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據宏國衛生部統計,迄至6月18日止,宏國COVID-19確診個案累計達10,739例,6月18日單日增加441例;其中累計死亡案例共343例。 近一週來,宏京COVID-19確診個案大幅增加1.4倍,目前共計3,199個確診案例。 由於宏京、汕埠市工商大城等地之確診病例持續增加,疫情未能有效控制,宏國政府已宣佈暫緩進入第2階段之解封復工,亦即禁止增加到班員工數,仍維持20%員工到班。且宏京首都已開放營業之傳統市場,即起再度關閉,停止營業,以避免疫情擴散。 資料來源:宏國媒體報導
A:美國食品製造商近來增加採購囤積燕麥和糖等原物料,盼未雨綢繆,未來當供應鏈出現短缺時,也能穩定生產及銷售。例如以生產燕麥餅乾為主的美商bobo’s食品公司,最近多儲存50%原物料,促使該公司多出90天可因應任何供應鏈的突發狀況。不過,上述策略其實違反了食品公司過去皆儘量減少原物料庫存以減少倉儲費用的一貫作風。 另因增加採購原物料等因素促使現金短缺,美食品製造商例如一家以冷凍微波食品為主的Saffron Road食品公司亦改變以往偏愛開發新品的態度,減少投入資金開發新品。另因第一波疫情爆發期間,冷凍微波食品的銷量驚人,爰該公司已計畫於9月份將冷凍微波食品的庫存量提高兩倍,以因應未來可能爆發的第二波疫情。 學者表示,此次疫情已促使生產供應鏈之模式及策略出現變化,另亦明顯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例如減少外食及增加外送服務等,未來在疫苗上市之前,預期疫情仍將對食品產業帶來衝擊及改變。 新聞來源
A:宏都拉斯新聞報(La Prensa)報導指出,宏國首都6處傳統市場6月19日出現上千名人群聚情形,宏國政府獲知立即指派警察前往管制入口及要求民眾及攤販遵守防疫規定。 衛生部長表示,市場中多數民眾並未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宏國國家風險委員會(Sinager)並宣布6月19日下午6時起關閉首都Las Américas, Colón, San Isidro, Zonal Belén, Mama Chepa y San Miguel 6處傳統市場,直到民眾及攤販遵守相關規定。 另據統計,宏國COVID-19確診個案累計達10,739例。疫情未見有效控制,似恐影響宏國經濟活動重啟進展。 資料來源:宏都拉斯新聞報 (La Prensa)6月19日/宏國國家風險管理委員會(Sinager)/駐宏都拉斯大使館經參處彙撰
A:宏都拉斯旅館業及餐飲業因2020年3月中旬禁止國際航班抵宏、國內觀光停擺,導致衰退11.5%。運輸及倉儲業則因市區及長途巴士停業,加以貨品運輸需求降低,致衰減5.5%;商業活動則受居家隔離禁令影響,衰退3.6%。 資通訊產業因受惠網路服務、手機、寬頻上網及數據中心需求增長,2020年首季成長4.7%。金融業亦成長5.1%,持續維持成長動能。惟保險及退休基金產業則衰退5.4%。 資料來源:宏國中央銀行2020年3月份經濟活動指數月報/駐宏都拉斯大使館經濟參事處彙撰
A:宏都拉斯COVID-19疫情持續擴大,受疫情影響,宏國製造業首季經濟活動減少6.4%,上年同期為成長0.5%,各類別製造活動均呈現減少趨勢。 紡織加工業自3月中旬即停工,大幅衰退12.4%、金屬加工業衰退24.1%、機器設備製造業減少8.7%、塑膠及化學製品減少6.5%、食品飲料及雪茄業微減0.4%。 另建築業下滑8.8%,上年同期則成長5.2%,此亦因居家隔離禁令及禁止住宅建案及道路整建案開工所致。疫情未見有效控制,恐將影響第2季經濟活動表現。 資料來源:宏國中央銀行2020年3月份經濟活動指數月報/駐宏都拉斯大使館經濟參事處彙撰
A:宏都拉斯農業2020年首季成長0.2%,上年同期則成長2.1%,成長動能已趨緩。 宏國咖啡、甜瓜及香蕉等主要農產品因境外需求減緩致種植面積減少;甘蔗種植亦因播種期間缺水亦見下滑,傳統農業衰退0.9%。另養殖白蝦及吳郭魚產業受惠國外需求,成長15.5%,畜牧、禽類養殖業則分別成長1.2%及2.1%。 資料來源:宏國中央銀行2020年3月份經濟活動指數月報/駐宏都拉斯大使館經濟參事處彙撰
