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根據澳洲總理府5/13新聞稿略以:為提供更大的靈活性,確保澳洲能因應未來新興COVID-19變種病毒株,頃達成協議獲得2,500萬劑莫德納(Moderna)疫苗,包括2021年1,000萬劑以及2022年1,500萬劑更新變種加強疫苗。 2.鑒於Moderna疫苗已獲得全球主要監管機構的批准,並已在英、加、歐盟、美、星成功使用,且迄今該疫苗對有症狀COVID-19的總體功效為94.1%,對重度COVID-19的功效為100%;第二次給藥後至少六個月,還顯示出90%的保護效力。鑒此,澳洲持續與Moderna商討在澳大利亞生產mRNA疫苗事。 註: 1.查僅有取得澳大利亞監管機構Therapeutic Goods Administration(TGA)批准,認定該疫苗安全有效的情況下方得在澳洲供應施打;Moderna不久將向TGA提出申請。 2.根據ABC報載,目前澳洲總計已購得1.66億劑疫苗,包括:阿斯利康(AZ):5,380萬劑、輝瑞4,000萬劑、Novovax(尚待批准)5,100萬劑、Moderna(將提出申請)2,500萬劑。由於澳洲人口僅2,500萬,疫苗已供過於求,澳媒推論政府顯然已開始討論與其他國家分享剩餘劑量事,尤其是針對AZ疫苗。
A:日期: 110年5月11日 來源:ABC News https://www.abc.net.au/news/2021-05-11/fact-check-climate-change-targets-kevin-rudd-turnbull/100106860 鑒於澳洲總理Scott Morrison尚未承諾是否於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且未明確提供何時實現零溫室氣體排放之目標時程表,導致各界憂心澳洲未來恐面臨其他聯盟國之「碳邊境稅(Carbon-Border taxes)」。前總理陸克文及Malcolm Turnbull發表的一篇聲明提醒,若澳洲一直未實現淨零碳排,恐為澳洲經濟及環境帶來嚴重後果。主要係因澳洲與目前承諾實現淨零碳排及碳關稅的20個澳洲貿易夥伴國之進出口貿易量佔總進出口貿易量的71.6%以上,如歐盟、英國,法國,丹麥、紐西蘭和瑞典等國。而在澳洲前30名出口國中,已有17個國家宣布實施淨零排放承諾,約佔出口貿易之74.2%。 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表示,在評估國家是否承諾實現淨零碳排時,需制碳排放量並持續性的減排。包括歐盟、加拿大及愛爾蘭在內皆正在制定淨零碳排新法,另美國、中國及日本則已明確訂定淨零碳排目標為正式政策。專家認為,欲達到淨零排放的國家,必須在立法,並對國際正式聲明何時能達到淨零碳排目標。 另在2020年9月聯合國大會的演講中,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 中國將加大減排力度,並採取更效之政策和措施,期有望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 (IPCC定義為“淨零”排放)目標。中國佔澳洲雙向貿易的28.8%,佔澳洲出口的35.3%。故陸克文及Malcolm Turnbull表示,若中國真能實現其對淨零碳排之承諾,將影響澳洲進出口貿易關稅。 歐盟於2021年3月制訂「碳邊界調整機制」,將對從歐盟以外的某些商品課徵進口碳稅。而澳大利亞對歐盟國家(不含波蘭)的雙向貿易佔8.8%。如果將所有歐洲貿易夥伴包括在內,則淨零承諾國家所涵蓋雙向貿易比率將達72.8%。另台灣佔澳洲的總貿易量為2.1%,而目前台灣亦開始研究到2050年其淨零碳排之可能性。
