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本(2021)年3月1日報導,誤解、錯誤訊息及疫苗民族主義導致民眾對歐洲政府最信任之AstraZeneca疫苗產生懷疑。該公司主管發現,研發疫苗挽救人類較拯救公司信譽容易。近日英國衛生單位將公布全國6,000萬民眾中,1,800萬接種AstraZeneca疫苗之初步報告結果,該公司深信其結論將與蘇格蘭最近獲得結果相近。 英國蘇格蘭衛生主管機關頃取得500萬民眾中,120萬名民眾於醫院、衛生中心及實驗室等地接種AstraZeneca疫苗之結果。在疫苗施打政策上,英國政府採取大規模「首劑優先(first dosis first)」策略,優先提供年長者大規模接種第1劑疫苗,其中65萬名受測民眾施打Pfizer疫苗,49萬名受測民眾施打AstraZeneca疫苗,除疫苗有別之外,其他條件相同,並延長施打第2劑間隔時間至12周。初步結果顯示,在接受初次注射後4至6周內,80歲以上住院人數下降比率達81%。 該項研究係在無同時進行對照測試下評估,是對疫情衍生不確定性之正面回應,惟對政府及輿論之影響仍然有所限制。AstraZeneca疫苗施打政策上,歐盟14個國家決定不對65歲以上之民眾進行施打,西班牙等國則限制該疫苗僅提供予55歲以下之民眾。由於多數民眾不信任該疫苗,造成德國之庫存數以千計,網民並暱稱存有「好疫苗」及「壞疫苗」。前述論述交雜著認知、莫名錯誤及某種程度蓄意之疫苗民族主義成見,甚至可能影響歐洲疫苗之接種計畫。 在2020年4月AstraZeneca公司與牛津大學合作生產疫苗之前,牛津大學Andrew Pollard博士及Sarah Gilbert之研究團隊已自中國學者取得病毒基因資訊,取得首批動物實驗正面結果,並啟動人類首次研究,在第1次封城壓力下,1日之內有1萬名民眾志願測試。期間牛津大學檢視適合合作之藥廠,最終決定與產品信譽良好之AstraZeneca藥廠合作。AstraZeneca藥廠之專長在癌症治療藥物,同意牛津大學要求在全球生產,在區域內確保公平供貨,且不計利潤每劑2至3美元之成本價銷售疫苗。由於牛津大學聲望極高,AstraZeneca承諾進行疫苗生產,而疫苗實驗、科學決策或研究結果之公布,則由牛津大學學術團隊掌管。AstraZeneca首席執行長指出,該疫苗於8個月內已完成臨床實驗確認疫苗之安全及有效性,並於15個國家經由20個夥伴藥廠生產,以滿足全球疫苗需求。 由於疫苗為生物藥物,其製程遠比化合物複雜,需調整成千上萬個參數,以取得最佳功效。該疫苗合作計畫初期面臨之困境為AstraZeneca藥廠無法管控科學家偏好透過實驗回應問題及尋求新的解答,但對透過與金融市場適當地溝通、提出全面性產品及克服疫苗製程較不感興趣。疫苗開始臨床實驗後,首個疫苗瓶係由義大利製造,由於對量測技術之誤解,導致藥物效力不如預期,首批志願者首次接種時僅接受半劑疫苗注射,後由於製程延誤,第2劑疫苗於2個月後開始施打。經過製程調整後,下一組志願者採全劑量之疫苗注射,且接種間隔時間較短。實驗結果證明,第1次半劑疫苗注射之功效為90%,而接受2次全劑疫苗注射之功效則為59%。科學家認為,該實驗之重要發現並非疫苗注射量,而是倘延長2劑疫苗之間隔時間,則其功效將提高。牛津大學與AstraZeneca之錯誤在於公布這2項測試結果之平均值,並顯示功效為70%。 AstraZeneca與牛津大學之後決定採用半劑疫苗,並基於道德考量,將65歲以上年長志願者之測試延後至再次確認之疫苗安全性數據後進行。惟該項決策與競爭對手如Pfizer或Moderna相較,AstraZeneca處於弱勢,最後並反受其害。英國藥品及醫療品管理局(Medicines and Healthcare Products Regulatory Agency, MHRA)為首先核准AstraZeneca/Oxford疫苗上市之主管機關。MHRA瞭解該疫苗在年長者群組之測數據限制,僅注意於所有志願者取得高度免疫,並證明疫苗之安全性。