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上(1)月底法國巴斯德研究所(l’Institut Pasteur)正式宣告放棄新冠疫苗的研發,隨後賽諾菲(Sanofi)亦公開宣布疫苗生產進度落後,法國因應新冠疫情不力,不禁令人懷疑其科研政策似乎早已不合時宜。現階段法國民眾要接種疫苗,不得不依賴美、英、德等外國的研發成果,使法國臉面無光,頗受國內各界批評責難,費加洛報特於2月3日專題報導探討其癥結。 法國Covid-19疫苗委員會主席暨病毒學家Marie-Paule Kieny指出,此乃該國對於科研投資過於保守謹慎而導致的主權危機。在對抗新冠疫情的戰役中,法國其實也有出色的貢獻,例如 Jean-Laurent Casanova教授有關早期免疫反應的研究,但近年來法國科研引起全球注目者,例如全球疫情大爆發初期有關氫氧奎寧(hydroxychloroquine )對新冠肺炎的投藥療效等,往往爭議話題多過具體成就。 根據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CNRS)蒙佩利爾分院研究員暨生物學家 Patrick Lemaire分析,法國政府的抗疫政策太過仰賴醫學,僅思考如何鞏固醫療院所照護系統,卻忽略了疾病預防措施的部署。此一策略失衡導致明顯缺失,如去(2020)年夏天,由於全國上下對流行病學家或預測模組專家對疫情的警告充耳不聞,導致第二波疫情來襲與封城。 科學委員會(Le Conseil scientifique)與法國政府為因應新冠肺炎特別於去年3月成立的分析研究專家委員會(Le Comité analyse recherche et expertise, CARE)皆為科研便捷化而設,但二者之建言卻鮮為人知,具體成效亦受質疑,有時甚淪為政治決定工具之嫌,例如去年春天疫情爆發後仍照常舉行市政選舉,即為一明顯例證。 CNRS 研究主任 Samuel Alizon表示,上述委員會理應作為制衡偽科學破壞力的機制,例如科學委員會去年開學時呼籲學校加強防疫措施就是其份內責任,但自去年三月當局初期面對未知疫情顯得手足無措,尚情有可原,到了下半年抗疫策略竟還雜亂無章就匪夷所思了。 此外,法國抗疫戰略缺乏組織性,防疫措施亦是七拼八湊。A主任指出,自疫情爆發一年多以來,其研究室準確模擬病毒軌跡,提供社區運用或醫院可參考預估未來數周是否確診暴增導致量能超負荷,所有模型均可上網免費查詢,亦曾義務提供資料協助市政單位委託的顧問公司模擬流行病軌跡對當地醫療體系的衝擊等,但工作實務方面卻未能因此獲得改善或獎勵,大學教課時數不准因研究工作量減少,研究團隊中僅有少數4名符合資格能申領Covid獎金(300歐元至1千歐元),研究人員士氣低迷,早已缺乏幹勁,與其他實驗室交流有限,研究經費不足無法充實所需人力。 若再加上沉重的官僚體系包袱,將使法國科研在重要領域喪失寶貴先機。例如唾液檢測效率雖已獲數項研究證實,至今仍未見大規模發展,在此疫情失控時期,普遍心態更加因循苟且,不願冒險尋求突破。且各自為戰,無法將資訊分享協調最優化。 又如抽樣分析廢水中的新冠病毒蹤跡,作為監測疫情是否再度升溫的有效預期警示指標,巴黎自來水公司(Eau de Paris)微生物學家兼研發實驗室負責人Laurent Moulin指出,為彙總分析全國數據以便集中分析,號召眾實驗室參與,但卻遭遇許多抵制,歷經約半年的努力協調,終能建立一網上平台免費公開相關分析結果,但至今仍有部分地方實驗室拒絕加入此一全國合作網。 而法國於去年11月底通過的科研十年計劃法案( loi de programmation pluriannuelle de la recherché, (LPPR)2021-2030)受到不少學者批評,認為過去20年來科研經費短缺,致使實驗室因資源有限,不願冒險將眼光放遠,短期研究案較易取得資助經費,但事實上科研必須長遠規畫。此外,學者批評,法國現制能培訓優秀的研究人員,但隨後卻無法為他們提供適才致用之工作條件。 