A:澳大利亞經濟復甦計劃 – 減少失業率及創造就業機會: 澳大利亞財政部預估失業率將於2022年中期降至5%,於2023年中可望再降至4.75%。惟澳洲商工總會代理執行長Jenny Lambert建議,澳大利亞屬於中型勞動市場,應開放邊境及更多國際專業人才項目以滿足市場需求。 預算案目標:(一)削減個人所得稅: 中低所得稅抵免稅額(LMITO)額外減稅78億澳元,個人減稅額最高為1,080澳元,雙收入夫婦減稅額為2,160澳元。第三階段於2024-25年實施時,大約95%納稅人將可獲得30%或更低的邊際稅率。 2022-23年GDP預估可增長至45億澳元,於2022-23年底將再創造20,000個就業機會。 (二)企業營業稅優惠政策: (1)提撥企業稅額外減免207億澳元的稅款,支持商業投資和創造就業機會。 (2)提撥12億澳元於航空觀光業 (3)提撥2億7460澳元於支持澳大利亞觀光業產業,如旅行社、動物園及水族館等。另保障澳紐旅行泡泡中相關630名職缺。 (三)擴增新學徒計劃及培訓場所: 增加技能項目及設施,並發展數位經濟: 提撥1億澳元於澳洲數位技能發展與提升, 提撥1億2410澳元預算,於人工智能產業研究及開發,包含由CSIRO Data 61開發之國家人工智能中心( Nat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entre)。 提撥1,530萬澳元將用於推動企業使用電子發票 撥款1億1130萬澳元於消費者數據權(Consumer Data Right)發展 投資2億澳元myGov政府官方系統提升 提撥3億澳元於改善“我的健康記錄”電子系統 (四)擴增更多基礎建設設施: (1)基礎建設- 將於2021-2031年間提撥152億澳元於基礎建設項目,並提供30萬個工作職缺。 (2) (HomeBuilder /New Home Guarantee) – a)延長現有HomeBuilder申請人六個月建設開工期延長至18個月; b)提撥300億澳元於HomeBuilder住宅建案補助上; c) 另將於2021-22年提供10,000個名額於「新建案津貼 (New Home Guarantee」以首付5%吸引首次購屋者及購買新建案者為優先。 (五)增加學校、醫療院所、老年護理中心,療養院及國家 殘疾補助計畫(NDIS) 等培育預算: 提撥132億澳元之NDIS預算 提撥177億澳元於老年護理照護中心 提撥23億澳元用於改善精神健康治療與防範 生技專利盒激勵措施 (BioTech Patent Box Incentive Scheme): 鑒於新冠狀疫情全球肆虐,澳洲聯邦政府釋出利多,凡生技領域之企業可享有優惠公司稅率,並鼓勵企業在澳進行研發,保留專利。此激勵計劃涵蓋在2020-21年20億澳元生技研究與開發稅收激勵計劃中之新增項目。 澳聯邦政府將投資3億8720澳元於發展生技專利盒上,並與業界緊密合作,探討如何擴大支持清潔能源產業之最有效途徑。另將於西澳Murchison 地區建置一架望遠鏡,建立專業的超級數位計算中心。 另提撥3370萬澳元,鼓勵企業使用人工智能以面對未來數位經濟之挑戰。
A:據越南觀光總局稱,本(2021)年4月份來越國際旅客約1萬9,500人次,較上(3)月份增加0.3%,惟仍較去(2020)年同期減少25.8%。累計本年前4個月來越國際旅客約6萬7,600人次,較去年同期減少98.2%;其中以運輸工具別統計,利用空運來越之旅客人數為4萬2,900人次,減少98.6%;由陸路來越之旅客人數為2萬4,500人次,減少95.6%;海運來越之旅客人數155人次,減少99.9%。 以旅客國別統計,本年前4個月亞洲地區來越之旅客人數為6萬200人次,較去年同期減少97.8%,其中中國旅客近2萬8,100人次,減少96.9%;韓國旅客為1萬4,700人次,減少98.2%;台灣旅客為5,200人次,減少97.3%;寮國旅客為3,800人次,減少89.7%;日本旅客為3,400人次,減少98.3%。 歐洲旅客部份,本年前4個月來越之旅客為4,800人次,較去年同期減少99.3%。 美洲地區來越之旅客近1,700人次,減少99.3%。澳紐旅客為450人次,減少99.6%。非洲旅客為448人次,較去年同期減少96.3%。