1個月之後,歐洲藥物管理局(la Agencia Europea del Medicamento)及逾20個全球藥物主管機關亦以相同條件核准該疫苗,惟仍盼取得年長者之測試數據,並據以決定後續作業。 英國於疫情開始即決定加速施打疫苗之策略,2020年5月與AstraZeneca簽訂1億劑疫苗之合約,並投資1億歐元。同時英國亦與Pfizer製藥下單,並取得4億劑疫苗。就AstraZeneca製藥所瞭解,儘管該公司於歐洲如荷蘭Halix BV等設有工廠,該計畫開始即承諾英國疫苗,在歷經數月之後,其研究結果僅為英國所擁有。 德國Handelsblatt日報宣稱,AstraZeneca疫苗在65歲以上民眾有效性僅為8%,AstraZeneca雖立即回應指該報導係錯誤訊息,惟德國政府無法證實消息,前述媒體亦未進行修正。整體而言,歐洲有近半數國家依照德國決定限制AstraZeneca疫苗用於65或55歲以下之民眾。歐洲各國決定僅在年輕人施打AstraZeneca疫苗,並設定於特定人群如消防隊員、警察或教師,由於年輕人免疫系統較佳,導致接種疫苗後發燒或頭痛等副作用較強,其反應較分散於數百萬個接種疫苗者更為明顯,使歐洲民眾對AstraZeneca疫苗普遍懷疑。 迄今AstraZeneca製藥仍相信,蘇格蘭近期大規模接種之結果將有助釐清情勢,盼據以化解信心危機。
A:西班牙ABC日報2021年3月2日報導,根據藝珂(Adecco)人力資源顧問公司之工作機會與滿意度調查報告,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使西班牙平均薪資出現近50年最大跌幅;至2020年第4季西班牙全國平均薪資下跌3.1%至1,641歐元。由於部分勞工因受無薪假補助措施(ERTE)保護,僅領取原有薪資70%之補助,使西國平均薪資連續3季下滑,平均購買力下降1.4%,惟2021年社會福利金及公務人員因調增薪資,購買力則增加0.9%。 以自治區來看,除穆爾西亞(Murcia)自治區平均薪資成長1%外,其餘自治區均下跌;平均薪資最高之自治區為馬德里(Madrid)自治區,平均薪資為1,964歐元,下跌1.3%;其次為巴斯克(El País Vasco)自治區之平均薪資1,954歐元,下跌1.5%;納瓦拉(Navarra)自治區之平均薪資則為1,837歐元,下跌0.7%。 此外,該報告調查結果顯示,馬德里自治區、納瓦拉自治區及巴斯克自治區係西班牙工作條件較佳之3大自治區;2019年排名第2位之加泰隆尼亞(Cataluña)自治區降為第5名;瓦倫西亞(Valencia)自治區從第3名降為第7名,原為第1位之巴利阿里群島(Baleares)自治區更大幅降至第14位。工作條件較差之3大自治區則分別為加納利群島(Canarias)自治區、卡斯提亞-拉曼查(Castilla-La Mancha)自治區及埃斯特雷馬杜拉(Extremadura)自治區。 該報告另指出,西班牙結構性失業仍持續增加,2020年全國失業人數已增加至372萬,為近3年來之最高紀錄,與2019年相較增加52萬9,000人,失業率為16.54%,而每10位失業者中,有7位領取政府之失業救濟補助,增加1.3%。此外,依據西國社會安全、融合暨移民部(Ministerio de Inclusión, Seguridad Social y Migraciones)最新資料,2021年2月西國失業人數已達400萬人。