報導指出,2021年法國國家科研署(L'Agence nationale de la recherche, ANR)的研究經費預算為11.9億歐元。事實上,近年許多研究冠狀病毒的團隊常因缺乏經費而無進展。CNRS馬賽分院研究主任Bruno Canard指出,其實驗室近2年來運作困難,法國目前體制最大問題是只重短期近利,無益基礎科研的發展,雖然疫情相關的委託研究案略有增加,但其他非研究冠狀病毒的實驗室亦無相關的研究工具。此外,未來流行病或何種病毒往往無法預測。渠表示,疫情爆發初期,法國國家科研署曾否決有關病毒基因序列研究案的經費申請,理由是病毒不會突變,且尋找變種並非優先要務。 法國科研的結構性問題不僅攸關該國因應此次新冠疫情的無力感,若不及時改善,長期將造成更多負面影響。CNRS 蒙佩利爾分院L研究員分析,近年來多數法籍諾貝爾得主之得獎成就均是其海外所從事的研究,無關法國科研的真實現況,如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Emmanuelle Charpentier因其基因剪刀的研究榮獲桂冠,此項需長年基礎科研的卓越成果是伊無法在法國實現的。綜上分析,法國或許因此虧欠其人民兩支Covid-19新冠疫苗:即Moderna公司的創辦人Stéphane Bancel以及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的執行總裁Pascal Soriot都是法國人,卻選擇到海外發展長才。
A: 據日本首相菅義偉在國會發表施政演說強調表示,日本政府新成立「數位廳」即代表改革的表徵,並將由其主導國家整體邁向數位化的社會,因此政府除著手推動1兆日圓規模的緊急因應對策外,並將在未來5年內統一地方自治體的數位系統及標準化,以徹底提升業務效率及服務民眾。 另外,為推動普及個人統一編號卡的政策,政府預計在本(2021)年3月與健康保險卡、4年後與駕照結合成為數位一體化。未來政府也正檢討在招考公務員時,創設數位化改革相關職務,藉由採用擁有高度技術的民間人才,建立地方自治體與民間的溝通橋樑,俾促進官民同步進行數位化革新。 在教育方面,為促進數位化教學,將配發每位中、小學生一台IT相關設備,並配置9千名專家支援協助。此外,在住居方面,將推動線上行政作業,以提高服務效率。 政府另計畫以稅制支援民間企業投入數位化投資,在未來5G及6G的激烈競爭中,必須官民合作進行研究開發,主導訂立國際通信標準,日本才能成為相關領域的領頭羊。
A:一、根據菲國媒體報導,世界衛生組織(WHO)駐菲律賓代表Rabindra Abeyasinghe於2月4日表示,WHO之全球新冠肺炎疫苗機制(COVAX)預定於本(2021)年內共提供4,400萬劑疫苗予菲律賓,其中920萬劑英國AstraZeneca藥廠疫苗預計於本年3、4月運抵菲國。此外,另有11萬7,000劑美國輝瑞(Pfizer)藥廠疫苗即將於本(2)月下旬抵菲,供馬尼拉都會區(NCR)醫護人員施打。 二、菲律賓科技部部長Fortunato de la Peña於2月4日表示,美國楊森(Janssen)藥廠研發之COVID-19疫苗預定於2月中旬在菲國展開第3階段臨床試驗。中國之三葉草(Clover)製藥及柯興(Sinovac)製藥未來亦將在菲進行第3階段臨床試驗。
A: 據日本農林水產省本(2)月5日公布統計速報,去(2020)年日本農林水產品及食品出口額計9,223億日圓,較上年增加1.1%,連續8年創新高水準,主要係因全球新冠疫情擴散蔓延影響,國外民眾儘量避免在外用餐,導致雞蛋及稻米等家庭主要消費品消費成長,推升整體農產及食品出口總額。 日本政府努力協助廠商對外拓銷農產及食品,並設定目標在2025年及2030年出口額將分別增加至2兆日圓及5兆日圓規模;惟自2018年以後出口總額一直維持在9,000億日圓左右,能否實現上述原定目標,目前尚無法確定。 對此,日本農林大臣野上浩太郎表示,2020年因全球爆發新冠疫情,雖導致未能達成1兆日圓的原定目標值,但仍持續成長,因此未來政府將持續協助企業對外輸銷活動,包括線上商機洽談、推廣家庭用簡便農產及食品等,以搶攻國際市場。 日本2020年農產及食品出口情況來看,農產品出口計6,565億日圓,較上年增加11.7%;水產品計2,277億日圓,同下滑20.8%;林木產品計381億日圓,同增加2.8%。以出口的國家及地區視之,香港成長1.2%,位居首位;中國及越南則分別增加6.6%與18.3%;顯示對亞洲出口仍續維持正成長,惟對美國及韓國的出口額則分別減少4.0%及18.0%。