A:據越南統計總局稱,越南本(2021)年4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去(2020)年12月份上漲1.27%,亦較去年同期上漲2.70%,惟較上(3)月份減少0.04%。其中,除了成衣帽子暨鞋類維持穩定之外,下列貨品與服務項目之CPI呈衰退趨勢:包括餐飲服務減少0.13%,房屋及建材減少0.43%,郵電費用減少0.20%,文化、娛樂及旅遊等服務費減少0.11%。另其餘貨品及服務項目上漲:飲料與香菸上漲0.14%,家具設備上漲0.11%,藥品及衛生服務上漲0.01%,交通費用上漲0.87%,教育費用上漲0.03%,其他貨品及服務項目上漲0.07%。 此外,本年4月份黃金價格較上個月衰退1.9%,與去年同期相較上漲13.84%。
A: 依據日刊水產經濟新聞本(2021)年5月17日報導辦理。 依日本北海道漁業協業協同組合連合會統計,2020年度(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北海道產帆立貝漁獲量比去年度增加11%,達42萬9,943公噸。鄂霍次克海南部•北見管區及噴火灣和根室管區等主要生產區,皆超過去年的水準,六年來生產量首次恢復至40萬公噸。而受到新冠病毒病導致出口需求下降影響,平均價格則下降27%,僅122日圓/公斤,金額面產生嚴峻結果。 依地區來分,鄂霍次克南部•北見市增加12%,至19萬1,915公噸;北部的稚內地區比去年度減少7%,為14萬1,829公噸;但包括兩個地區在內的鄂霍次克地區的總量增加了3%,為33萬3,744公噸,是2014年以來最高記錄(32萬8,569公噸)。噴火灣地區的函館4萬7,223公噸(增85%)、室蘭6,803公噸(增2%)同時增產,由2019年度暴斃受害影響已稍有恢復;根室產量3萬4,743公噸,比前一年度增加2成,3年來首度達到3萬公噸,留萌、小樽及檜山也比前一年度上升。 2014年度北海道產帆立貝漁獲量達歷史最高超過48萬公噸紀錄,當年冬天受鄂霍次克大型低氣壓影響,養殖漁場受災,導致2016年降至約25萬公噸。之後噴火灣也發生大量暴斃受害,但鄂霍次克地區恢復生產,整體漁獲量水準仍有提高。2017年以後形成「V字形恢復」,4年度連續比前一年度增加,是2014年度後6年來首度回到40萬公噸。 去年度帆立貝單價呈現苦戰,主要受到新冠肺炎影響,國內市場消化及出口需求前景未明朗狀況,價格形成全面受到壓抑。2017年以後平均單價,隨著原貝增產價格有走低傾向,去年度跌幅達27%,為過去4年最低水準。目前2021年度的北海道帆立貝漁獲計畫,比2020年度實績減少8%,為39萬7,693公噸,儘管比2020年度減少,預估持續有40萬公噸高水準。單價因新冠肺炎仍無法預測情勢,上期帆立貝面對新冠肺炎仍顯現堅強商品力量,因國外因需求恢復及價格上升,被認為可能探底後轉而回升。
A:一、菲媒報導,菲國衛生部發言人Maria Vergeire次長於5月11日表示: (一)2名無印度旅遊史之確診返菲海外移工經檢查帶有源自印度之變種病毒(B1617)。其中1例爲4月10日從阿曼抵達菲律賓之37歲男性,另1例係4月19日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抵達菲律賓之58歲男性;該2個病例已經從疾病中康復。 (二)菲政府禁止於5月14日之前讓來自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尼泊爾及斯里蘭卡等5國之旅客入境,以阻斷病毒移入。 二、菲國疫苗事務全權負責人Carlton Galvez部長於5月11日表示: (一)政府計劃在本年第3季為至少2,500萬人接種疫苗,以實現「聖誕節會更好」之目標。上述2,500萬人主要包括最脆弱之部門,例如醫護人員、老年人及共生病(co-morbidities)患者。 (二)倘政府對上述最脆弱族群進行疫苗接種,將可遏制死亡;且一旦注射達到2,500萬人,至少將可達成初步群體免疫之目標。 (三)政府設定之最高目標係在9月之前為5,000萬人口施打疫苗。在11月之前對7,000萬人注射疫苗。截至5月10日,已對190萬人接種超過240萬劑疫苗。
