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新聞來源: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2021年5月24日)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部長文勝煜昨(24)日在SBS電視臺節目上表示,韓美領袖會談在多個領域建立平等合作之夥伴關係是最大成果。疫情下韓國從未封城(lockdown),工廠亦未停工。美方對韓國防疫、半導體、電池、疫苗生產能力給予高度評價,並將韓國企業視為合適的合作夥伴。雙方奠定在6G、人工智慧、核電廠等諸多領域建立夥伴關係的基礎,具有深遠意義。 美國正規劃構建穩固的供應鏈,以因應疫情造成經濟衝擊。在此情況下韓國企業必須提前與美方建立夥伴關係,並在美國供應鏈市場搶佔先機。 本次韓美峰會韓國4大集團宣布對美投資達394億美元。具體來看,三星電子將對晶圓代工廠新建項目投資170億美元;在電池產業項目,LG能源解決方案和SK創新將投入約140億美元在當地成立合資公司或單獨進行投資;現代汽車計劃在電動汽車生產和充電基建方面投資74億美元;SK海力士計劃投入10億美元在矽谷建立涵蓋人工智慧、記憶體解決方案的新興產業研發中心。

A:新聞來源:韓國新聞報導(2021年5月24日)   中國駐韓大使邢海明本(24)日就韓美領導人日前在美國白宮舉行會談後發表之韓美領袖聯合聲明表示遺憾。 邢海明本日下午在首爾出席中國共產黨百年和中國發展研討會回答記者有關提問時表示,該聲明雖未提及“中國”二字,但中方知曉其針對中國的本質,不得不對此予以密切關注。例如,聲明內容涉及屬於中國內政的台灣問題、以及南海、四國集團、國際秩序、印太戰略等敏感問題,美國正動員一切力量打壓並牽制中國。 就韓美商定全面終止《韓美導彈指南》一事,邢海明表示,與美國發展雙邊關係是韓國自由,中方不宜多言,惟若損及中國國家利益,中方不會坐視不管。  