A: 根據奧媒ORF本(110)年3月2日報導,奧地利總理Sebastian Kurz日前宣布,奧國政府擬與以色列及丹麥共同研發並生產對抗變異種新冠病毒之第2代疫苗,為此渠將與丹麥總理3月4日前往以色列洽商3國合作事宜。 Kurz總理表示,奧國將不再完全仰賴歐盟對抗疫情,鑒於歐洲藥品管理局(EMA)批准新冠疫苗速度太慢,延宕奧國人民注射疫苗時機,不但危及健康,且延遲奧國經濟復甦時間。另目前已被EMA核准上市之歐洲新冠疫苗製藥商普遍存在供應瓶頸問題,因此,奧國政府決定與以、丹兩國合組研發生產小聯盟,自立自強。Kurz總理表示初估奧國需製造約3,000萬劑第2代疫苗以對抗變異新冠病毒(奧國人口近900萬)。 奧媒另報導,歐洲主要生產已核准上市之新冠疫苗藥廠出現生產瓶頸及延遲交貨情形,這些藥廠目前供應歐盟會員所訂購之疫苗已捉襟見肘,無暇兼顧其他歐洲國家。此種情形已嚴重影響西巴爾幹半島6國(阿爾巴尼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科索沃、馬其頓、黑山和塞爾維亞)對歐盟向心力。 歐盟雖已提撥7,000萬歐元協助上述6國供購買疫苗,惟因其非歐盟正式會員國(按這6國皆為入盟候選國),不在事前統一訂購清單內,因此等待疫苗優先順序排在相當後面,引起除塞爾維亞外,其他5國人民普遍不滿(塞爾維亞政府已自中國及俄羅斯購得疫苗)。為安撫西巴爾幹諸國不滿情緒,奧地利政府將居中與歐盟執委會及輝瑞藥廠協調,希望能早日提供歐洲藥廠疫苗予該6國。
A:根據奧國媒體「新聞報」(die Presse)本(2021)年3月2日報導,奧地利摩托車製造商KTM與日商本田、山葉以及義大利商Piaggio簽署合作協議,共組機車用電池統一規範聯盟。該聯盟將於2021年5月初開始運作。 4大企業擬共同制定可更換機車用電池規範(統一電池標準),適用加入該聯盟企業所生產之各類L類電動車輛,如:電動踏板車、電動摩托車、電動四輪摩托車以及電動三輪小機車等。
A:一、東協汽車聯合會(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utomotive Federation, AAF)於3月2日公布東協本年1月汽車產銷統計,綜整要點如下: (一)在汽車製造方面,菲國1月汽車僅組裝5,182輛,比去(2020)年同月之8,616輛銳減40%,僅優於緬甸(-45%)。至於東協其他國家亦多呈萎縮,包括印尼(-33%)、馬來西亞(-13%)、泰國(-5%),僅越南逆勢成長(+82%),由1萬616輛激增至1 萬9,284輛。整個東協地區1月汽車組裝衰退14%,計28萬8,784輛,去年同月則高達33萬5,031輛。 (二)在汽車銷售方面,菲國1月汽車僅售出2萬3,380輛,所幸僅比去年同月之2萬3,723輛略減。至於東協其他國家,部分呈現衰退,包括印尼(-34%)、馬來西亞(-24%)、泰國(-23%)。部分國家則見成長,包括越南(+69%)、緬甸(+25%)、新加坡(+11%)。整個東協地區1月汽車銷售萎縮18%,計20萬200輛,去年1月則高達24萬2,669輛。 二、菲律賓汽車製造商協會(CAMPI)會長Rommel Gutierrez於3月2日表示,菲律賓去年及本年1月汽車產銷均衰退,係菲國政府因應新冠肺炎疫情於去年3月中旬起實施社區隔離措施,導致需求低迷所致。惟菲政府為挽救經濟,6月起陸續分區解封,放寬疫情管制,加上政府已於本年3月初啟動疫苗接種計畫,汽車產銷業務應會逐漸邁上成長正軌。
A: 據日本經濟新聞本(3)月3日報導,2021年度高達106兆日圓預算案,頃在眾議院本會議中獲得執政黨等多數贊成通過,未來可望本(3)月底前在參議院順利審議後正式通過成立。 日本2021年度預算案的一般會計總額達106兆6,097億日圓,連續9年創下新高水準。其中有關新冠肺炎疫情編列5兆日圓因應經費。另外,隨著少子高齡化社會現象日漸嚴重,社會保障相關預算也增加到35兆8,421億日圓規模。 由於2021年總預算案超過100兆日圓,係史上最大規模,因此國債發行總額亦隨由上漲。在歲入方面,2020年度稅收比當初預估減少約10%,計57兆4,480億日圓,而新發行的國債額度為43兆5,970億日圓,公債依賴度超過40%。
