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柬埔寨金邊第三條環城公路已完成50% 資料來源:柬華日報,2021年5月12日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據柬埔寨公共工程暨運輸部表示,金邊市第三條環城公路建設正如火如荼進展,迄今工程已完成50%。若沒有其他因素影響,這條連接3號國道至4號國道的環城公路,預計將於2022年9月全面竣工。 據悉,第三條環城公路主體為新建雙向四車道,設計時速每小時80公里。中國大陸提供優惠信貸資金支持興建,並由上海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承建。金邊第三條環城公路於2019年1月正式動工,全長約53公里,工期42個月,耗資約2.73億美元。
A:2021年第1季柬埔寨對美國出口總額成長近20% 資料來源:柬華日報,2021年5月12日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據柬埔寨財經部海關總署發布的統計,2021年第1季柬埔寨對美國出口總額超過14.96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成長近20%,並占柬國出口歐盟、東協、英國、日本等主要市場出口總額37.4億美元的40%,美國成為柬埔寨第一大出口市場。 柬國商務部表示,柬國對美出口的主要產品包括服裝、鞋類和旅行包等。柬埔寨對美國的出口保持良好成長,最關鍵原因是柬方一直按合約準時交貨,贏得客戶信賴,所以訂單不斷。
A:據媒體報導,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 EC)宣布,擬針對自沙烏地及美國進口之單乙二醇(monoethylene glycol, MEG)課徵反傾銷稅,其中對沙國產品稅率預估為11.1%,受影響之沙國石化業者包括Yanbu National Petrochemical Co. (Yansab)、Saudi Kayan Petrochemical Co. (Saudi Kayan)、Eastern Petrochemical Co. (Sharq)、Saudi Yanbu Petrochemical Co. (Yanpet)、Arabian Petrochemical Co. (Petrokemya)、Jubail United Petrochemical Co. (JUPC)等。 據悉,歐盟係收到區內當地生產乙二醇(ethylene glycol)之業者請求,於去(2020)年10月針對沙烏地及美國MEG展開反傾銷調查。除歐盟外,印度亦於2019年12月對沙國、科威特、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及新加坡等國之MEG展開反傾銷調查。 上述海灣地區阿拉伯國家係為多元化經濟發展及降低對石油經濟依賴,因此積極發展具較高附加價值之石化產品及化學品產業,MEG即為其中之一,可應用於聚酯纖維、膠捲軟片及引擎冷卻劑等。
A: 據日本經濟新聞本(5)月18日報導稱,有鑑於美國的輸油管遭到網路駭客攻擊,恐造成國家安全危機,日本政府預定針對民營企業經營之資通訊及電力等14項重要基礎設施行業,擬訂避免安全保障風險的適用規範;例如在採購IT設備及使用雲端服務等領域,將對「考慮國家安全保障風險」制定明確的法律規範。 上述相關規範制定後,若日本政府認為有安保風險的存在,將可吊銷企業基礎設施運營許可或命令停止營業,參照準則包括有否採用中國等國外IT設備產品及外部雲端服務等,另外,是否將客戶資訊管理相關業務委託予外國企業,亦將成為評比項目之一。 日本政府預定在明(2022)年統一修訂產業基本業務相關法規,在新條件中增列應對安保風險的措施,旨在防止來自外國通訊設備的網路攻擊及擷取資訊內容;另亦將增設遠端監控核能相關設施,以免發生錯誤操作及停止功能等情事發生。 日本政府將把聚焦在國家安全保障局及經濟産業省等相關部會,擬訂修正相關行業法規方案,目前列舉的重要基礎設施包括資通訊、鐵路、航空、機場、電力、供排水、燃氣、金融、信用卡、政府行政服務、醫療、物流、化工及石油等十四項行業。