A:宏國中央銀行頃發布「2020年3月份經濟活動指數月報」指出,2020年3月經濟活動指數減少2.0%,上年同期成長率則為3%;本年首季經濟活動指數衰退1.3%,上年同期則為成長2.9%,兩項指標均轉為衰退。至3月份國內製造業活動則衰退10.9%,最終消費亦見減少。 報告亦分析,宏國政府因3月爆發Covid-19疫情後即採取全面性居家隔離措施,商業中心及私人企業均被迫停業,導致中間產品、出口貨品數量減少及最終消費品需求不振,已對宏國經濟造成嚴重影響。另製造業、倉儲及運輸業、建築業、旅館及餐廳業等均受衝擊;資通訊產業、金融及畜牧、禽類養殖及漁業則呈現成長。 資料來源:宏國中央銀行2020年3月份經濟活動指數月報/駐宏都拉斯大使館經濟參事處彙撰
A:據此間媒體The Economic Times本(19)日報導,印度政府為保護本國產業,降低對進口產品依賴,擬針對約300多項進口產品制定關稅或非關稅之貿易障礙。該新貿易措施自本年4月份即展開研議,刻正徵詢各部會意見中,可望未來幾個月陸續公布。惟對新的進口貿易政策,印度商工部及財政部皆不願表示意見。 上述報導指出,研議中將提高160至200項產品之進口關稅,約100項進口產品則將限制需進口許可或要求符合產品相關標準檢驗規範。該新貿易政策涉及之進口產品金額約80至100億美元,旨於降低非民生及生產必需及低品質產品之進口、保護產內產業及降低對外貿易赤字,尤其對中國大陸龐大貿易赤字(註:2019年4月至2020年2月印中雙邊貿易赤字達468億美元)。據企業界透漏,可能提高進口關稅產品包括工程用產品、電子、醫療器材等,在制定標準規範可能包括空調設備等產品。 莫迪政府積極推動「在印度製造」政策及「自給自足計畫」,於本年3月政府預算書之2020年財政法已提高多項電子、玩具、傢具等進口關稅,引起IKEA等跨國企業關切其貿易保護措施,增加其營運成本,尤其自2014年以來,已提高3,600多項產品之進口關稅。
A:印度消費、食品暨公共資源部部長Ram Vilas Paswan本月17日表示,印度政府即將公告禁止自中國大陸等進口之低價及不符標準產品進口。印度標準局(BIS)已草擬2萬5千多項產品之新標準及規格,刻正徵詢跨部會之意見,盼以產品標準規範,以進行符合評估或實驗室測試確保進口產品符合印度的國家品質標準,有效防止低價及低品質產品輸入印度市場及損及消費者安全及權益。R部長亦提及印度產品如香米(Basmati)出口仍接受進口國之嚴格檢驗(疫),更曾遭歐盟等退貨或自市場下架,惟目前國外產品輸入印度卻未經嚴格的品質檢驗。 P部長續表示,印度國內企業需符合標準規範,以提升產品品質及國際市場競爭力,上述防止中國大陸低質產品進口進入印度市場,該部將與財政部、商工部等共同合作落實;上述新措施方向,完全符合莫迪總理的「自給自足計畫」及「在印度製造」政策。 此外,P部長亦稱中國大陸的侵略及敵對行為,印度消費者應加以杯葛其進口產品,更重申前國防部長George Fernandes所稱中國大陸為印度的頭號敵人;此外,全印度貿易商協會(CAIT)刻正發動印度消費者抵制中國大陸產品,以及於雙方爆發邊境衝突後,有民眾走上街頭,呼籲拒絕陸資、拒絕陸貨等活動。
A:針對印度政府本年6月15日公告實施限制輪胎進口規定,印度汽車輪胎製造商協會(ATMA)主席K M Mammen本月17日表示,新進口管制措施有助於提升印度國內輪胎產能,擴大出口及創造就業機會。若持續開放進口輪胎自由進口,損及印度國內產業之利益,尤其來自中國大陸的卡車、巴士及商用車之輪胎,在印度市占率逾40%,牽引車輪胎市占率更高達75%,實有降低進口依賴之必要性。 M主席亦表示,印度輪胎業在疫情爆發前受汽車銷售量下滑影響,現又遭新冠肺炎疫情之衝擊,該新管制措施有助於輪胎產業者於後疫情時期快速恢復營運及成長,渠認為現國內輪胎供應量足以滿足市場之需求。此外,印度輪胎業者生產品質可生產各式輪胎包括高規格的戰鬥機輪胎,反而,部分進口劣質低價輪胎,以低價競爭影響國內業者產能及市場。 此外,根據印度統計局(DGCI&S)發布資料顯示,2018-19年度印度進口輪胎總值為4.29億美元,縱使2019-20年度前11個月印度經濟走緩,需求面不足之情況下,輪胎進口金額仍達3.85億美元;根據ATMA統計資料顯示,2019-20年度印度國內經濟衰退,輪胎替換需求下降,加上OEM訂單減少,輪胎產值為1.77億美元,較上年度下跌8%,尤其卡車及巴士輪胎為銷售主力,約占營業額50%以上,更兩位數下跌14%。M主席則表示,展望本(2020-21)年度印度經濟將持續不振,輪胎產業亦將受影響,對進口輪胎採取限制措施,給予國內業者緩衝空間,等待疫情後之需求回升。此外,以每進口1個輪胎即間接進口25公斤之天然橡膠計算,亦有助於增加國內天然橡膠之生產。
