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美國拜登總統週三(3/10)在白宮與強生公司(J&J)和默克公司(Merck&Co. Inc.)執行長會面後指示行政部門額外購買疫苗計劃,希望確保於今年年底前再獲得1億劑強生公司的Covid-19疫苗,並表示與強生達成協議後,他計劃與其他國家共享多餘的疫苗。強生公司先前已承諾提供1億劑疫苗。 拜登也表示若再加上輝瑞及Modena承諾的6億劑疫苗,在今年5月底美國將有足夠的疫苗為符合資格的民眾施打。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1.03.11 PAP, The First News 俄羅斯1家知名的絕緣材料及屋頂覆蓋材料生產商,在波蘭提供比德國或捷克更好的條件之後,決定將在波蘭投資6億波幣(1.33億歐元)。 據報導,Technonicol公司選擇了波蘭,其第一家工廠即將開業。本月波蘭西部弗羅茨瓦夫(Wroclaw)附近的維克羅蒂經濟特區(Wykroty Special Economic Zone)將開始生產礦棉(Mineral wool)。在該新工廠營運的第一年,將可產生2,500-3,000歐元的收入。第二年的收入將增長到約4,000萬歐元,並從2023年起將可達到4,500萬歐元的目標。Technonicol公司由Sergei Kolesnikov及Igor Rybakov於1992年創立,在波蘭已經營了15年。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1.03.11 biznespolska.pl 根據波蘭電子商務巨頭Allegro公司的估計,2020年波蘭企業在線上購物通路的採購價值超過3,400億波幣。Allegro公司在這個市場提供服務將占有很大的部分,該公司於2月初推出的Allegro Biznes平台將可提供助力。對買家的好處包括最高60天的延期付款以及大訂單和批發價目表的折扣。提供的優惠不僅包括滿足所有企業家基本需求的產品,而且還包括文具、清潔產品或IT設備等所有企業家的廣泛需求。該優惠還針對非常特定的行業量身訂製,例如汽車維修店、建築公司和美容院等。 Allegro Biznes平台是在波蘭人眾所周知的消費者平台的基礎上創建的,保留了所有現有的功能並可獲得新的工具。該平台-提供1.2億個報價,提供大約為10萬個賣家的淨價目表-這是波蘭市場上最大的企業對企業的報價。在某些報價中,買家可以依靠批發購買或大訂單的折扣。而以企業為基礎購物的客戶可以設定搜索結果,以便他們僅從賣方開具的發票和淨價單就能看到報價(此將超過1.7億個)。另該公司亦正計劃對於重型及大型交貨領域的業務例如租賃,推出Allegro Smart!服務。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1.03.11 PAP, The First News, IAR 波蘭政府在中部Mazowieckie省(包括華沙在內)及西部Lubuskie省等2地區的感染率飆升之後,已將此2省新增列入最嚴厲的新型冠狀病毒防疫封鎖體制,該體制之前已經涵蓋另外兩個省份(東北部Warmia and Mazuria省及北部Pomerania省)。 波蘭衛生部長Adam Niedzielski於3月11日週四宣布,此新規定將於3月15-28日生效,旅館、文化機構、游泳池及體育設施將關閉,購物中心的營運也將受到限制。 另到目前為止,波蘭共接種4,229,118劑COVID-19疫苗,其中包括過去24小時接種的137,991劑疫苗。據衛生部的數據顯示,截至週四,波蘭已經有超過274萬人接種第一劑疫苗,而約有149萬人接種第二劑疫苗。 另波蘭衛生部週四公布單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確診病例數為21,045例,這是自11月以來的單日最高記錄,另死亡病例數有375例,使大流行期間的累計確診病例總數達到1,849,424例,死亡病例為46.373例。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1.03.11 PAP, PolandIn, The First News 根據波蘭的新能源政策(有效期至2040年),波蘭2021-2040年的能源轉型成本可能將耗資總計達到1.6兆波幣(3,550億歐元)。