A: 據日本經濟新聞本(5)月18日報導稱,依日本內閣府公布之統計速報,在扣除物價變動的影響後,2021年1~3月國內總生產(GDP)大幅衰退5.1%,係三季以來首度負成長;主要係因日本政府再次發布防疫「緊急事態宣言」導致國民自制減少外出感染,造成民間消費大幅銳減所致。 以項目別視之,其中個人消費減少1.4%,係三季以來首度轉為負成長,主要是因防疫緊急宣言造成餐飲及住宿等服務消費陷入低迷不振;內需之設備投資亦出現減少1.4%,為兩季以來首度減少,主要係因通信機器及汽車產能衰退;另外,住宅投資則增加1.1%,連續兩季呈現正成長:公共投資下滑1.1%。 由於日本對中國等亞洲地區的出口穩健復甦,本年1~3月的出口額增加2.3%,連續三季呈現正成長,惟較上季增幅11.7%的表現大為遜色,主因是全球半導體晶片缺貨,導致汽車產量無法大幅成長。在進口方面,因企業生産活動暢旺,1-3月呈現增加4.0%,連續兩季呈現正成長。
A:根據華爾街日報本(18)日報導,國際能源署(IEA)表示,若欲於2050年前達到零排放的目標,建議須立即停止投資化石燃料,加快風能及太陽能的產量,並要求2035年停止販售以化石燃料為主的汽車。 2015年所訂定的巴黎氣候目標中提及,零排放在限制全球氣溫上升1.5度內上為關鍵,美國於今(2021)年稍早重新加入此協議,目的為未來10年間減少一半排放,歐盟及英國表示期望於2050年達到碳中和,部分高汙染行業的企業在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之前訂定與淨零排放相似的目標,許多全球大型石油公司如BP、荷蘭皇家殼牌及道達爾亦表示將減少對石油的依賴,將投資更多低碳能源。 然國際能源署表示即使各國氣候承諾已完全實現,仍未能於本世紀中期達到淨零排放,國際能源署署長指出欲於2050年前達到淨零排放的標準較困難但可實現,並期望在清潔能源支出增加下,提升全球經濟及就業市場。 然國際能源署建議已超過大多數公司及國家訂定目標,目前石油生產國中,僅丹麥表示將停止石油及天然氣探勘,儘管英國宣布計畫2030年停止販售新的石油及柴油汽車,且其他公司及政府鼓勵採用電動汽車,但僅占2020年汽車銷售4.6%,同時國際能源署表示,至2030年為確保穩定且有經濟效益的低碳能源,將針對全球能源項目投資超過5兆美元,並著重於迅速發展的科技如低碳氫、先進電池及碳捕集等。 前述報導全文,請瀏覽以下網址: https://www.wsj.com/articles/stop-new-oil-investments-to-hit-net-zero-emissions-iea-says-11621314001?mod=business_lead_pos4
A:依據瑞士世界經濟論壇(WEF)5月17日新聞稿,以及瑞士watson新聞網站報導,瑞士2021年世界經濟論壇(WEF)年會原訂於8月17日至20日在新加坡舉辦之實體特別年會取消。下一屆年會預定將於2022年上半年舉行,具體細節將視全球疫情控制情形而決定。 本次新加坡特別年會取消主因為新冠病毒疫情影響,瑞士世界經濟論壇(WEF)年會原計畫邀請1,000名與會者,於上周(5月3至8日期間)已下修至250名至500名與會者,而5月17日於新聞稿中宣布確定取消今年實體會議。 資料來源:瑞士世界經濟論壇(WEF)新聞稿、瑞士watson新聞報導 日期:2021年5月17日
