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美國聯準會本(15)日公布本年3月衡量製造業、礦業及公共事業的工業生產指數增長+1.4%,相較本年2月負成長-2.6%明顯好轉。其中製造業增加+2.7%、礦業上升+5.7%、公用事業減少-11.4%,產能利用率則從73.4%成長至74.4%。 美國製造業生產2月因暴風雪造成工廠停電,供應鏈及運輸中斷而下滑,本月已回復成長,其中受全球晶片短缺的汽車暨零件生產亦增長2.8%;礦業生產則因石油及天然氣產量帶動成長;公共事業生產係1972 年以來最大跌幅,主因為暖氣需求減少,美國各地氣溫從2月的極寒轉為3月的高溫 前述報導全文,請瀏覽以下網址下載:https://www.marketwatch.com/story/u-s-industrial-output-rebounds-in-march-11618493304
A:馬來西亞國際貿易暨工業部(MITI,簡稱貿工部)副部長林萬峰(Lim Ban Hong)頃指出,2021年1月馬國電子與電機產品出口成長13.1%,2月維持成長趨勢,增加24.4%。隨著後新冠疫情外部環境獲改善,電子與電機產品出口的兩位數成長極可能於3月份和本年未來數月維持下去。 根據2021年全球產品銷售與收入強勁成長預測,對資通訊技術預計將維持高需求;其中資訊技術基礎設施(成長6.2%),智慧手機(成長11.4%)及雲計算(成長18.4%)。 林副部長續稱,全球對電子與電機產品的強勁需求將支援馬國國內電子與電機產品和出口成長,因全球12家最大半導體製造商中有6家以及9家最大LED公司中有3家皆在馬國營運及拓展業務。 電子與電機產業仍為馬國產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且在過去50年中為國內生產毛額(GDP)、出口收益、投資及就業做出重要貢獻。 儘管2020年全球經濟及貿易受新冠疫情嚴重衝擊,但馬國電子與電機產品總貿易額仍達6,389億馬幣(約1,545.48億美元);其中出口額為3,861億馬幣(約933.96億美元),較2019年增加3.5%;進口額則為2,528億馬幣(約611.5億美元)。馬國電子與電機產品的主要貿易夥伴為中國、新加坡、美國、香港與台灣。 2020年,馬國投資發展局(MIDA)核准148項電子與電機產品投資計畫,投資額為156億馬幣(約37.74億美元),估計將創造1萬9,541個就業機會;其中外人直接投資額為135億馬幣(約32.66億美元),占總投資86.54%;國內投資額則為21億馬幣(約5.08億美元),占總投資13.5%。 外國投資人對在馬國的投資充滿信心,而現有的電子與電機公司亦持續擴大和多元化經營,顯示馬國投資環境仍具競爭力。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據日本經濟新聞本(4)月15日報導稱,由於鋰電池需求因電動汽車(EV)普及而水漲船高,豐田集團及住友金屬礦山等55家日本企業就構建車載鋰電池的供應鏈達成共識,未來將布建從確保原料至回收再利用之穩固生產體制,藉以強化國際競爭力。 上述由55家日本企業籌組之「電池供應鏈協議會(簡稱BASC)」,第一屆會長由住友金屬礦山公司電池材料業務部長阿部功擔任,豐田、本田、日産、三菱商事、三菱化學及旭化成等大型企業共襄盛舉。由於鋰離子電池原料的稀有金屬,目前大部分自國外調度採購,若未來持續仰賴海外生產,恐增加產業不確定風險因素。 全球各國正加快建構電池供應鏈的布局,日本、中國及歐美各國企業相繼展開行動,並由各國政府提供資金援助,例如美國政府為擺脫對中國的依賴,本(2021)年3月公布的強化基礎建設投資計劃,純電動汽車相關產業被列入重點對象。 據英國調查公司HIS Markit預測,2025年全球純電動汽車産量將超過1,184萬輛以上,較2020年產能增加5.3倍規模。在此背景下,咸認未來電池及電池原料市場恐供不應求,爰此日本企業提早因應做好準備。