A:東協於本(110)年3月2日以視訊方式舉行東協非正式部長會議(IAMM),暨第27屆東協非正式經濟部長會議(AEM),東協各會員國部長及東協秘書長線上與會,緬甸分別由外交部長U Wunna Maung Lwin代表出席IAMM,及投資與對外經濟部長U Aung Naing Oo代表出席AEM。 本次IAMM討論之議題包括,建設東協共同體、推動區域之疫後復甦、東協對外關係與區域發展之核心地位,及相關區域及國際議題等。緬甸L部長會中提到緬甸去(109)年11月大選的舞弊事,並簡報軍政府國家管理委員會的5大優先計畫,另重申緬甸將續與東協緊密合作,並執行有關若開邦遣返初步需求評估(PNA)的建議事項。 第27屆非正式AEM在3月2日及3日以視訊方式舉行,由主席國汶萊首相府部長兼財經部長Dato Dr. Amin Liew Abdullah主持,東協各會員國經濟部長、資深經濟官員、東協企業諮詢委員會(BAC)代表、東協秘書長及秘書處代表等線上與會;上半場由各會員國經濟部長與BAC代表會商;BAC簡報了2021年工作重點及相關倡議,各國部長強調政府與民間的合作,在推動東協經濟整合之重要性,並歡迎民間部門投入COVID-19疫後復甦工作,及鼓勵在區域經濟永續發展的合作。緬甸O部長表示,緬甸將遵守並執行在區域及國際的相關協定與承諾,並致力便捷貿易與投資,重申緬甸政府將在現有法規下,保護在緬已經核准之企業,並設置窗口協助解決企業營運的相關問題。 下半場,各會員國經濟部長討論議題包括COVID-19疫後復甦工作、強化東協在全球價值鏈的角色、主席國汶萊所提出之2021優先經濟任務、為今後東協協定中各規範之生效模式制定準則、東協經濟共同體2025年後願景、檢視東協-印度貨貿FTA、東協-歐盟FTA架構等。緬甸O部長報告了緬甸新冠疫情現況暨國家疫苗注射計畫、疫後經濟復甦計畫(CERP)等,另與各會員國經濟部長就東協經濟共同體的執行交換意見。
A:以色列通訊部(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s) 3月1日公告,部長Benny Gantz簽署法規,大幅減少需要向該部申請進口許可的家用無線產品品項,未來許多家用無線產品的進口毋須事先申請進口許可,將可增加通訊產品及智慧居家設備的種類及價格競爭。免除進口許可的產品範圍包括電腦周邊設備例如螢幕、筆電、平板電腦、電子書閱讀器、機器人吸塵器等。 Gantz部長表示,修法取消上述產品的個人及商業進口申請,減輕了政府的監管負擔,並加速物聯網領域的技術進步。長期以來,以色列進口商抱怨向通訊部申請進口許可的耗費時間過久(平均35-60天)及冗長的作業程序。
A:本年2月中旬賽普勒斯總統Nicos Anastasiades訪問以色列期間,兩國簽署《COVID疫苗證書協議》,相互承認彼此的COVID-19綠色護照(green passport),接種過新冠病毒疫苗的人,可持綠色護照在兩國間自由旅行,無需進行隔離,本項互惠措施預計自簽署後一個月內實施,前提為兩國間航班恢復且以色列不屬於高感染率的「紅色」國家。以色列正與英國及愛沙尼亞磋商類似協議(彼此施打疫苗的國民可以自由入境觀光),並將與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喬治亞及賽席爾等國展開協商。 以色列預計自3月7日起每天開放3,000名以色列公民入境,一開始僅允許來自紐約、巴黎、法蘭克福及烏克蘭基輔等四個城市的班機,上機前及抵達以色列時皆須接受病毒檢測,入境後可選擇到政府指定旅館或自行在家隔離,自行在家隔離者須配戴電子手環,確保民眾確實遵守隔離規定。 以色列衛生部、交通部及觀光部正在研議允許接種疫苗的國外旅客入境規範,這些國外旅客屆時可能仍需事先申請特別入境許可,迄今(3月3日)以色列仍禁止外國旅客入境。截至3月2日,以色列計有超過480萬人接種第一劑疫苗,超過350萬人完成第二劑施打。