A:新聞來源:韓國媒體及青瓦臺報導(2021年5月22日)   韓國文在寅總統於2021年5月19-22日訪問美國,此行主要與美國總統拜登舉行會談,另會晤美國副總統Kamala Harris、眾議院議長Nancy Pelosi,並與眾議院共和及民主黨派領袖代表座談及視察SK Innovation工廠等。   一、美韓成員 韓國會談團員包含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部長文勝煜、企業人士包括SK會長崔泰源(大韓商會會長)、三星副會長金基南、LG Energy Solution社長金鐘鉉、三星生物製藥公司代表,另有保健福祉部部長權德喆及SK Innovation公司代表(安排總統參訪該公司美國工廠)隨團訪美。 美國會談團員包含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Gina Raimondo),高通(Qualcomm)首席執行官史蒂夫·莫倫科普(Steve Mollenkopf),通用汽車公司國際業務總裁史蒂夫·基弗(Steve Kiefer),諾瓦沃克斯(Novavax)首席執行官斯坦利·埃克(Stanley Erck),杜邦(DuPont)首席執行官愛德華·布倫(Edward Breen)和Ampere Computing首席執行官雷尼·詹姆斯(Rem James)代表。 二、會談後共同記者會 韓美領袖會談於美東時間21日下午在白宮舉行,雙方就朝鮮半島局勢、雙邊合作、韓美同盟等共同關切交換意見,會後共同會見記者並發表會談成果。綜整會談重點如下: (一)朝鮮半島局勢 文在寅表示,為實現韓半島完全無核化與持久和平,韓國將與美國緊密合作,雙方在會談上確認加強韓美同盟和維護韓半島和平的決心。推動實現韓半島無核化和永久和平的韓美合作。 拜登強調,美韓同盟對全世界和平與穩定必不可少,韓美兩國長期共擁歷史,期待兩國關係將更加成熟,並在諸多新的挑戰前開展合作。 (二) 疫苗合作 文在寅在記者會上表示,美方承諾向韓方提供新冠疫苗援助。美國總統拜登表示,美方將為55萬名韓軍官兵接種新冠疫苗。美國疫苗廠商將與韓國有關企業合作增產疫苗。雙方將建立疫苗全面夥伴關係。 另21日韓國保健福祉部部長權德喆與美國衛生部長Xavier Becerra舉行會談,討論COVID-19疫苗合作方式,聚焦雙方能否就建立疫苗供應夥伴關係,洽簽疫苗互換協議(swap)確保疫苗供應,俾確保韓國所需疫苗之來源及移轉生產韓國所需之疫苗技術。主要情形如下: 韓國於本年4月向美國提出簽署疫苗互換協議(swap),由美國從庫存提供疫苗給韓國,以紓解韓國當前疫苗短缺,而韓國允於本年稍晚將全數疫苗償還美國。 韓國已與美國生技公司莫德纳(Moderna Inc.)簽訂2,000萬劑疫苗合約,部分疫苗訂於本年6月前運抵韓國。三星生物製藥公司(Samsung Biologics)最快將於本年8月在韓國開始生產莫德纳疫苗。 韓國可望於本年6月底前獲得350萬劑輝瑞疫苗(Pfizer vaccine)。其中,韓國已收到87萬5,000劑。另額外的2,950萬劑將從本年7月開始,分階段提供給韓國。 (三) 深化半導體、電池等新產業領域的合作 美國商務部21日上午召開韓美商務圓桌會議,文在寅與隨行韓國企業代表皆出席,宣布在美國投資計畫,總金額達394億美元(約新台幣1.1兆元),涵蓋美方最重視的半導體及電池產業,其中三星電子在會中發表總計170億美元的晶圓代工新廠投資計畫。 文在寅表示,韓美雙方在疫情下沒有封鎖國門,互助抗疫,保持良好關係。兩國企業將在半導體、電池等領域開展合作,這將促進兩國及全球經濟發展。 美方強調北美市場對於半導體等資訊通信科技(ICT)產業及電池、電動車等未來核心產業的重要性,與會的韓國企業都希望藉由與美國尖端技術、需求企業合作,進一步拓展市場,並確保掌握最新技術。 半導體大廠的SK海力士瞄準人工智慧(AI)、NAND快閃記憶體解決方案等新興領域,將在矽谷投資10 億美元,設立大規模研發中心。 電池產業部分,包括與當地業者合作及獨立投資,LG能源解決方案公司(LG Energy Solution)及SK Innovation共將投資約140億美元。現代汽車則規劃投資74億美元,在美國生產電動車及擴大設置充電設施。 出席會議的美方企業代表包括科技巨擘高通、通用汽車(GM)、疫苗研發公司諾瓦沃克斯(Novavax)、化學公司杜邦及半導體新創企業Ampere Computing。杜邦今天也宣布將在韓國設立研發中心,開發極紫外光(EUV)製程需用之光阻劑等半導體材料相關技術。 (四) 氣候變遷 雙方進一步加強在因應氣候變遷方面的合作,以領導全球共同合作。氣候峰會於4月在美國成功舉行,未來將透過5月30-31日在首爾舉行的第2屆全球綠色目標夥伴視訊峰會(P4G,Partnering for Green Growth and the Global Goals 2030),再次聚集國際社會應變氣候變遷的意願。韓方歡迎拜登總統通過視訊參加該峰會。 (謹註:韓國已設定以2010年水平作為基準,於2030年前將碳排放量減少50%以上。) (五) 核能發電產業合作方案 韓方向美方提議討論核能發電產業合作方案,韓國核電產業在價格競爭力、品質和設施管理方面具有優勢;而美國則在核電廠之開發、設計以及技術方面具優勢,雙方在核電廠合作方面可創造綜效。若能具體研擬韓美具體合作方案,將有助韓美核能產業以優勢之競爭力共同開發中東或歐盟等第三地巿場。 (六) 軍事合作領域 韓國要求美國完成解除韓國飛彈之射程限制,若獲美國正面之回應,雙方將列入韓美共同聲明之內,以解除1979年美國在朴正熙政府時期限制韓方研發射程180公里飛彈之限制,以因應日益嚴重之北韓飛彈威脅。    