A:彭博社5月17日報導,中國正積極運作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該協定原為排除中國參與,並鞏固美國在亞太區域的經濟力量與貿易關係。美媒指出,中國已與澳洲、馬來西亞及紐西蘭等CPTPP會員國展開技術協商,目前尚不清楚中國準備申請的進度,惟中國對該協定有極大興趣,習近平去年曾表示認真考慮加入。 許多CPTPP會員國對中國的貿易高度依賴,惟中國在部分國家形象日趨低落,提高加入的難度,此外中國的強制勞動、國營企業,以及與美國的經濟對峙亦為障礙。倘中國加入CPTPP,將成為該協定最大經濟體,進一步鞏固其區域貿易與投資的地位,中國去年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RCEP)」,惟加入CPTPP,中國需達到勞工、採購、國營企業、補貼、電商及跨國數位傳輸等高標準規定,且獲其他11個成員國同意,目前CPTPP正審理英國申請。 CPTPP最大經濟體及本年主席國日本似對中國迅速加入意願不大,日本認為日中韓應先達成三邊自由貿易協定,並觀察中國如何落實RCEP承諾。此外台灣亦積極推動加入CPTPP,並已與所有成員國舉行協商,預期將在適當時機提出正式申請,惟中國向來反對台灣參與任何國際組織或協定。美國現雖未加入,惟CPTPP成員多是美國盟友,對是否同意中國加入仍有實質影響,這些盟國並盼美國在拜登主政下能重返CPTPP。 前述報導全文,請瀏覽以下網址: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1-05-17/china-steps-up-efforts-to-join-trade-pact-created-to-exclude-it?srnd=economics-vp&sref=1zdda0Kg
A:二、本組查中國電池業者亦積極在德投資設廠進軍歐洲市場,謹將中國電池業者在德投資概況整理如下: (一)中國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在德國中部圖林根邦的Arnstadt鎮建立電池生產工廠,總投資額18億歐元,約2,000名員工,該廠預計自2022年年初開始運作生產,年產能將達14GWh。(寧德時代將供應BMW達三分之一的電池需求,查BMW已透過其中國合資企業華晨入股寧德時代)。 (二)中國電池業者微宏動力:投資約4,300萬歐元在柏林附近的布蘭登堡邦(首府為波茲坦)的Ludwigsfelde鎮(離特斯拉在Grünheide鎮建立的歐洲超級工廠僅約50公里)設立電池生產工廠,於本(2021)年3月投產,初期規劃年產能1.5GWh,年產30萬到50萬個電池模組,約可供1到3萬台電動汽車的需求。 (三)中國電池製造商孚能科技:投資約6億歐元,在德國東北部薩克森安赫特邦以化學工業聞名的Bitterfeld-Wolfen鎮設立電池工廠,預計於2022年開始生產,預計生產總發電量為16GWh。第一份訂單已與土耳其新創電動汽車業者Togg和德國賓士汽車(Daimler)簽訂,這兩家業者皆孚能科技的合作夥伴。查賓士汽車已入股合資孚能科技,持股約3%。 (四)中國長城汽車旗下子公司蜂巢能源科技:生產用於電動汽車的鋰離子電池和電池系統,自2021年在靠近法國邊境的薩爾蘭邦(首府為薩爾布魯根)總計投資20億歐元,在Überherrn鎮以及Heusweiler鎮開始興建電池工廠,預計自2023年起投產,預計生產電池總發電量6GWh到24GWh。初期員工數約400名,陸續將擴展提供約2,000個就業機會。 註:電動車的電池能量以千瓦小時(kWh)為單位,1kWh為1度電;1GWh為百萬度電。以一台福斯ID.3純電動車為例,電池能量為77 kWh。
