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據越南統計總局統計資料顯示,本(2021)年5月份越南出口金額約260億美元,較上(4)月份減少2.1%,惟較去年同期增加35.6%;其中越資企業之出口金額增加18.8%,外資企業之出口金額(含原油)增加43%。 本年前5個月出口金額約1,309.4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30.7%,其中越資企業之出口金額為330.6億美元,成長16.6%,外資企業之出口金額(含原油)為978.8億美元,成長36.3%。前5個月計有22項出口產品之金額10億美元以上(其中有6項出口金額50億美元以上)包括:各種電話機與零件219億美元,成長19.6%;電子產品、電腦及其零件195億美元,成長26%;機械設備及其零件149億美元,成長74.8%;紡織成衣品122億美元,成長15%;鞋類85億美元,成長26.4%;木材及木製品66億美元,成長61.3%。此外,前5個月若干農水產品出口金額較去年同期增加,包括:水產品32億美元,增加12;蔬果18億美元,增加18%;腰果13億美元,增加4.9%;橡膠9.23億美元,成長93.9%;木薯及其產品5.33億美元,增加27.5%;胡椒3.87億美元,成長25.2%;茶葉7,800萬美元,成長10.4%。此外,若干農產品出口金額減少,包括稻米15億美元,減少0.7%;咖啡13億美元,減少5%。 有關出口市場,本年前5個月美國仍為越南最大出口市場,出口金額為37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49.8%;其次為中國,出口金額為201億美元,增加26%;歐盟161億美元,增加20.8%;東協115億美元,增加23.7%;韓國89億美元,成長17.1%;日本84億美元,成長7.7%。
A:據越南統計總局之資料顯示,本(2021)年5月份越南進口金額約280億美元,較上(4)月份增加0.8%,並較去年同期增加56.4%。累計本年前5個月越南進口金額約1,313.1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36.4%;其中越資企業之進口金額約458億美元,增加30.2%,外資企業之進口金額約855.1億美元,增加39.9%。前5個月計有27項進口產品之金額逾10億美元,占進口總額之84.4%,包括:電子產品、電腦及其零件274億美元,增加24.7%;機械設備及其零件187億美元,增加35.9%;各種電話機及其零件75億美元,增加51.3%;布料60億美元,增加33%;塑料近50億美元,增加50.6%;鋼鐵46億美元,增加37.9%;一般金屬36億美元,增加50.5%;汽車36億美元,增加69.9%;塑膠產品34億美元,增加24.5%;化學原料32億美元,增加60.1%;化學產品30億美元,增加35.6%。 有關進口來源部份,中國大陸仍為越南最大之進口來源,進口金額為43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52.8%;其次為韓國209億美元,增加20.5%;自東協進口181億美元,增加54.2%;自日本進口89億美元,增加14.8%;自歐盟進口67億美元,增加16.8%;自美國進口64億美元,增加6.8%。 本年前5個月貿易逆差約3.69億美元,其中越資企業逆差127.4億美元,而外資企業(含原油)則順差123.7億美元。