A: 新加坡貿工部(MTI)本年5月25日發佈第一季經濟調查報告時指出,星國本年第一季總體經濟擴張1.3%,逆轉前一個季度2.4%的萎縮。經過季節性調整,第一季經濟環比擴張3.1%,延續前一季3.8%的擴張。但由於新冠疫情仍帶來顯著不確定性,因此維持全年經濟增長4%至6%的預測。 在各個領域方面,製造業在第一季同比擴張10.7%,增速略比前一季的10.3%為快;零售貿易、批發貿易、金融與保險、資訊與通信以及住宿在本年第一季增長1.4%至19%;建築業同比萎縮22.7%,雖然是表現最差的一個領域,但與前一季的27.4%萎縮相比,已有改善。 此外,依據新加坡統計局最新發佈的消費價格指數(CPI)顯示,星國4月份整體物價高於3月份的1.3%漲幅,是自2014年5月(通膨率:2.3%)以來的最高水準。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和貿工部(MTI)在聯合新聞稿中指出,整體通脹率升高反映了私人交通費和住宿費用上揚速度加快,以及核心通脹率的升高。由於私人交通費和住宿費用漲幅加快,推動星國4月份整體通膨率升至2.1%,創下近七年新高,其中,「私人交通費」在4月份同比上漲12.9%,顯著高於3月份的7.2%;「住宿費用」在房屋租金強勁上漲的推動下,上漲0.7%,亦高於3月份的0.5%;「電費與燃氣費」跌幅收窄,從下跌9.7%放緩到下跌2.4%;而不包括租賃住宿和私人交通的「核心通膨率」,也從3月份的0.5%,升高至4月份的0.6%;至於「食物價格」和「服務費用」的漲幅,分別稍微減小至1%和1.1%。 金管局和貿工部在新聞稿中指出,全球油價和主要經濟體的物價回升,帶動外部通膨率上揚,儘管如此,外部通脹壓力接下來應該會有所緩解,而國內通膨情況在下半年會放緩。核心通膨率則會繼續攀升,不過最近的新加坡實施高警戒解封第二階段措施,對潛在通脹率回升稍微產生抑制作用。此外,經濟前景不確定,短期內會影響消費者情緒和物價上漲。金管局預測,本年整體通膨率為0.5%至1.5%,核心通膨率為0%至1%。

A:紐國自新冠疫情爆發後即關閉國境,僅允許紐國公民、永久居民,以及少數特定人士入境,紐政府並於2021年5月宣布,將配合疫情後經濟復甦計畫調整短期工作簽證名額,主要考量近10年持短期工作簽證來紐工作者約成長2倍,在疫情前持短期簽證者約佔紐國整體勞動力5%,遠高於其他OECD國家,導致企業過於依賴低薪短期外籍勞工,紐政府未來政策將朝向鼓勵企業轉型、提供技職教育並吸引高階技術勞工方向推動,且未來在逐步開放邊境時,亦將以高階技術勞工及高所得投資移民為優先開放移民對象。

A:1.      紐國得天獨厚,擁有多項可供發電的再生能源,包含豐沛的水力、地熱、風力等,2020年紐國能源供應比例依序為石油32%,地熱22%,天然氣21%,水力10%,其他再生能源8%及煤7%。其中,紐國國內能源自給率約75%,而再生能源占紐國初級能源供應的比例約為40%,比例之高,在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會員中排名第三,僅次挪威與冰島,並以於2035年前完成再生能源發電比例達到100%為目標。 2.      2020年紐國發電來源水力占56%,地熱17.8%,天然氣14%,風力5.3%,燃煤5.1%;整體再生能源發電比例為80.8% 。依據紐國商業創新暨就業部(MBIE)資料,2020年住宅用電價為每千瓦時0.29紐元,商用電價為每千瓦時0.17紐元,工業用電價為每千瓦時0.136紐元。

A:紐政府5月25日宣布將於6月7日停止疫情期間過渡性外人投資管制措施,該措施係為避免外資於疫情期間低價收購紐國企業,要求有意取得紐國事業或資產25%以上所有權之外人投資案,或外資現行持股逾5成之增資案,不分投資金額大小,均須向紐政府通報,由主管機關審核該投資案是否違反國家利益。

