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根據瑞士Aargauer Zeitung日報報導,瑞士汽車進口公會(Auto Schweiz)發布瑞士4月份新車銷售數量統計,與2020年同期(2020年4月份為9,382輛)相比較,在2021年4月瑞士新車銷售量成長135.1%,共計為2萬2,054輛,其中非傳統動力引擎車輛成長114.3%。該公會表示2021年1至4月份新車銷售數量,共計為7萬8,551輛,低於瑞士新車銷售量平均值17.1%。另該公會預測由於瑞士政府逐步開放疫情解禁措施,預計至2021年底的新車銷售數量將持續增加,約為27萬新車。 資料來源: 瑞士Aargauer Zeitung日報 日期: 2021年5月6日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1.05.05 PolandIn, PAP, gov.pl 波蘭國家稅務總局電子收費系統單位(National Revenue Administration 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 System)稱,電子收費系統(e-TOLL)將於6月4日啟動。5月下半月,將創建一個互聯網客戶帳戶(Internet Customer Account ; IKK),用戶可以透過該帳戶註冊新系統。E-TOLL是基於衛星定位技術的解決方案,它將取代使用短距離通信(DSRC)技術的現有viaTOLL系統。該新系統將用於電子收費站的收費,以便在選定的國道上行駛。 據該單位稱,網站etoll.gov.pl將以兩種語言版本提供有關新系統的全面訊息:波蘭語和英語。最終,該網站將以其他七種語言提供:德語,捷克語,斯洛伐克語,烏克蘭語,白俄羅斯語,立陶宛語和俄語。在系統網站上可以找到有關從viaTOLL切換到e-TOLL的規則、費率、車輛類別和收費公路網絡以及收費計算器的訊息。此外,將導入用於計算費用之設備分配的開放模式:移動應用程式,車載設備和外部定位系統。
A:出處:NIS News Bulletin, 2021/05/06 單位:歐洲地區/荷蘭/駐荷蘭代表處經濟組 荷蘭四月份新車銷售飆升55% 荷蘭新聞簡報NIS News Bulletin報導,荷蘭車輛公會RAI和Bovag的研究報告指出,本年4月份荷蘭新車銷售比上年同期大幅成長55.6%。 本年4月份新車登記共23,846輛,超過2020年4月的15,322輛,當時由於全球爆發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經濟幾乎停滯,新車銷量急劇下降。與2019年4月相比,本年4月份新車銷售仍下降超過四分之一(27.1%)。 累計本年1至4月份,新車註冊數量為104,497輛,比2020年同期的118,375輛下降11.7%。 RAI和Bovag預計,截至今年年底,將有40萬輛新車註冊,而2020年則為356,051輛。 4月份汽車銷量以KIA居冠,佔汽車市場11.2%(2,680輛),接下來依次為Volkswagen(2,093輛)、Peugeot(1,766輛)、Toyota(1,686輛)和Skoda(1,435輛)。 而4月最受青睞的車款是KIA Niro(888輛),KIA Picanto(837輛)和Volvo XC40(816輛)。
A:出處:NIS News Bulletin , 2021/05/06 單位:歐洲地區/荷蘭/駐荷蘭代表處經濟組 荷蘭政府預計將於6月份引進疫苗護照 荷蘭新聞簡報NIS News Bulletin報導,荷蘭衛生部長Hugo de Jonge致函眾議院表示,政府預計於6月份引進疫苗護照,俾利民眾進出荷蘭,並獲得參與國內舉辦的各項活動和參觀設施的機會。 疫苗護照將為CoronaCheck應用程式的一部分,包含兩個QR代碼,其中一個是在國內適用,此代碼無法區分持有人是已接種疫苗者、新冠肺炎痊癒者或持有陰性檢測證明書者,另一個則用於國際旅行,必須符合歐盟的數位綠色證書(DGC)的要求。 歐盟執委會已將引進疫苗護照的日期定在6月21日,準備期為6個星期。惟 De Jonge部長表示,有鑑於荷蘭學校的暑假是從7月初開始,因此在醫療和技術安全獲得保障的前提下,應不要浪費時間,盡快開始實施。荷蘭國會議員亦呼籲政府盡速實施此一措施。 DGC可做為全歐盟國家的旅行證書,西班牙和法國等國已宣佈,計劃從6月份開始發給已注射疫苗者此一證書。