A:印度經濟時報於本月16日報導前印度駐世界貿易組織(WTO)大使Jayant Dasgupta對印中經貿關係提出看法,要點如下: 2019年11月印度宣布退出RCEP談判,並認為中國大陸對印度優先關切議題,例如貿易赤字、貿易救濟等,並未給予支持或展現彈性。雙方在貿易歧見下,又適逢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日漸嚴峻,印度指控中方蓄意隱報及傳播疫情,加以印中在邊境拉達克(Ladakh)地區衝突日漸緊張,該等事件增添印中經貿關係之變數及互相不信任。為擺疫情期間,對中國大陸進口之高度依賴風險,印度積極推動「自給自足計畫」提升國內製造能力。惟在上述政經氛圍下,印度社群媒體以協助印度本地產業發展,更號召抵制中國大陸產品、APP軟體等。印度政府亦一再重申自給自足計畫,不在於提倡貿易保護主義,亦未針對中國大陸或他任何國家,惟反中聲音仍持續不斷。 就貿易法律面,中國大陸為WTO會員,印度給予自中國大陸進口產品最惠國(MFN)之待遇,在WTO規範下,無法單獨針對中國大陸產品提高關稅,除印度產業受到損害時,採取反傾銷、防衛、平衡稅等貿易救濟措施外;因此,使印度成為WTO會員中使用反傾銷及防衛措施最頻繁的國家之一。若印中關係持續惡化,或許印度可以WTO法律程序片面取消給予中國大陸之MFN待遇,如同現在印度與巴基斯坦之經貿關係,亦並非雙方所樂見之情況。雙方唯有以對話方式尋求解決雙邊貿易問題。此外,印度與中國大陸等6個已簽署「亞太貿易協定(APTA)」,APTA協定之貿易開放程度甚低,即使終止在APTA協定對中方之承諾,仍無助於降低對中國大陸進口產品之高度依賴。 在推動印中雙邊貿易朝正面發展方面,D大使認為,印度出口中國大陸仍以生產之原物料、物資為主,如鐵礦砂、農產品等,工業用成品仍集中於低附加價值之貨品。印方唯有提升創新、研發等增加製造能力及產品競爭力。對印度而言,對中貿易赤字不斷增加,其市場進入又存在諸多非關稅貿易障礙(NTB)影響印度具競爭力醫藥、農產品、食品等出口機會,建議雙方可經由對話機制予以解決。 在投資方面,目前中國大陸在印度投資金額約80億美元,主要在數位服務及新創產業(Startup),製造業則有逐漸增加之趨勢,尤其手機及耐久消費財。吸引中國大陸之投資,有助於降低雙邊貿易赤字,以及協助印度產業融入全球供應鏈。D大使續表示,印度需以有效方式達成自給自足之目標,除上述吸引投資帶動外,亦可就出口具競爭力及於國內需求市場具規模之重點產業,提供符合WTO規範之協助企業之優惠方案,例如印度政府針對電子產業提供之「生產連結獎勵計畫(PLI)」等。
A:自印度總理莫迪宣布全力推動「自給自足計畫(Atma Nirbhar Bharat)」以來,印度商工部、航空部、國營企業等已公告行政命令或修法,調整法規及制度協助本國產業降低對進口依賴及有利於參與政府採購。 依據印度政府公告公報及相關資料,目前就進口貿易及採購條件修法情形: 商工部對外貿易局(DGFT)本(6)月15日公告將自由進口之輪胎產品改列為限制,要求進口前須獲得DGFT進口許可,以期以控制進口量,提高使用本國製輪胎; 商工部產業暨國內貿易推廣部門(DPIIT)6月4日修正政府採購規範,以在印度製造產品及提供服務之比例,區分國內及國外供應商,給予國內供應商參與政府採購案時,可享有採購優惠及條件。若在地製造或提供服務比例低於1/5門檻時,則參與的政府採購案機會可能被限縮; 國營電信營運商BSNL修改4G設備採購條件規定,以推動「在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政策; 民航部頃公告本地產品及供應商之清單,規定凡低於500萬盧比以下之貨品、服務、工程採購案,限本地廠商參與投標; 印度國營電力公司亦修改參與標案條件,以鼓勵本地廠商參與輸配電工程標案,或規定採購金額在設定門檻以下,則僅開放國內廠商參與投標。 