A:紐國會5月19日通過外人投資法增修案,提高農地購買門檻,並簡化低風險投資案之審查程序,配合2020年5月通過之外人投資(緊急措施)增修案,紐政府將可依風險進行不同程度之外人投資審查。

A:1.       紐國投入2400萬紐元推動農業溫室氣體減量科技研發合作,另投入3700萬紐元建置全國農場整合系統,以協助農民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2.       將投資3億紐元加速低碳科技研發;政府碳中和計畫將投入6,740萬紐元推動公部門租用電動車及汰換燃煤鍋爐等減碳措施,並承諾將未來碳排交易盈餘用於減少溫室氣體相關政策。  

A:紐政府5月20日公布2021年財政預算,大幅提高社會福利與醫療支出,重點如下: 1.       提高社會福利:紐國數十年來最大幅度之社會福利津貼調升,將分兩階段提高生活補助津貼、失業津貼以及兒童福利金,改善低收入階層生活。 2.       增加住房供給及基礎建設:增加573億紐元投入住房供給及基礎建設,包含提供毛利住房、改善道路交通建設與鐵路系統、更新學校與醫院設備等。 3.       增加醫療支出及醫療系統改革:增加藥品暨醫療設備管理局(Pharmac)2億藥品採購預算,並投入4.86億紐元設立紐西蘭國家衛生機構取代現行20個區域衛生委員會,並建立毛利健康機構。 4.       提高教育投資:增加20億紐元於學齡前及高等教育補貼,增加經費補助學校營運,並於2022年增加學生生活津貼及就學貸款。 5.       投入氣候變遷因應:注資綠色投資基金3億紐元,投入低碳科技研發,並承諾未來溫室氣體排放交易盈餘將用於溫室氣體減量計畫。 6.       技職訓練及失業保險:投入1.27億紐元提供培訓津貼,提供中小企業數位轉型教育訓練及顧問協助等,另將與業界及工會合作建立失業保險制度。 7.       疫苗採購及投資邊境檢疫設施:投入15億紐元確保疫苗採購及實施接種計畫,並加強邊境檢疫隔離設施,並確保關鍵技術人員順利入境。