A:綜合美國勞工部報告及媒體報導,美勞工部本(15)日公布,截至4月10日當週申請失業救濟人數為57.6萬,較前一週76.9萬申請人數大幅減少19.3萬,係去(2020)年3月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最低水準。專家表示,本次數據雖顯示美國勞動力市場明顯好轉,惟仍有840萬個工作因新冠疫情流失,且相較疫情前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僅25.6萬,美國勞動力市場完全復甦尚需時間。 截至4月3日當週,連續領取失業救濟金的人數為373.1萬,相當投保就業保險勞工的失業率為2.7%,較前一週372.7萬人增加4千人(相當失業率上升0.1%),目前申請各式失業補助計畫的總人數約為1,693.4萬,較上週下降約123.6萬。 就業保險勞工失業率較高的州別依序:內華達州(5.2%)、康州(5%)、阿拉斯加州(4.7%)、賓州(4.6%)、伊利諾州(4.3%)、紐約州(4.1%)、羅德島州(4%)、哥倫比亞特區(3.9%)、麻州(3.8%)及加州(3.7%)。 前述報導全文,請瀏覽以下網址下載:https://www.wsj.com/articles/weekly-jobless-claims-coronavirus-04-15-2021-11618433294
A:資料來源:Echo經濟報2021/04/06 為達到交通零排放的目標,比利時布魯塞爾區政府已於2018年推出低排放區(Low Emission Zone)政策,禁止EURO 1和EURO 2的柴油車以及EURO 1的汽油車進入其19個行政區。自2025年起,EURO 5以下的柴油車和EURO 2的汽油車亦不得進入布魯塞爾全區。除此之外,布魯塞爾區政府環境部長Alain Maron表示區政府甫決自2030年起禁止所有柴油車輛,自2035年起禁止所有燃油車輛(thermal vehicles)進入布魯塞爾全區。 為因應該政策,布魯塞爾區政府必須大量安裝電動車充電站,目標為在2035年架設完成11,000個充電點。目前布魯塞爾區只有161個電動車充電站,每個充電站有2個充電點。布魯塞爾區政府交通部長Elke Van den Brandt表示欲在2021年底前擴增至250個充電站,即500個充電點。 布魯塞爾區的居民或公司企業可以透過charge.brussels網站向政府申請安裝充電站,前提是不得安裝在私人車庫,以及安裝地址周遭250公尺以內沒有其他充電站。然而行政程序十分緩慢,從上網提出安裝申請至充電站安裝完成需要時間長達6個月。為解決這個問題,布魯塞爾區政府宣布採取8項行政簡化措施,希望將執行安裝之期限縮短至2個月。
A:沙烏地城鄉事務暨住宅部(Ministry of Municipal and Rural Affairs and Housing)於本(2021)年4月13日宣布,針對本年新申請的購屋補助貸款,最長貸款年限將自25年縮減至20年,並自本年4月12日正式上路實施。 該部表示,政府縮減購屋補助貸款年限,主要係為推展第2階段住宅計畫,盼能擴大適用具購屋需求的國人。該補助貸款係於2017年6月開始實施,針對薪資水準在14,000里雅以下者提供100%貸款,並依貸款金額提供最高500,000里雅之擔保。
A:據媒體報導,沙烏地基礎工業公司(SABIC)內部已核准45億里雅(約12億美元)現金資金用以發放去(2020)年下半年之股利分紅,每股分紅為1.5里雅,占股價15%,將於本(2021)年5月3日核發。 上述現金股利加總後,使SABIC去年整年股利分紅達90億里雅,每股分紅為3里雅。 SABIC執行長Yousef Al-Benyan表示,公司維持分紅顯示成功渡過去年迄今的COVID-19疫情,去年銷收額在逆境中達到1,170億里雅,產出則較疫情前成長0.8%。
A:據媒體報導,位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杜拜之人力資源公司Reach Group成為首家獲得沙烏地伊斯蘭律信基金(Shariah Credit Opportunities Fund)投資之企業,該基金係由科威特國家銀行(National Bank of Kuwait)於杜拜成立,規模為3億美元,背後最大金主為沙烏地主權財富基金-公共投資基金(PIF)。 Reach Group主要透過長期合約向政府單位、民間企業及準政府機構等提供專業及半專業人員,Reach Group目前在UAE境內擁有6,000名全職員工,為UAE最大人力資源公司,其計劃投資2,000萬美元用以收購沙烏地人力仲介公司,藉此拓展當地市場。 至於Shariah Credit Opportunities Fund則規劃於未來8年內進行10至12項總計1,500至5,000萬美元之投資案,Reach Group即為首家獲得該基金投資之企業。