根據該新政策指南,在2030年之前,再生能源將至少佔最終能源消耗的23%。在2030年之前,離岸風電場將生產5.9GW的電力,在2040年之前將生產11GW的電力。波蘭還計劃在2030年之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與1990年相比減少約30%。在2040年之前所有家庭將透過區域供暖或零排放或低排放的個別供暖裝置提供暖氣。這些能源轉換成本可能總計達1.6兆波幣(合3,550億歐元)。 據估計,在2030年之前,包括歐盟及國內資金在內的2,600億波幣(合578億歐元)將投資於全國能源及氣候轉型。波蘭應在2033年啟動其第一座核電廠的第一組機組裝置,發電量將達到1-1.6GW。隨後的機組裝置應每2至3年啟動1個機組,直到達到6個機組裝置的目標。天然氣已計劃作為化石燃料及再生能源之間的「橋樑燃料」(bridge fuel)。2020年煤炭在波蘭能源結構中的占比為70%,而2019年則超過73%。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1.03.11 PAP, PolandIn 由於缺乏鋼材,波蘭生產家用電器的工廠可能會限制其生產。波蘭擁有35家家用電器工廠,每年生產3,000萬件設備,是歐洲最大的家用電器生產國。波蘭家用電器總生產量的90%以上係供應出口。 波蘭生產廠商們曾表示,不銹鋼的供應存在嚴重問題。1家家用電器生產商向Rzeczpospolita日報表示,預期這場疫情大流行會造成長期危機,一些家電工廠一直在限制生產或完全關閉生產。實際上,產業一直在短暫停工,這些工廠現在正面臨原材料短缺的問題。 家用電器遊說負責人Wojciech Konecki引用APPLIA Polska的話說,這是工廠首次談論因缺少零組件,工廠可能會暫停生產的的情況。鋼鐵是這些工廠生產家用電器產品的關鍵因素。鋼鐵短缺也影響到其他製造業。
A:參考資料:gov.uk 日期:110年3月11日 文號:駐英經(110)經字第208/P200號(商情文號:第 208 號) 商情本文: 英國政府正鼓勵農民參與永續農業獎勵方案(Sustainable Farming Incentive)初步測試階段,上述計畫為政府日後獎勵農民及土地管理者永續農業之方案。該方案測試細節已於3月10日公布,將從3月15日開放申請。 英國脫歐後,不再受歐盟共同農業政策約束,政府因此計畫為國內農業量身打造全新制度。此將成為50年來,英國農業及土地管理方面最重大之變化,將提供嶄新農業部門,以及協助健康食品之生產等,促進英國永續農業經濟發展。 永續農業獎勵方案測試為政府3項農業方案的第1項。其他2方案,本地自然生態重建方案(Local Nature Recovery)及景觀重建專案(Landscape Recovery)之資訊,預計今年底將公布。 政府3項農業方案,旨在獎勵農民及土地管理者,維護生物多樣性、潔淨水源及空氣,改善土壤及減少碳等生產活動。支持全國農民、林業生產者及土地管理者等,在減少碳排放等國家減緩氣候變遷目標之上,扮演關鍵角色。 永續農業獎勵方案,核心在於協助農民改善土壤健康、樹籬,以及害蟲綜合管理等行動。例如,透過提供農民津貼,支持其管理農田及樹籬,提供鳥類及昆蟲等生物庇護所;或是獎勵農民採取措施,提高土壤有機物含量等行為。 環境食品暨鄉村事務部長George Eustice表示,政府農業政策未來核心,在於支持個別農場企業選擇。永續農業獎勵方案將鼓舞農民在環境生態保護方面之努力,獎勵農民耕作方法之改善,如害蟲綜合管理、改善土壤健康及增強樹籬等。政府鼓勵農民了解並參與該方案測試,協助設計全新農業制度。 有意申請者應填寫線上表格,提交參與之意願書。執行單位將邀請符合資格候選人完成後續申請;若獲選,政府將於2021年10月起與該方簽署協議。初步階段估計開放數百名名額,將反映英格蘭農場類型及地點分布。參與者將被要求參加共同設計項目,以快速蒐集各方面經驗及反饋。預計在2024年全面推出此方案前,確保其設計完善且對農民友好。 欲參與該方案第1階段測試之申請人,須滿足以下條件: 1. 