A:一、根據菲律賓統計局(PSA)5月12日公布之資料顯示: (一)第1季GDP萎縮4.2%,低於市場預期之衰退3.2%,亦低於去年同期之0.7%。此意味菲國經濟已連下滑5個季度,創下菲國史上最差經濟表現,不僅輸給中國與越南,在東協地區亦敬陪末座,不如印尼、馬來西亞及泰國等。 (二)第1季經濟持續衰退證明消費者支出、企業投資信心及整體經濟活動仍然疲軟。由於失業率居高不下,在低收入情況下,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約70%之家庭消費衰退4.8%。 (三)所有主要行業亦普遍下跌,其中工業與服務業分別下滑4.7%及4.4%。由於非洲豬瘟爆發及去年颱風侵襲之溢出效應,農業部門萎縮1.2%。 二、儘管部分經濟學家預計政府將無法實現本年6.5%至7.5%之增長目標,惟國家經濟發展部(NEDA)Karl Chua部長則持樂觀心態,並稱距離年底還有數月時間可以努力追趕。 三、謹查: (一)菲政府近期因疫情急遽升溫,自3月29日至5月14日再度對經濟心臟地帶馬尼拉都會區(NCR)及周圍4省採取「加強型社區隔離」(ECQ)措施與「改良版加強型社區隔離」(MECQ)措施,恐衝擊經濟復甦力道,因此第2季恐亦難強勁反彈回升。 (二)亞銀於4月28日發表本年4月份最新版「亞洲經濟展望報告」,將菲國本年經濟成長率由去(2020)年12月預測之6.5%調降至4.5%,遠低於菲政府設定之目標6.5%~7.5%。 (三)國際金融機構及國內知名智庫紛紛下修菲國經濟成長預估值,顯示疫情後續發展、疫苗接種計畫及預算執行均將牽動菲國經濟表現
A:一、菲媒報導,馬尼拉都會區(NCR)轄下馬卡蒂市(Makati)市長Abby Binay於5月12日表示: (一)隨著更多COVID-19疫苗進入該國,地方政府推動之疫苗接種計畫面臨挑戰,因為人們對選擇疫苗品牌變得挑剔起來。 (二)許多人擔心與不喜歡中國及俄羅斯製造之疫苗。由於受到西方文化影響,而喜歡美國品牌。菲律賓人較易接受西方製造之疫苗,對非美國或其他西方製藥公司製造之疫苗則保持警惕。 (三)該國目前擁有4個品牌,包括來自中國科興(Sinovac)、英國AstraZeneca、俄羅斯之Sputnik V,以及美德品牌Pfizer/BioNTec。 (四)為解決此問題,市政府計劃創建一個COVID-19疫苗彩票抽籤系統,該系統對於疫苗接受者而言是透明且可接受。此外,倘市府團隊挨家挨戶敲門並解釋接種益處,應可以說服許多猶豫不決者施打疫苗。
A:一、菲媒報導,COVID-19疫情已導致菲國經濟連續5個季度衰退,菲國中央銀行(BSP)於5月12日宣布基準利率維持於2%之歷史最低水準,以加速經濟復甦。 二、央行總裁Benjamin Diokno表示: (一)鑒於通貨膨脹預期以及國內經濟成長之下行風險對貨幣政策尚屬平穩,貨幣決策委員會決議隔夜逆向回購利率維持在2%、隔夜存款利率維持在1.5%,隔夜貸款利率維持在2.5%。 (二)委員會認為持續支持內需仍為貨幣政策優先事項,尤其是確保金融體系中流動性充裕,惟避險情緒仍阻礙信貸活動。 (三)近期因確診病例激增,而採取嚴格社區隔離措施已削弱市場信心,給內需帶來巨大下行風險。本年第1季GDP萎縮4.2%,已連續5季衰退。自去(2020)年6月以來,隨著逐步重啟經濟,菲國逐漸復甦,GDP成長率因而從去年第2季破紀錄之-16.9%,下降至第3季之-11.4%和及第4季之-8.3%。 (四)本年與明(2022)年通膨應屬穩定並落在目標區間2%~4%內,由於氣候好轉並實施行政命令,降低供給限制措施,食品等大宗商品之價格壓力已經減輕,本年通膨將略低於目標區間上緣。 (五)發展預算協調委員會(DBCC)預定於5月17日開會,評估現行社區隔離措施下,調整GDP成長率6.5%~7.5%目標之可行性。央行致力於運用所有政策工具,維持價格及財務穩定之政策目標。 三、謹查: (一)鑒於去(2020)年菲國經濟萎縮9.6%,為提振經濟,菲央行去年迄今共已調降基準利率5次,累計調降200個基點(2個百分點)至歷史新低2%,估計已注入貨幣市場2兆披索(約415億美元,1美元約合48披索)流動性,廣大企業及消費者可望取得廉價資金,有助鼓舞投資意願及刺激內需消費。 (二)本年第1季經濟仍衰退4.2%,且通膨壓力仍在可控制範圍內,菲央行應會將利率維持在低檔水準直至明年底,藉由寬鬆貨幣措施,搭配財政刺激措施,以緩解疫情對菲國企業衝擊,並協助疫後復甦。