A:依據瑞士20分鐘報5月5日新聞報導,瑞士蘇黎世邦蒐集該地區之集體勞動協議、統計數據及該行業最低薪資後,公布該邦2021年各行業建議薪資。 蘇黎世地區各行業結束基礎訓練後起薪如下:銀行貸款及風險經理每月8,788瑞郎,機師每月8,365瑞郎,職業軍官每月8,356瑞郎,助理醫師每月7,356瑞郎,藥師每月7,355瑞郎,小學低年級教師每月7,093瑞郎,記者每月6,010瑞郎,護理師每月5,600瑞郎,建築工每月5,503瑞郎,資訊從業人員視學歷每月4,769或6,538瑞郎,幼教人員每月4,656瑞郎,電工每月4,500瑞郎,零售業人員每月4,200瑞郎,餐廳侍者每月4,195瑞郎,牙科助手每月3,710瑞郎,空服員每月3,400瑞郎,理髮師每月3,950瑞郎。 資料來源:瑞士20分鐘報 日期:2021年5月5日
A:依據瑞士20分鐘報(20 Minuten)5月4日新聞報導,Eat.ch送餐集團估計瑞士2020年餐飲外送金額達20億瑞士法郎。而該公司估計2018年餐飲外送金額為12.8億瑞士法郎,於2年內快速成長了64%。 另2018年約一半的訂餐者使用電話訂餐,另外一半訂餐者使用網路,2020年網路訂餐比例已增加至61%。 該消費成長趨勢可能於瑞士餐廳再度開放後趨緩,因為消費這增加了於餐廳直接消費之選項,並目前因疫情加入外送之餐廳可能於再度開放後放棄外送市場。 資料來源:瑞士20分鐘報 日期:2021年5月4日
A:資料來源:德國新聞(n-tv.de)、德國聯邦統計局 文號:1104050008號 2020年德國雇主平均為一小時的工作支付36.70歐元,德國勞動成本在歐盟27個成員國中排名第七,較歐盟平均高出31%,相對差距仍與2019年相同。 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德國勞動成本繼續攀高,在歐盟各國中排名位居前三分之一。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資料,德國工商服務等一般企業雇主平均為一小時的工作支付36.70歐元,較2019年增加3%。歐盟27國(不含英國)平均成本增長2.9%,達到28歐元。德國排名第七,低於丹麥(46.90歐元)、盧森堡(41.80歐元)、比利時(41.40歐元)、瑞典(39.80歐元)、法國(38.10歐元)及奧地利(38.00歐元)等國。成本最低的國家則為保加利亞(6.40歐元)及羅馬尼亞(7.70歐元)。 在國際競爭特別激烈的加工製造業部門,德國每小時工作的平均成本為41.60歐元,在歐盟排名第三,與2019年相同。在德國一小時的工作較歐盟平均28.50歐元高出46%。在服務業方面,德國以每小時勞動成本34.10歐元(較歐盟平均高21%),在歐盟排名第七;2019年德國排名第九。 勞動成本是由薪資毛額及其附加成本兩部分所組成。2020年德國工商服務等一般企業雇主每支付100歐元薪資毛額時,需再額外支付27歐元的退休、健康及照護等非工資成本的社會保險,低於歐盟平均值32歐元,在歐盟排名第12。歐盟各國中,以瑞典47歐元的薪資附加成本為最高。 各國政府的新冠援助也對歐盟國家的非工資勞動成本產生影響。除了短時工法規外,補貼及(或)減稅措施也是緩減新冠危機對公司及員工影響的重要因素。如果這些補助增加,則雇主的非工資成本將按比例減少。如在愛爾蘭,每100歐元薪資毛額的非工資成本減少一半(從18歐元降至9歐元)。馬爾他的非工資成本甚至出現負值(-5歐元),爰支付給公司的工資補貼超過雇主的社保費支出。