A:柬埔寨發展委員會(CDC)批准7件投資案,投資金額逾1億美元 資料來源: 柬華日報,2021年6月19日 編輯單位: 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柬埔寨發展委員會(CDC)投資局日前對外公布,6月1日至18日,該委員會共批准7家公司的投資案,協議投資金額達1.11億美元。 獲CDC批准的投資項目分別為: JAK GARMENT 公司將在幹拉省大金歐市興建製衣廠,投資額約240萬美元,預計創造1,053個工作職位。 PREMIER TECH GARMENT (CAMBODIA) 公司將在茶膠省巴迪縣建設製衣廠,投資額約430萬美元,預計創造1,748個工作職位。 CHANCO TEXTILES (CAMBODIA) 公司將在金邊市雷西郊區堆成佳1分區建造服裝、被子、床單和枕套生產廠,投資額約820萬美元,預計創造424個工作職位。 IMPAK(柬埔寨)有限公司將在幹拉省安厝符縣投資建立箱包廠,投資額為500萬美元,預計創造603個工作職位。 WING CHENG PACKAGING有限公司將在金邊市菩森芷區投資建立紙箱廠,投資額約560萬美元,預計創造237個工作職位。 CAMBODIAN GOME FARM FOOD有限公司將在實居省森隆東縣投資建設芒果加工廠,協議投資額650萬美元,預創造500個工作職位。 CONTINENT CROWN INVESTMENT MANAGEMENT有限公司,將在金邊市菩森芷區加甲一分區俄羅斯大道1679號門牌打造4星級酒店,設有275間客房,協議投資額7,900萬美元,預計創造678個工作職位。
A:根據丹麥媒體於6月18日報導,丹麥多黨派達成協議撥款8.5 億丹麥克朗為促進丹麥公司投資參與將太陽能和風能轉化為用於船舶、飛機和卡車的氫氣之綠色燃料。 其中 6.1 億丹麥克朗是用於支持丹麥項目參與歐盟項目的新資金,亦是歐盟支持泛歐盟綠氫發展之補助金之一,而 2.4 億丹麥克朗之資金源自丹麥金融法中之共用預算資金池,如新冠肺炎儲備金、研究儲備金、出口補助計劃 2 和停止分散區域供熱廠之基本金額,為原先留作其他用途,但現在轉用於為開發綠色燃料的資金。此舉主要目的為希望丹麥公司能夠在新的巨大新興市場中成為核心角色。 目前全球少有能將風能及太陽能轉換為綠色燃料的國家,因此目前有95%的氫產品仍來自化石燃料。 根據氣候及能源部長 Dan Jørgensen指出,丹麥在加氫站、燃料電池模組和電解廠等生產技術方面已經擁有豐富的經驗,正如“在環境研究和丹麥已擁有歷史悠久的跨能源系統之共同思考傳統”。 渠指出, 綠氫的生產具有巨大的潛力,既可以減少碳排放,又可以成為丹麥的下一個綠色出口商機。通過歐洲的共同努力,可以真正實現PTX技術的規模化和價格下降,並加快速航運和航空等無法直接電氣化業者的綠色轉型。 對此協議貿易和工業部長Simon Kollerup 指出,我們必須確保丹麥公司能參與未來綠色燃料在歐洲和世界的發展,此技術將增強丹麥的出口,創造更多的綠色就業機會,並使我們更進一步實現氣候雄心。 為丹麥能獲得加入歐盟共同利益之的重點項目 IPCEI (Important Projects of Common European Interest)丹麥商業管理局以支持開發綠色燃料的合作,正在審查及提名哪6個能與其他歐盟國家謀合的項目,預計於7 月將會有明確重點項目名單出爐。丹麥能源(Dansk Energi) 之執行長 Lars Aagaard 表示,丹麥擁有廉價的綠電、技術供應商、大型運輸公司和運行良好的能源系統。 這是一項很好的協議,政府與國會一起迅速採取行動,表現出適當的政治回應,以大量資金使丹麥參與 IPCEI 向前邁出一步。 因此,使丹麥有機會與全球及歐洲綠氫產業發展之速度齊頭並進。許多丹麥公司正在推行雄心勃勃的項目,8.5 億丹麥克朗足以協助丹麥往PTX 的技術發展走上長遠之路。 然而,雖然在技術開發方面將有能與歐盟國家進行合作,但在政治舉措上也需要持續跟進。 丹麥工總之政治總監 Emil Fannikke Kiær 將其描述為"一項非常重要的協議"渠並表示,這項協議將推動丹麥公司在綠氫和 Power-to-X 的發展,而使綠色燃料成為較化石燃料具有競爭力的替代品。該協議是將是一個很大的幫助,可以大力協助丹麥公司成為開發綠色解決方案和出口的核心,實現其氣候目標,及在未來綠色燃料的開發贏得聲譽。