A:菲國媒體報導,菲律賓雇主聯合會(ECOP)主席Sergio Ortiz-Luis(註:亦為菲律賓出口商協會理事長)於2月6日接受廣播電台採訪時表示: (一)菲政府應擴大重啟經濟,以防企業因裁員或關閉而造成工作機會減少。 (二) 菲國經濟已無法再承受封鎖。去(2020)年疫情爆發時,政府擔心廣大微中小企業之營運情況,目前則憂慮大型企業開始縮減規模或進行大規模裁員。政府可借鏡鄰國經驗,學習如何因應疫情並同時重新開放經濟,以防止此情況發生。 (三)由於許多公司無法為員工提供交通車服務,因此政府應該提供足夠之大眾運輸工具。唯有讓企業再度繁榮起來,經濟始能回到成長正軌,並僱用更多員工。 (四)菲律賓出口商協會最近曾對本(2021)年菲國企業狀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57.6%受調公司表示沒有裁員,而42.4%則進行臨時或永久性裁員。70%認為,目前面臨最大困難係供應鏈中斷,其次為運輸困難。81.8%受調公司表示,正在採取措施以緩解疫情之影響,包括要求員工遵守戴口罩、洗手及維持社交距離等公共衛生規範。
A:一、菲國媒體報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人員移動受限,去年菲國金融消費者大量依賴線上金融管道,導致線上交易金額高達1兆4,000 億披索(約292億美元,1美元約合48披索),創下歷史新高。 二、菲律賓中央銀行(BSP)總裁Benjamin Diokno於2月5日表示: ( 一)此發展為中央銀行奠定良好基礎,將可實現菲國從大量現金(cash-heavy),過渡到輕現金(cash-lite),最終達成無現金(coinless and cashless)社會之目標。 (二)去年菲國硬幣需求量較前(2019)年銳減57%,金額減少60%。雖菲國經濟疲軟可能導致硬幣需求下降,惟安全便捷之電子支付方式逐漸普及亦造成硬幣需求陡降。 ( 三)中央銀行及由菲律賓支付管理公司(the Philippine Payments Management Inc.)代表之業界,將持續合作開發更多安全有效之數位支付管道。 (四)盼於2023年渠任期屆滿前,菲國半數之金融交易可藉由數位化完成。 因受疫情影響,居家辦公及電子商務盛行,該目標可望較原預期之明(2022)年年底更早實現。
A:一、菲國總統府發言人Harry Roque於2月5日宣布,新興傳染病跨部會專案小組(IATF)頃通過第98號決議,自2月16日起擴大開放外國人入境,增加准予持有現行有效之「特別居民退休簽證」(SRRV)及「去(2020)年3月20日前獲核發且入境前仍有效之簽證」者入境,惟觀光客仍不准入境。旅客須於入境前訂妥至少6晚經認證之防疫旅館及於入境第6天接受RT-PCR檢測(註:屆時潛伏期已過,檢測結果較為精確)。 二、菲國交通部及衛生部於2月5日公布有關私人汽車內使用口罩之準則,倘車內尚有其他乘客,即使為同住之家人,每人均須戴口罩。倘車內僅有駕駛本人1人,則無須戴口罩。