A: 據日本經濟產業省本(4)月14日新聞稿稱,日本經濟産業相梶山弘志與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事務局長Mr. Grossi舉行視訊會議,雙方主要針對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核電廠核廢水排放入海議題進行協商,會中日本政府並促請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提供相關技術支援。 梶山經產大臣在上述會中表示,「盼國際原子能總署能在監測放射性物質技術及國際資訊公開透明化提供相關支援,並派遣監查考察團來日訪問」。對此,Grossi事務局長回稱,將積極努力滿足日方的促請事項,未來雙方將緊密合作加速準備各項工作。
A: 新加坡貿工部(MTI)本年4月14日發表初步預估數據顯示,新加坡製造業本年第1季年比成長為+7.5%,但因比較基礎較高,增速比去(2020)年第4季(上季)的+10.3%緩慢。服務業本年第1季年比成長為-1.2%,小於上季的-4.7%,建築業萎縮幅度則由-27.4%縮小至-20.2%。 MTI指出,電子、精密工程、化工以及生物醫藥等行業的產值擴張,抵消交通工程和一般製造業產值下跌的影響,為本年第1季整體製造業的表現提供支撐。建築業雖仍持續萎縮,但情況有所改善,在公共和私人領域的建築活動皆有所增加。服務業則表現參差,批發暨零售貿易以及交通暨倉儲在本年第1季萎縮4.1%;資訊與通信、金融與保險以及專業服務則成長3.7%。若與上季相比,製造業、建築業和服務業皆取得成長,幅度分別為+7.6%、+8.4%和+0.4%。 穆迪分析公司(Moody's Analytics)認為,製造業出口強勁將繼續引領新加坡全年經濟成長,服務業則將因限制措施進一步放寬,以及預料將對已接種疫苗者開放邊境,而逐漸復甦。 大華銀行經濟分析師顏聖充指出,新加坡本年首兩個月製造業產值和非石油國內出口(NODX)數據顯示,本年經濟展望維持良好,尤其電子、生物醫藥製造和精密工程等3個領域在本年2月產值年比成長為+15%至+30%。預料新加坡將出現「K型復甦」,出口導向的行業因全球經濟維持復甦而表現良好,建築業和服務業則因全球新冠疫情風險居高不下,持續面對逆風。
A: 新加坡貿工部(MTI)本年4月14日發表初步預估數據顯示,新加坡本年第1季經濟成長由去(2020)年第4季的年比-2.4%小幅擴張為+0.2%,反轉過去連續3季萎縮的局面。若經季節性調整,本年第1季經濟成長與上季(去年第4季)比較為+2%,延續上季+3.8%的趨勢。 新加坡本年第1季經濟表現,不論年比或季比,皆優於市場預期。依據彭博社資料,市場預估新加坡本年第1季經濟成長年比為-0.5%,季比則為+1.7%。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指出,全球經濟展望自去年10月起已改善,部分經濟體推出額外財政刺激政策,主要國家也穩健進行疫苗接種,使得經濟產出和消費加速擴張,預期除非全球經濟上行走勢受挫,星國本年經濟成長有望超越官方先前預估的+4%至+6%。 另依據MAS發表的半年一度貨幣政策聲明,基於本年全年核心通貨膨脹率預料維持在0%至1%的低水準,因此將繼續維持星元零升值的貨幣政策,波動範圍及中心軸也維持不變。 華僑銀行經濟分析師林秀心指出,由於去年第2季新加坡實施防疫阻斷措施,經濟表現差,比較基礎較低,預估本年第2季國內生產總值年比將大幅反彈至+15%,但本年下半年的經濟成長將回歸現實,預估本年全年經濟成長為+6%。馬來亞銀行金英證券表示,由於全球經濟展望不斷改善,新冠疫苗迅速推出,新加坡將進一步放寬防疫限制措施,預估本年全年經濟成長為+6.2%。花旗研究則預估新加坡本年全年經濟成長為+7%,並認為MTI將在本年5月發表經濟調查報告時,將全年經濟成長預估範圍上修至+6%至+8%。