A:參考資料:The Guardian 日期:110年6月18日 文號:駐英經(110)經字第484/P200號(商情文號:第484號) 商情本文: 儘管在英國金融監管局(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 簡稱FCA)及英國央行行長的警告之下,在英國持有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的成人數量估計已增至 230萬人,占英國成年人口的4.4%,與一年前的 190 萬人相比增加20%以上。 根據FCA研究,近20%的買家表示擔心錯過良機,而14%者則為購買加密貨幣,而使用信用卡借貸或是向他人借錢。總持有量的中位數已從一年前的260英鎊上升至300英鎊,尚有受訪者持有高達700萬英鎊。投資者主要為男性,年齡超過35歲且來自中產或中上階級。另主要為年輕族群的DIY投資者亦將資金投入比特幣(bitcoin)、以太幣(Ethereum)及瑞波幣(Ripple)等領域。金融監管局在1月份進行的詳細研究顯示,購買加密貨幣似乎變得更加常態,投資者越來越少將之視為賭博,而是將之視為一種合法替代資產。FCA尚發現,加密貨幣用戶對加密貨幣產品的熱情正在增長,共有66%者表示其投資獲正回報,11%者回報虧損。整體對此領域的理解則有所下降。 上述研究是在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貨幣浪潮興起後進行,受價格創下歷史新高以及來如Tesla電動車執行長Elon Musk等知名人士在社群媒體的貼文而推動。一些機構投資者和傳統金融服務公司也已進軍該領域;儘管資深人士已紛紛警告,加密貨幣的極端波動意味著投資者可能面臨破產。英國央行行長Andrew Bailey便於今年稍早表示,已多次強調,比特幣沒有內在價值,只有當你準備失去所有錢時才去購買。AJ Bell金融公司分析師Laith Khalaf也表示,買家為購買加密貨幣而借錢之事,令人震驚,以及 大部分消費者似乎了解購買加密貨幣係極為危險的金融投資行為,但仍有少數玩火者參與 。
A:參考資料:GOV.UK 日期:110年6月18日 文號:駐英經(110)經字第485/P200號(商情文號:第485號) 商情本文: 自2021年9月1日開始,在英國市面上銷售的Covid-19分子與抗原檢測試劑,將必須通過今天立法頒布的認證程序草案,以符合NHS測試與追蹤(Test and Trace)標準程序。此法案將提供清楚的資訊,幫助消費者進行比較與購買可靠的Covid-19試劑,明確的立法規範也讓業者有所依據,開發合法的試劑產品。 目前市面上製造試劑的業者必須在2021年9月1日申請驗證,並在2021年10月31日前通過,方得開始銷售。目前NHS透過英國政府衛生部(Department for Health and Social Care, DHSC)採購的試劑則不在此限。 本驗證程序為2020年12月頒布的UKAS認證方案的附加內容,旨在確保市面上銷售的試劑符合統一的基本標準。提供不符合基本標準試劑的業者,將被罰款,而企圖販售未達基本標準試劑的零售業者與製造業者,將面臨懲罰性處分。 政府頒布此一認證程序之前,曾公開諮詢業者,以及測試海內外所有試劑準確度,與NHS測試與追蹤的標準進行比對。所得資料應用在制定英國的試劑驗證程序、定價機制與執法方式等。