A:日本醫材及生命科學上市公司奧林巴斯株式會社(Olympus Corporation)以3億美元現金對以色列醫材公司Medi-Tate的剩餘股份行使選擇權。奧林巴斯自2018年11月對Medi-Tate進行首次投資,獲得16.7%的股份、產品經銷權及未來收購公司100%股份的選擇權。 Medi-Tate成立於2007年,旗艦產品iTind為良性攝護腺肥大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提供非手術治療解決方案,獲得歐盟CE認證並販售許可。本次收購將鞏固奧林巴斯在泌尿外科設備領域的領先地位,Medi-Tate則成為奧林巴斯在以色列的研發中心。
A:以色列能源部發布,2020年天然氣、石油及礦物燃料的費用及特許使用費(royalties)共計11.05億以幣(約3.4億美元),較2019年成長30%,大部分是來自於天然氣的特許使用費。 2020年以色列天然氣總產量成長48.4%,隨著Leviathan氣田在2019年12月31日開始投產,去年以色列對約旦及埃及的天然氣出口明顯增加。2020年Tamar天然氣田的產量計8.27 BCM,特許使用費為5.92億以幣(1.8億美元);Leviathan氣田產量計7.32 BCM,特許使用費為2.73億以幣(0.85億美元)。去年天然氣價格(per thermal unit)從2019年的5.512美元下跌至4.8美元,影響相關收入。
A:成立於2012年的以色列電池快充技術公司StoreDot,由台拉維夫大學三位教授共同創立,研發奈米材料在電池等產品的應用,成功利用奈米級金屬取代原本電池內的石墨,提高容量密度及充電速度。StoreDot下一代開發將涉及後鋰電池解決方案(post-lithium solutions)。 StoreDot迄今已與韓國三星、德國戴姆勒、英國BP及日本TDK等4個策略投資夥伴完成總計1.3億美元的三輪募資,並選擇中國大陸的億緯鋰能(EVE Energy) 做為策略製造夥伴。今年1月StoreDot推出快充5分鐘即可行駛160公里的鋰離子電池(Li-ion)樣品,預計2025年量產。
A:Mobileye與法國 Transdev Autonomous Transport System(ATV)及Lohr Group就聯合開發及佈署自動巴士達成協議,將Mobileye的自駕系統嵌入至Lohr的i-Cristal電動車,三家公司將首先在法國和以色列的道路上測試車輛,預期將在 2022 年以前完成量產所需的技術設計,並在2023年上路營運。 該款自駕巴士最多可容納16位乘客,時速最高50公里。Lohr Group副總裁 Marie-José Navarre 表示,Transdev ATS、Mobileye及Lohr Group 之間的合作目標是以大規模完全工業化的自動巴士,支持城市的自駕願景。
A: 據日本朝日新聞本(3)月3日報導稱,日商NEC公司頃對外宣布,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進行之月球表面探測「Artemis program」太空船開發,採用導入該公司的人工智慧(AI)技術。 上述「Artemis program」預定2024年讓太空人登陸月球表面為目標,若成功實現,將係繼Project Apollo後之再度登陸月球。據悉NEC公司的AI技術,可快速掌握系統異常及進行通知,未來有可能被採用於美商Lockheed Martin公司開發的太空船感測器。 前述載運太空人前往月球的太空船「Orion」,採用NEC開發的「不變量分析」AI技術,在偵測溫度及震動等的感測器,可預先蒐集時間序列的數據後,便能自動生成正常的動作模式;而感測器的數據若偏離該模式,便會偵測到「異於以往」的數據,可解讀為出現異常狀況。
