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馬來西亞柔佛州(Johor State)依斯干達經濟特區發展局(Iskandar Region Development Authority,簡稱IRDA) 執行長依斯邁依布拉欣(Ismail Ibrahim)表示,位於馬來西亞南部柔佛州的依斯干達經濟特區(Iskandar Malaysia),自2006年至本(2021)年4月底止,共吸引投資3,414 億馬幣(約822.76億美元);已落實的投資計畫總值2,082.54億馬幣(約501.88億美元),占總投資額61%;主要外人投資來源國為中國大陸、日本及新加坡等;位居前三位的投資領域為交通設備、電子與電機以及機械和設備等產業。   該特區本年前4個月累積投資額為73.3億馬幣(約17.66億美元),其中外人直接投資額58.64億馬幣(約14.13億美元),占總投資額80%;國內投資額14.66億馬幣(約4.53億美元),占總投資額20%。   依斯邁執行長指出,上述正面指標反映出該特區依然獲得投資人信賴,並將繼續打造為投資人的首選投資地點,尤其致力於成為啟動、重置或擴充營業的投資人的選擇,以便在疫情期間或後疫情時期能到該特區投資。該特區同時歡迎投資人和合作夥伴前來攜手開發和趕上現代農業,以便提高糧食安全和滿足供應到國內和新加坡的糧食需求。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Bayintnaung 食米批發中心秘書Than Oo表示,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海運運費及貨櫃成本飆升,是食米出口商當前最大的障礙。運費及貨櫃成本大幅飆升,比之前的運費高出4到10倍。由於貿易商目前對外貿夥伴的採購價格相對不利,因此暫停交易一段時間。Than Oo秘書稱,根據CIF採購協議,我們無法以現行市場價格出售食米。主要由於疫情導致貨櫃短缺,運輸成本飆升,進口也減少了。因此,貨櫃船的到達量下降,貿易商競價租用船隻,進而推高了運費。 此外,貨櫃短缺問題也阻礙了FOB協議下的貿易。由於船隻減少,貨物堆放在倉庫裡,因此,運往東南亞國家及歐洲國家的食米突然停止了運輸。緬甸持續向孟加拉國出口食米及碎米。此外,銀行提現的限制也是造成食米貿易障礙的重要因素。