A:一、紐國出口略為減少: 1.較去年同期成長貨品:林木產品出口增加49%;乳製品增加3.9%;原油出口成長109%。 2.較去年同期衰退貨品:穀類調製食品出口減少33%;肉類產品出口下降7.3%;漁產及貝類產品出口減少25%。 3. 對全球出口減少2.3%,對中國出口成長29.7%,對澳洲及日本則分別減少14.8%及7.1%,對美國則減少8.4%;對我國出口減少17.9%,我為紐第7大出口市場。 二、紐國進口稍微成長: 1.較去年同期成長貨品:汽車及零件進口增加27%;機械產品進口成長18%;紡織及成衣製品進口成長70%。 2.較去年同期衰退貨品:原油進口減少85%;其他汽油產品進口下降7.9%。 3. 自全球進口成長11%,自中國進口增加87.4%,自澳洲進口成長11.2%,自美國進口減少12.9%,對日本增加4.9%,自我國進口增加32.2%,我為紐國第16大進口來源。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木姐食米批發中心副主席Min Thein表示,通過木姐陸地邊境出口到中國的食米及碎米的價格正在下降。4月初,碎米賣到了每袋120人民幣。根據品種(Ngasein,Thukha及Shintong),低品質食米的價格為每袋137-412元人民幣。一個多月後,5月份碎米價格跌至117人民幣,其他品種價格跌至128-137人民幣。 中國海關於2021年2月26日向47家緬甸公司發放許可證,允許其今年通過木姐陸路邊境合法向中國出口食米。與去年相比,今年獲授權向中國出口食米的公司有所增加。但是,允許出口的食米數量尚未得到確認。目前,緬甸貿易商正通過新的許可,通過木姐邊境向中國輸送食米。然而,私人銀行提款限制擾亂了食米出口。緬甸食米聯合會(MRF)表示,在本財年第1季度(10月1日及1月15日),緬甸向國外運送了逾72萬噸食米及碎米,收入逾2.75億美元。在第1季,食米邊境貿易逾30.8萬噸,而海運貿易則逾41.8萬噸。 今年迄今,緬甸已經將食米銷往31個國外市場。中國是緬甸食米的最大買家(34萬噸),其次是菲律賓(3.6萬噸)及波蘭(1.4萬噸)。與此同時,緬甸主要向中國出口碎米(21萬噸),其次是比利時(4.6萬噸)及泰國(6,300噸)。碎米在16個國外市場銷售。MRF主席Ye Min Aung表示,天氣變化影響了農業灌溉水資源的可用性。因此,隨著夏季水稻種植面積的下降,緬甸將當前財年的食米出口目標定為僅200萬噸。2019-20財年,緬甸的食米出口收入逾8億美元,出口量逾250萬噸。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據緬甸海關發布的統計顯示,在本財年2020-21年的5個月(10 -2月)內,緬甸芝麻出口創收2.73億美元。由於美元升值,芝麻的價格目前略有上漲。曼德勒倉庫表示,目前黑芝麻(Samone品種)每袋售價為12萬至14.8萬緬幣,白芝麻每袋售價為11.5萬至12萬緬幣。曼德勒市場的一名商人稱,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芝麻價格同比下跌20%以上。因此,農民今年沒有賺大錢。 通常情況下,緬甸將大約80%的芝麻產品出口到外國市場。中國是緬甸芝麻的主要買家。另並銷往日本、韓國、台灣、英國、德國、荷蘭、希臘及波蘭等歐盟國家市場。貿易促進組織的一位官員稱,歐盟市場偏好緬甸的有機芝麻。日本更青睞在良好農業規範(GAP)下種植的緬甸黑芝麻,並在經過品質評估後才會購買。另外,中國還從緬甸購買各種芝麻。今年日本還沒有購買緬甸的芝麻。 緬甸全年都種芝麻。馬奎省是緬甸芝麻的主要產地,已被譽為緬甸的油鍋。這種種子也生長在曼德勒省及實皆省。在緬甸種植的烹飪油料作物中,芝麻種植面積最高,佔油料作物種植面積的51.3%。2015-16財年芝麻出口量逾9.6萬噸,價值1.3億美元;2016-17財年10萬噸,價值1.45億美元;2017-18財年12萬噸,價值1.47億美元;2018年小預算期間3.39萬噸,價值4,380萬美元;2018-19財年的芝麻產量為12.58萬噸,價值2.125億美元,上一個2019-20財年的芝麻產量逾15萬噸,價值2.4億美元。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緬甸海關統計,在本財年的5個月(10月至2月),緬甸建築行業的鋼鐵進口價值估計為3.156億美元。根據商務部的統計,在過去的2019-20財年,這一數字逾11.9億美元。目前,緬甸的鋼鐵需求估計每年約250萬噸,其中92%是進口的。據緬甸鋼鐵協會(MSA)稱,到2030年該市場可能成長到每年540萬噸,經濟成長指數計算中包括鋼鐵消費,如果緬甸能夠滿足當地鋼鐵消費需求,並專注於進口替代,鋼鐵行業將在戰略上有利於國家利益。 MSA的11位管理階層設立的MSA 股份有限公司,正致力建立鋼鐵工業區,以減少美元的外流,實現鋼鐵工業的發展,並幫助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正在伊洛瓦低省及德林達依省以及若開邦及孟邦進行鋼鐵工業區項目的實施研究。 緬甸政府需要通過給予稅收減免及土地權利、控制非法進口、制定反傾銷法及制定鋼鐵政策來支持鋼鐵行業。根據MSA,鋼鐵工業是工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關鍵,需要為國家未來的經濟前景而實施。中國是緬甸鋼鐵市場的主要供應國,鋼鐵也從印度及韓國進口。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曼德勒省農業發展銀行(MRADB)表示,從5月26日起,曼德勒省農民將獲得逾770億緬幣的農業貸款。曼德勒銀行分行的目標是為種植雨季作物而提供771億緬幣貸款,將貸放給曼德勒省23個鎮的農民,用於種植雨季水稻及其他作物。 曼德勒省的緬甸農業發展銀行的經理Daw Yin Nwe表示,本銀行發放貸款是為了農民的利益。該銀行將向已經償還了2020年雨季貸款本息的農民提供2021年的雨季貸款。那些沒有全額還款的人將很難獲得2021年的貸款。該銀行已經收回去年已發放貸款的18.32%。沒有還清去年債務的農民今年將沒有資格獲得新的貸款。銀行每年收取5%的利息。他們以低利率提供貸款。 雨季農業貸款將給予每英畝15萬緬幣的水稻及每英畝10萬緬幣的其他雨季作物,如花生、綠豆、芝麻、竹子、鷹嘴豆、黑豆、黃豆、玉米及其他作物。

