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衝擊,新加坡旅遊景點協會於本(109)年5月所做的調查結果顯示,由新加坡中小企業經營的當地旅遊景點,重啟後若每月營收只有過去一半,預計有45%的業者將在4個月後停止營業或清算。新加坡旅遊局局長陳建隆表示,該局與業界領袖組成的工作小組,會在旅遊業者做好全面開放的準備後,專注於推動內需。 不包括餐飲和零售等旅遊相關行業,新加坡的飯店、景點和旅行社等核心旅遊業務去年共聘用了6萬5,000名員工。旅遊景點協會主席張俊光博士表示因疫情影響,早從今年2月、3月開始,已有業者縮減營運規模、解雇職員、減薪或是強制職員請假等消息。 新加坡政府目前批准13個景點申請恢復營業,多數是大型景點,如濱海灣花園和環球影城等,景點可從7月1日起重新開業,但是訪客數目限制在場地可容納人數的25%。但由於現在市場需求不穩定,就算能自行決定何時重開,到了9月仍有25%的中小型業者不打算恢復營業。 知名景點聖淘沙名勝世界於7月15日宣布裁員,該景點過去幾個月已經檢討了所有開支,刪除不必要的開銷並調降管理層高達三成薪水。進行一次性人員縮減前考慮了長期的人力需求,包括希望維持一個以本地人為核心的工作團隊。據悉,被解雇的職員主要是酒店、餐飲和賭場的前線職員約2,000人,多數是馬來西亞和外籍員工。 旅遊景點、度假勝地及娛樂業雇員聯合會以及全國職總表示,事前已預先接獲聖淘沙名勝世界通知,公司履行了義務,職員也在過程中獲得援助。全國職總表示將協助被裁員工尋找適合的工作,秘書長黃志明籲請還有職位空缺的雇主聯繫「就業保障聯盟」(Job Security Council),協助員工儘快過渡到新工作。
A: 據日本經濟新聞本(7)月15日報導稱,日本政府正式提出對央行的數位貨幣(CBDC)展開討論案,將列入年度經濟財政運營和改革基本方針架構中,日本央行自本(2020)年1月起已開始與歐洲中央銀行(ECB)等5家海外央行等進行共同研究,本次決定將正式與歐美國家展開協商。 目前日本央行對數位貨幣仍無發行的計劃,惟將與歐美國家保持同樣步調,未來將在日本央行內部設立研究小組,將進行技術性調查的實證試驗,預定彙整提出完整報告。另,依照現行日本法規,紙幣的種類係由日本財務省發布政令規範,因此是否發行數位貨幣,將由日本政府自行決策。
A:資料來源:德國新聞(tagesschau.de) 文號:1094070028號 僅管旅遊限制措施有所寬鬆,但機場運營商仍處於新冠危機的後續影響中。近來乘客人數減幅雖有縮小,但與2019年相比,減幅仍然超過90%。 從今(2020)年3月到5月,由於全球旅行警告及邊界關閉等因應新冠疫情之限制措施,飛航運營面臨急遽衰退。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資料,今年第1季德國旅行社暨活動承辦業者的銷售額大幅衰退近23%。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預估,航空業者儘管可獲數十億元救援計畫的部分金援,但2020年航空業的淨虧損將高達近750億歐元。另外,機場也面臨困境,根據IATA資料,在航班起飛3天前的機票預訂率為41%。 隨著交通再度恢復,許多邊界開放,部分的渡假旅遊不再受限,目的地愈來愈多。根據德國航空業聯合會資料,今年7月旅客可前往全球69國共239個目的地旅遊。 法蘭克福機場今年4月及5月旅客人次分別下降近97%及96%,這個德國最大機場今年6月旅客人次與前一年同期相比也大減91%,降至59萬9,314人次。根據明鏡週刊“Spiegel“委託民意調查機構Civey所做的問卷結果,僅13.4%德國人在未來3個月因出差或私人原因計劃搭機。超過60%的受訪者害怕在搭機時感染新冠病毒。 儘管如此,航空業現出現緩慢復甦現象。在今年6月29日至7月5日那一週,法蘭克福機場搭機旅客人次約為25萬1,000人,較一週前增加了7萬8,000人。另飛行移動,即起飛及降落的次數最近也在增加中。航空公司還希望再投入更多飛機。在新的航班時間表中,德航Lufthansa計劃在今年10月底前提高到380架飛機。這是機隊總數的50%,比6月增加200架飛機。 從3月中旬新冠危機蔓延以來,今年上半年法蘭克福機場處理的旅客數量下降了近64%,降至1,220萬人。