A:Eleven Myanmar電子報報導,負責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經濟復甦工作的委員會表示,多數接受新冠肺炎紓困貸款的企業主因無法全額償還貸款,都要求延長貸款期限。投資暨對外經濟關係部長兼新冠肺炎經濟紓困方案委員會(CERP)主席Aung Naing Oo表示,各個省邦已成立監督小組,與貸款的企業主會商,詢問其償還貸款能力,獲復有些人能夠償還部份金額,但許多人尚無力償還而要求延期,另有些人要求只繼續支付利息。該委員會6月19日召開貸款償還會議,尋找有利於國家又有助企業的解決方案。 該委員會於2020年4月9日啟動該貸款計畫,計畫只持續一年,利率為1%。然而,國家管理委員會已經指示再延長6個月,以緩解疲軟的當地經濟。根據商務部的統計,CERP已經發放了總計1.99兆緬幣的貸款及福利,其中1.05兆緬幣是貸款。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商務部提供的統計顯示,由於進口的急劇下降,緬甸的貿易逆差從2019-20財年同期的12.4億美元大幅縮小至2020-21財年的10月1日至6月4日的1.67億美元,該期間出口估計為101.4億美元,進口額為103億美元,緬甸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進出口大幅下滑,與2019-20財年相比,出口下降逾22億美元,進口下降33.9億美元,對外貿易從上年同期的204.6億美元大幅下降至167億美元。 緬甸出口領域十分依賴農業及製造業。商務部正在試圖篩選進口奢侈品及促進出口來減少貿易逆差。緬甸主要進口基本貨物、建築材料、資本貨物、衛生材料及促進出口及進口替代的配套產品。根據中央統計局發佈的統計,緬甸的貿易赤字在2019-20財年為13億美元、2018-19財年為11.4億美元、在上一個小預算期間(2018年4月至9月)為13億美元、2017-18財年為39億美元、2016-17財年為53億美元、2015-16財年為54億美元。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投資暨公司管理局(DICA)提供的統計,在本財年的過去8個月裡,大多數外國企業主要投資於電力行業。今(2021)年的對電力的投資比其他任何領域都要多。上個月,緬甸投資委員會(MIC)批准了一個來自英國的大型投資案,資金為25億美元,將建置一液化天然氣(LNG)發電廠。該項目產生的電力將在國內銷售,預計將有助達成2030年全國電網發電量規劃之總發電量目標。   在10月至5月期間,流入緬甸的外人直接投資(FDI)逾37.58億美元,其中包括經濟特區的資本及擴大投資。在本財年10月1日至5月31日期間,MIC及各自省邦投資委員會批准的44家外國企業中,其中23家企業投入製造業,估計資本為2.54億美元。以電力領域吸引的FDI最多,計6案金額達31.2億美元,另畜牧及漁業領域計6案金額達1,920萬美元。其他服務業計5案金額達1.03億美元,農業領域吸引了2案金額達900萬美元,以及各有1家企業以8,100萬美元的資本進入工業園區,飯店及旅遊業吸引了2,800萬美元的資本。此外,5月份,現有企業在運輸及通訊領域籌集資金1.34億美元,在房地產領域籌集資金800萬美元。MIC確保各案通過環境評估及社會影響來批准負責任的企業。該委員會正在與有關部會合作,對項目進行篩選。投資暨對外經濟關係部持續邀請負責任的企業為國家造福。

A:日期: 110年6月18日   來源:ABC News https://www.abc.net.au/news/2021-06-18/bipartisan-call-for-ban-on-goods-from-xinjiang/100224952     澳洲參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Senate Foreign Affairs Committee)以基於維護人權平等提出了14項倡議法案,認為澳洲應禁止世界任何地方使用強迫勞動生產的商品進口至澳洲。另獨立參議員Rex Patrick則要求禁止來自中國新疆省強迫勞動產品輸入澳洲,對此人權組織表示支持並敦促聯邦政府應迅速實施,惟此舉措可能加劇澳洲與中國的緊張關係局勢。而此14 項倡議獲工黨及聯盟黨皆紛紛支持該倡議,並遵循英國、美國和加拿大等國對人權平權的聲明,尤其針對新彊少數維吾爾人口遭強制拘留而被迫勞動事提出抗議。   委員會倡議報告書中聲明,澳洲海關暨邊境保護署(Australia Border Force)應立即封鎖禁止強迫勞動力所生產商品進口,如新疆的棉花。今年 3 月,十幾位國會議員對中國侵犯人權的行為表示嚴重關切,認為基於人權平等,應禁止酷刑、毆打及接受教育等行徑,尤其以中國對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等壓制提出抗議。加拿大議會此前將中國政府試圖壓制維吾爾族出生率的行為稱為強制性種族滅絕(Uyghur birth rates a genocide)。   澳洲人權觀察研究員Sophie McNeil表示,中國對新疆的鎮壓已受到美國、英國、加拿大的重視而採取特別貨品抵制措施,而澳洲目前對於人權的維護落後於其他國家,期藉倡議讓聯邦政府正視此侵犯人權問題,任何商品皆不該以壓榨他人自由及人權為代價來生產。尤其是因宗教信仰而被拘禁的少數民族,建議全球皆因重申對人權平等的尊重。惟此倡議恐對中澳關係進一步惡化。