A:英國國際律師事務所Pinsent Masons報導,據緬甸投資委員會(MIC)稱,緬甸將投資25億美元建設一個液化天然氣(LNG)電廠。液化天然氣發電廠產生的電力將在國內銷售,預計將有助於實現到2030年全國電網100%供電的目標。 聲明中表示,另外14個與發電、製造業及其他行業相關的項目已經被MIC批准,並將獲得3億美元的投資,預計將創造2,473個就業機會。

A:日期: 110年5月26、27日   來源: 各州州政府衛生廳、ABC News、The Guardian https://www.coronavirus.vic.gov.au/coronavirus-covidsafe-settings https://www.abc.net.au/news/2021-05-26/covid-live-updates-victoria-coronavirus/100165480 https://www.theguardian.com/australia-news/2021/may/26/victoria-not-ruling-out-tougher-restrictions-after-recording-six-new-covid-cases     維州代理州長James Merlino今(5/27)日召開記者會並公布最新群聚確診病例,維州衛生部廳(Health Victoria)確認新增本地感染病例,皆為印度變種病毒,群聚感染總數升至27例。M代理州長表示,5月24日北墨爾本確診新增5例與南澳隔離旅館有關,而昨(5/26)日確診病例則連結至5月23日墨爾本板球場(MCG)觀看澳式足球聯賽(AFL)球迷,並呼籲當日南區看臺觀眾盡快做篩檢,未來24小時將是關鍵期。目前正研議是否封鎖及未來封鎖後之政策。   維州衛生廳宣布最新措施如下: 每日家庭群聚不得超過5人 戶外餐廳聚會不得超過30人,除用餐外皆須戴口罩 室內室外皆須戴口罩,包含購物 醫療院所探病不得超過2人 婚禮或喪禮將依場地大小規範人數,室內一律須戴口罩 鑒於維州疫情,紐西蘭政府宣布先暫停與維州旅行泡泡72小時。而自昨(5/25)日晚上6點開始,抵達紐西蘭的維州旅客將須隔離14天。紐西蘭政府表示將持續關注近期疫情發展再決定是否延長。 澳洲各州亦相繼採維州旅行限制性措施。凡5月25日上6點自維州入境西澳之民眾需檢測並自我隔離,直到獲取陰性結果。採檢時皆需坐防疫專車並戴上口罩,直到檢驗結果陰性前不能搭大眾捷運系統。凡去過潛在熱點地區(Tier 1 or Tier 2)的人必須自我隔離14天。 昆州宣佈大墨爾本地區為新冠病毒熱點地區,凡自5月26日凌晨1時前入境昆州者,皆需於旅館隔離,而自5月26日凌晨1點後,非昆州居民除非有特殊許可,皆不得入境昆州。 南澳州政府則自5月25日晚間6時起,以防疫第6級旅遊限制規範,禁止過去14天曾到訪過維州Tier 1及Tier 2熱點區居民入境,特殊許可入境者須自我隔離14天並於第1天、第5天及第13天做核酸檢測,強制要求戴口罩。 新州政府規定凡5月12日後曾前往熱點疫區入境者,皆需於24小時前提出入境許可,並自我隔離14天。而首都坎培拉自5月26日晚間6點後,凡自維州熱點疫區欲入境者,皆須獲得入境許可證,方可入境坎培拉。塔州則於今(5/26)日凌晨12點起,將墨爾本熱點疫區列為高風險疫區,凡自5月6日起,除特殊入境許可外,皆不能入境塔州。入境前需先填寫G2G Pass申請。北領地自5月24日起,凡在熱點疫區要求入境者,須檢疫並自我隔離14天。   據統計,澳洲截自今日每週發放43萬3,000劑,疫苗已施打數量總計371萬2,034劑,預估2023年1月初能完成全面施打。