A:資料來源:德國新聞綜合報導 文號:1104050007號 德國聯邦憲法法院(Bundesverfassungsgericht)於今(2021)年4月29日發布新聞,表示德國2019年聯邦氣候變遷法(Federal Climate Change Act)部分違憲,國會必須在2022年底前修法明定2030年以後減碳目標。該法主要明訂德國有義務於2030年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55%;規定能源、運輸、建築、農業等產業溫室氣體年度排放上限;倘未達目標,則將課予減排的法律義務。 本釋憲案係由九名青年組成的小組提出,該小組獲得德國地球之友(BUND)等環保團體的援助,對德國2019年通過的聯邦氣候變遷法提出質疑,認為該法律未能有效及足以限制氣候變遷,因而侵犯他們所享有未來的基本人權。 憲法法院認為氣候變遷的影響,與所有人的未來休戚與共,德國氣候行動法部分條文,將部分減排負擔延遲到2030年以後,但未明確規定2030年以後減排時程與目標,此已侵犯提案青年享有未來的自由與權利,立法部門需在2022年底前修法明定2030年以後減排目標。 德國經能部部長Peter Altmaier(基民黨CDU)認為此判決對於對抗氣候變遷、青年的未來以及未來經濟前景的規畫,具有重大且深遠的意義。渠並重申他過去所倡導的對抗氣候變遷及強化經濟20項計畫,已將2022年至2050年的減排目標進行說明與規畫。 德國財政部長Olaf Scholz與環境部長Svenja Schulze(同屬社民黨SPD)表示,將儘速備妥修法草案向聯邦政府提供建議。 環保團體如Fridays for Future對此判決表達肯定與振奮,認為此顯示對抗氣候變遷已成為人民基本權利。德國綠黨所推派今年9月大選的總理候選人Annalena Baerbock女士,則讚揚此係具歷史性的宣示。 在聯邦憲法法院的壓力下,德國聯合政府總理Angel Merkel及財政部長Olaf Scholz日前為向上調高目標進行首輪談判,希望到2030年的溫室氣體排放比1990年減少65%,2040年的減排目標則設定為88%。
A:資料來源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根據針對瑞典最主要供應商與製造商的調查顯示,瑞典使用量最高的所謂再生柴油HVO100,並非無化石燃料,使人質疑其減碳效能。 由芬蘭原油公司Neste所開發的HVO100,宣稱為無化石的再生燃料,相較於一般柴油可大量減少碳排。但根據調查,其製造過程卻產生高達22%碳量。產業能源政策教授Tomas Kåberger指出,問題的根源是生產方法。與使用化石燃料開採的氫能源相比,真正的無化石燃料是使用再生電力生產,才不會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碳排。如果善用經濟政策工具,應鼓勵使用再生氫能源。
A:資料來源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瑞典政府所發起的瑞典無化石倡議(Fossil-Free Sweden initiative),其政策協調官Svante Axelsson表示,必須更進一步採取必要步驟,才能真正使瑞典走上完全無化石燃料的道路。無化石瑞典協會(Fossil-free Sweden)認為,瑞典立法機關與綠色企業的互補合作關係良好,但行政部門應加快落實計劃的速度。 Axelsson認為,在基礎建設方面,到2045年應投資瑞典電網5,000億瑞典克朗,並降低提升技術帶來的風險。此外,瑞典無化石倡議亦建議政府應考慮將瑞典國家出口信貸發展為綠色投資銀行,應具備4年可運用資金200億瑞典克朗及評估創新專案的能力。 目前,本倡議最大的挑戰是瑞典企業界對於政府相關投資感到不足,並將選擇無化石措施視為商業威脅而非競爭優勢。Axelsson強調,應以調和方式讓世界和瑞典可順利達到無化石燃料的目標。
A: 據約旦時報報導,約旦紡織與成衣聯合會主席Muneer Deyeh於本(110)年5月5日指出,在新冠狀病毒疫情持續危機中,越來越多約旦人減少至量販零售店購買成衣,暢貨直銷中心與二手商品店越來越受歡迎。 D主席續指出,暢貨直銷中心正在約旦蓬勃發展,其店面正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暢貨直銷中心在約旦服裝業中所佔比例不低於30%。約旦越來越多的人從暢貨直銷中心購買服裝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希望以更便宜價格購買高品質名牌服裝,尤其是在減薪危機和經濟衰退的情況下。約旦的服裝業是多元化的,國際品牌商店占該行業25%,而當地商店主要從中國與土耳其進口者佔45%。當地製造的成衣主要為女性伊斯蘭傳統服裝以及男裝。 報導指出,現在由於新冠疫情大流行導致經濟衰退,很多人買不起新東西,所以他們最好的選擇就是從暢貨直銷中心購買,有時從二手商店購買。與非直銷量販零售店價格比較,暢貨直銷中心為消費者提供更低廉實惠之價格,因此更受人們之喜愛,造成暢貨直銷中心與二手商品店在約旦服裝市場上越來越興盛發展。