A:參考資料:BBC 日期:110年6月18日 文號:駐英經(110)經字第482/P200號(商情文號:第482號) 商情本文: 英國食品與飲料協會(Food and Drink Federation,簡稱FDF)統計顯示,英國在2021年第1季向歐盟出口的食品及飲料商品,與2020年同期銷售額相比減少47%。除英國脫歐影響,新冠肺炎大流行應亦為主要因素之一。英國政府發言人則表示,現在評論英國脫歐對經濟的長期影響仍為時過早,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國內在3月及4月對歐盟的整體出口已超過2020年的平均值。 Sky Wave Gin製酒公司合夥創辦人兼釀酒師Rachel Hicks表示,與歐盟貿易的繁雜海關行政導致其第1季歐盟銷售額急劇下降30%;更令人擔憂的是,在亞洲快速成長的琴酒(Gin)市場可能很快占領所有市場。該公司由於須等待稅務暨海關總署檢驗流程,目前亦無法快速向歐盟客戶運輸琴酒商品。來自英格蘭東北部的Berwick Shellfish海鮮公司也處於類似情境,其總經理Graham Flannigan指出,海鮮出口急劇下降,主要原因在於英國脫歐及防疫措施封鎖的影響;而雖然物流系統發展良好,但脫歐後增加的海關行政為額外成本,此正產生連鎖效應。 英國起司商品出口也受到重創。FDF國際貿易部門主管Dominic Goudi指出,此出口下降對國內產業而言是一場災難;顯而易見地,英國與歐盟的新貿易壁壘,使國內出口商利潤受損,而新冠疫情大流行的影響,也造成約10-15%的出口下降,本季數據尚受到許多貿易商在英國脫歐前囤貨措施的影響。排除疫情影響,與2019年第1季數據相比,本年第1季奶酪出口額下降72%,魚類出口額下降52%,巧克力出口額也下降37%;而與2020年同期相比,英國第1季對幾乎全歐盟國的食品及飲料出口均大幅下降。其中,英國與以往最大的海外市場——愛爾蘭之間的貿易受創最深,下降70%以上;英國對德國、西班牙和義大利的出口銷售額也減少超過一半。 至少超過二十年,英國向歐盟出口食品及飲料商品的銷售額超過其對世界其他地區的總和;目前狀況則出現扭轉,英國本年第1季向非歐盟國的出口量占總出口之55%。整體而言,儘管英國向中國出口顯著增加,英國對非歐盟國的銷售額僅增加0.3%。
A:參考資料:BBC 日期:110年6月18日 文號:駐英經(110)經字第483/P200號(商情文號:第483號) 商情本文: 英國畜牧業警告,由於英國脫歐和新冠肺炎的影響,許多歐盟公民已離開英國居住,招聘問題持續存在,進而導致國內肉品加工生產力短缺問題。據相關產業報告,近幾週屠宰家禽的數量已下降10%。 在英國,每年約有10億隻家禽被屠宰,用於製成肉類製品,該行業依賴歐盟移民,尤在低技能工作領域。英國家禽協會表示,由於英國脫歐影響,包括英鎊貶值現象,歐盟移民出現返國潮,新冠疫情更加劇此趨勢。國內肉品加工業者已試圖透過提高自動化程度以及工資以因應上述影響;然而,技能短缺問題仍未解決,尤其發生在就業率高的農村地區。政府應放寬脫歐後的移民規定,以便更容易吸引歐盟公民移入。家禽協會會長Richard Griffiths指出,由於此類地區的英國求職者有限;在非英國勞力市場方面,無論歐盟移民或是其他海外移民,願意前來英國求職居住的人數呈現下降,工資及技術移民壁壘已超出其管理範圍。肉品加工生產力不足,將進而推高國內肉品加工的生產成本。如此可能導致階級飲食問題,英國將可能因此進口以較低食品標準製造的肉品,如來自美國的氯化雞,則僅有富裕者才能買得起更高質量的英國製肉品。 英國環境、食品及鄉村事務部表示,該部將致力於確保英國各地生產業者獲得所需的支持及勞動力,政府希望該產業可發揮國內可用的機會,且該產業可僱用具永居或前永居身份的歐盟公民,以滿足其所需的勞動力。 