為基本給付方案(Basic Payments Scheme)之鄉村給付代理機制(Rural Payments Agency system)之註冊者。 2. 執行方案之預定農地,未有其他既有農業環境政策計畫。 3. 執行方案期間,具有農地管理控制權。管理者須擁有土地管理權,或擁有足夠租賃契約以執行該措施;視情形,須獲地主允許。 4. 為英格蘭地區之農地。 5. 不可為公共土地。 本方案第1階段測試,成功獲選者將從8項環境標準中選擇,建立合適協議。各標準皆促進潔淨空氣及水資源,減緩氣候變遷風險及洪水等。各標準亦設有3級別:入門級、中級及高級,供方案參與者選擇。各級別將較以往環境標準更具挑戰性,且設有更多的獎勵,將為環境生態維護帶來更大的效益。另外,目前土地管理給付費率將參照「鄉村管理計畫」(Countryside Stewardship)。目前政府正與農民及各團體代表協商,將在2022年發布永續農業激勵方案時,更新給付費率。 永續農業獎勵方案測試參與者,將持續獲得其基本給付方案津貼,亦有機會加入「鄉村管理計畫」;上述2案執行農地則不可重疊。例如,農民可在永續農業獎勵方案測試時使用1塊農地,在鄉村管理計畫時必須使用其他農地。
A:參考資料:gov.uk 日期:110年3月11日 文號:駐英經(110)經字第207/P200號(商情文號:第 207 號) 商情本文: 英國政府於3月11日宣布,將在Humber及Teesside地區投資9500萬英鎊,興建2座離岸風電港口,建立新一代離岸風電項目,促進英國領先世界的風電產業發展,預計可在英格蘭北部創造6000個就業機會。 位於Humber河南岸的Able Marine Energy Park規劃區將獲高達7500萬英鎊資金;而位於Teesside地區Tees河上的Teesworks離岸風電生產中心可獲2000萬英鎊資金。此項投資計畫預計今年底開工,透過港區基礎設施升級,振興英國歷史悠久的工業中心地帶。2港口預計將可容納多達7個製造商,直接提供3000個就業機會。 美國GE電力公司旗下GE再生能源公司將成為Teesside自由港規劃區的投資商,建造最新離岸風電裝置生產製造廠,提供750個高技能工作機會、1500個港區工作機會。該離岸風電港口預計於2023年啟動生產。 GE再生能源公司也將為英格蘭東北海岸Dogger Bank風電機生產全新輪葉;Dogger Bank風電廠預計在2026年建成,成為世界最大離岸風電區,可為多達600萬戶家庭供電。 據估計,GE再生能源公司業務規模達150億美元,涉及陸上及離岸風力輪葉生產、水電、儲能及太陽能等項目,加上混合再生能源及數位服務產品,已安裝超過400GW潔淨再生能源裝置。GE再生能源公司在全球80多個國家及地區,共聘有近4萬名員工。 Humber及Teesside地區投資計畫,落實強生首相提出之綠色工業革命10大計畫,並有助於政府在2030年前使離岸風電裝置容量達40GW之目標,將可為英國每戶家庭供電。此更展現英國積極發展離岸風電產業;估計英國共有6萬人任職於該產業。強生首相於2020年10月宣布,政府將投資總1.6億英鎊資金,升級港口基礎設施及支持製造生產。 上述2港一旦完工,離岸風電生產總容量可達9GW,可為800萬戶家庭供電。此2港口亦可吸引英國各地企業(包括小型供應商)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能源公司進一步投資。 英國商業、能源及產業策略部部長Kwasi Kwarteng指出,Humber地區已有6座可運營的離岸風力發電廠,包括目前世界最大Hornsea One離岸風電區;而Teesside最新離岸風電港口升級計畫,將確保2地區成為公認的離岸風電發展中心。今日宣布之投資也將加快英國新一代風力輪葉發展,使英國成為世界門戶,增加市場及貿易機會。尤其,將為Humber及Teesside地區創造就業機會,使其在新興工業領域及低碳技術發展領域持續領先世界,進而大規模地擴展英國離岸風電製造供應鏈。 北林肯郡地方政府負責人Rob Waltham表示,政府今日投資計畫,進一步顯示政府對北林肯郡規劃之信心,也是政府區域升級承諾之展現。離岸風電產業發展可直接為本地創造高薪及高技能之工作機會,推動外界對本地區投資。北林肯郡擁有多年技術及經驗,在離岸風電產業具有絕對優勢。 