A: 據約旦時報報導,約旦工業、貿易暨供應部於本(2021)年5月4日發佈之對外貿易報告指出,2020年約旦貿易逆差較2019年減少16.5%,然2020年國家出口略有上升。COVID-19危機之影響已經影響到約旦經濟,且其影響仍在繼續。 該報告指出,2020年12月約旦出口額顯著回升,較2019年12月成長12.1%,其中對美國、沙烏地阿拉伯、印度、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阿爾及利亞之出口增加較顯著,主要係肥料出口成長334.2%,活體動物出口成長152.5%,鋁及相關產品成長50%,肥皂與銅產品成長59.5%。此次疫情亦造就當地相關工業之發展及促使出口轉為多樣化態勢。 報導指出,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UNCTAD)指出,新冠疫情造成之經濟與社會連結障礙,對全球貿易產生重大影響,全球貿易價值下降約9%,其中商品貿易下降約6%,服務貿易下降約16.5%。由於旅遊業持續受到影響,預期2021年第一季貨物貿易復甦下降1.5%,服務貿易比2020年第四季度下降7%。
A:參考資料:The Telegraph 日期:110年5月6日 文號:駐英經(110)經字第347/P200號(商情文號:第 347 號) 商情本文: 各界近期擔心中國可能壟斷稀有材料的全球供應,英國商業、能源及產業策略部已就此問題進行討論,以確保英國產業的重要供應鏈不被中斷,如鋰、鈷等皆為電動車電池的重要材料,隨著預期需求將大幅上升,全球商品價格也上漲。因此,政府消息指出,英國可能推動國家儲備設施,以避免產業面臨全球短缺問題,且透過開發國內資源,如在Cornwall地區的鋰礦或透過外交關係與外國企業進行合作。 國際能源總署(IEA)昨(6)日警告,西方政府應加強稀土金屬(rare-earth metals)的產業供應鏈;目前3大國家的鋰、鈷及稀有礦石之供應,占全球75%的產量。在某些項目中,單一國家更占全球產量的一半。英國強生首相已承諾將自2030年起禁止生產汽柴油車,使公路上行駛的電動車數量大增。據統計,2019年剛果及中國生產的鈷及其他稀土金屬,分別占全球供應的70%和60%,智利亦為主要生產國。在金屬提煉方面,中國占比更高,如中國提煉全球約35%的鎳(nickel)、其加工鋰占全球的50%、加工鈷占全球的70%,而中國提煉的其他稀土金屬更占全球近90%產量。國際能源署祕書長Fatih Birol指出,以主動策略建立儲備設施,將可協助國家在特別時期避免短期供應受中斷,另各國應加強重要材料的回收處置,並改變政策以鼓勵開採新礦山。 國際能源署在1970年代第一次全球石油危機後成立,旨在透過儲備策略,加強能源安全,其石油儲備策略,在第一次波斯灣戰爭 (Gulf War)等危機事件中被廣泛利用。 根據Henry Jackson Society外交政策智庫機構代表Sam Armstrong表示,新冠疫情凸顯全球供應鏈之脆弱性,若英國欲在不受中國問題影響下達成綠色工業革命,自主儲存重要礦物資源,且積極在他國尋找新供應商,將成為英國國安重要基礎戰略之一。 今年2月,電動車供應鏈專業信息公司基準礦物情報機構(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已預測:2020年至2025年之間,單在歐洲的電動車電池需求將以40%年增長率成長,將導致製造業者間爭奪鋰礦等重要資源;歐盟分析,歐洲境內持續成長的電動車生產,在2023年前將導致鋰礦需求增長近20倍、鈷礦需求將增長5倍。 稀土金屬危機反映著目前微晶片(microchip)短缺的問題,後者已阻礙全球汽車生產,導致許多汽車製造廠被迫暫停或減少生產線作業。Vauxhall汽車母公司Stellantis集團第1季財報顯示,全球半導體短缺問題已導致旗下生產減少11%,等同近19萬輛汽車;該集團預估,此短缺問題可在第2季加劇,而在2021年底才得以緩解。短缺主因在於,汽車業者多在新冠疫情期間大幅縮減訂單,而在當地防疫限制放寬後,才再加購原料訂單。IHS Markit顧問公司分析,2021年第1季汽車生產可能減少約130萬台,第2季尚可能減少120萬台汽車。 歐盟執委會Thierry Breton委員昨日稱,歐洲仰賴其他地區的半導體製造商供應為天真舉止,其表示,歐盟已採取行動,至2030年將使歐盟地區的半導體生產增加一倍,達全球供應量的30%。 英國商業、能源及產業策略部發言人表示,政府將致力於使英國成為電池技術的全球產業領導者,包括探索國內資源,以及加工重要稀土元素的機會,政府已投資2個研究中心,以促進稀有金屬的創新工程,並將透過電氣化科技投資之8000萬英鎊,協助產業研發稀土元素回收項目。