A: 據日本NHK新聞本(4)月14日報導稱,有關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核電廠含有氚等放射性物質的核廢處理水問題,日本政府決定將該處理水濃度稀釋至符合國家標準後排放至海洋。日本政府已於4月13日向各國家大使館或辦事機構召開說明會,積極尋求各方能夠理解。 由於新冠疫情的關係,上述說明會以視訊會議的方式舉行,包含中國等49個國家及地區相關人員參加會議。對此,日本政府表示,將把核廢處理水中氚等放射性物質的濃度稀釋到國家標準以下,然後再排放到海水中;並表示將對處理流程進行嚴格的安全管理,以此尋求各方理解。 另外,日本政府亦表示為保持公開透明化,預定將與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共同合作,進行環境周邊海域水質監測,並會對國際社會保持資訊的公開透明。據悉,上述說明會的參加者表示,希望能暸解日本排放核廢處理水的具體方法及未來如何共享資訊等。
A:
A:新聞來源:韓國BusinessKorea(2021年4月14日) 本(4月14)日韓媒businesskorea報導,繼LG Energy Solution和SK Innovation在美國訴訟爭議落幕之後,韓國三大電池生產商之三星SDI,計劃跟隨上揭二大競爭對手的腳步,於2022年在美國動工興建電動汽車(EV)電池工廠並於2025年7月竣工。 根據 U.S.-Mexico-Canada (USMCA) ,電池製造商於2025年7月1日前達到在USMCA區域內生產超過75%電池產量,始能享有零關稅優惠。 三星SDI正考慮擴建其在Michigan的電池組裝廠,或在美國南部的Sunbelt興建新廠。Sunbelt為美國共和黨據點,也是現代,起亞以及德國雙B等汽車工廠所在。自2010年三星SDI首次開發方形電池業務以來,BMW一直與三星SDI保持合作關係。三星SDI最早將在2021年下半年宣布在美國的投資計畫。 LG Energy Solution擁有全球電動車電池23.5%市占率,正與中國CATL(市占率24%)爭奪全球EV電池市場頭把交椅,三星SDI以5.8%市占率排名第5,進入市場較晚的SKI排名第6,市占率約為5%。
A:本(2021)年3月份越南貨物零售總額及消費服務營業額較去年同期成長9.2%。其中,貨物零售金額為322.8兆越盾(約140.34億美元, 1美元約為23,000越盾),成長8.5%;餐宿服務營業額達40.2兆越盾(約17.47億美元)、成長13.6%;旅遊業營業額達8,450億越盾(約0.37億美元),減少34.6%;其他服務業營業額達41.3兆越盾(約17.9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1.4%。 累計本年前3個月越南貨物零售總額及消費服務營業額約達1,291.1兆越盾(約606.1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5.1%(倘提出物價成長因素,成長4.42%)。其中,貨物零售金額為1,033.2兆越盾(約449.21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6.8%,佔貨物零售總額及消費服務營業額之80.1%。若干省市之貨物零售金額成長率分別為:海防市成長11.3%、芹苴市成長10.8%、河內市成長8%、峴港市成長7.9%、清化省成長6.7%、廣南省及廣義省均成長6.6%,同奈省成長5.7%,得樂省成長5.5%、興安省成長5.3%及北寧省成長1.8%。
A:據越南農業部之報告,本(2021)年3月份越南農林水產品出口金額達41.2億美元。累計本年前3個月越南農林水產品出口總額達106.1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9.7%。其中主要農產品出口金額為45.9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0.2%;水產品出口金額為16.9億美元,成長3.3%;畜牧業產品出口金額達8,900萬美元,成長34.7%;主要林產品出口金額達39.4億美元,成長41.6%。 本年前3個月越南農林水產品出口至亞洲市場金額達59億美元,佔該類產品出口總額之54.4%,成長17.2%;美洲金額達22.8億美元,佔32.2%,成長23.4%;歐洲金額達4.63億美元,佔11.8%,成長31.9%;大洋洲金額達1.87億美元,佔1.8%,成長30.6%。 本年前3個月越南農林水產品主要出口市場為美國、中國、日本及韓國,出口市佔率分別為29.05%、27.87%、7.96%及5.7%。 有關農林水產品進口方面,本年3月份越南進口金額達30.2億美元,累計本年前3個月越南農林水產品進口總額達77.4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44.7%。