A:(三)德國北部的下薩克森邦(首府為漢諾威): 1、福斯汽車與瑞典電池製造商Northvolt:位於漢諾威鄰近的Salzgitter鎮的電池工廠已於2020年開始進行電池研發,福斯汽車為此電池工廠投入約10億歐元資金,雇用員工數約1,000名。另查福斯汽車為達2030年該公司電動車在歐洲銷售比例達70%的目標,預計提升電池總產能達240GWh(經查目前福斯汽車在歐洲總產能約為150GWh)。除了提高該廠的產能,更計畫在歐洲增加5座超級電池工廠。 2、福斯集團子公司Volkswagen Group Components:在Salzgitter市亦建立了電動車電池回收示範工廠,於本(2021)年1月正式試營運,預計每年可處理1,500噸鋰電池。 (四)德國西部的萊茵蘭普法茲邦(首府:美因茲): 法國PSA集團旗下的歐寶汽車(Opel)和法國Total集團旗下電池製造商Saft各投資50%股份,成立Automotive Cell Company並於西南邊的Kaiserslautern市附近另設廠製造電池,該新工廠預計於2023年起開始運作,年產量約100萬個電池,總發電量為8GWh到24GWh。
A:摘譯彙整自德國汽車雜誌、德國商報及網路資訊等 電動汽車電池的開發和製造迄今均為亞洲業者主導,隨著電動汽車日益重要,歐洲已不得不卯足全力發展電池,本組查中國電池供應商亦積極在德投資設廠,佈局歐洲電動車市場。本日將德國電動汽車電池生產據點以及中國電池業者在德投資概況整理如下: 一、德國汽車業者在德建立電池生產工廠分佈如下: (一)德國東部的薩克森邦: 1、BMW集團:在該邦第一大城萊比錫的工廠生產電動汽車所需高壓電池模組,並於本(2021)年本(5)月開始投產,該廠佔地約1萬平方公尺。 2、賓士汽車旗下子公司Deutsche Accumotive:在該邦Kamenz縣有2家電池工廠,總計年產量約50萬個電動汽車電池,生產用於汽車和商用車的電池,主要為EQ車款所需的80kWh電池系統。員工總計約有1,300名。 (二)德國西南部的巴登符騰堡邦(首府為斯圖加特): 1、賓士汽車:除了在德國東部的2家電池工廠外,在巴登符騰堡邦斯圖加特東部Untertürkheim鎮亦有設廠,該工廠負責生產於本(2021)年4月發表全新純電旗艦轎車EQS的電池。此外,賓士另正計畫在Gaggenau鎮建立電池回收工廠。 2、保時捷(Porsche):保時捷則計畫在斯圖加特鄰近的Tübingen市建立電池生產工廠,生產高性能電池。 3、德國電池業者Varta:計劃自2021年底起,在慕尼黑鄰近的Ellwangen鎮研發高階電動汽車的新型固態鋰離子電池。
A:(三)電池管理方面:德國汽車零組件製造商Vitesco正致力研發電池管理系統中的逆變器,目標是成為該領域的市場領導者。由於電動汽車在加速時需要之能量相較低速時高,電池供電的電力在不同情況下需進行調節,而逆變器即為調節電池電力之關鍵裝置,逆變器調節效能越高電池所能發揮之效力越大。Vitesco總裁Andreas Wolf表示逆變器是一項非常複雜的裝置,包含多項技術,因此逆變器亦為電池中利潤較高的組件之一,目前Vitesco研發並配置12條生產線製造逆變器。 (四)電池冷卻系統方面:德國汽車零配件製造商Mahle是此領域的專家。該公司研發部經理Martin Berger表示當電動汽車起火時,原因通常是電池過熱,為確保電池之安全,冷卻系統至關重要。該公司目前致力於研究電動汽車的熱管理,目標是盡可能的將冷卻系統更靠近電池以調控電池之溫度並降低電池著火的風險。(查德商Mahle在台僅有代理商: 至晟貿易。) (五)電池外殼方面:德國鋼鐵大廠Thyssen-Krupp為降低電池外殼之重量以特殊的鋼作為電池外殼之材料,該公司表示該鋼材非常輕,重量接近鋁同時該產品具有良好的防火性能可提高安全性。另一德商Benteler亦採用特殊鋼材生產電池外殼,該公司表示此超高強度鋼材能夠保護電池即使在強烈震動下仍不變形。 (六)電池封裝方面:德商Akasol是此領域的專家,該公司擅長將電池與其它車輛中必要零組件組合到車輛系統之封裝設計,該公司執行長Sven Schulz指出該公司目前業務正迅速增長中,預估今年至2024年將看到約30%到35%的成長。另一德商Bosch在電池封裝領域上亦很活躍,主要研發混合動力車電池封裝設計,該公司總裁Volkmar Denner表示長期而言電動車將是Bosch未來之核心業務,目標是成為市場的領導者。 (查Akasol為德國知名科技大學Darmstadt 的 spin off 公司現已成為高效能及智慧鋁電池的系統製造商。)
