雞肉價格飆升至每緬斤1.2萬緬幣(1緬斤等於1.6公斤)。緬甸正在對抗第3波新冠肺炎疫情,由於增強免疫力的好處,對雞蛋及雞肉的需求迅速增長。新冠肺炎疫情的飆升引發了民眾的擔憂,需求的不斷上升抬高了商品價格。一位買家稱,他希望在困難時期價格能保持穩定。緬甸的牧畜及家禽產量每年增長10%至15%。大多數育種者都使用傳統方法,有些已經轉採現代化技術。此外,在緬甸家禽及魚類的綜合養殖十分普遍。 根據緬甸畜牧聯合會(MLF)的統計,目前家禽及魚類綜合養殖場飼養了135萬只肉雞,約146.5萬只半肉雞,逾290萬只雞蛋。MLF 在第2波 COVID-19 中確認,在大流行期間,人們無需擔心內部市場上可能出現的禽肉和禽蛋短缺。然而,不斷增長的需求推動價格的上漲。此外,本地產品現在也面臨著來自外國投資者進入該領域的壓力。當地家禽養殖主要由農民小規模進行,但來自中國、泰國及印度的投資已經進入該行業。因此,當地育種者需要轉向現代育種方法並提高生產率以跟上外國投資者的步伐。
A: 據日本經濟產業省本(7)月15日發布新聞稿稱,日本經濟產業大臣梶山弘志15日與澳洲貿易部長Dan Tehan、能源暨減排部長Angus Taylor舉行第三屆日澳經濟部長對話,會後並發表共同聲明,聚焦自由開放的太平洋戰略願景、強化雙邊經貿及去碳化領域相關合作。 日本經濟產業大臣梶山弘志在上述對話中表示,「本次日澳兩國展開跨貿易及能源領域的戰略對話,時機切合時宜」。另外,澳洲貿易部長Dan Tehan闡述,「為實現自由開放的經濟秩序,日澳雙方攜手合作甚為重要」。 有關經貿合作領域一節,主要議題包括CPTPP、RCEP、WTO及半導體和稀土金屬產業供應鏈等,同時並確認雙方在印太地區合作的必要性。 此外,至能源領域部分,依照本(2021)年6月召開日澳領袖峰會揭櫫之「有關透過技術的去碳化合作夥伴」架構下,日澳雙方確認邁向亞洲區域能源轉型的攜手合作,將進一步持續推動具體合作計畫。
A:一 紐西蘭政府宣布從7月16日淩晨起,暫停與維多利亞州的旅行泡泡,另持續暫停與新南威爾斯州的旅行泡泡,滯留新州的紐國公民和長期居民可搭乘政府安排專機返紐,抵紐後須隔離14天,但無需提供陰性檢測證明。 二 目前紐西蘭與澳洲其他區域的免隔離旅行仍維持開放,但旅客需提供72小時內的陰性檢測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