A:一、菲媒報導,菲國總統府發言人Harry Roque於5月13日表示: (一)菲國自4月29日至5月14日止,禁止自印度或過去14天曾有印度旅行史之旅客入境,該禁令亦包括菲籍人士,以防堵印度病毒株(B1617)入侵菲國。 (二)菲政府另於5月5日宣布,除印度外,自5月7日至14日止,禁止印度4個鄰國,包括孟加拉、巴基斯坦、尼泊爾及斯里蘭卡之旅客入境菲國。 (三)為因應變種病毒肆虐,菲政府決定將上述禁令由5月15日延長至5月31日,並且將阿曼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一併納入禁令清單。 二、菲國疫苗事務全權負責人Carlito Galvez部長於5月13日表示,繼5月9日透過COVAX機制獲取19萬3,000劑美國輝瑞(Pfizer)疫苗後,預計5月底前將再獲約220萬劑輝瑞疫苗。馬尼拉都會區(NCR)轄下城市已開始向優先人群注射輝瑞疫苗。世衛組織強調,菲政府應嚴格遵守優先接種清單,否則將冒著COVAX未來不予分配疫苗之風險。迄5月11日,菲國計有51萬民眾已完成2劑疫苗施打,203萬民眾已完成接種第1劑疫苗。
A:菲律賓統計局頃發布本(2021)年3月份最新貿易統計,綜整要點如下: 一、 整體貿易: 本年3月菲國貿易總額157.8億美元,年增22.5%;出、進口額分別為66.8億美元及91億美元,分別年增31.6%及年增16.6%。貿易逆差為24.1億美元,年減11.5%。 二、臺菲貿易: 我為菲國本年3月第9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額6.8億美元,年增16.4%;菲3月對我出口2.2億美元,年增32.1%,我居菲國第9大出口市場。菲自臺進口額為4.7億美元,年增10.3%,我爲菲第8大進口來源國。臺菲貿易逆差2.5億美元,年減3.4%。本年1月至3月,我居菲國第9大出口市場、第8大進口來源及第9大貿易夥伴。 三、菲中貿易: 本年3月中國為菲國第1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額32億美元,年增44%;菲3月對中國出口額10.7億美元,年增72.6%,中國居菲第1大出口市場。菲自中國進口額為21.3億美元,年增33%,中國爲菲第1大進口來源。菲中貿易逆差10.6億美元,年增8.1%。本年1月至3月中國居菲國第1大出口市場、第1大進口來源及第1大貿易夥伴。
A:捷克海關表示,根據7月1日生效的歐盟新規定,來自非歐盟國的包裹,倘總值介於22到150歐元間,包裹般收件人將需辦理電子報關,並需繳納增值稅。另總值超過150歐元的包裹則需要繳納增值稅和關稅。
A:資料來源: SITA 日期: 2021年5月18日 2021年4月斯洛伐克有419人宣告破產,較2020年同期(963人)減少56%。 根據斯洛伐克信用局的資料,2021年4月宣告破產人數(284人)較上月增加47.54%。
A:資料來源: Daily News Monitor 日期: 2021年5月14日 斯洛伐克統計局表示,2021年4月斯國消費者物價提高1.6%,連續第3個月提高。 與2020年同期相較,通膨主要係由燃料及菸草產品所帶動,與上月相較,主要係因食品價格上漲所致。 2021年4月斯洛伐克通膨較前幾月為高(3月為1.4%),消費者物價成長率仍低於1年或2年前。 2021年前4個月消費者物價平均提高1.1%。
A:專家預測,美銀行業未來十年可能流失20萬個就業機會,以分行櫃台及電話中心人員為主,主因業者面臨客戶行為模式改變,須裁減職缺以提高獲利能力。美國勞工部也預測,未來十年銀行櫃台人員職缺將減少15%。 富國銀行分析師梅佑指出,「這將是美國銀行業史上最大規模的減員行動」,而且今年便是減員的起點。他說,過去一年來,銀行業的傳統存、放業務遭到科技業者及非銀行金融機構蠶食,使銀行業必須減員,「銀行必須更具生產力,這意味著多用電腦,少雇員工」。減員將採取遇缺不補的自然損耗模式,而不會逕行裁員。梅佑估計,目前銀行業只占美國整體融資市場的三分之一;「數位化使一些科技金融業者及其他科技公司加速擴張地盤」。 另外,在疫期有許多銀行分行關閉,而疫情過後可能仍如此,繼續營業的分行也可能減員,更聚焦向客戶提供建議,而非促成交易。 去年疫情期間銀行業員工人數增加約2%,以因應房貸案及政府對中小企業的紓困貸款激增,這些都是人力密集的業務。 https://www.worldjournal.com/