GE再生能源公司總經理兼執行長Jerôme Pécresse表示,GE新工廠投資將進一步為英格蘭東北部離岸風電產業做出貢獻。公司相信未來僱用及培訓亦可協助當地發展強大人才庫。英國政府目標在2030年前使離岸風電能力達40GW,當地生產投資顯為重要。 RenewableUK執行長Hugh McNeal也指出,GE再生能源公司新型輪葉製造廠將使Teesside過往煉鋼廠風貌,被改造成高科技潔淨能源發電站;將在英國供應鏈中創造數千個高技能工作崗位,標誌著新一代離岸風電生產之起點。 上週,財政部長宣布包括Teesside及Humber地區將成為全新自由港經濟特區,欲透過商業稅及關稅減免等方式吸引各方投資,鼓勵自由貿易。
A:資料來源: Daily News Monitor 日期: 2021年3月11日 斯洛伐克營建業於2020年12月曾短暫復甦,2021年1月產值則年減19.8%,達2億5,430萬歐元,此雖為2017年以來最低數字,卻仍略高於過去9年的平均1月產值。 2021年斯國國內營建公司產量下降,國內營建業產出自2020年3月以來一直未能出現年成長,儘管2020年年底下降速度有所放緩,但1月該速度又再度加快,減少主因為新建築(包括重建及現代化)減少18%及維修與保養減少18.9%。 2021年國外營建工程雖大幅減少(-31.9%),但國外工程僅占營建業總產值的6.3%。
A:參考資料:The Telegraph 日期:110年3月10日 文號:駐英經(110)經字第206/P200號(商情文號:第 206 號) 商情本文: 英國國家審計署(National Audit Office)揭露,目前有高達25個地方政府正處於高風險財務危機。根據其報告,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導致地方政府財政出現100億英鎊災難性缺口,25個地方政府行政單位正面臨破產危機。 在英國337個地方政府中,許多單位處於高風險財務危機中。據了解,原因在於部分單位無法滿足法律要求以平衡預算。審計署並未指名該25個地方政府。 本財政年度中,新冠疫情使地方政府支出增加69億英鎊,同時損失28億英鎊房屋稅收,進而導致地方政府財政高達97億英鎊缺口。政府雖已提供91億英鎊緊急資金,地方政府仍面臨6.05億英鎊短缺。 截至今年2月,政府已為4個地方政府提供總額5050萬英鎊之財政救援或「資本指導」。政府已與少數地方政府進行額外資金談判,但拒絕公告訊息,避免影響公眾。Nottingham市政府及倫敦南部Croydon區政府皆明顯需要中央政府支持。 審計署強調當前地方政府財政危機,地方政府在社會看護及新冠病毒追蹤等支出激增,約四分之三單位因新冠疫情面臨資金缺口,30個地方政府收支差距大於2020年支出5%;由於社交距離規範,如垃圾回收區域服務等成本也提高。在非必要出行禁令之下,地方政府原來自停車場及休閒中心等運營收入更大幅下降。 90%地方政府計劃削減服務,彌補今年財政缺口;而英國大部分家庭將可能面臨最高5%房屋稅上漲壓力。再者,經濟萎縮更影響房屋稅,地方政府收入承受巨大壓力。 審計署主管Gareth Davies表示,政府救援行動避免地方政府更大規模的財務危機;其財務狀況仍令人非常擔心,地方政府制定其2021-2022預算正受限。政府應制定一項長期計劃,協助地方政府從新冠病毒大流行中恢復,重建地方政府資金更為一中長期的過程,僅20%地方政府認為其財政可在2年內回歸新冠疫情前水平;53%地方政府未來2-3年內需要增加其收入以解決其財政問題,其中僅有16%單位認為可行。 審計署署長Meg Hillier認為,地方政府已經嚴重超負荷運營,目前更因資金短約,將導致地方政府減少其民眾服務預算。中央政府應確保地方政府在未來仍能持續為民眾提供重要的服務項目。
A:資料來源: Daily News Monitor 日期: 2021年3月11日 繼2020年最後兩個月成長之後,斯洛伐克工業產值於2021年1月年減3.9%,其中以汽車製造業產量下降最明顯(年減15%),為自2020年5月以來最大跌幅。 產量減少包括膠與塑料(-10%)、紡織與皮革(-20.5%)、食品(-4.4%);產量增加包括能源及天然氣(+7.2%)、金屬(+9%)、電腦硬體(+15.9%)、機器(+1%)。