A:編輯資料: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越南工商報,2021年5月29日   據越南工商報報導,自2021年年初越南輸往歐盟40英呎貨櫃價格已大幅度增加至1萬美元,而近期港口貨櫃運輸價格持續增加1千美元,為越南企業出口活動造成隱患。據越南中安高科技農業股份公司範太平總經理在接受採訪中表示,除輸往歐盟之貨櫃路線外,輸往亞洲各國之貨櫃亦明顯提高。舉例,目前對於每噸輸往韓國之稻米,企業需多支付40美元,運費創下有史以來最高之價格。 高昂海運運費導致越南出口企業遭受“費疊費”之困境,因為除了基本運費,企業還需額外支付港口貨櫃倉庫費以及防疫醫療設備等。據胡志明市木製品及美藝協會(HAWA)阮正方副主席表示,上述情況持續蔓延,導致許多企業在簽署新訂單時重新產生保守心態,企業僅選擇利潤較高值訂單而忽略其他商機。 據從事物流領域企業的評價,在這時候持續增加貨櫃運輸費是毫無根據。越南物流協會黎煜俠主席分析,一般物流費近占貨品價值之少量比例,如電子產品物流費近占6至7%,而最高為農業產品,物流費亦只占15至20%。但目前從港口至進口地物流費已等同於,甚至超過訂單價值。且在運輸價格漲至1萬美元起,企業已逐漸進入適應期,物流方在這時候再提出因運輸困難而再度漲價,實屬藉口。黎主席表示,針對這次無理漲價,越南物流協會將擬書呈上越南政府,請求政府展開具體動作以保障越南出口企業權益。

A:華爾街日報本(21)日刊登「美國經濟自疫情中反彈,當前國際投資蜂擁而至」報導,分析「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USCTAD)本日公布的「世界投資報告」指出,跨國企業鑒於美國消費支出快速反彈及拜登政府力推數兆美元基礎建設計畫,美國可望蟬聯今明兩年全球最大海外投資目標國,綜整如次: 一、全球外人直接投資情形:USCTAD預估本年全球外人直接投資將成長10至15%,明年則增長20至30%回到新冠疫情前水準;另2020年全球外人直接投資重挫35%僅達1兆美元,為過去15年新低,其中已開發國家減少58%達3,120億美元,係2003年以來最低,開發中國家則減少8%。 二、美國居全球外人直接投資冠軍地位:各國2020年雖對美投資減少40%達1,560億元,然美國仍領先中國維持冠軍地位,預測2021年及2022年美國及中國仍將分別維持冠亞軍寶座。 三、中國仍為不可或缺的戰略市場:儘管中國與西方陣營緊張局勢增溫,惟跨國企業著眼中國購買力及基礎建設發達等投資環境,仍將持續擴大對中國投資;部分跨國企業雖關切中國勞動成本上升,並加強分散供應鏈,將生產基地由中國轉移自東南亞,然多數專家仍認為中國為不可或缺之戰略市場。 四、印度2020年為少數海外投資大幅增加的經濟體:主因為疫情期間各國企業急於擴增線上服務,該領域恰為印度強項,惟USCTAD預估本年印度海外投資將下降,非洲及拉美海外投資亦將下降。 五、各國將更嚴格審查涉及國安及經濟韌性領域:中國疫情期間仍持續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為當前全球最大海外投資國,惟部分歐洲國家漸向美國靠攏,廢止中國國營企業得標案件,或禁止中企在其境內投資或承包。另部分國家推動投資回流,認為醫療器材等產品應在國內生產而非依賴海外供應。  

A:2020年薩國政府債務累計為212億美元,增加7%,債務總額相當國內生產毛額之68.5%,輔以治安惡化、低投資率、貸款利率過高、政府財政赤字擴大、退休金提存準備不足、治安嚴重惡化,影響經濟成長動能;復因直接使用美元,貨幣政策空間受到限制形,在在構成吸引外人投資之不利因素;未來薩國如無法順利降低負債比例,恐將再度面臨債信評等之嚴峻挑戰。