A:一、菲國媒體報導,菲國總統府發言人Harry Roque於3月2日表示,杜特地(Duterte)總統除已於2月28日下午親自前往Villamor軍用機場迎接中國捐贈之60萬劑科興(Sinovac)疫苗外,亦將親自迎接透過世界衛生組織COVAX機制提供之52萬5,600劑英國AstraZenaca疫苗,以彰顯菲律賓為感恩國家。該批疫苗原應於3月1日中午運抵菲國,菲政府臨時接到WHO通知,因供應不足而延遲交付,WHO駐菲國代表Rabindra Abeyasinghe稱,WHO刻正要求藥廠加速生產,以期儘早運抵菲國。 二、菲國衛生部發言人Maria Vergeire次長於3月2日表示,菲國6名COVID-19確診病患帶有源自南非之變種病毒,其中3名為本土病例、2名為自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卡達返國之移工,1名待確認。該毒株可使英國AZ疫苗之有效性大幅降至10%。另,來自英國變種病毒之病例已增至87名。該等變種病毒具高度傳染性,請民眾提高警覺並遵守相關防疫規定。
A:根據馬來西亞投資發展局(MIDA)頃公布統計數據顯示,馬國2020年共核准4,599項製造業、服務業及第一級產業(primary sector)投資計畫案,總投資金額為1,640億馬幣(約合406.95億美元),較2019年減少22.4%;其中國內投資金額為247.64億美元,較2019年減少22.3%,占總投資額之60.85%;外人直接投資金額為159.31億美元,較2019年減少22.6%,占總投資額之39.15%;共創造11萬4,673個就業機會。前三大外資來源國為中國大陸(44.91億美元)、新加坡 (24.81億美元)及荷蘭(17.37億美元),貢獻外資總投資額54.8%。 前述3大產業中,2020年馬國共核准1,049項製造業投資計畫,投資金額為226.45億美元,較2019年增加10.3%,占總投資金額之55.67%,創造8萬190個就業機會;其中外人直接投資額為140.4億美元(占製造業總投資額62%),較2019年增加3.9%;國內投資額為86.05億美元(占製造業總投資額38%),較2019年增加22.6%。中國大陸(44.05億美元)、新加坡 (21.92億美元)、荷蘭(16.22億美元)、英屬維京群島(13.64億美元)、美國(9.09億美元)、香港(7.28億美元)、瑞士(6.86億美元)、泰國(4.61億美元)、日本(4.1億美元)及韓國(3.42億美元)依序為馬國主要外資來源國。 2020年服務業投資件數為3,527項,金額為165.5億美元,較2019年減少 45.16%,占總投資金額之40.67%;其中國內投資金額為149.38億美元(占服務業總投資額90.25%),較2019年減少 37.95%;外資投資金額則為16.13億美元(占服務業總投資額9.75%),較2019年減少 73.5%,創造3萬3,652個就業機會。2020年房地產投資金額為77.42億美元,占服務業總投資額46.78%;其他依次為能源(26.8億美元)、支援服務(12.9億美元)、電信(12.9億美元)及多媒體超級走廊(9.68億美元)等。 馬國第一級產業2020年投資金額為14.99億美元,較2019年減少 13.92%,占總投資金額之3.66%;其中國內投資金額為12.36億美元(占原產品產業總投資額82.45%);外資投資金額則為2.62億美元(占原產品產業總投資額17.48%);主要投資項目為石油與天然氣業(14.92億美元,占原產品產業總投資額99.53%)、種植及原產品(174萬美元)。 2020年獲核准之投資項目包括許多知名高科技跨國企業,例如:美國葡萄糖監測系統的領導廠商Dexcom,將在檳城生產其利基產品;瑞士LEM公司將在馬來西亞興建電氣測量工廠,以滿足其在工業和汽車領域客戶不斷增長的需求;中國LSChem Industry將在新山的Tanjung Langsat工業園區生產各種特種油脂化學產品,並可望在馬國推廣生質燃油,與政府增加生質燃油使用量的目標一致;中國玖龍紙業公司(亞洲最大箱板原紙生產商)承諾對馬國增加13.4億美元優質包裝原紙的生產和銷售。