A:摘譯整理自德國商報、德國之聲等報導及本組查詢之相關資料 一、德國研究機構Fraunhofer預測到2030年歐洲將建立年產能500至600(GWh)之電池工廠並可供給一千萬輛電動汽車所需。此外根據顧問公司Altran的計算,一家40GWh電池廠的成本約為40億歐元,該公司預估到2030年歐洲的電池產業年營業額將達到約200億歐元且估計到2040年營業額將再翻倍,Altran公司技術長Peter Fintl表示預估之銷售額是如此龐大,歐洲業者不應錯過此商機。(查Altran成立於1982年,為一創新及工程顧問公司,總部設於法國巴黎。) 二、德國擁有製造電池所需的相關化學材料及零組件製造商,促使德國在電池研究與發展上具有國際競爭力。 (一)在化學材料方面:德商Lanxess預估未來相關化學品在電池業務中的銷售潛力約達90億歐元,該公司執行長Matthias Zachert表示Lanxess預測未來幾年眾多電池製造商將在歐洲建立據點,該公司已準備好成為其供應商。同時德國化工公司BASF計畫將在位於德國東部德勒斯登以北的Schwarzheide工廠生產電池之陰性材料。(查Lanxee係因拜耳集團策略重整,將其化學品業務和部分聚合物業務脫離而誕生,在高雄大社設有台灣朗聖添加劑股份有限公司;BASF則在桃園及彰化設立工廠,員工數約750人。) (二)電池分離器領域:德商Freudenberg為此領域之領先企業。分離器是在電池中以電子方式隔離電池中的陽極和陰極以避免短路,但同時極薄的薄膜必須能讓離子通過,否則會阻礙釋放儲存能量的化學反應。另外分離器所使用之材質亦需在幾百攝氏度的溫度下保持穩定以確保電池在高溫環境下的安全。目前該公司已開發一種由超薄聚酯所製成之陶瓷浸漬安全電池分離器。(Freudenberg集團與我國遠東新世紀於1987年合資成立柯德堡遠東股份有限公司,該集團特用化學事業部於2020年投資啟動位於桃園大園廠第3條聚脂紡粘不織布生產線。)
A:五、 美國製藥公司輝瑞研發抗COVID-19病毒口服藥品 (一) 藥品效用目標:短時間內抑制並殺死體內危險的冠狀病毒; (二) 屬於蛋白酶抑製劑的一種藥物,可防止病毒在呼吸道中繁殖;蛋白酶抑製劑也用於治療諸如愛滋病毒(HIV)和C型肝炎病毒等; (三) 適用期間目標:確診後之初期階段,以防止嚴重的病發症; (四) 該藥品目前(4月底)處於所謂的第一階段臨床試驗,試驗對象為在美國的健康志願者,並進行耐受性測試;同時有另一對照組使用安慰劑,預計試驗結果將在5月進行比較和評估; (五) 第二階段臨床試驗將針對確診者進行藥品有效性試驗; (六) 第三階段臨床試驗則為大規模的全球性試驗,進一步試驗此藥品之耐受性; (七) 儘管該口服藥品仍處於試驗階段,不過在通過所有試驗階段並獲藥品管理單位批准後,預計可在2021年秋季上市。 六、 美國製藥廠禮來製藥(Eli Lilly)的藥品Bamlanivimab效用不足 (一) 禮來製藥研製的抗COVID-19藥品Bamlanivimab遭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撤回其緊急許可證下架,原因在於其抗變異病毒的效果不足; (二) 禮來製藥研製的另一抗COVID-19藥品etesevimab,則仍適用,因此未被撤銷其緊急許可證; (三) 禮來製藥這兩款抗體藥劑尚未正式在德國獲上市許可,不過德國聯邦政府已有採購此兩款藥品,以治療高危險重症患者: 1. 效用類似被動式的接種疫苗,防止COVID-19病毒入侵人體細胞; 2. 據專家表示,該藥品可於確診初期防止病毒迅速繁殖。