其中,自亞洲進口金額達36.7億美元,大幅成長52.9%,進口市佔率為47.4%;自美洲進口金額達22.8億美元,大幅成長23.4%,進口市佔率為29.5%;自歐洲進口金額達4.63億美元,大幅成長31.9%,進口市佔率為6%;自非洲進口金額達3.78億美元,大幅成長182.8%,進口市佔率為4.9%;自大洋洲進口金額達4.15億美元,大幅成長64.3%,進口市佔率為5.4%; 中國、巴西及美國為越南農林水產品最大進口來源國,進口市佔率分別為14.9%、9.3%及13.3%。
A:日期: 110年3月30日 來源: Miragenews https://www.miragenews.com/australia-is-at-a-crossroads-in-global-hydrogen-536446/ 據澳洲聯邦政府低碳排放技術首席顧問Alan Finkel公布一項「國家氫氣策略(National Hydrogen Strategy」報告中顯示,目前澳洲聯邦政府正致力減碳排,並著重開發再生替代能源,而氫氣是目前開發著重項目,氫氣(H 2)是一種極高能量密度與質量比值的能源,惟需取決如何擷取氫氣而不釋放二氧化碳(CO 2)。不同的氫氣生產方法有不同的固定投資額和邊際成本,氫氣產製主要有化石燃料製氫、水電解法、工業餘氫、水電解法及生物法等。其中又以化石燃料製氫、水電解法為最成熟的產製技術。但化石燃料製氫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而水電解法相較前者則較為耗電製氫成本相對較高,在生產成本考量下,目前全球95%以上的氫氣來源是以煤炭、天然氣或石油為原料產製,其餘約4%則是透過電解的方式生產。 報告中亦說明,氫氣生產中的二氧化碳需要被捕獲及儲存,惟碳捕獲和封存(CCS)的速率有所不同,加上捕獲安全存儲的量越高,生產價格就更昂貴。另輸送管線也天然氣管線貴將近三倍,因為氫會加速一般鋼管的碎裂(氫脆化),增加維護成本、外洩風險、和材料成本。根據全球準則,製氫產生的碳排放量將計入生產國的庫存。而在評估燃料來源是否為低碳時,取決於生產中釋放的碳排放量。該報告中指出,而目前澳洲從石化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量較低,而要達到90%高碳捕獲率的氫能,需從天然氣中產生。另若要達到綠氫能的零碳排技術,則需解決高昂的製綠氫成本問題。 目前歐盟已經制定「氫能原產地證明書」計劃,制定了所用氫之來源,含有關氫氣如何製造過程,亦指係使用再生能源或是使用核燃料或石化燃料生產等非再生能源及進行碳補捉。 使用石化燃料生產氫氣的成本通常低於使用再生能源驅動的電解生產氫氣的成本。但是,再生能源電解的成本正在下降,並且可能會比具有碳捕獲選項的化石燃料便宜。 根據報告分析顯示,無碳捕捉的天然氣或煤製得的氫氣的成本在每公斤1.66美元至1.84美元之間。反之,在高碳捕獲率的情況下,每公斤價格將上張自2.09美元至2.23美元之間。 歐洲實施的碳罰款將使石化燃料製氫價格變得更加昂貴。每噸CO2罰款約50美元,使固定生產成本估算升至每公斤2.24美元至3.15美元之間。而澳大利亞的 “清潔氫氣”的生產目標,每公斤價格低於2澳元,即1.43美元,相對便宜許多。使用CCS避免碳排放的真實成本差異很大,而且往往沒有明確的定義。當前的成本預測依賴於對CO 2運輸和存儲成本的初估,不包括長期儲存管理及驗證成本。 至於綠氫價格,倘以再生能源的電解水之中值估計,現今每公斤約3.64美元可調降至每公斤2美元以下。用再生能源生產氫氣的成本主要取決於電力成本,資本成本以及電解槽的使用強度。在過去的十年中,太陽能和風能的成本已大幅下降,並且這種趨勢可能會持續下去。隨著電解槽的大規模部署,其成本可能會迅速下降,從而降低了綠色氫氣的成本。 綜上,澳洲於發展化石燃料製氫恐面臨兩個可能的風險:倘碳捕捉率低,澳洲恐將陷入高碳排系統;倘碳補捉率高,生產設備將不具競爭力,影響廠商投資報酬。鑑此,初期試行計劃(Pilot Project)中政府的角色益形重要。