新加坡CytoMed Therapeutics亦將在馬國投資幹細胞研究和治療服務;日本Nippon Electric Glass公司(簡稱NEGM)將投資4,963萬美元其雪蘭莪州莎阿南(Shah Alam)的工廠,以提高其藥用玻璃管的生產能力至每月1,000公噸,迄今NEGM公司已在馬國的投資額逾14.42億美元生產各項產品。 馬國投資發展局亦已選定240項高績效之製造業與服務業投資計畫,涵蓋「財富500強」企業及來自汽車、化學及先進電子產品等多個領域,潛在投資額為203.23億美元。截至2020年12月,該局亦刻正評估總值163.42億美元的潛在投資計畫,倘核准將於2021年及明(2022)年期間落實。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國防部部長依斯邁沙比利(Ismail Sabri)宣布自本(2021)年3月5日至18日於雪蘭莪州、吉隆坡、柔佛州及檳城州實施「有條件行動管制令」(Conditional Movement Control Order,簡稱CMCO),以取代先前實施「行動管制令2.0」(Movement Control Order2.0,簡稱MCO2.0),該期間准許商業活動和社交活動有條件地恢復運作,惟仍須遵守標準作業程序,以防範新冠病毒持續惡化。 依斯邁沙比利部長另宣布,其他州屬,包括吉打州、霹靂州、森美蘭州及吉蘭丹州,亦將自3月5日至18日繼續延長「有條件行動管制令」。此外,馬六甲州、彭亨州、登嘉樓州、玻璃市州、沙巴州及二個聯邦直轄市(布城及納閩)則將轉為「復甦式行動管制令」(Recovery Movement Control Order,簡稱RMCO)。全馬各州(除沙巴州外),均可跨縣,惟仍禁止跨州。 獲准在CMCO及RMCO地區復業的領域包括獲中央銀行及證券監督委員會註冊的銀行和金融機構、保險業、伊斯蘭保險及其他執照的企業與資本市場企業;獲地方政府註冊的當店、借貸企業、廢物管理與排污公司、公共清潔和消毒公司;通訊基建和數位業,包括資通訊企業;電子商貿服務業、電子商務網路中心、數位支付;酒店和旅店;農業、漁業、畜牧業如園丘、養燕業、畜牧加工業、屠宰廠、動物食品廠、寵物店、農場管理、動物疫苗供應(動物的轉運只允許晚間進行);能源與水供的公益事業;專業領域如會計司、律師、稽查司、工程師、繪測師、研發專才和維修保養技術師;保安業與防務;海、陸、空運輸業;港口業、機場卸貨、搬運與貨運服務及商品儲存;貿易運輸業包括航空與物流、飲食品運輸、銷售服務、零售、批發和配銷。 馬國政府議決,室內旅遊業獲准恢復營業,包括動物園、農業園、植物園、博物館、藝術館、主題公園、家庭娛樂中心、圖書館、按摩中心、美甲店等;惟在有條件行動管制令地區只允許50%人數,復甦式行動管制令地區則可根據空間大小開放人數。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一、菲國媒體報導,菲國中央銀行(BSP)於3月2日發布聲明指出: (一)繼去(2020)年12月銀行放款衰退0.7%後,本(2021)年1月繼續萎縮2.4%,已連續2個月下降。1月銀行放款餘額為8兆9,520億披索(約1,865億美元,1 美元約合48披索),比去年同月之9兆1,750萬億披索減少2.4%。 (二)銀行放款減少之主要行業包括:製造業(-7.4%)、批發與零售貿易、汽車及機車維修(-6.9%)、金融保險業(-6.35%)、信用卡貸款(-10%),以及家庭貸款(-6.9%)。 (三)增加放款之主要行業包括:房地產(5.7%)、運輸與倉儲(6.6%)、營建(4.3%)、電力供應(3.5%)、醫療保健(11%),以及住宿與餐飲服務(4%)。 (四)截至去年12月底,銀行業不良放款比率為3.61%,高於前(2019)年12月之2.08%。 二、謹查: (一)整體而言,由於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衝擊,菲政府實施長期之社區隔離措施,民眾出行不易,導致需求疲軟,信貸活動因而低迷,且銀行為維持資產品質及擔憂盈利能力,因而審慎放款。 (二)去年菲國經濟衰退9.5%,創下歷史新低。菲國央行共調降基準利率200個基點,以支持飽受疫情侵襲之經濟,惟放款增長仍然相當緩慢,主因銀行紛紛收緊信貸標準,以免不良放款激增。是以,菲國央行應會繼續維持寬鬆之貨幣政策,以協助經濟邁上成長軌道。