A:一、菲參眾兩院頃於本(2)月3日表決通過CREATE法案協商版本,將送呈總統杜特地(Duterte)簽准生效。新法實施後,目前居東南亞最高之企業所得稅(CIT)稅率30%將立即降至20%~25%,並精簡稅務獎勵措施,預計10年內將可吸引投資金額達2,500億美元,其中FDI約占900億美元,並創造180萬個就業機會,為菲國疫後之經濟復甦注入活力。 二、扼陳CREATE法案之重點如下: (一)稅率調整:追溯至去年7月1日起,可課稅所得低於500萬披索(約10萬4,000美元,1美元約合48披索)及總資產低於1億披索之中小企業CIT稅率由30%立即降至20%,其餘企業則降至25%。 (二)稅務獎勵: 1.提供出口商及重要國內企業最多長達17年之獎勵措施,包括4年至7年之所得稅免稅期(ITH),以及10年之特殊公司所得稅(SCIT,即以營業毛利稅5%取代其他中央稅或地方稅)或擴大稅額扣抵(enhanced deductions)兩者擇一。 2.其他國內一般企業則可獲得最多長達12年之獎勵措施,包括享有4年至7年之ITH,以及5年之SCIT(限資本額5億披索以上者)或擴大稅額扣抵。 (三)地區獎勵:為推動鄉村發展及創造就業,投資馬尼拉都會區(NCR)以外地區及受災地區之企業可分別額外享有3年及2年之ITH。 (四)醫療獎勵:迄2023年12月止,銷售及進口COVID-19藥品、疫苗、醫療設備及個人防護裝備(PPE)免課徵加值型營業稅(VAT)。自本年1月1日起,癌症、精神疾病、肺結核及腎臟疾病藥品免課徵VAT。自本年7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非營利性醫院及教育機構之優惠稅率由10%降至1%。 (五)其他獎勵:廉價或社會住宅之VAT課稅門檻由150萬披索提高至250萬披索,一般住宅則由250萬披索提高至420萬披索。銷售、進口及出版電子書亦免課徵VAT。
A: 據日本經濟新聞本(2)月5日報導稱,因受日前緬甸爆發軍事政變影響而一度停工的日本企業,目前已逐漸開始重啟業務,例如JFE鋼鐵認為能夠確保員工的安全,已自2月4日重啟工廠生產線;養樂多總公司也在緬甸當地工廠重新啟動乳酸菌飲料的生産線。 另外,鈴木汽車集團所屬之兩家汽車工廠亦恢復正常生産;味之素公司也重啟部分在緬甸調味料包裝的工廠。 JFE鋼鐵的緬甸工廠,係位於THILAWA經濟特區,而該經濟特區的工業園區內,目前計有100餘家日資企業進駐;負責工業園區營運的住友商事表示,「截至2月3日止,已有許多企業陸續恢復作業,在此之前暫停生產原因,只要係考量員工通勤的安全性,目前已無造成大礙」。
A:馬來西亞投資發展局(MIDA)與馬來西亞英特爾公司合作,頃針對中小企業舉辦的虛擬人工智能(AI4S)計畫發布會。該虛擬計畫為上(2020)年8月18日推出的臺灣艾訊股份有限公司(Axiomtek Co., Ltd)人工智能(AI)入門套件的延續,英特爾公司將AI入門套件授予馬國100家挑選公司。這些獲選中小企業將經歷全面的技術過程與培訓,並在自身環境中實施試點項目,從而啟動人工智能或工業4.0之旅。 前述AI入門套件係與艾訊股份有限公司共同開發的,旨在為馬國產業引入正確的工業4.0技術,以從中採用並受益。艾訊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是位於台灣的工業計算機及嵌入式領域的領先設計與製造公司。它的創新設計和出色的客戶滿意度已成功獲得了全球認可。艾訊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已成功與馬來西亞英特爾公司合作,為客戶開發及提供了先進的解決方案與技術。 MIDA執行長阿茲曼(Azman Mahmud)發表主題演講中指出,儘管馬國刻正穩步向知識與數位經濟發展,但工業4.0的採用被認為對於企業生存及創新主導價值的增長至關重要。對於企業界,尤其是中小企業,還有很多未開發的機會,盼更多中小企業加緊在其業務活動中採用AI技術。 AI4S計畫使馬來西亞英特爾公司成為產業領軍人物之一,這為採用工業4.0和支持中小企業在國內工業系統中創造價值鋪平了道路,並為馬國將來躋身工業4.0區域領先者做好了準備。在本次合作中,馬來西亞英特爾公司致力於提供技術、知識移轉及部分硬體資金。馬來西亞英特爾公司亦將與艾訊股份有限公司一起為每個參與該計畫的本地公司提供對試點項目實施的培訓、監督及指導。