A:參考資料:Financial Times/ The Guardian 日期:110年5月6日 文號:駐英經(110)經字第345/P200號(商情文號:第345號) 商情本文: 英國汽車製造商與貿易商協會(SMMT)於週三表示,將提高今年的新車預估銷售量至186萬輛,較去年2020年增加14%,市場表現歸功於疫苗施打有成與階段性解封。然而比過去十年的年平均銷售量233萬輛,今年的預估銷量仍是少了20%。 今年四月的新車銷售量為14萬1,583輛,比起過去十年的同月平均銷售量減少13%,但比起去年四月只賣出4,321輛,仍有大幅度的顯著增加,當時正值英國第一次封城,整體銷售量減少97%,汽車交易量降到二次大戰後1946年以來從未見過的低點。 SMMT指出,因應家戶快遞服務的需求,商用車輛的銷售在四月創下歷史新高,當月有3萬440輛的新車註冊,比過去五年的平均值高出23%。汽車集團Stellantis於本周三表示將從六月開始,在Luton車廠增加第三班作業人員,製造Vauxhall、 Peugeot,、Opel 與Citroën 貨車。 SMMT預測電動汽車將佔今年總體銷售量9%,而插入充電式的油電混合車將佔6%,意即每七輛車中就有一輛是電池驅動的汽車。今年一月到四月,全電動車占新車總銷售量的7%,在低碳排放的政策要求下,未來將會有更多款式的電動車陸續推出。今年單就四月就賣出了9,152輛電動車,比2018年全年賣出的電動車總數還要多。 英國最大的汽車交易網站Auto Trader業務總監Ian Plummer表示,目前在該公司網站上的搜尋紀錄顯示有七分之一的搜尋量鎖定電動車款,但是實際銷售量還是蠻低的,我們相信等到價格降低一些,還有配套的基礎建設改善之後,銷售就會有顯著的增加。 SMMT執行長Mike Hawes表示,經歷了汽車產業歷史上最黑暗的ㄧ年後,終於見到隧道盡頭的曙光。雖然還沒到完全恢復的程度,但是隨著展場重新開張,消費者能夠上門試駕最新車款,這個產業就會開始重建。 整體來說,2021年一到四月的新車註冊數量已達56萬7千輛,雖然較疫情前的同期平均值仍少了三分之一,但是寄望疫苗的成效以及數百萬在家工作的民眾累積的存款,能夠在接下來轉換為車市需求。 雖然全球車市受到疫情重創,但是2020年仍會是歷史上值得紀念的ㄧ年,因為電動車的銷量開始起飛,同時歐盟也開始管制汽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SMMT也指出,電動車在四月份的銷量比起前三個月,呈現下滑的趨勢,反而插入充電式的油電混合車銷售超越電動車,原因是政府減少對電動車的補助。插入充電式的油電混合車結合外接的充電式電池與內建的內燃機引擎。 推廣電動車的組織New AutoMotive表示,今年四月銷售最佳的電動車品牌是Volkswagen,這個德國車廠投資數十億歐元推出最新款的電動車,如ID3,雖然在英國的電池銷售量仍不到市占率的十分之一。 四月份電動車銷售亞軍是韓國的Kia。美國電動車品牌Tesla卻沒能排進前十名,原因是供貨不穩定。New AutoMotive的政策長Ben Nelmes說,接下來會有越來越多的電動車款供消費者選擇。