A:據越南計畫投資部統計總局頃公布之統計資料顯示,本(2021)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約4.48%,其中農林水產業成長3.16%,工業暨營造業成長6.3%,服務業成長3.34%。 由於非洲豬瘟得到控制、木材與林產品出口市場擴大等,第一季農林水產業呈正面成長,其中農業成長3.19%、林業成長3.78%以及水產業成長2.90%。 有關工業暨營造業方面,本年第一季工業成長6.5%;製造加工業仍為帶動越南整體經濟成長之驅動主軸,其成長率為9.45%,礦物開採業呈負成長-8.24%,營造業成長5.17%。 由於新冠疫情得到抑制,加上出口商有效利用各項自由貿易協定,第一季服務業成正面成長,其中:批發與零售業成長6.45%、金融暨保險業成長7.35%、物流減少2.17%、餐飲與旅館服務業減少4.49%。 有關第一季GDP經濟結構方面,農林水產業占11.71%、工業暨營造業占36.45%、服務業占42.20%,產品稅收(產品補貼除外)占9.64%。(按:2020年第一季前述比例分別為11.66%、35.86%、42.82%、9.66%)。 在第一季GDP以支出面估計,終端消費較去年同期成長4.59%,資產累積成長4.08%,貨品與勞務出口成長17.01%,貨品與勞務進口成長16.38%。
A:據越南統計總局稱,越南本(2021)年3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去(2020)年12月份上漲1.31%,亦較去年同期上漲1.16%,惟較上(2)月份減少0.27%。其中下列貨品與服務項目之CPI呈衰退趨勢;包括:餐飲服務減少1.46%,飲料與香菸減少0.37%,成衣帽子暨鞋類減少0.2%,家具設備減少0.05%,郵電費用減少0.13%,文化、娛樂及旅遊等服務費減少0.03%,其他貨品及服務項目上漲0.28%。另其餘貨品及服務項目上漲:房屋及建材上漲0.24%,藥品及衛生服務上漲0.02%,交通費用上漲2.29%,教育費用上漲0.01%。 此外,本年3月份黃金價格較上個月衰退2.97%,與去年同期相較上漲16.84%。
A:根據法國費加洛報(Le Figaro)本(4)月13日報導,法商道達爾(TOTAL)石油公司繼莫三比克的天然氣開採計畫後,在東非又有一項重大計畫,該公司頃於上周(11)日簽署相關協議,將在烏干達與中國海洋石油公司(簡稱中海油,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oration, CNOOC)及當地合作夥伴共同開發該國豐富油礦,開採地點濱臨阿爾伯特湖(lac Albert),開採規模估計可達10億桶以上之原油,其中TOTAL持有56%股份,若施工順利進行,將自2025年起開始營運。 該計畫耗資約100億美元,TOTAL投資近50億,中資中海油則將持有26 %股份,生產目標為每日23萬桶,並持續開採至2045年。TOTAL在新冠疫情下仍毅然投入此案之決策主因為廉價石油,儘管開採地點遠離海岸,須建造一條穿越坦桑尼亞通往印度洋長達1,500公里的加熱油管(使原油維持液態),技術成本尚僅為外海開採的四分之一,TOTAL指出,即使每桶原油只賣30美元,仍有利可圖。 TOTAL總裁Patrick Pouyanné並指出石油業持續開發之必要性,一旦油業停止投資,油田儲量將因油井壓力因時遞減而每年自然消退5 %,預期全球石油需求在2030年達最高峰後,每年需求遞減也僅1 %至2 %,仍不及自然消退之速度。 若考量氣候暖化因素,該開採計畫所排放二氧化碳將遠低於外海鑽油作業,預估當地開採一桶原油將釋放13公斤二氧化碳,低於該公司目前平均每桶19公斤之排放量。 TOTAL前曾因剛果共和國政軍動蕩被迫放棄其境內阿爾伯特湖對岸之探勘權,法媒分析投資烏干達的風險未必較低,烏國長久為非洲經濟發展典範,隨著中產階級興起,近年政局逐漸惡化,加上執政25年之現任總統Yoweri Museveni高齡77歲且一意孤行頗具爭議,一有任何變故,政權恐難和平轉移。 另一方面,該計畫將影響甚須遷離當地約1.8萬戶家庭,非政府組織「人權倡議基金會(Foundation for Human Rights Initiative, FHRI)」即呼籲道達爾公司及其外包廠商須尊重相關居民之權益,採取合理具體之補償措施,國際投資銀行亦密切關注當地人權現況,其中巴克萊銀行(Barclays)與瑞士信貸(Crédit Suisse)已宣布不予投資。TOTAL認為並不影響該計畫融資,但期盼中方將引入中資銀行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