A:紐西蘭外長5月25日接受英國衛報專訪,她表示澳洲深陷澳中關係惡化風暴中,認為紐遲早會被捲入風暴中,提醒紐商分散出口市場,避免過度依賴中國。 中國為紐第一大出口市場,紐對中出口佔整體出口近30%,紐1/4乳品,2/3林品,1/2肉品出口至中國。

A:資料翻譯整理:駐義大利代表處經濟組 義大利政府為協助義國企業因應疫後之發展所需,頃於本(110)年5月20日通過有關協助企業重啟、增加工作機會、幫助青年族群及優化衛生福利及地方服務(Decreto Legge per imprese, lavoro, giovani, salute e servizi territoriali)之法令,簡稱《援助法案2.0》(Decreto Sostegni bis)。 該《援助法案2.0》預算總額400億歐元,其中170億歐元將用於企業及專業人員、90億歐元用於信用貸款,及40億歐元用於協助陷入經濟困難之勞工,全法共計77條文,涵蓋下列七大重點施政目標: (一) 協助支持企業重整經濟,減少固定成本: (1)提撥150億歐元至《營業損失補償基金》(fondo perduto),並放寬持有稅號(P.Iva)業者之條件,旨在協助減輕除了從事商業、藝術或專業性質之自營業者外,亦包括非商業性質之公司機構及第三部門因疫所遇之營業困境。此措施將適用以下三大類情況: 1.延續前《援助法案》(Decreto Sostegni)措施,提供2019年至2020年營收減少至少30%之業者《營業損失補償基金》(fondo perduto); 2.與去年同期比較,2020年4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的每月平均營業額減少之業者; 3.提供自本年1月1日起至該法令頒布起,關閉至少四個月之業者的財務支持。 (2)協助減少固定成本之措施則包含: 1.挹注超過18億歐元,做為提供2021年1月至5月份營業用租金抵稅(credito d'imposta)優惠之預算資金,凡屬飯店、旅行社及遊程承攬旅行業(tour operator)等觀光業類業者,租金抵稅優惠期則可延長至2021年7月份止; 2.挹注6億歐元,提供受疫情影響之公司企業的垃圾處理稅(Tari)豁免優惠; 3.挹注1億歐元,成立《受疫停業企業基金》(Fondo per il sostegno delle attività economiche chiuse); 4.營業用電費繳款期限將延長至2021年7月份; 5.加撥16億歐元至《企業國際化基金》(Fondo per l’internazionalizzazione delle imprese); 6.加撥1億歐元至《冬季觀光業者基金》(Fondo per gli operatori del turismo invernale); 7.增挹1.2億歐元至《展會、婚禮、主題樂園業基金》(il Fondo per sostenere le attività connesse con eventi e matrimoni e i parchi tematici); 8.展延稅務局催繳處業務至2021年6月30日; 9.《塑膠稅》(plastic tax)之實施日期展延至2022年1月份。 (二) 協助企業獲得信貸,增加資金流動力:挹注90億歐元,除擴大現有措施,同時並施行新制措施,以確保企業更易獲得信貸,加強企業資金流動,鼓勵公司資本化。此節重要措施包括: 1.透過《中小企業保證保證基金》(Fondo di Garanzia per le PMI),及義大利「進出口信貸機構」(SACE)所提供之《義大利保障基金》(Garanzia Italia),將貸款延緩申辦日期展延至2021年12月31日; 2.挹注20億歐元,透過加強現有《促進企業成長》(Aiuto alla Crescita Economica)稅款減免制度,鼓勵企業進行資本重組; 3.為鼓勵個人成立初創(start-up)企業與創新型中小企業,實施實驗性之新制稅收減免政策。 (三) 勞工及社會政策:撥放42億歐元,持續保障勞工及因疫受困家庭,並針對疫情後之勞工市場採取新措施,包括: 1.再延長撥發四個月《緊急收入》(il reddito di emergenza); 2.