A:雙邊貿易數據:依薩國央行統計, 2020年薩國自中國大陸進口額達14億7,907萬美元,減少10.77%;同年薩國向中國大陸出口則為7,752萬美元,成長49.67%。廉價商品充斥,普及度高:薩國與中國大陸間雙邊貿易成長迅速,中國大陸成為薩國僅次於美國之第二大進口來源。薩國自中國大陸進口主要項目為手機、各類消費品、鞋類、家具及其零件、機車、汽車零配件等,以低廉價格大量搶攻市場;薩國市場及各式連鎖商店印有“Made in China”的餐具、五金、玩具、衣物、鞋類、日用塑膠製品、金屬製品舉目可見,廣受中低收入民眾歡迎  

A:雙邊貿易數據:據薩國央行統計,2020年薩國自南韓進口額達1億7,703萬美元,衰退22.82%;薩國向南韓出口6,121萬美元,大幅成長92.90%。 貿易結構互補:薩國自韓國進口主要項目為旅遊或交通車輛、圖像及聲音接收器、手機、小客車、輪胎、家電、飲料等產品;薩國向韓國出口主要項目為蔗糖、咖啡等產品;雙邊貿易結構具有產業互補性。

A:  對日出口成長停滯:據薩國央行統計, 2020年薩國自日本進口額為1億7,266萬美元,衰退23.17%;同年薩國向日本出口1,379萬美元,成長43.18%。薩國自日本進口主要項目為旅遊或交通車輛、鋼鐵製品、小客車、殺蟲劑等產品;薩國向日本出口主要項目咖啡。 產品形象佳,普受歡迎:日本產品在薩國以優良品質著稱,雖然售價較高,但廣受薩國中上階層人士喜愛,尤以汽車、家電及資通訊電子產品等享有競爭優勢。日商以當地實力雄厚之企業為其代理商,提供完善之售後服務,在薩國已建立堅實市場基礎。惟近年來韓國汽車與家電以價格優勢已大量取代日貨,使日貨面臨競爭壓力。  

A:雙邊貿易數據:據薩國央行統計,2020年薩國自美進口額達26億7,744萬美元,較2019年減少22.34%;薩國向美國出口19億7,620萬美元,較2018年衰退20.38%。 貿易結構呈現互補:薩國自美國進口主要項目為石油、紙張及紙箱、玉米、黃豆、紡織原料、旅遊或運輸車輛等產品;薩國對美出口主要項目為紡織成衣、蔗糖、咖啡等產品,薩國為美國第9大成衣供應國,貿易結構具互補性。

A:依據中華民國財政部關務署統計,2020年臺薩雙邊貿易額為9,375萬美元,其中我對薩國出口金額計6,199萬美元,衰退23.63%,自薩國進口3,176萬美元,成長2.43%。 薩國輸臺主要產品為蔗糖、電容器、咖啡、回收紙或紙板、廢鐵、廢棉、針織或鉤針織服裝、各類男女衣著、塑膠廢料、冷凍魚、鋁廢料等。而我對薩出口則以聚縮醛、汽機車零配件、橡塑膠加工機器、車燈、丙烯、新橡膠氣胎、塑膠板、片、薄膜、箔及扁條;印刷機、列表機及傳真機及零配件;塑膠自黏板、片、薄膜等;空氣泵或真空泵;磁片或磁帶、固態儲存裝置、智慧卡或光碟等。

A:2020年薩國電力來源分別為水力發電(約占28.5%)、地熱(約占26.3%)、生質能發電(約占24%)、太陽能發電(約占10.6%)及重油發電(約占7.6%)。 薩國高度依賴石油發電,加上採行浮動電價,電力價格隨國際油價起伏,不利企業控管成本,為提高能源自主性,薩政府自2007年底頒布「發展再生能源賦稅獎勵法」, 並於2015年10月再度修法,擴大賦稅獎勵,因條件豐厚,吸引法、德等國內外廠商爭相投資。 薩國政府每年公布1至2項再生能源發電計畫招標案,以太陽能及風力發電為主,同時開放民眾在自家安裝發電設備作為自用或出售。國家能源委員會(CNE)表示, 即使國際油價下跌,薩國政府仍會將發展再生能源視為首要目標,主要發展項目為風力、太陽能發電,並將鼓勵換購LED燈泡等各式節能產品。