A:資料來源:德國新聞(tagesschau.de) 文號:1104030021號 根據巴登符騰堡邦的太陽能暨氫能研究中心(ZSW)針對19個最大的電動汽車及插電式混合動力市場之最新研究,電動汽車的數量在全球迅速增長,截至去(2020)年年底,全球共計有1,090萬輛電動汽車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比一年前約增加ㄒ300萬輛。 中國目前擁有約500萬輛電動汽車,排名第一。美國以177萬輛位居第二。德國擁有約57萬輛汽車,上升3名,躍居第三位。就汽車總數而言,電動車與其他類型驅動器車輛仍然有極大差距。僅在德國,截至2021年1月1日,登記的汽車(Pkw)數量就以破紀錄的差距達到4,825萬輛,再創歷史新高。 ZSW的專家們也就德國汽車製造商在全球電動汽車增長中所扮演的角色進行研究。來自美國的電動汽車先驅特斯拉(Tesla)仍然位居首位,但差距正在縮小,2020年Tesla電動車的註冊量約50萬輛,仍遙遙領先。但總部位於Wolfsburg的德國福斯汽車(Volkswagen)從第六名躍升至第二名,計約有42萬2,000輛新註冊的電動汽車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中國汽車製造商上汽集團(SAIC)排名第三,該集團銷售幾乎僅限於國內市場,計有25萬4,30輛註冊新車。寶馬集團(BMW)以19萬3,000輛的銷量位居第四。中國競爭對手比亞迪(BYD)排名第五,德國戴姆勒(Daimler)則以16萬3,000輛的新註冊量排名第六。 但如果加上過去幾年的所有新註冊電動車數量,則特斯拉將以超過138萬輛的電動汽車大幅領先。來自中國的比亞迪以91萬6,400輛位居第二,而福斯則以77萬8,300輛註冊的電動汽車升至第三位。 ZSW董事會成員兼電氣化學能源技術部門負責人Markus Hölzle表示,德國汽車製造商在掛牌電動新車領域的成功追趕,顯示方向正確,但未來仍須以更大努力來追上全球先驅之水準。 另據其他統計,2019年德國註冊之電動新車數量從10萬8,530輛增至39萬4,632輛,增幅約264%,為全球最高的增長率。在註冊新車數量方面,德國現僅次於中國,位居第二,美國第三。 ZSW執行董事Frithjof Staiß解釋,電動車的正向趨勢歸因於較高的電動汽車補貼率,此乃新冠經濟刺激計畫的一部分,以及諸如德國調降增值稅等額外措施。渠表示,德國每年約需要100萬輛新電動汽車,才能實現聯邦政府到2030年實現700萬到1,000萬輛電動汽車的目標。
A:資料來源:德國聯邦統計局 文號:1104030020號 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資料,2019年德國母親就業率較父親低18%。66.2%就業母親為半職,就業父親中僅6.4%為半職。受僱的單親父母中,86.9%為女性。特別是婦女較常見於從事受新冠危機影響之職業工作。 新冠大流行對於在職父母而言,尤為一項重大挑戰。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最新資料,2019年在德國有至少一名18歲以下孩子的母親中,有四分之三(74.7%)為職業婦女。此一比例在過去十年中有所上升,2009年為66.7%。然而,在相同家庭情況下,有子女的婦女就業的可能性仍然比男性要低得多。2019年在德國有至少一名18歲以下孩子的父親中,就業比例高達92.9%,且此一比例在過去十年間幾乎維持不變。 孩子的出生早已不再是父母離職的原因,且情勢剛好相反。2019年,年齡在15至64歲之間的德國婦女就業率為72.8%,比母親的就業率約低2%。整體而言,德國男性就業率為80.4%,則遠低於同一年齡段的父親就業率。 德國目前有600萬婦女同時肩負育兒及工作的雙重負擔,其中大多數已為家庭而無法全職工作。2019年,在至少有一名18歲以下孩子的就業母親中,有三分之二從事兼職工作(66.2%)。而處於相同情況的父親,據最新資料僅為6.4%。但是,近年來兼職父母兩者間的比例略趨接近,2009年母親(68.8%)及父親(5.3%)的兼職率差距則較大。 自新冠大流行爆發以來,托育機構及學校的關閉即在全歐洲受到熱切討論,爰對育有幼兒的父母的負擔加重。