無論是否已獲先前《援助法案》(Decreto Sostegni)補助,凡季節性、旅遊及體育類業勞工可再獲單次補貼; 3.減緩申請失業補助(NASpI)之資格限制; 4.至少雇用100名員工之企業的有限期工作合約可延長至2021年; 5.為鼓勵失業勞工重新進入勞動市場,創立具實驗性質,以長期合約制為基礎的《再就業工作合約》(contratto di rioccupazione); 6.挹注5億歐元,用以支持弱勢家庭。 (四) 青年族群、學校機構及學術研究措施:挹注14億歐元,專案用於幫助青年族群、改善學術機構及提升基礎研究。其中重要措施包括: 1.《核心家庭綜合年收入》(ISEE)最高可達40,000歐元的青年購屋者可享稅務優惠; 2.加強《首購貸款紓困基金》(Fondo Gasparrini)及《首屋中央保障基金》(Fondo di Garanzia Prima Casa),擴大原50%擔保率至80%; 3.為確保2021-22學年度不再受疫情影響,提供防疫物資購置資金,以有效因應教學空間之防疫需求; 4.為促進研究發展,設立《義大利科學基金》(Fondo italiano per la scienza),2021-2012兩年期資金將分別投入5,000萬歐元及1.5億歐元; 5.提供包括疫苗在內的藥物研發創新公司,在2021年6月1日至2030年12月31日止期間之支援成本(costi sostenuti) 達20%的稅額減免(credito d’imposta),而受益方須承諾在非歧視的無差別市場條件下,向《歐洲經濟區》(Spazio economico europeo)的第三方授予非專屬授權。 (五) 保障衛福政策:挹撥28億歐元,持續優化衛生福利系統,及加強疫情之應對措施與流程,包括加速民眾獲得一般醫療服務之速度、縮短對COVID-19檢測時間,以利及時診斷,達成預防效果。 (六) 地方政府措施:提撥19億歐元用於支持地方及自治政府,其中5億歐元用於加強公共交通,1億歐元用於因觀光減少而損失之《地方旅遊住宿稅》(Imposta di soggiorno),並成立一項5億歐元基金,協助具結構性財政赤字的市政府進行重組。 (七) 其他部門措施:針對其他受疫情影響之部門,如交通運輸、文化、娛樂及農業等亦列有相關援助措施,包括提撥4億歐元用於機場及國家營運業、增加給予娛樂、影視業、文化機構及博物館等之財務支持、給予農工及漁民單次補助,及因受疫情影響之其他產業工人單次津貼。 **詳盡法規依義大利政府官網為準** https://www.governo.it/it/articolo/comunicato-stampa-del-consiglio-die-ministri-n-20/16913 https://www.mise.gov.it/index.php/it/per-i-media/notizie/2042334-le-misure-del-ministero-nel-decreto-sulle-imprese

A:The Star 2021.05.24 Fitch國際信評機構日前警告南非疫苗施打速度過慢,恐至2022年景氣仍然呈現低迷,若加上政府緩慢之結構性改革步調,中期而言南非經濟成長率將低於2%,未來將進一步拖累政府改善財政赤字之努力。該機構表示儘管南非政府已取得新疫苗,然預期最快到2021年下半年才能收到。儘管新一波疫情可能造成之風險較前次小,惟仍可能增加政府財政支出壓力。 Fitch及S&P國際信評機構目前將南非信評維持在低於投資等級之負面展望,Moody’s信評機構則暫不公布是否調整南非信評。Fitch表示維持南非信評在BB-低於投資等級之負面展望原因為政府財政赤字數字及對GDP占比不斷攀升,經濟成長過於緩慢及社會貧富差距過大抵減刺激經濟成長措施之效果,預期南非財政赤字對GDP占比將自2020/2021年度之82.5%提高至2022/2023年度之87.1%。惟Fitch表示由於2020年經濟成長率大幅衰退,預期2021年經濟成長率可達4.3%,然仍需觀察政府支出財政狀況、電力供應短缺等因素可能帶來之影響。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