A:薩國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外來觀光人次由200萬人次銳減至47萬9,177餘人 薩爾瓦多觀光部指出,薩國為拉丁美洲重要航空轉運中心,該部運用此一利基加強推廣觀光產業,已見成效,惟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外來觀光人次由200萬人次銳減至47萬9,177餘人,觀光收益由17億6,100萬美元降至3億9,152萬美元。主要遊客來自中美洲(55.6%)、北美(39%)、南美(2.4%)及歐洲(2.2%)。

A:2020年薩國紙製品出口金額達1億5,785萬美元   依據薩國央行資料,2020年薩國紙製品出口金額達1億5,785萬美元,減少4.2%,主要出口國家依序為瓜地馬拉、哥斯大黎加、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及巴拿馬。 薩國工業總會指出,印刷業扮演角色越來越重要,相關印刷品如書籍、小冊子、傳單、貼紙、郵票、版畫和照片、報紙、週刊等,銷售及出口均有成長,主要出口至中美洲各國,甚至多明尼加、智利、墨西哥等國亦有需求。薩國紙品出口成長,惟缺乏足夠樹木做為造紙原料,大部分原料均仰賴進口,為發展紙製品產業之一大問題。

A:薩國塑膠業為國內5大出口製造業之一,2020年薩國塑膠產品出口金額達3億321萬美元,成長2.54%。薩國塑膠產品主要為運輸用塑膠包裝及塑膠容器及家用塑膠產品等兩大項,主要出口項目為飲料用容器、塑膠袋、包裝用塑膠產品及廚房其他塑膠用品。 薩國塑膠產品超過80%出口至中美洲各國,主要出口產品為飲料用容器,瓜地馬拉為最大出口市場,其次為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及哥斯大黎加等國。 目前薩爾瓦多有100餘家大、中、小型規模塑膠公司,創造9,000個直接就業機會及1萬5,000個間接就業機會,樹脂及塑料主要從美國進口,其次為中國大陸、墨西哥及臺灣等國家。

A:2020年薩國紡織成衣出口總額6億2,679萬美元,減少27.8%,主要出口國依序為美國、宏都拉斯、瓜地馬拉、尼加拉瓜、墨西哥、越南、哥斯大黎加、加拿大、多明尼加、巴拿馬。 薩紡織業與其他主要競爭國如柬埔寨、印尼、越南、中國大陸和鄰國宏都拉斯相較仍不遜色,薩國為美國前10大供應國,而中國大陸及越南則分別為美國紡織成衣第一大及第二大供應國。除了美國市場外,加拿大及中美洲宏都拉斯、瓜地馬拉、尼加拉瓜等國亦為薩國紡品潛力市場。薩國出口至美國之產品有成衣、配飾、外套、夾克、各種褲子、西裝、洋裝、裙子和針織衫等。

A:2020年薩國咖啡出口額為1億1,161萬美元,衰退0.54%。薩爾瓦多咖啡出口五大主要國家為美國、德國、日本、義大利及比利時。 薩爾瓦多咖啡種植面積約22萬畝,主要分布於西部Ahuachapán、Sonsonate、San Salvador;東部San Miguel、Usulután;北部Chalatenango等地,惟自2012年底中美洲爆發嚴重咖啡葉鏽病疫情,真菌孢子經由空氣或雨水傳播,造成咖啡樹葉出現橘色斑點、落葉和病株死亡,葉鏽病真菌主要侵襲種植於中、低海拔咖啡樹,而薩國高達98%咖啡樹種植於中低海拔地區,受疫情衝擊大,尤其小型咖啡農缺乏控制疫情資源,受創嚴重。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