鑒此,法蘭克福機場公司總裁Stefan Schulte在7月初表示,航空業要求將短時工作的情況由目前實施至明年3月的限期延長至2022年夏天。目前2萬2,000名員工中約有1萬8,000人從事短時工,有時也只是一部份。特別是目前在德國最大機場處理客機所需的工作人員,較新冠病毒大流行之前要少得多。但在貨運等某些領域,工作則比以前更多。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0.07.16 Polish News Bulletin 顧問公司Grant Thornton自2015年2月起持續發布波蘭法律環境穩定調查。根據其最新報告,2020年上半年,波蘭通過816項法案,法條文字內容共6607頁;較2019年同期減少44%。立法數量增長放緩可能原因是總統競選活動影響政府和議會的立法活動以及COVID-19大流行。儘管政府通過與COVID-19相關的188項法規,及進行4個版本的紓困法案(anit-cirsis shield)立法工作,以協助封鎖期間受到衝擊的企業和公民,但政府和議會較少推動其他立法。波蘭通過的法案大多數與COVID-19相關(53%),以協助受困企業。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0.07.16 Polish News Bulletin 波蘭中央統計局(GUS)宣布,1-5月商品對外貿易順差為20億歐元。以歐元計算的出口總值906億歐元(年減8.4%),進口總值886億歐元(年減10.5%)。以美元計算的出口額995億美元(年減11.4%),進口973億美元(年減13.4%)。發展部在評論GUS公佈數據時表示,在接下來的幾個月,由於外國市場需求減少,波蘭企業在國際市場的活動將減少,因而對出口產生負面影響。分析人士還指出,投資減少和國內需求下降對進口造成負面影響。但因波蘭和國外逐步取消限制,並提升工業產出,5月份出口的年減幅度小於4月份。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0.07.16 Polish News Bulletin 根據波蘭企業聯合會(FPP)和立法分析與經濟政策中心(CALPE)的數據,COVID-19大流行在波蘭造成的損失約為1800億波幣。但損失上升速度已經大大放緩,從封鎖期間高峰每天近22億波幣降到目前每天4.2億波幣。據分析人士稱,波蘭經濟目前已恢復至大流行前的80%。根據先前的估計,服務業受到的影響最大,大約損失700億波幣。此外,工業部門的損失比零售部門多,前者接近500億波幣,而後者損失約為400億波幣。根據波蘭經濟研究所(PIE)的數據,現在線上銷售的增長速度較封鎖期間下降。對線上教育和娛樂的興趣也下降。此外,經濟穩定並不意味著波蘭經濟已恢復增長。
A:資料來源: ACTMEDIA 日期: 2020年7月14日 2019年羅馬尼亞進口蔬菜達5億1,600萬歐元,主要為冷凍蔬菜、馬鈴薯、胡蘿蔔、乾豆及番茄 2019年羅馬尼亞進口蔬菜達74萬公噸,而2018年進口蔬菜達67萬8,318公噸(4億2,430萬歐元)。 羅馬尼亞主要蔬菜進口來源國為荷蘭及波蘭,其次為土耳其、德國、法國、希臘、匈牙利、西班牙、義大利及埃及。 另一方面,2019年羅馬尼亞蔬菜出口達12萬1,000公噸(9,560萬歐元)。
A:緬甸時報報導,依據惠譽解決方案(Fitch Solutions)研究報告顯示,緬甸可望繼續在成衣業中展現出高成長潛力。惠譽解決方案國家風險和行業研究於本年7月14日預測指出,主要由越南,孟加拉國,柬埔寨和緬甸組成的亞洲仍將是該地區紡織製造業的主要參與者。這些國家人口眾多,多數為年輕人口,勞動力成本低廉,隨著全球供應鏈從中國轉移而來,將進一步受益前景樂觀。 根據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NYU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2018年的研究,緬甸與柬埔寨,越南和寮國等區域性成衣企業相比,該國亦在成衣業中享有最低的勞動力成本,緬甸的成衣業月薪可能與世界上最低的孟加拉相近或更低廉。 惠譽解決方案國家風險分析師Jason Yek表示,除了低成本勞動力外,緬甸接近中國,該國適用歐盟普遍性貿易優惠措施(GSP)授予的特殊市場優惠以及低廉的物流與運輸成本,均有助於其成衣業在未來具強勁成長的潛力。