此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也出現在牛肉、豬肉和羊肉等生產部門。英國肉類加工商協會秘書長Nick Allen指出,肉品加工產業更大的問題可能在兩至三週內顯現;一些大型肉品製造公司可能沒有足夠加工生產力。餐飲業重新開業雖為好消息,實也為這些肉品加工業者帶來額外的壓力。 另一方面,英國純素協會(Vegan Society)則表示,此情況可為生態及動物福利帶來益處。隨著人們意識到食用植物性蛋白質對環境的好處,包括低肉或無肉飲食的生活方式日趨流行。疫情下許多民眾已減少食用肉類產品的數量,此勞力短缺可能引發急需的變革,並對動物和環境產生積極的影響。
A: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1)年6月19日報導,房地產公司「世邦魏理仕」(CBRE)近日發佈研究報告指出,新加坡在生命科技領域的市場競爭力為亞太地區前五名。星國政府制定長遠願景、充滿活力的研究生態系統、充足的人力資源和可靠基礎建設,是星國成為亞太生命科技中心的重要因素。 上述研究共分析亞太10座城市,按4個項目的12項指標來評分,即「製造」、「研發」、「醫藥物流」及「銷售」。新加坡得分在上海之後,並與東京和北京同分。因星國擁有最多受認證公司處理醫藥產品,更有貨運代理商能夠處理醫藥產品轉移,因此在醫藥物流方面,新加坡是唯一獲得滿分的亞太城市。 新加坡具有高附加價值的製造能力,且企業區域總部和研發中心的角色受到市場高度重視,如葛蘭素史克(GSK)、默沙東(MSD)、羅氏(Roche)及強生(Johnson & Johnson)等已在星國設立區域總部。此外,在「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支持下,許多大型生命科技公司亦陸續到當地設立製造設施,例如法國製藥公司賽諾菲(Sanofi)將在未來五年內投資4億歐元(6億4,000萬星元)在星國設立疫苗生產中心,為該公司亞洲首個疫苗生產中心,以協助亞洲市場快速應對未來的大流行病風險。另外,德國生物技術公司BioNTech將在星國設立東南亞區域總部,建立一座生產「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的設施。 新加坡的生物醫藥製造業產值去年達335億6,000萬星元,占全國製造業產值的10.8%。星國也是醫藥產品主要出口國,去年醫藥出口額達180億元,約占非石油國內出口總額的11%。
A: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1)年6月19日報導,淡馬錫理工學院6月18日宣佈在校園內設立700萬星元的「先進製造中心」(Advanced Manufacturing Centre),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參與產品製造,也增加產業和學生的合作機會,是星國第一個設在高等教育學府內的先進製造中心。 該中心是一個端到端(end-to-end)的生產設施,由控制中心連結整體運作,透過資料分析,可即時提供生產過程的資訊和優化方法。並具備採用人工智慧的生產線,可進行高複合、低產量生產,供企業製造個人化產品以因應不同市場需求。此外,亦有自動存儲與揀選系統的智慧倉庫,以及概念驗證測試室,讓產業可利用淡馬錫理工的技術進行概念驗證,也讓學生和教師有機會接觸實際工程問題。 淡馬錫理工工程學院長袁佳儀表示,在校園內設立中心希望更多學生意識到製造領域的價值,也打造跨學科合作空間。先進製造中心預計每年可訓練約1,500名淡馬錫理工的工程、商業和資訊技術領域的技職學生及1,000名在職學生。