A:參考資料:The Irish Time 日期:110年5月6日 文號:駐英經(110)經字第346/P200號(商情文號:第 346 號) 商情本文: 愛爾蘭在反對黨針對國內住屋問題而向政府提出嚴厲指責後,目前三大黨已達成協議,政府將採取行動,以阻止投資資金購買整座房地產作法。此前曾有報導稱,投資基金購買整批家庭住宅開發區,反對黨及住屋議題運動人士皆表示,此趨勢正擠壓家庭民眾於房地產市場的空間。愛爾蘭Micheál Martin總理及Leo Varadkar副總理昨(5)日皆對此表示不平,Martin總理已回應將檢視此議題。 消息人士擔心,政府阻止舉措可能受到法律考驗,儘管反對者極力批評投資基金在房地產市場扮演的角色,但一般仍堅信政府不應將之驅出市場,因為基金融資有其在市場的重要性。政府原希望透過投資基金為國內興建更多的建築,在政府內部,幾乎無人反對投資資金用於開發大型公寓項目,以供應城市出租需求。政府對整座住宅開發區被投資收購的報導感到震驚,儘管在法律上並無措施可阻止投資資金的此一舉動。 在受到反對黨Sinn Féin領導者Mary Lou McDonald的抨擊下,Martin總理回應表示,機構式投資者應為增加國內房屋供應的管道,而非破壞供應,須區分好的資本或壞的資本,政府不希望投資基金與首購族競爭房地產市場。Varadkar副總理也指出,投資資金主要的投資項目原為建造前或新建期間的公寓建築,數月來則轉變成部分或整座住宅開發區;讓此類投資進入這部分市場與首購族競爭,並非政府原意,此違反房屋所有權原則。反對黨McDonald女士則稱,鼓勵且支持私人投資基金購買房屋為政府的政策,使民眾日漸無法負擔房屋成本。 另Martin總理指出,從一些經驗中可知,地方政府不應向投資者承諾長期社會住宅的租約,以保持房地產資金的投資;任一地方政府皆不得與機構式投資者進行長期租約協商。Martin總理表示,其已與財政重要官員會談就此項議題進行討論。
A:參考資料:Financial Times 日期:110年5月5日 文號:駐英經(110)經字第344/P200號(商情文號:第 344 號) 商情本文: 根據英國央行昨(5)日公佈數據,2021年3月房地產貸總額高達118億英鎊,為自1993年4月有史以來最高紀錄。房地產貸需求大增的部分原因在於,國內房屋印花稅減免措施原訂於3月底取消,導致買房者趕著購買其首筆房價低於50萬英鎊的房地產。英國財政部長已在預算案中將此措施全面延長至6月底。據統計,3月共有8萬2700個買房登記,雖然仍低於2020年11月最高峰,但仍較去年2月新冠防疫措施前增加13%。 Capital Economics顧問公司經濟學家Andrew Wishart指出,由此數據可見,國內房貸應在分階段解除印花稅減免的截止日6月底及9月前再次高漲。英國Knight Frank Finance房貸仲介的合夥事務執行長Simon Gammon認為,國內房地產市場熱絡,促使經濟景氣日漸回升;而房屋市場供應有限,且民眾工作及生活方式有所改變,皆可能成為推動今年夏季房價上漲的原因。 央行數據並顯示,英國家庭儲蓄持續上漲,3月國內儲蓄總額增加162億英鎊,此遠高於2020年2月新冠防疫措施前的年度月均儲蓄47億英鎊,反映防疫期間消費機會受限,且政府薪資補助措施大力保障民眾生計。自2020年3月以來,國內儲蓄金額累計高達近2000億英鎊,再創歷史新高。另外,民眾在3月貸款還償額達5億英鎊,顯示近幾個月淨還款額再增加,意即民眾儲蓄能力上升已被運用至改善家庭債務情形。 另一來自Capital Economics顧問中心的經濟學家Ruth Gregory表示,民眾儲蓄增加,消費者將能推動經濟復甦,此也標誌著快速復甦起點,應可在2022年初將GDP推回至新冠疫情前的水平。Pantheon Macroeconomics諮詢機構的經濟學家Samuel Tombs分析,在少量儲蓄被提取後,鉅額儲蓄幾乎占英國2020年GDP的8%,應可在2021年夏季推動以消費者主導的經濟復甦;但由於消費者的信心仍略低於以往平均,且養老金景氣表現不佳,僅有小部分現金有望流向經濟。
A:依據奧地利總理府2021年5月4日新聞稿及奧媒報導,總理Sebastian Kurz偕副總理Werner Kogler,以及數位經濟部長Margarete Schramböck召開記者會,宣布將制定「2040商業據點策略」,主題是數位、永續及經濟前景,目標是2040年之前,名列全球前10名最佳商業據點。該策略細節預計於2021年8月中旬「奧地利歐洲論壇」(European Forum Alpbach, EFA)公布。 奧國政府係依據現任人民黨及綠黨聯合政府施政計畫,首次訂定全面性長期商業據點策略,以發展奧國作為全球商業據點地位,定義未來數十年可使奧國在全球競爭脫穎而出之未來產業/領域。該策略內容將著重經濟、研發及教育政策等,由S經濟部長及K副總理負責召集相關部會研擬,以及納入社會各界,包括工商產業界、科研領域利害關係人意見。 