另方面,倘緬甸若開邦持續存在侵犯人權行為,歐盟有可能停止緬甸適用普遍性貿易優惠措施。鑑於目前緬甸60%的成衣出口到歐盟,一旦發生,這將對成衣業造成重大衝擊,雖然歐盟迄今尚未做出最終決定。緬甸的另一項潛在阻力則是緬幣的升值,可能導致國外對本地成衣產品需求減少之負面影響。 相對於高單價成衣外,低價成衣正在帶動緬甸的出口增長,同時也將受到外部買主對價格的高度敏感性,在過去的10年中,越南和孟加拉國在全球成衣出口市場中佔據了大部分市佔率,已成為僅次於中國的第2和第3大成衣出口國。隨著中國在價值鏈中的崛起並推動中、低端製造業的發展,越南和孟加拉已逐漸成為主要受益者。但這趨勢將因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以及隨著中國與西方之間關係的惡化,中國運營帶來的地緣政治風險加劇而惡化。 緬甸在過去的10年中,才剛剛成為該成衣業的主要區域參與者,但它發展迅速。根據惠譽解決方案估計,緬甸的成衣出口在2010年至2019年之間的複合年增長率約為37%。儘管如此,緬甸在全球服裝出口中之市佔率仍然很低,儘管從2010年的0.1%上升到了2019年的1%,僅次於柬埔寨的1.4%和孟加拉的6.1%。 展望未來,緬甸、孟加拉、越南和柬埔寨將從成衣製造業的移入中受益最大。此4個國家將自與中國和印度接近原材料來源,大量的低成本勞動力供應,與中國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的貿易聯繫十分緊密等因素得利,而對於某些國家而言,最重要的是得利中國的經濟支持。
A:緬甸時報報導,緬甸政府表示,由於政府支出增加與收入減少,預期財政赤字將大幅攀升。預估至2021年9月尚需向國際組織申請約30億美元的額外借款。緬甸政府在6月致IMF董事總經理Kristalina Georgieva的信中表示:由於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衝擊,緬甸在未來的18個月內正面臨著緊急的國際收支和財政融資需求,並請求IMF提供3.5億美元的緊急融資貸款。該封信是由緬甸財政部長Soe Win和央行行長Kyaw Kyaw Maung共同簽署,國際貨幣基金已於本年6月底批准緬甸貸款,旨在作為因應外部衝擊,而面臨暫時國際收支危機的政府,提供低利率條件的緊急貸款。 財政部長Soe Win與央行行長Kyaw Kyaw Maung預估,截至2021年9月30日為止,緬甸政府的國際收支差額介於20至30億美元之間,前述資金缺口,歸因於新冠肺炎COVID-19經濟衝擊影響,尤其是在成衣和天然氣出口方面的急劇衰退,醫療用品進口增加,僑匯匯款匯入減少10%,旅遊業遭受重創,外國直接投資資金流入放緩等。在此同時,政府將需要緊急增加支出,以支持紓困政策措施,包括針對最弱勢群體的社會支出補助措施。政府估計,未來兩年財政赤字將佔GDP的比重將增加約2%,在2019-20財年和2020-21財年將面臨20億美元至30億美元的資金缺口。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指出,疲軟的經濟活動、減稅措施和天然氣價格下跌將使政府收入減少近GDP的1.5%。預計2019-20財年和2020-21財年的財政赤字將成長近2%達到5.8%,預估2019-20財年的財政融資缺口將達17億美元,2020-21財年的財政缺口將達8億美元。國際貨幣基金續表示,儘管緬甸政府赤字和國際借款將增加,但由於起始水平相對較低,面對進一步的衝擊,緬甸的外債狀況仍尚健全在可控制範圍內。 緬甸溫敏總統Win Myint領導的財政委員會本年6月表示,預算赤字預計在2020-21財年將達到6.8兆緬幣,約佔GDP的5.4%。政府認為,外部融資對於滿足這些融資需求至關重要,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緊急援助,將為部分暫時增加的預算和經常帳赤字提供融資。緬甸將促進其他多邊和雙邊國際債權國支持,並降低貨幣寬鬆可能帶來的通貨膨脹和外部壓力的風險。Soe Win和 Kyaw Kyaw Maung均稱,緬甸不能指望國內銀行為預算赤字提供比上年更多的融資資金。政府仍盼望防範過度貨幣寬鬆化的風險,並保持過去幾年取得的進展。