同時,馬來西亞生產力促進局(MPC)將協助協調整個計畫。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據日本共同社新聞本(2)月5日報導稱,總部位於義大利羅馬之聯合國專門機構--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FAD)與日本政府簽署有關在日本設立聯絡辦事處的協定;其目標在籌資協助開發中國家的小型農民,藉此增加農民的收入並改善糧食安全,以消除國際飢餓及貧困。 現任IFAD總裁Gilbert Houngbo與日本駐意大利大使大江博本(2)月3日締結上述協定。對此,Gilbert Houngbo總裁強調表示,「若欲在2030年前達成徹底消除飢餓及改善貧困狀態的目標,日本扮演的國際領導角色,將變得舉足輕重」。 據悉,上述雙方依照簽署的協定,刻正就在日本橫濱開設聯絡辦事處一案進行最後協商。大江博大使說明,對在日本橫濱開設辦事處一節表達歡迎之意,並指出「除農村地區的貧困外,在解決糧食恐慌及營養不良等議題,IFAD是日本的重要合作夥伴」。日本外務省表示,日本將是IFAD第4個設立聯絡辦事處的國家 聯合國IFAD成立於1977年,目前計有177個成員國會員,主要藉由向非洲、亞洲的開發中國家提供貸款及無償資金,促進和支援農業的永續發展。由於氣候暖化變遷及地緣爭端問題,自2015年起全球飢餓人口呈現上升的趨勢,2020年受全球新冠疫情爆發蔓延的影響,全球陷入營養不良狀態的人數勢必遽增。
A: 新加坡企業發展局(ESG)本(2021)年2月5日發表「2020年度報告」指出,ESG與金融機構去年共批准2萬1,000家企業取得180億星元貸款,協助企業渡過難關,這些貸款計畫包括「臨時過渡性貸款計畫」(Temporary Bridging Loan Programme),以及「中小企業營運資金貸款專案」(Enterprise Financing Scheme-SME Working Capital Loan),其中,87%為批發貿易、建築、製造、專業服務和零售業等微型和小型企業。 其他疫情相關援助還包括協助2萬3,500家企業提升技能、採納數位化和持續商業運作。許多企業藉由「生產力解決方案津貼」(Productivity Solutions Grant,PSG)推出的全新數位工具和解決方案,因應疫情帶來的衝擊。另有3,600個零售業者和1萬9,000個餐飲場所,分別透過電子商務和餐飲外送服務掌握數位技能,轉向數位銷售產品。 去年獲得企發局扶持的企業共1萬5,300個,年比增加54%,預計將為新加坡經濟帶來184億星元的附加價值。企發局預計未來幾年可創造2萬2,200個「專業人員、經理、執行員與技師」(PMET)的工作。 企發局局長方章文表示,許多企業意識到全球環境已改變,必須採取不一樣的營運方式,並提供更好的產品和解決方案,才能在新環境中競爭。去年共有1萬4,800家企業採納生產力和技能提升專案,年比為78%。另有600家企業推動創新專案,開發新產品和解決方案,受惠企業數目與前年相近。此外,受疫情造成全球旅遊限制影響,新加坡去年參與國際化項目企業共1,600家,年比為-38%。 新加坡貿工部長陳振聲表示,去年疫情暴發時,政府首要任務是幫助企業穩定運作,員工能保住工作。雖然政府迅速果斷地幫助當地企業和員工因應疫情,但資源有限,必須妥善運用資源。政府將會把資源撥去幫助更具潛力轉型和成長的企業,並非所有企業都能得到相同的援助。政府不能只是保住現有企業和工作機會,它更須為企業創造新契機,為員工帶來新工作機會。 陳振聲部長指出,政府首先會幫助企業提升能力,打造能與全球企業在「專項」(niche)領域一較高低的新加坡核心企業。只要企業有能力和不斷壯大的決心,政府就會尋找資源來支持他們。其次,政府會協助企業把握主要市場的新機遇,並通過各種措施加深與主要經濟夥伴的合作關係。此外,政府會促進企業的創新能力,以及加大力度幫助企業轉型。 企發局主席王文輝指出「先進製造」、「農業科技」和「教育科技」是三大新興的成長領域,可為企業帶來商機。至於區域市場,中國和東南亞正邁向經濟復甦,頗具商業潛能。此外,疫情讓永續發展的理念受到重視,這領域將給各產業來顛覆性的改變,為星國創造經濟機遇。企發局未來亦將繼續與各大商會、商團緊密合作,同時加強與大型當地和跨國企業協作。