奧國政府目前與專家初步列出7個重點包括:1.工業生產數位化。2.服務業之新數位商業模式。3.專業技術領導地位。4.能源及交通轉型。5.綠色材料。6.生命科學、健康及生活品質。7.創意及藝術。奧地利目前已在3D列印、汽車供應鏈之綠色材料等具領先地位。 K總理指出:(一)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除緊急危機管理外,重要是思考如何強化奧國作為商業據點之競爭力,以及奧國就業市場長期發展可更永續且強韌。(二)奧國政府除透過「東山再起計畫」讓50萬人重回就業市場,促進綠能生態及數位化,以及推動減輕稅賦外,必須致力提升奧地利在全球市場之競爭地位,這和奧國是否具有最佳企業、最優秀人才,以及永續就業機會相關。爰奧國應釐清:那些產業可未來保障就業、那些優勢應續發展、那些新產業應研發等。(三) 在未來競爭中,歐洲及奧地利在某些領域將難以超越印度、中國或美國,惟在綠色及環境科技領域,有機會取得領先地位;競爭關鍵不僅在於是否可生產最友善環境、資源效率最高及最低排放產品,亦與如何運用最永續生產方法有關。
A:Business Day 2021.04.22 南非國家統計局(Statistics SA)日前公布本(110)年3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去年同期上升3.2%,低於預期之3.3%,3月CPI指數較2月指數增加0.7%。 該局表示3月CPI指數增加原因為食品及飲料價格較去年同期增加5.7%,家戶水電價格較去年同期增加2.2%,交通運輸費較去年同期增加3.8%,雜貨價格較去年同期增加4%。 分析家表示由於CPI指數已連續13個月落在南非儲備銀行(SARB)設定之3%至6%中間值以下,預期SARB將維持平準利率3.5%不變,考量能源價格持續上漲因素,未來數個月內CPI可達5%,南非物價膨脹率不高,預期2021年CPI指數為4.1%,2022年CPI指數為4.3%。
A:The Citizen 2021.04.21 南非New World Wealth及模里西斯AfrAsia Bank共同出版之2021非洲財富報告(Africa Wealth Report 2021)表示,2010年至2020年間南非資產超過百萬人口減少4,200人,導致民間財富減少25%,主要原因為斐鍰持續貶值、南非整體經濟成長緩慢及疫情衝擊景氣所導致,此外南非1000萬斐鍰(約70萬美元)以上高價不動產市場景氣停滯,豪宅不易出售。 該報告表示以百萬以上財富之人口來看,南非現共有36,000位百萬富翁,1,930位千萬富翁,5位億萬富翁居首位,其次為埃及,共有15,500位百萬富翁,810位千萬富翁,6位億萬富翁,排名第三為奈及利亞,共有9,100位百萬富翁,460位千萬富翁及4位億萬富翁。平均每人財富在1萬美元以上人數最高之國家為模里西斯,其次為南非。 2010年非洲大陸共有150,000位百萬富翁,2020年則衰退至125,000位富翁,其中以南非衰退幅度最大,主要原因為南非、埃及及奈及利亞等非洲主要市場景氣表現不佳所導致,特別是2020年疫情衝擊景氣,非洲整體財富共衰退9%,高所得人口離開非洲主要前往瑞士、以色列、模里西斯、紐西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加拿大、葡萄牙、西班牙、塞浦路斯及馬爾他。
A:The Star 2021.04.22 南非Servest管理集團日前宣布與德本民間海洋技術機構Ethekwini 海洋聚落(Ethekwini Maritime Cluster)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培養大學畢業生海洋產業相關技能,以滿足產業需求。 南非曼達拉城市大學(Nelson Mandela Metropolitan University)研究顯示,南非發展海洋經濟將可創造50億斐鍰GDP,創造31.6萬個工作機會,依據該合作備忘錄,未來將培養以下海洋產業人才:海洋運輸、造船、離岸開採天然氣或原油、海洋保護及治理、小型港口設施建設、海洋及岸邊觀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