2019年德國育有至少一名12歲以下子女的母親就業率(71.2%),高於歐盟平均(68.0%)。但與歐盟其他成員國相比,德國的兼職比例特別高。2019年育有至少一名12歲以下孩子的女性中有66.7%的女性兼職;歐盟的平均值僅為34.9%。這令德國在歐盟27國中排名第三,僅荷蘭(83.7%)及奧地利(69.4%%)兩國的幼兒母親兼職率更高。相較之下,處於相同情況的德國父親很少減少工作時間,兼職率6.9%,雖高於歐盟平均5.5%,但差異要小得多。 工作與育兒之間的平衡對於單親父母而言尤其困難。最新資料顯示,育有未成年子女的就業單親父母多為女性(86.9%)。2019年育有至少一名18歲以下孩子的單親女性比例為75.0%,略高於整體母親中職業婦女比例。在總共一百萬名照顧未成年子女的單身婦女中,全職工作比例42.8%,明顯高於雙親家庭中全職工作的母親(32.0%) 此外,在某些有利於新冠大流行感染及長期接觸風險的行業中,女性就業比例也通常較高。2019年食品零售業中,女性從業人員比例占80.8%。婦女從事老年人照護工作的比例甚至更高,達到84.2%。托育中心及學校的工作人員也主要是女性。在教育暨社會工作領域,女性比例據最新資料為83.5%;在普通學校的教師中,女性比例為72.8%。 但即使在一些因新冠大流行而陷入危機的行業中,婦女也占多數。旅遊業、旅店及餐飲業中,64.6%受僱者為女性。至美髮沙龍及美容工作室等與個人護理有關的職業中,女性比例亦達86.5%。 整體而言,德國今日職業女性更為常見,財務上也更加獨立。從2009年到2019年,年齡在18至64歲之間的職業婦女比例從58.6%升至67.8%(2019年男性工作比例:79.9%)。另一方面,同期間主要依靠父母或配偶收入生活的婦女比例從23.9%下降到17.5%。 以上數據除非另有說明,否則皆以15至64歲的就業者做為統計對象。
A:資料來源:德國聯邦統計局 文號:1104030019號 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的初步資料,2020年德國生產5,026億kWh的電力,並將其饋入電網,比2019年減少5.9%。此一下降至少部分是由於2020年春季新冠封鎖,導致電力需求下降。但同時,德國可再生能源在發電及輸往電網電力中所占比重達到新高,從2019年的42.3%上升到2020年的47.0%。其中風電占比25.6%,餽入電網電力的比例最高,首次取代煤炭成為2020年最重要的能源來源。2020年風能發電量比2019年增加5.4%,而2019年風電占電網電力之比例為22.8%。 相較之下,2020年德國傳統能源的供電量與前一年相比下降13.6%,僅占供電量的53.0%。特別是燃煤電力的饋送量減少21.5%,占總電量的24.8%,明顯低於2019年的29.8%,煤炭是2019年德國最重要的能源來源。 總發電量減少,可再生能源比例增加,以及燃煤發電廠的電力供應減少,部分原因與2020年春季的新冠封鎖停產有關。這段時間相對較低的電力需求,主要由可再生能源優先供電,許多傳統發電廠因此供電減少。與其他傳統發電廠相比,僅天然氣發電廠較能彈性因應可再生能源的電力饋入波動。2020年,德國天然氣發電廠較前一年微幅增長3.6%。 與2019年相比,2020年德國進口的電量增加19.7%,達401億kWh。出口電量下降8.0%,至670億kWh。整體而言,德國出口的電力仍然超過進口。 上述統計涵括德國所有將電力饋入電網以進行一般供電的發電廠及發電設備,但不包括在工業電廠中產生並直接在工廠中使用的電力。因此,國內生產並饋入電網的電量不等於用電量,其中也還涉及網路損耗及電力進出口平衡考慮等問題。
A:資料來源:德國聯邦統計局 文號:1104030014號 2020年德國出口100多萬噸塑膠廢料,是歐盟最大的塑膠廢料出口國。在新冠大流行之前的2019年,德國家庭人均可回收物品146公斤。 在德國,許多商品多以塑料包裝,由此產生的垃圾被回收、儲存、焚燒,或做為德國出口商品銷售。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初步資料,2020年出口到其他國家的塑膠廢料總量超過100萬噸,但從中期而言,德國塑膠廢料的出口量正在減少。2020年德國塑膠廢料的出口量比前一年減少8%;比十年前減少33%,2010年德國塑膠廢料出口量近150萬噸。 