淡馬錫理工與10名商業合作夥伴簽署備忘錄,星國5所理工學院亦與「先進製造技能策略及規劃中心」簽署備忘錄,以促進製造生態系統的發展。此外,淡馬錫理工將與醫療設備製造商歐姆龍(Omron)合作,培訓員工的先進製造技能,並協助該企業採用相關技術達到製造需求,預計約2,000人及180家公司可受益。 新加坡教育部長陳振聲於先進製造中心開幕時表示,星國須在2030年前讓製造業成長50%,才能確保製造業繼續占國內生產總值的兩成。希望兼顧品質及規模,讓製造業處於專業領域,在未來難以被取代。
A: 據日本經濟新聞本(6)月21日報導稱,日本政府為推動尖端技術的研究開發,預定明(2022)年創設1,000億日圓規模的基金,支援研發半導體、蓄電池、人工智慧(AI)、量子技術等領域,與經濟安全保障密不可分的重要技術。 由於海外各國皆積極進行技術開發,日本政府判斷必須提高國內的技術實力而設立新基金,計畫用於半導體、蓄電池、量子技術以及再生能源等廣泛技術的研究開發,將做為企業或大學於國內進行研究開發時的資金使用。日本政府預計在2022年度預算案的編列擬定基金之相關具體內容。 美國於去(2020)年10月公布防止AI及半導體等20領域技術外流,並培育產業的「重要、新興技術國家策略」,規定在接受外國資金時如有隱瞞等虛偽申告,將停止提供研究補助費等的措施。美國拜登政權預計在本年內彙整出新的國家安保策略,日本也將根據美國的對應討論更進一步的對策,並可能提出日本首個經濟安保策略。日本在經濟安保環境的整備上較歐美落後,美國在今年4月的日美峰會對於加強兩國合作提出協商。 另外,日本經濟產業省為推動可提升高速通訊技術「5G」性能的「POST 5G」半導體開發,向KIOXIA及Socionext兩家企業提供100億日圓的研究資金,支援研發從工廠感測器等蒐集龐大數據的半導體記憶體。目前日本政府正加快腳步建構在國內製造最先進半導體的產業供應鏈體制。
A:馬來西亞國際貿易暨工業部(MITI)部長阿茲敏(Azmin Ali)指出,馬國於去(2020)年初爆發新冠疫情後,根據馬國各項經濟指標顯示,如今國家經濟已逐步復甦。外人直接投資(FDI)普遍上仍對馬國深具信心,馬國依然被視為最佳投資地點。估計本(2021)年的將較往年表現更好。 馬國2021年第一季共核准993項製造業、服務業及原產品產業投資計畫案,總投資金額為805.72億馬幣(約193.68億美元),較2020年同期成長95.65%;其中外人直接投資金額為131.92億美元,占總投資額之68.11%,成長383.43%;國內投資金額為61.76億美元,占總投資額之31.89%,下跌13.87%。迄今馬國外人直接投資額已達240.38億美元,顯見本年的外人直接投資額將超越上年。 阿茲敏部長強調稱,馬國不想招來勞力密集型的投資計畫,反而將積極吸引高附加價值的投資計畫,藉提高國內員工的技能,以期在國際市場更具競爭力。目前除奧地利技術與系統技術股份公司(AT & S,簡稱奧特斯)將在吉打州的居林高科技園區(KHTP)投資高達20.43億美元,製造高端印刷電路板和集體電路基板(IC substrate)。另一家原已進駐新加坡投資的中國企業亦將在馬國投資,但詳情有待較後宣布。 此外,馬國國本年3月及4月的對外貿易出口額亦創新高,超過1,000億馬幣(約240.38億美元),可見馬國的出口產品品質與品牌在國際市場極具競爭力。上述數據都顯示正面的經濟復甦跡象,也證明政府推出的振興經濟配套有助於提振經濟。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據日本共同社新聞本(6)月19日報導稱,為預防駭客對企業及發電廠等重要基礎設施發動網絡攻擊,日本經濟產業省決定強化支援調查網路發生異常受害情況等,例如未來將成立「產業網絡安全中心」,培養專業人才協助調查工作,並預定自2025年開始啟動實施。 由於近年網絡駭客攻擊技術日益精進,全球受害規模亦持續擴大中。本(2021)年5月美國最大規模的石油運輸管道,因受到駭客攻擊而暫停作業;去(2020)年日商三菱電機亦傳出有基本個資被盜取而外洩等情事發生。 對此,日本經濟產業大臣梶山弘志表示,社會經濟活動的基礎,有可能被網絡擊潰的危機感,認為政府有必要提升因應能力。爰此,日本政府相關部會將通力合作,加強防止產業及重要基礎設施的網絡安全對策。