因此政策目標是在2019-20財年將中央銀行的融資限制在約1.3兆緬幣內,並在疫情後逐步減少貨幣寬鬆融資。目前首要任務是緊急增加財政支出,以增加衛生和社會支出,並幫助減輕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經濟衝擊,特別是對所有受影響地區的弱勢群體的衝擊。 政府已於本年4月下旬宣布了COVID-19經濟紓困計劃(CERP),其中包含一系列旨在減輕經濟衝擊影響的措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本月發表的緬甸報告中表示,CERP經濟紓困計劃之措施預計將在2019-20財年剩餘時間內之支出計畫將可增加約1%GDP,2020-21年財年可增加1%-2% GDP。倘未來新冠肺炎疫情惡化,則將增加支出力道以茲因應。
A:2020年4月12日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及包括俄羅斯在內部分非OPEC產油國(簡稱OPEC+)達成減產共識,分3階段減產: 第1階段:2020年5-6月共同減產970萬桶/日(約佔全球10%日產量)。 第2階段:2020年7-12月共同減產770萬桶/日。 第3階段:2021年1月-2022年4月共同減產580萬桶/日。 參與減產者為OPEC會員國(委內瑞拉、伊朗以及利比亞因遭制裁或動盪豁免減產)以及其他10個OPEC+國家,包括俄羅斯、亞塞拜然、哈薩克、巴林、阿曼、汶萊、馬來西亞、墨西哥、蘇丹以及南蘇丹等共20國。 2020年7月15日OPEC+舉行部長級監督會議(ministerial committee),沙烏地能源部(Ministry of Energy)部長Abdul Aziz bin Salman王子表示,夏天海灣產油國氣候炎熱帶動能源需求,隨國際市場逐漸自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復甦,預期沙烏地夏季月份原油消費量將較平時增加50萬桶/日;該會議並宣佈,自8月份起OPEC+開始第2階段減產,8-12月減產數量為770萬桶/日。 沙烏地媒體Arab News表示,6月份OPEC+減產執行率達85%,包括沙烏地、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以及科威特等國,超額減產;未確實減產之OPEC+成員國(譬如伊拉克及奈及利亞),則承諾在最近幾個月落實減產並彌補之前未達成的減產差額。
A:沙烏地財政部(Ministry of Finance)表示,將在該部Etimad E政府平台(Etimad e-government platform)新增12項線上服務,盼簡化政府標案及政府採購。 財政部主管科技及開發次長Ahmed Al-Suwaiyan表示,該平臺有助加強政府透明度以及與私部門(private sector)間的夥伴關係。 與政府單位有財務往來的契約商或供應商(contractors and suppliers)可利用該平臺提出撥款申請、私部門公司可透過平臺繳交標案或採購案的銀行保證(bank guarantee),甚至沙國公務員可利用平臺訂購沙烏地航空(Saudi airlines)機票。 沙烏地媒體Arab News指出,海灣國家近來積極開發政府e化服務,以提高公部門服務效率、降低官僚程序及削減成本。
A:2020年7月15日沙烏地BMG金融集團舉辦「BMG經濟論壇(BMG Economic Forum)」視訊會議,沙烏地旅遊局顧問(Saudi Tourism Authority adviser)Mahmoud Abdulhadi表示,全球旅遊業受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衝擊,惟沙烏地仍積極發展旅遊業,盼到2030年吸引1億人次旅客造訪,並將旅遊業對GDP貢獻比例提高至10%。 Abdulhadi顧問指出,2019年9月底沙烏地開放旅遊簽證至COVID-19疫情爆發這段期間,共核發約50萬張旅遊簽證(tourism visa),顯示沙烏地旅遊業潛力。短期仍難切確預測疫情對旅遊業的影響程度,惟沙烏地旅遊局仍堅持持續發展旅遊的目標與決心。 沙烏地媒體Arab News指出,沙國規劃投資數十億美元,在全國7個地區共38個景點,加強旅遊相關基礎建設(tourism infrastructure)。