2020年德國大多數塑膠廢料出口到馬來西亞,計達17萬700噸,出口占比17%。荷蘭以14萬7,500噸位居第二位,出口占比15%,該國鹿特丹港口擁有海運重要樞紐地位。另一方面,荷蘭也是2020年德國最大的塑膠廢料進口國,共計48萬1,300噸,占所有塑膠廢料進口的19%。 與2019年相比,2020年出口到馬來西亞的塑膠廢料數量減少1萬1,800噸,即6.5%。馬來西亞自2018年以來為德國最大塑膠廢料出口地。而在此之前,德國多數塑膠廢料銷往中國。在2012年出口量151萬1,300噸達最高時,53%銷往中國,13%銷往香港。自2018年1月以來,已有24種不同的回收材料禁止出口到中國,其中包括未分類的塑膠垃圾。 鑒於塑料充斥於人類動物自然界及世界海洋中的背景下,處理塑料廢物已成為國際社會的當務之急。由於2020年最終統計結果尚未公佈,德國是迄今為止歐盟最大的塑膠廢料出口國,2019年出口量達109萬1,300噸。其次依序是比利時(47萬6,100噸)、荷蘭(38萬9,900噸)、法國(38萬5,600噸),及義大利(20萬6,100噸)。 2019年德國家庭共回收物品1,210萬噸,包括塑料垃圾、混合包裝、紙張及玻璃,相當於人均146公斤。德國16邦中以萊茵法爾茨邦(168公斤)、下薩克森邦(165公斤)及巴登符騰堡邦(164公斤)的人均可回收量最高,柏林(107公斤)、漢堡及布萊梅(均為117公斤)等最低。 用於回收或熱電開發的垃圾量不到所有收集垃圾量的三分之一。2019年德國家庭收集3,800萬噸垃圾,即每個人平均製造457公斤垃圾。從中期來看,垃圾的數量近年來維持不變。自2004年首次以此種形式收集生活垃圾統計數據以來,人均數量一直維持在450公斤左右。2009年分類垃圾占比56%,2019年此一比例為59%。此外,2019年較十年前有更多的有機垃圾,包裝及玻璃垃圾數料維持不變,但廢紙垃圾較少。
A:依據西班牙Expansión日報2021年3月9日報導,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本(3)月9日以「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CDE)上調西班牙經濟成長預測,惟經濟復甦情形仍取決於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施打速度」為題報導略以: 本月8日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ción para la Cooperación y el Desarrollo Económicos, OCDE)將西班牙2021年之經濟成長預測自2020年12月預估之5%上調至5.7%,2022年則自4%上調至4.8%,OECD經濟學家Laurence Boone表示,西國對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之防疫措施已逐步鬆綁,健康衛生情況亦逐漸改善中,未來經濟復甦速度將取決於疫苗施打速度;由於西國經濟成長高度依賴觀光業及服務業,倘西國加速施打疫苗,2021年夏季可望吸引更多國際觀光客,進而加速經濟復甦。 在OCDE對4個歐元國家2021年經濟分析中,西班牙為調升幅度(+0.7%)最大之國家,高於德國(+0.2%)、義大利(-0.2%)及法國(-0.1%),惟仍低於20國集團(G-20, +1.5%)及全球(+1.4%)之平均值。短期而言, OECD認為西班牙經濟發展前景較其他國家樂觀;中期而言,各國經濟發展恢復至疫情前水準之時間分別為德國須至2022年年中、歐元區須至2022年年底,而義大利與西班牙則需至2023年年底。 OCDE表示,前述歐元區4大經濟體復甦速度較OCDE其他會員國緩慢主因係新冠肺炎疫情多次爆發及服務業工時縮減,特別是西班牙等高度依賴觀光業與國際旅客之國家受到之衝擊較大。OCDE另表示,各國欲恢復經濟發展不能僅依賴財政措施,唯有加速疫苗接種計畫,才能逐漸開放邊境,使經濟成長邁向復甦之路。