A: 新加坡採購與物流管理學院(SIPMM)本年3月2日發表數據顯示,新加坡本年2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從1月的50.7下跌至50.5(註:指數高於50顯示製造業處於擴張,低於50則代表萎縮),雖連續8個月擴張,但速度有所放緩,主要是新訂單、新出口和工廠產出成長放緩。其中,電子業PMI指數雖比1月下跌0.2至50.8,但連續7個月擴張,主要係因新訂單、新出口、工廠產出和庫存的擴張速度放緩。 大華銀行經濟分析師顏聖充認為,新加坡本年2月的PMI數據反映整體經濟成長,因製造業和電子業PMI指數自去(2020)年下半年以來都維持擴張,尤其自去年第3季,新加坡進出口PMI都在50以上,說明外部環境繼續改善,能進一步提振製造業成長趨勢,預估新加坡製造業本年全年成長率為+3%,尤其新冠疫苗面市快於預期,有助加速製造業成長恢復至疫情前水準,但近期地緣政治局勢升溫以及新冠疫情的不確定則是下行風險。 華僑銀行經濟分析師林秀心指出,製造業和電子業將繼續推動新加坡本年第1季的經濟表現,即使可能比去年下半年疲弱,但短期內全球晶片短缺將繼續帶動電子業表現,依據半導體工業協會數據,本年全球晶片銷售預計成長8.4%,漲幅高於去年的5.1%,全球對半導體晶片和其他電子產品需求增加,將惠及亞洲3大半導體製造商-臺灣、新加坡和韓國。隨著全球晶片供應量將滿足需求,預計新加坡本年上半年的工業生產成長將高達10%,下半年則將放緩。
A: 新加坡通訊及新聞部(MCI)部長易華仁本(2021)年3月2日表示,新加坡推動數位化的未來願景,包括企業採用數位科技進行創新和發展、人人皆能受惠於數位化發展的包容社會、安全可靠和能免受網路危害的數位空間、強大的數位基礎架構和合適的法規。為協助企業加速數位化和培養人才,星國政府將推出下述2項計畫: 提供中小企業獲得專業數位諮詢服務,協助中小企業依據業務需求,辨識和採用相關數位資源,新加坡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IMDA)將在本年下半年推出「首席科技官數位諮詢服務(CTO-as-a-Service)」,此計畫讓需要更深入的數位諮詢的中小企業,以免費或負擔得起的價格,向一組首席科技官或數位顧問尋求數據分析、網路安全和人工智慧等方面的數位諮詢及專案管理服務,相關數位顧問將由IMDA委任的資訊科技公司負責管理,並依據顧問在企業所屬領域的經驗和數位技能與企業配對。該計畫亦包括一站式的網上應用程式,協助業者評估公司的數位成熟度和需求,並依據企業概況和業務目標,獲取量身訂造的數位解決方案; 為資助新加坡企業設立核心數位團隊落實數位方案,IMDA亦將本年4月推出「數位領袖培育計畫(Digital Leaders Programme)」,協助企業具備相關數位能力與人才以加速數位轉型。符合條件的企業將參與為期2年的試驗計畫,並獲得7成補助以設立內部核心數位團隊、制定數位路線圖,以及為新市場和客戶做概念驗證專案。IMDA和新加坡企業發展局(ESG)將負責落實和經營此培育計畫,初期將篩選80家數位化成熟度較高的企業率先進行。 新加坡政府亦將在未來5年再投入5,000萬星元強化「開放式創新平臺(Open Innovation Platform)」,新功能包括可為企業和方案配對的引擎,以及能將概念驗證項目的研發過程從數月縮短至數周的數位開發室「Digital Ben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