A:以色列電力市場監管局(Electricity Market Regulatory Authority)近日公布最新的太陽能及儲能標案(solar-plus-storage)得標結果,共有3家開發商提交的11個項目獲得168MW發電容量,其中以色列開發商Doral Energy獲得100MW(百萬瓦)的分配儲量,Enlight Renewable Energy及Ellomay Capital則分別獲得48MW及20MW,得標項目將以0.199以幣/kWh(約1.17臺幣)的價格出售電力,並必須在2022年開始向以色列電網供電。 以色列綠色能源協會(Israel Green Energy Association)理事長Eitan Parnass表示,儲能標案的結果證明,以色列當地的太陽光電產業已經成熟,價格可與天然氣競爭,以色列一直以來是太陽能應用的領頭羊,自20世紀80年代就強制使用太陽能熱水器。以色列電力市場監管局今年將進行另一場類似的招標活動。 本年6月以國能源部長Yuval Steinitz表示,該國將把2030年的可再生能源占全國發電量自17%提高至30%,其中以太陽能為主,為實現此一目標,以色列電力產業需要15773 MW的太陽能系統,而目前僅有2248MW的太陽能累計產量,另外,太陽能儲存容量也必須成長10倍自現今的300MW增加到2030年的3000MW。政府估計相關計畫成本需要800億以幣,其中一半用於發電裝置,另一半用於儲存裝置、電網開發及相關投資。以色列目前再生能源發電量約占全國總發電量的5%。
A:以色列政府於本(109)年6月中旬宣布,該國Net Family Plan民生消費品減稅措施立即永久生效,涵蓋產品包括家用電器產品、玩具遊戲機、服飾鞋帽類、家具照明、香水、電子娛樂設備(電視、螢幕、喇叭等)、嬰兒用品(奶瓶奶嘴)、及手機等,該等產品之進口關稅已自2018年1月起降為零,這項臨時減稅措施原訂於2019年底到期,因2019年4月以國國會解散並陸續舉行3次選舉,該臨時法案遂自動展延至今,如今新政府於今年上半年順利成立後,其內閣決定將此臨時減稅措施改為永久有效。 前述減稅計畫旨在降低以色列家庭生活成本,在此規定之前,以色列對家用電器課徵15-30%的進口關稅、玩具遊戲機運動用品12%、服飾鞋帽類6-12%、照明設備6-8%、化妝品12%、嬰兒奶嘴奶瓶6-12%、及手機15%等,政府估計上述稅收每年約達8億以幣(2.3億美元)。
A:根據巴拉圭中央銀行資料,2020年上半年巴西進口巴拉圭黃豆37萬9,100噸,比2019年同期8萬6,000噸增加341%。同一時期,巴拉圭出口黃豆396萬噸,比2019年同期增加8.5%。 巴拉圭央行外貿部主管Daniel Hidalgo表示,幾乎所有巴西黃豆都出口到中國,結果,巴西增加從巴拉圭採購黃豆以供國內消費。下半年巴西將繼續購買巴拉圭黃豆。
A:依據奧媒新聞報本(109)年7月16日報導,中國近期大量購買及儲備原物料,在6月份購入:1、1.017億公噸鐵礦,幾乎達到2017年之歷史高點;2、每日1,300桶原油;3、65.6噸銅,其中原油及銅購買量均創新高。 中國購買銅行為尤其引人注目,銅被廣泛運用於工業生產,本週銅價來到每噸6,630美元,達到2年來高點。事實上,3月底銅價跌破每噸4,400美元,為4年來新低,促使中國「出手」。奧媒評析,中國大量購銅並非因為原物料短缺或象徵經濟復甦,而是投機行為。目前銅價走升,分析師擔憂原供應全球40%銅之拉丁美洲,恐因新冠肺炎疫情使供給減少。全球最大之銅生產者「Codelco」為智利國營銅礦公司,然而智利擁有高新冠肺炎感染率,尤其銅礦工人確診率高於平均,分析師認為恐影響銅生產。此外,2019年在智利Antofagasta之全球最大礦場「Zaldivar」約占智利2%銅產量,惟該礦場工人正因薪資糾紛進行罷工。 德國商業銀行(Commerzbank)分析師Daniel Briesemann認為,中國購買量高於所需,目的是為增加庫存。另購買與進口間通常有2至3個月時間差,過去數週投機投資行為使銅價格上漲。 另中國於2020年上半年批准大量基礎建設計畫,包括:13項機場建設計劃及19項鐵路暨城市軌道建設案等,預計於未來數月開工,並於未來5年完成,需使用大量鋼鐵,惟前述鐵礦購買量多於所需。在原油部分也有類似情形,目前中國港口之原油儲存槽接近全滿,導致油船無法卸載,未來倘無法找到足夠外國買家,恐使2020年下半年原油加工減緩。過去數月中國以低價大量訂購,升高之價格及近滿載之存量說明其搶購行為。