A:出處:NL Times , 2021/03/11 單位:歐洲地區/荷蘭/駐荷蘭代表處經濟組 2020年荷蘭自行車銷量創新高 根據荷蘭車輛公會RAI Vereniging和Bovag的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荷蘭共售出110萬輛新自行車,其中尤以電動自行車銷售增幅最高,共售出54.7萬輛,比2019年的紀錄增加125,000輛。 RAI Vereniging和Bovag表示,由於荷蘭政府實施嚴格的新冠疫情防疫封鎖措施,因此民眾多捨棄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改以自行車代步,此外,疫情期間,居家上班人數大增,亦以騎自行車作為運動。 由於2020年電動自行車特別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導致傳統和混合動力自行車銷售量均略降(約一萬輛)。消費者願為質量更好的自行車付出更高的價格,一輛電動自行車的平均售價為2,260歐元。 過去幾年,荷蘭自行車價格持續上漲, 2020年一輛新自行車的平均售價為1,500歐元,遠高於十年前的920歐元。 2020年荷蘭第一次開始實施疫情封鎖時,自行車店的自行車供不應求,至當年5月份時,自行車製造商必須增加生產,因應大眾需求,即使如此,消費者從訂購至交貨的時間加長。 RAI和Bovag表示,由於市場上籠罩著許多不確定因素,且供應鏈亦可能出現短缺,因此不確定自行車流行風能否能持續。
A:依據瑞士Aargauer Zeitung日報報導,瑞士零售業協會(Handelsverband.swiss)、GfK市場調研公司及瑞士郵局等所做的調查報導指出,由於受到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及瑞士政府採取之封鎖管制等影響,2020年瑞士消費者經由線上購物顯著成長,平均成長27.2%,金額預估為130億瑞郎,與2019年同期相比較金額增加28億瑞郎,其中消費者向瑞士境內公司網購金額約為110億瑞郎(成長32%),向國外公司網購金額約為21億瑞郎(成長5%)。 報導中另指出,瑞士消費者線上購物以家用電子產品最多,金額約為30億瑞郎,其次依序為時尚/鞋類產品,金額約為24.9億瑞郎、食品類產品,金額約為14.9億瑞郎、其他類產品,金額約為14.7億瑞郎、家用產品類產品,金額約為11.7億瑞郎。 資料來源: 瑞士Aargauer Zeitung日報 日期: 2021年3月11日
A:依據瑞士蘇黎世機場公司(Flughafen Zürich AG) 3月11日發布之新聞稿,在本年2月份共計有19萬2,558位旅客於蘇黎世機場進出,與去年同期相比較,減少90.4%,其中搭乘瑞士境內航線旅客計16萬1,353人次,減少88.8%,轉機旅客則為2萬9,120人次,減少94.9%。載客航班架次為4,720航班,減少74.7%,載客航班的旅客人數平均為81人次,與去年同期相比較減少34.2%;貨運流量則為2萬8,602公噸貨物,與去年同期相比較減少17.6%。 資料來源: 瑞士蘇黎世機場公司(Flughafen Zürich AG) 日期: 2021年3月11日
A:根據媒體報導,阿根廷政府經與汽車製造工業同業協會(ADEFA)達成協議,已於2021年3月10日第150/2021號法令公告,調降國產新車出口稅至2021年12月31日止,於2021年汽車外銷量超過2020年之部分,即可享有出口稅(Derecho de Exportación)降為零之優惠,惟未超過之部分,仍維持課徵出口稅4.5%,相關產品稅則號列詳附件。 汽車產業為阿根廷主要製造業之一,提供大約13萬個就業機會,約占工業GDP的7%,並以近45億美元的出口額外銷至全球50個國家,占其產業逾50%的產量,占阿國製造業出口的35%。 對此,阿國生產部長Matías Kulfas表示,上述降稅優惠除可帶來500萬美元以上新投資外,亦能提高國內產量、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及使出口量增加。同時,汽車製造業因先前居家隔離措施期間造成停頓,目前該產量已高於疫情前的平均水平,展現產業高度的應變能力,另藉由此政策的推動,可創造國人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