A: 日本政府內閣會議頃通過本(2021)年度經濟財政運營及改革基本方針,內容聚焦在綠能社會、加速數位化、地方創生及健全養育兒童環境等四大領域,藉以提升未來經濟成長動能;其中日本政府將半導體產業作為戰略物資,並提出集中投資以強化供應鏈的方向。 上述日本經濟財政營運及成長戰略方針概要,從經濟安全保障的角度,日本政府將編列預算及提供租稅優惠方式,吸引最先進半導體的研發中心及生産基地來日投資的目標,並規劃推動與美國、台灣及日本等相關企業攜手合作,以降低半導體產業供應斷鍊的風險。 為邁向未來脫碳化社會的目標,日本政府將在純電動汽車(EV)等使用的蓄電池領域,推進強化日本國內製造的基礎建設,除純電動汽車的快速充電設備外,日本政府預定2030年前在全國各地建設1,000座加氫氣站。 此外,在數位化領域,日本政府將在本年9月設立「數位廳」,藉以提高中央及地方政府的行政業務效率。另,在傳染病對策方面,日本政府將改革制度,實現能在政府主導下立即因應的防疫機制。
A:馬來西亞歐盟商會(EUROCHAM)認為,馬國政府宣布「國家復甦計畫」顯然不及預期,且時間表和進度過於保守。馬國迫切需要推行全面行動管控令(FMCO)的務實退場策略,以復甦國家經濟。 該商會意識到馬國作為國際供應鏈中心可靠的合作夥伴聲譽已滑落,公司無法履行訂單或暫時將生產轉移至馬國以外的其他國家代工。跨國企業推遲前往馬國進行外人直接投資(FDI)的現象增加了,這跟持續和反復的封鎖決定有關。該商會謹慎看待馬國政府為國家擺脫新冠疫情而推出的國家復甦計畫。 該商會憂慮前述計畫不必要地延長具有深遠影響的全面行動管制措施,並認為該計畫將持續妨礙經濟復甦及社會可持續性至少12週,以及接下來的長期影響。 該商會主席奧利弗羅奇(Oliver Roche)表示,務實的退場策略非常關鍵,此外,為了維持投資人的信心及國內外業務的生存,政府須提供明確的訊息、一致性的規則、標準作業程序及指南,且須加速接種疫苗計畫,以儘早到達群體免疫目標。該商會建議馬國政府根據加護病房重病病例減少的指標,來做出最新的決定。 該商會副主席魯斯諾(Luciano Pezzotta)則稱,馬國政府應配合疫苗接種計畫,推出疫苗護照/證件,因歐盟已採取相關措施,以達成相互認證以加速外資前往馬國投資。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根據彭博社報導,馬來西亞獨角獸企業Carsome計劃透過特別用途併購公司(SPAC)方式,在美國上市,上市估值料達20億美元(約82億7,060萬馬幣)。獨角獸企業定意係指估值達10億美元(約41億3,530萬馬幣)以上的初創企業。 Carsome 成立於2015年,是一家已具規模的東南亞二手車交易平台,平均一年交易超過4萬輛汽車,該企業近年亦將業務拓展至印尼、泰國及新加坡。 根據報導稱,該企業刻正進行首發股前一輪籌資活動,目標為1億5,000萬美元(約6億2,030萬馬幣)。 Carsome將搭上其他本區域科技企業透過SPAC上市的途徑,近來籌備往美國上市的東南亞科技企業包括印尼的Tiket.com、新加坡Property Guru,及東南亞網約車平台Grab。