A:聯合國本年7月公布之「2020數位政府調查報告」,顯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許多國家在採取防疫限制措施同時,亦發展數位政府策略及創新措施、工具,包括: COVID-19專頁、醫療產品供應線上服務、線上看診預約、自我診斷及追蹤應用程式、居家辦公/學習程式等。 儘管多國增加在數位政府之投資,各國間仍存在數位落差。奧地利數位政府指數(EDGI)在193個國家中排名第15,該指數係由:通訊基礎建設指數(TII)、線上服務指數(OSI)及人力資本指數(HCI)組成,衡量各國政府運用資通訊科技提供服務之準備度及能力,克羅埃西亞及斯洛維尼亞分別排名第51及第23。 該份報告亦評比數位參與度(E-Participation),即評量政府入口網及網站提供民眾資訊、諮詢及參與決策之功能,奧地利名列第6,克羅埃西亞及斯洛維尼亞分別排名第23及29。
A:南非 The Star 2020年7月10日 南非國家統計局日前公佈本(2020)年4月製造業產出較去年同期衰退49.4%,前(3)月較去年同期衰退-5.5%,較3月產出衰退44.3%,主要原因為該月南非實施第4級全國封鎖管制,除基本重要產業外,均暫停營業。 該局表示該月製造業衰退情形為2008年以來首見,遠較2008年-2009年全球經濟危機還糟糕。各次級產業均呈現衰退,因4月份禁止銷售汽車導致汽車業衰退98%最嚴重,基礎鋼鐵業則衰退65.4%。 分析家表示基礎鋼鐵業及化學產業約佔總體製造業產出41.76%,然前者衰退65.4%、後者衰退41.5%,兩者共導至總體製造業產出衰退22.7%。政府應穩定供電及進行結構性改革,然全球景氣復甦尚難確定、可能贏來第二波新冠病毒疫情及各國可能持續採取管制措施等因素恐將為南非製造業帶來更多壓力。
A:南非 The Star 2020年7月15日報導 南非國家統計局(Statistics SA)日前公布本(2020)年5月礦業產出較去年同期衰退29.8%,高於4月之-50.3%,顯示5月礦業產出較前(4)月成長44%。本年5月礦產銷售較去年同期衰退13.4%,3月至5月間礦業產出較1月至3月衰退31.3%。 包括白金類金屬、鐵礦、黃金及非金屬類礦產出均較前月為高。5月鐵礦產出較去年同期衰退66.3%,導致礦業整體產出衰退7.4%,白金類金屬產出衰退27.3%,導致整體產業產出衰退6.6%,錳礦產出衰退45.5%,導致整體產業產出衰退3%,至於非金屬類況產出衰退46.7%,導致整體產業產出衰退2.8%,煤礦產出則衰退9.6%,導致整體產業產出衰退2.6%。黃金則因新冠病毒疫情引發投資人避險心理影響推升價格,5月黃金產出較去年同期成長58.6%,使整體礦產產出增加5.7%。 分析家表示由於實施全國封鎖管制及國際大宗物資需求減少,5月份礦業產出仍然偏低,自3月起南非礦業產出已連續三個月下滑,6月因實施第三級封鎖管制,礦業陸續復工,產出預期將高於5月,然新冠病毒疫情可能復發、礦場設備利用率偏低、停電及需求不足等因素仍可能影響礦業產出。
A:南非 The Star 2020年7月9日報導 馬拉威總統辦公室新冠病毒疫情指揮中心表示,受國際航運遲緩影響,兩週前向外國採購之新冠病毒篩檢試劑恐難以準時送交馬拉威。 馬拉威目前共有1,942人確診、25人死亡、369人恢復健康,其中 711確診病例為境外移入,1,158人則為本土病例。本(2020)年4月17日馬拉威總統宣布實施全國封鎖時,馬拉威確診人數僅17人,然該封鎖禁令遭馬拉威首都里隆威高等法院判決違法,6月23日馬拉威舉行總統大選前,各黨派仍然聚集群眾進行選舉活動,群眾均未切實遵守包括保持社交距離及消毒洗手等抗疫措施,隨疫情逐漸擴大,政府宣布取消獨立日慶祝活動,各級學校並停止上課。 當地媒體The Nation報導儘管馬拉威衛生部要求確診病患及渠曾接觸之人應進行居家隔離,然多數人仍違反規定進出公共場所。該部發言人Joshua Malango則表示,原則上由社區力量敦促被感染人進行居家隔離,否則政府將進行強制隔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