A:二、 德國BioNTech與美國輝瑞合作開發生產之疫苗,在變異病毒不斷產生後,發展方向轉以兒童優先施打為目標: (一) 經過耐受性與有效性觀察後,將在未來幾天向歐洲藥品管理局申請施打對象為12歲以上兒童之許可證,預計6月初即可為學童施打疫苗: 1. 在美國針對12至15歲年齡2,300名兒童所做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有效性達100%,耐受性良好; 2. 基於安全考量,仍會對這些兒童的健康情況進行兩年的追蹤; (二) 預計冬天前可針對所有兒童(幼兒園年齡以上)施打疫苗; (三) 同時已進行其疫苗針對6個月大到11歲兒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之臨床試驗。 三、 德國BioNTech與美國輝瑞合作開發生產之疫苗,具成功對抗印度變異病毒的防護力: (一) BioNTech執行長Ugur Sahin表示,在印度產生的變異病毒,與其他變異病毒性質相似,因此其疫苗可對抗此變異病毒; (二) Biontech和輝瑞已測試過30多種COVID-19變異病毒,防護能力幾乎都和對抗原始病毒一樣有效。 四、 美國製藥公司Moderna疫苗量將擴產 (一) 2021年產量預估提升到8億至10億劑; (二) 計劃2022年疫苗產量達30億劑; (三) 擴產工廠為歐洲和美國工廠: 1. 歐洲合作夥伴Lonza(瑞士)和Rovi(西班牙)的疫苗產量將加倍; 2. Moderna的美國工廠,疫苗產量將增加50%。
A:資料來源:德國之聲、斯圖加特新聞、柏林早報、德國每日報等 COVID-19全球性疫情延燒至今,製藥產業與政界致力於使人民過去的生活盡量恢復正常;自2020年12月開始接種疫苗以來,歐盟已在討論已接種疫苗者的權益,如今2021年暑假將屆,歐盟計畫推出疫苗接種護照,讓其公民可持證旅行;此外,基於對疫苗的強大需求,德國BioNTech與美國輝瑞(Pfizer)致力於讓其疫苗施打疫苗對象降到兒童、Moderna擴產、輝瑞並研發抗病毒藥品: 一、 疫苗接種電子護照 (一) 背景:自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許多歐盟會員國關閉國界,並制定不同的入境與隔離規定; (二) 原因:為使已接種疫苗者、曾確診並已解除隔離者以及篩檢結果為陰性者恢復其基本權利(如出國旅遊),歐盟正規畫所謂的疫苗接種證照; (三) 規劃:結合疫苗接種、醫師證明和實驗室證明,以電子或紙面形式呈現代碼,持證者於邊界出示證照,掃描結果呈綠燈者即可入境; (四) 歐盟統一的疫苗接種護照之必要性:若各國此用個別規範,容易造成偽造文件情況; (五) 許多歐洲國家期待開放旅遊產業: 1. 如希臘、塞普勒斯、義大利和西班牙等主要仰賴觀光旅遊產業之國家; 2. 希臘2018年的國內生產總值中,旅遊產業貢獻12%; (六) 預計推出執行時間:6月(暑假前); (七) 歐洲議會與各會員國間有待取得共識之處: 1. 所採用的疫苗: 1) 歐洲議會堅持限於獲歐洲藥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EMA)批准之疫苗; 2) 匈牙利採用的疫苗包括俄羅斯Sputnik V和中國國藥集團的疫苗; 2. 各會員國邊界管理: 1) 歐盟希望統一依據接種疫苗護照管理; 2) 目前各會員國可依各國疫情嚴重程度訂定其規範,如檢疫、隔離等措施; 3) 綠黨認為若依據接種疫苗護照,對仍未能接種疫苗者是一種歧視,因其仍未為可接種疫苗對象;並認為應依據免費篩檢結果管理,因: 甲、 某些國家如奧地利的公民可定時免費接受篩檢; 乙、 某些國家如芬蘭赫爾辛基機場的篩檢費用高達300歐元; 3. 個資安全 1) 此一接種疫苗護照應包含個人資料,如姓名、出生日期、若已接種疫苗,則還包括所接種的疫苗種類及接種時間等訊息,都將進行壓縮、編碼,此外還有疫苗接種中心或醫院的簽名; 2) 為防止偽造文件,僅儲存編碼後之電子金鑰以供檢驗; 3) 不過最後還是得由各會員國決定其公民的健康護照中應有那些資料。 4. 防疫措施之有效性仍受質疑 1) 已接種疫苗者、曾確診並已解除隔離者之防疫有效性,仍未有足夠的試驗證實; 2) 快篩常有錯誤的結果,也不足採信;