A:科技網站The Information引述知情人士報導,亞馬遜正洽談收購米高梅,這將是亞馬遜迄今為止在娛樂業擴張的最大行動。 報導強調,尚不清楚亞馬遜與美高梅的討論情況,可能不會達成任何協議。其他公司也在考慮競標。 米高梅的股東包括Anchorage Capital Group、Highland Capital Management和Solus Alternative Asset Management等私募股權公司。 另一家只是同名的公司MGM Resorts在盤後竟大漲4%。 https://www.worldjournal.com/
A:當新冠大流行剛爆發時,灣區房屋建築基本上完全停擺。然而,隨著受困於家中的民眾紛紛重新裝潢房屋和院子,必不可少的建築業又迅速興起。 據《聖荷西信使報》報道,需求旺盛加上供應因疫情而減少,使木材價格在去年上漲了將近五倍,達到歷史最高紀錄,從而造成新屋建築成本增加多達4萬元,也扼殺了一些公寓開發案,並使住家裝修成本飆升。 灣區開發商表示,木材短缺導致房屋裝修成本上升,也使一些多單位住屋的建築停滯不前,並且建造新的陽台、廚房或內置式櫥櫃,可能需要花費更多的錢。 建材成本上漲對高房價的灣區影響較小,因為那裡土地通常是最大的支出項目,而且獲得批准興建的新開發案相對較少。在大流行期間,該地區的新屋建築減少了26%,原因包括勞力短缺以及融資和政府批准率的下降。今年3月灣區新屋的中位價為82萬元,甚至低於舊屋價格,部分原因為大部分的屋源是在外圍郊區興建的低成本住宅。 儘管價格飆升,木材仍是住屋建築和裝修的基本要素之一。富國銀行的分析師表示,在2020年5月至2021年之間,標準的1000呎木板價格從347元急遽漲至1645元。 富國銀行高級經濟學家維特納(Mark Vitner)表示,供應短缺是由許多因素造成,其中包括製造廠因疫情而減少生產以及鋸木廠的產能不足。 他估計,持續上漲的木材成本使新屋的價格也跟著增加4萬元。他預計,整個夏季價格將繼續上漲,直到2021年下半年才開始回落。 俄勒岡州立大學經濟學教授雷默(Jeff Reimer)表示,許多鋸木廠在2008年經濟大衰退後關閉,致使現在產能無法提高以滿足對材料的需求激增。他預料只要房屋建商能夠將膨脹的木材價格轉嫁給購屋者,這種情況就會持續下去。灣區的房屋建築速度已落後幾十年,木材價格的歷史性暴漲使之又增加一個難題。 聖馬刁建商Sares Regis集團的首席開發官雷貢尼尼(Todd Regonini)表示,該公司考慮到更高的建材成本而調整開發計劃,設法建造更小或更節省建材的房屋。他聲稱,儘管有些輕鋼樑和重型木材越來越受人喜愛,但目前還沒有能夠取代木頭框架的其他材料。 https://www.singtaousa.com/
A:德州州長Greg Abbott今天5/17表示將退出美國勞工部有關新冠疫情之失業補貼計畫,包括每星期的聯邦失業金補助300美元,自6月26日生效。州長表示德州經濟正起飛中,雇主都在招聘員工。德州勞工委員會表示,德州之就業職缺與領取失業救濟金人數幾乎相等,且尚不包括建築和餐飲業之職缺。勞委會表示謊報而領取失業金的比例高達18%,也是德州退出聯邦補助計畫的原因之一。
A:西班牙El Economista日報2021年5月14日報導略以: 西班牙比德羅拉電氣公司(Iberdrola)將加速投資海上風力發電,目標在2030年達總發電量為1萬2,000兆瓦(MW)之規模。該公司在臺灣將完成數項海上風力發電計畫,規模達1,200兆瓦(MW),將強化其亞洲市場之影響力。該公司為參加臺灣規模為1萬5,000兆瓦(MW)之離案風力發電標案,將於日本東京設立辦公室,以深度經營開發亞洲市場。 3月17日該公司與日本可再生能源發起公司Cosmo Eco Power公司及Hitz公司協議開發日本西北部青森縣Seihoku-oki規模為600兆瓦(MW)之海上風力發電項目。該項目將參加日本政府於2021年及2022年電力第2輪招標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