A: 新加坡統計局(DOS)本(2021)年2月5日公布零售銷售指數數據,星國去年12月的零售銷售年比為-3.6%,連續23個月下跌,2020年全年年比為-15.3%,創下有紀錄以來最差表現,大部分經濟分析師認為本年的零售銷售可以取得雙位數回升。 馬來西亞銀行金英證券經濟分析師李主禮表示,「新加坡去年第二季所實施的阻斷措施」、「各國採取邊境管制」以及「更多人的在家時間增加」等因素減少非必需品的消費,造成新加坡零售銷售大跌,是自1985年有紀錄以來最低年度表現,其跌幅是2009年金融風暴與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的兩倍。 12月的年比跌幅大於市場預測的-2.2%,乃因遊客大幅度減少。經濟分析師李主禮指出,去年12月到訪星國的旅客只有2萬4,000人次,遠低於2019年12月的170萬人次。與前年同期相比,大部分零售業在去年12月的銷售皆下滑。化妝品、盥洗與醫療用品、百貨商場以及服飾和鞋子的銷售,持續因為前來新加坡的遊客減少而受到影響,減少22.8%至35.4%。 因居家辦公趨勢,超市、電腦與電信設備以及傢俱與家庭用品的銷售成長20.8%至25.3%;休閒用品銷售因為運動用品需求增加而成長10.3%。 經濟分析師李主禮認為,隨著新加坡於去年底進入解封第三階段,且本年1月開始接種疫苗,消費情緒將持續改善,本年零售銷售預計回升10%至12%。
A: 據日本共同社新聞本(2)月2日報導稱,日本大阪府及大阪市共同主辦之「2025年大阪・關西世博會」,目前內部正規劃採用虛擬實境(VR)等最尖端科技,預定最快將於本(2021)年秋季上網推出「虛擬大阪館」(暫定名稱),旨在為「2025年大阪・關西世博會」開幕活動造勢,並蒐集瀏覽者的觀後感想意見,將反映至未來實質展出內容。 日本大阪府在2021年度預算經費中,編列有網站與APP開發項目計1億日圓,將「2025年大阪・關西世博會」主辦單位預定展館暫稱為「大阪健康館」,展示主題聚焦「REBORN」,亦即代表新生及重生的真諦。大阪市長松井一郎表示,虛擬展館將致力跨足有關生命科學等領域,打造民眾可實際體驗型式的設施。 「2025年大阪・關西世博會」係由國際展覽局認可之綜合型世界博覽會,主場地預定在大阪市此花區的人工島夢洲舉行,會場面積計約155公頃;主題定為「生命閃耀未來社會的設計」,將就健康、醫療、人工智能(AI)等技術作展覽;展出期間:自2025年4月13日起至10月13日止,目標預定招攬吸引150個國家參展。
A: 據日本財務省本(2)月8日公布之2020年國際收支速報值,訪日遊客消費金額減去日本人在海外消費金額之旅行收支盈餘計5,621億日圓,較上年減少79.2%,主要係因為遏止新冠疫情持續擴大蔓延,政府實施嚴格入境邊境管制措施,嚴重衝擊訪日遊客人數銳減。 日本政府的觀光政策內容,將招攬增加訪日遊客作為經濟成長戰略的支柱之一,由於來自中國及韓國的遊客大量減少,再次顯示新冠疫情的嚴重衝擊。旅行收支加上貨物運輸之服務收支計虧損3兆5,362億日圓,係兩年來首次出現赤字。 日本2020年經常收支項目,其中貿易收支計3兆457億日圓的盈餘;出口總額計67兆3,277億日圓,較上年減少11.4%;進口總額計64兆2,820億日圓,同下滑15.0%。