A:馬來西亞國家能源(TENAGA,簡稱國能)總裁兼執行長巴哈林(Baharin)頃發布消息稱,該公司將增加資本支出,從現有的12.3%增加至19.3%,擴大對未來電網(Grid of the Future)的投資,並改善基礎建設,以支持馬國能源轉型計畫。 截至本(2021)年3月,國能公司所採用的新興生質能源、太陽能、風力和生化氣體技術發電,總產能達3,402 兆瓦(MWp)。預計國能公司再生能源營收將持續增長,並從去(2020)年的4%比重,提高至2025年的10%。該公司已定下目標,包括國內外的資產,於2025年實現再生能源總產能達8,300兆瓦目標。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檳城州港口公司執行長沙瑟達蘭(Sasedharan Vasudevan)頃發布消息稱,北海北岸貨櫃碼頭(North Butterworth Container Terminal,簡稱NBCT)自本(2021)年2月1日起提升為自由貿易區後,估計本年可達5萬個標準貨櫃(TEUs)處理量目標,倘若商業環境日趨成熟,該貨櫃碼頭盼將目標提升至50萬個標準貨櫃。檳城港處於策略地理位置,有能力處理從孟加拉灣、中東經馬六甲海峽的貨運服務。 隸屬馬國礦業集團(MMC Group)旗下的檳州港口公司,為了提升自由貿易區的地位,已於過去5年投入5億馬幣(約1.22億美元)資金。該公司現有的貨櫃吞吐量足於應付未來3至4年的需求,倘貨櫃數量銳增,該港口準備再挹注資金加以擴充。本年4月29日該港口處理了來自臺灣長榮海運的223個標準貨櫃,為檳州港務業及船運業帶來新的商機。 憑藉取得自由貿易區地位,檳州港口公司具信心與巴生港(Port Klang)及柔佛州丹絨柏勒巴斯港(Port of Tanjung Pelepas,簡稱PTP)競爭,在轉運業務的營收占總營收的40%。巴生港及柔佛州丹絨柏勒巴斯港主要服務中國運往歐洲途經中東的貨運,而檳州港口則是專注於孟加拉灣的轉運服務。去(2020)年從斯里蘭卡的孟加拉灣途經泰國南部的貨運吞吐量,就達到810萬個標準貨櫃。檳州港口每日提供遠東的轉運服務,包括運往中國、日本、韓國或台灣等國家。儘管2020年貨櫃處理量因新冠疫惰衝擊較2019年下跌7%,但檳州港口2021年已制定處理150萬個標準貨櫃的目標。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據越南計畫投資部統計總局資料顯示,本(2020)年前4個月越商赴海外之投資金額約計5.45億美元(包含新登記金額及增資)。其中,新登記之投資案件數為18件,投資金額約計1.42億美元,增資案件數為9件,增資金額為4.03億美元。在投資產業別方面,專業項目暨科技投資金額約計2.7億美元,占投資總額之49.6%;批發暨零售約計1.47億美元,占27.1%;農林水產業約計7,690萬美元,占14.1%。本年前4個月越南投資地點共有15個國家及地區,美國居首位,投資金額約計3.02億美元,占55.4%;柬埔寨 8,910萬美元,占16.3%。
A:據越南統計總局統計資料顯示,本(2021)年4月份越南新成立之企業家數為14,900家,較上月成長33.1%,登記資金約計179.9兆越盾,成長59.1 %;恢復營運之企業家數為5,745家,成長26.8 %;有期限暫時停止營運之企業家數為18,055家,增加54.3 %,待辦理解散手續停止營運之企業家數為5,608家,成長62.2 %,完成解散手續之企業家數為1,541家,衰退4.2 %。本年前4個月越南新成立之企業家數為44,200家,較去(2020)年同期成長17.5%,登記資金約計627.7兆越盾,成長41%;恢復營運之企業家數為19,300家,成長8 %;待辦理解散手續停止營運之企業家數為16,400家,成長17.5 %,完成解散手續之企業家數為6,700家,成長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