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印尼貿易部長Muhammad Lutfi於出席6月3日在俄羅斯聖彼德堡舉辦的聖彼德堡國際經濟論壇(SPIEF)期間,與俄羅斯聯邦工業及貿易部長Denis Manturov、歐亞經濟委員會一體化及宏觀經濟委員Sergey Glazyev、歐亞經濟委員會貿易委員Andrey Slepnev分別舉行會議,以加強印尼與歐亞地區國家建立貿易與投資關係,此外亦盡力減少印尼棕櫚油進入俄羅斯市場所面臨的障礙。俄羅斯聯邦工業及貿易部部長Denis Manturov要求印尼支持俄羅斯主辦2030年世博會,並表示同意於近期與印尼舉行漁業及農業專家會議。歐亞經濟委員會是歐亞經濟聯盟(Eurasian Economic Union)之執行委員會,該聯盟是由俄羅斯、亞美尼亞、白俄羅斯、吉爾吉斯、以及哈薩克等五國組成。 Muhammad Lutfi部長表示,世博會等展會對加強及開放經貿合作發揮可持續性發展及技術管理與商業轉讓之重要作用,是經濟體展示整體形象及未來發展的正面積極作為,印尼並歡迎與會者參加訂於2021年10月在印尼舉辦的印尼貿易博覽會(Trade Expo Indonesia; TEI)。 2020年印尼與俄羅斯的雙邊貿易額為19億3000萬美元,印尼對俄羅斯出口總額9億7000萬美元、印尼從俄羅斯進口產品總額9億6000萬美元。印尼向俄羅斯出口的主要商品包括棕櫚油產品、椰乾商品、咖啡、天然橡膠;印尼自俄羅斯進口的商品包括鋼鐵及半成品鋼材、化學肥料、以及飛機零組件。
A:紐國最大報NZ Herald 6月18日報導,紐總理Jacinda Ardern 6月17日參加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會長Richard Haass主持之視訊研討會,A總理公開呼籲美國更積極參與亞太事務,擴大加入亞太區域經貿整合,重返CPTPP,亦可考量與紐國洽簽雙邊貿易協定。
A:紐貿長6月17日在倫敦會晤英貿長,雙方並在6月18日發表聯合聲明,有信心能解決尚無共識之議題,談判團隊將於未來數週加快談判腳步,以在8月達成原則性共識為目標。 紐英貿長另亦就CPTPP、WTO改革等議題交換意見。 依據駐地媒體報導,紐國爭取英國調降牛羊肉品關稅為雙方較具爭議議題,另日前紐總理已公開表示,紐國不會為了盡快完成談判,而犧牲協定品質。 本次紐貿長訪英係疫情爆發以來,紐首位部長級官員出國訪問,他將續前往布魯塞爾推動紐歐盟FTA,返紐後並將隔離2週。
A:依據網路媒體The Irrawaddy報導,受政局動盪影響,迪拉瓦經濟特區 (Thilawa SEZ) 的 122 家工廠中有 30 家已暫停運營。息業的工廠主要為供應國內市場的製造商,由於需求下降、原材料供應不足以及金流問題致使工廠暫停運作。 日本汽車製造商鈴木在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已暫停運營,而日本方便麵生產商 Acecook Myanmar Co., 也計劃於 6 月底暫停運作。然而,據迪拉瓦經濟特區管理委員會表示,目前沒有公司計劃永久關閉或從緬甸撤資。許多仍在運營之工廠從事建廠工程。 迪拉瓦經濟特區是緬甸第一個經濟特區,於 2015 年開始運作。該經濟特區位於仰光的 Thanlyin 鎮,進駐廠商業務類別包括:汽車組裝與零件製造廠、鋼鐵、水泥、建築材料、化肥與農機廠以及飲料、食品加工、製藥和醫療器械等。大部分的公司來自日本,總投資約 20 億美元。自 2020 年 3 月起,因緬甸禁止國際客運班機落地,該經濟特區已有一年多未獲得新的投資,但仍有一些在緬甸設有代表處之外資公司表示有興趣在經濟特區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