A:依據媒體Welt.de報導指出,德國能源公司EnBW表示德國聯邦交通部刻正計劃之快速充電法案將有扭曲市場的風險。若該法案實施則擴建高效能充電點將獲得國家補貼,該法案之草案已於去年底分送給相關協會評論中。 能源公司EnBW致德國聯邦交通部的信函中表示到目前為止以市場驅動的方式擴展德國充電基礎設施已於業界達成了廣泛共識,該公司擔心新法案將對現有市場和未來競爭產生負面影響 能源公司EnBW計劃到2025年新建約3000個充電點,部分充電點將與零售和餐飲業合作,其中500個充電點將於今年建成。EnBW總部位於德國巴登符騰堡邦計劃投資約13億歐元以擴展充電設施。 針對可能實施之補助,能源公司EnBW公共政策和政府事務部主任Andreas Renner表示此措施將可能阻礙市場力量的運作導致充電點合作夥伴無法設定比補貼更高的價格而這對發展電動汽車產業將弊大於利。此外在新充電點所須配備之設施規範上,能源公司EnBW指出有關信用卡及通信傳輸相關技術條款將不必要地增加市場參與者營運之複雜度。 根據德國聯邦政府的統計顯示目前德國只有798個充電點功率在150千瓦以上,增建快速充電點將可加速電動車產業之發展。專家指出倘充電點業者能證明在興建快速充電站相關之設施中遭受到經濟不公平之待遇,新法案針對此情況應規範相關之賠償辦法。
A: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簡稱阿聯)阿布達比證券交易所(Abu Dhabi Securities Exchange, ADX)宣佈:(1)自2021年2月14日起削減在ADX所有交易費用,自0.225%降至0.175% (all transactions that occur on ADX will be reduced to 0.175% from 0.225%);(2)阿布達比股市交易商(ADX brokerage firm)當年度交易傭金(trading commission)總額超過阿聯2,000萬迪拉姆(折合545萬美元)者,豁免支付該年度交易傭金。 阿布達比證交所(ADX)董事長Mohamed Ali Al-Shorafa Al-Hammadi表示,降低交易成本有助吸引更多流動性資源(attracting new liquidity sources),提高公司在ADX掛牌上市以及投資誘因。 註: 1.2020年在阿布達比證交所掛牌上市的股票市場資本(market capitalization of stocks listed on ADX)首次達到7,500億迪拉姆,較2019年的5,330億迪拉姆增加39.7%。 2.2020年在阿布達比證交易(ADX)交易的外國投資者人數較2019年增加38%,交易股份金額(value of shares traded)達到626億迪拉姆,成長6.5%;機構交易金額(trading by institution)達1,111億迪拉姆,成長35.6%。 3.此係阿布達比證交所(ADX)繼2019年6月後,第2次削減費交易費用,盼藉此強化股市交易動能與流動性。
A:資料來源: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研究報告指出,相較其他歐洲國家,由於瑞典的良好產業根基、健全經濟結構以及快速因應COVID-19疫情的經濟緊急紓困措施,使瑞典在疫情期間經濟穩定發展,IMF就此深表肯定。 IMF報告同時指出,瑞典特殊的防疫政策明顯延遲經濟下滑,使疫情影響經濟的程度相對降低之外,瑞典中央銀行快速因應採行量化寬鬆措施並放寬對銀行的總體監管(macro prudential measures) 措施等,都是瑞典疫情期間經濟得以穩定發展的關鍵因素相對優勢。 但在就業市場方面,IMF認為瑞典未及針對因疫情待業者配套提出再教育等其他調控措施,因此造成瑞典失業率上升速度遠較其他GDP衰退更嚴重的國家為快。
A:根據部分媒體報導,甫於一月中由飛雅特克萊斯勒(FCA)及標緻雪鐵龍集團(PSA)合併成立的全球第四大汽車集團Stellantis,近期也傳出因為市場需求疲軟及缺少晶片而暫停義大利的部分產能,該集團將暫停義大利南部Melfi廠區的生產,約7,000位工人將因此而面臨無薪假。Stellantis位於Melfi的工廠主要生產Jeep的Compass、Renegade及Fiat的Fiat500X等車型,占集團在義大利小客車約半數的產量。 世界主要車商如通用、福斯、福特及豐田減少產量,歐洲因此出現發展半導體產業的聲音,盼減少對亞洲晶片的依賴,消息指出,Stellantis主要受到來自大陸的晶片短缺影響。
A:依據法媒費加洛報2月2日專題報導分析,去(2020)年12月中當賽諾菲(Sanofi)藥廠宣布其疫苗開發比預期落後4個月以上,最快須到今年第4季才能問世,對疫情緊張的法國而言簡直是晴天霹靂。賽諾菲實驗室表示,因老年人接種其疫苗的免疫反應不足,不得不在2月重新進行臨床試驗,爰法國今年可有10億劑疫苗的希望也跟著落空。當美國、德國與英國都已各自開發出新冠疫苗,疫苗之父巴斯德(Louis Pasteur)的國度-法國在此疫苗競賽中未能名列前茅,對於18個月來致力進行組織與研究改革的賽諾菲藥廠形象無非是沉重打擊。 開發一支新疫苗一般約需時8到10年,延遲幾個月未必引人側目,但面臨全球當前的失控疫情與同業各藥廠間的激烈競速之爭,就另當別論了。賽諾菲表示,該藥廠以往均自行開發的試劑(reagent),此次為節省開發時間而改向供應商購買現成試劑,卻與其本身疫苗無法相容,遭業者批評,在此疫情危急之際,試劑問題竟如此大意失策,令人無法接受。 賽諾菲初期布局並不差,為提高勝算,同時展開兩項疫苗研究計畫,第一項與美商Translate Bio生技公司建立策略聯盟,研發與輝瑞(Pfizer-BioNtech)和Moderna相同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技術為基礎, 且Translate Bio開發出一項深具潛力的核酸“封裝”方法,不須使用超低溫儲存疫苗,惟該公司尚未開始人體試驗,趕不及輝瑞和Moderna的成熟度,但對賽諾菲而言已是一次開發全新疫苗的測試機會。 其實賽諾菲早已另有定見,將賭注押在其熟悉的技術上:2020年2月宣布與美國衞生部轄下生物醫學高級研究和發展局(Biomedical Advance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uthority, BARDA)合作,並獲美國聯邦政府疫苗神速行動(Operation Warp Speed)資助。賽諾菲與提供疫苗添加劑的GSK合作研發新冠肺炎疫苗,該疫苗運用重組蛋白技術,最大優點為保存方便,一般冰箱冷藏即可,此項技術已用於流感疫苗,但開發時間較核酸疫苗為長,雖屬成熟技術,但似乎缺乏大刀闊斧的創新膽識。 Bryan, Garnier & Co投資銀行醫藥產業專家Jean-Jacques Le Fur則分析指出,疫情初期業界對核酸疫苗之免疫期效及安全性等尚有諸多疑慮,賽諾菲的選擇不外乎合理的產業戰略,因為相關技術與運送均可充分掌握。 但據業界高層指出,賽諾菲疫苗開發進度落後亦凸顯公司內部管理惡化問題,賽諾菲疫苗部門自認繼承巴斯德與其弟子梅里埃(Mérieux)家族,在集團中自成一幫,多年來此一嫡傳優越感逐漸轉為傲慢,決策謹小慎微,甚而保守封閉。雖然賽諾菲旗下的流感疫苗仍領先全球,但近年來創新高風險或無利可圖的領域,包括登革熱疫苗、艱難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及茲卡(Zika)病毒等疫苗開發,均告失敗。該公司總經理Paul Hudson到任以來,即致力重振研發。結束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研究,轉而全力投入創新療法和疫苗研發。此一轉型在當前新冠疫情下更顯必要,該公司高層坦承:“生技研發首重靈活,必須具有開放創新的思維,借重不同背景的研究人才,且須與以往注重內部訊息的學術界建立緊密合作關係。” Sanofil認為其疫苗於年底問世仍能有助抗疫,畢竟全球將需要大量的疫苗,且目前又陸續出現新病毒變種,因應疫情最新演變,或許可善加利用相關添加劑來提升特定族群(如老年人等)之免疫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