印度石油暨天然氣部長Dharmendra Pradhan本月16日表示,印度石油及天然氣產業必須多加使用本地生產之鋼鐵,以降低對進口鋼鐵之依賴,尤其包括煉油廠、管線、集氣站、儲油槽、零售站等使用之鋼材。此外,印度規劃擴充天然氣配送系統將涵蓋70%之人口、擴大煉油設施、建立10,000個壓縮天然氣站(CNG Station),亦可帶動國內鋼品之需求。
A:越歐盟FTA即將生效實施,引起印度企業界關切,並籲請印度商工部儘速與歐盟恢復FTA之談判,降低對印度出口之衝擊。印度與歐盟於2007年展開「雙邊貿易投資協定(Bilateral Trade and Investment Agreement, BITA)」談判,雙方對諸多議題仍有歧見,尤其智慧財產權、政府採購、投資保障、勞工、環境,以及歐盟要求印度需開放汽車、酒等敏感產品之市場,使談判於2013年5月中斷迄今。 印度經濟時報本(16)日報導,印度於2019年底向歐盟提出恢復FTA談判之建議,惟歐盟提出勞動標準、永續發展、環境等議題需納入談判之要求。印方則表達不願擴及該等議題,使恢復中斷FTA談判,仍未有進展。尼赫魯大學(JNU)教授Biswajit Dhar表示,印度盼降低越歐盟FTA帶來的衝擊,除出口貿易之移轉外,越歐盟FTA亦有利於吸引在美中貿易戰下,有意撤出中國大陸之投資廠商轉向越南,尤其以歐盟為出口市場之廠商。 此外,越歐盟FTA在貨品貿易歐盟關稅自由化程度達99%,預期FTA生效後,越南產品在歐盟市場更有競爭力,進而取代印度在歐盟之成衣、鞋類、皮革、傢具、茶葉、咖啡、水漁產品等市場,尤其目前印度輸歐盟電機電子產品面對越南產品競爭,預期市場將進一步萎縮。 印度出口組織協會(FIEO)會長S K Saraf頃致函印度商工部長Piyush Goyal表示,越南與歐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預定於本年7月間可望正式生效,將對印度產業造成貿易及投資之負面影響,盼政府儘快恢復與歐盟FTA之諮商。該協會指出,以紡織及水產品為例,越南與印度出口歐盟市場分別皆為70億美元及10億美元,倘越南紡織及水產品進口關稅降為零,印度出口業者仍需負擔分別9%及6%之關稅,將失去市場之競爭力。另,印度成衣出口拓展委員會(AEPC)主席A Sakthivel亦前已提出盼政府儘快與歐盟、澳洲洽簽FTA,尤其歐盟係全球最大成衣市場,以協助業者與越南競爭者可同獲市場進入之機會。 歐盟是印度最大出口市場,2019年出口額為584億美元,占印度總出口18%。越南是印度在歐盟市場最大的競爭對手,出口額則為522億美元。在產品別方面,2019年印度出口至歐盟之成衣總值為70億美元,越南則為71億美元;印度出口至歐盟之電機/電子產品總值為49億美元,越南則為220億美元;印度出口至歐盟鞋類總值為16億美元,越南則為75億美元;印度出口至歐盟傢具總額為9億美元,越南則為15億美元。
A:有關印度「自給自足計畫」對貿易政策影響,此間經濟日報本(15)日報導,印度商工部官員表示,「自給自足計畫」係產業升級及轉型,提升國內生產體系,融入全球供應鏈,不是走向貿易保護主義或孤立主義,印度亦未放棄自由及公平貿易原則,將續與美國、歐盟、澳洲等主要貿易夥伴洽談FTA,預期在後疫情時期將有具體之進展。 在推動FTA時程與進展方面,印度宣布退出RCEP談判,其貿易政策期許促成與貿易夥伴洽簽均衡及公平(Balanced and Fair)之FTA協定,並不在損及貿易利益及使貿易赤字更為惡化之FTA。目前印度與美國就一項有限度的(Limited)協議順利進行談判,並盼於11月美國總統大選之後展開FTA談判。此外,推動與澳洲FTA可望於本年內展開,並與歐盟及歐洲自由貿易協會(EFTA)恢復FTA之談判。規劃推動中之FTA,則包括英國、南非、墨西哥等;此外將檢討或擴大現有與東協(ASEAN)、日本、馬來西亞、南韓之FTA。 此外,年初在瑞士Davos舉行之世界經濟論壇會議期間,印度商工部長Piyush Goal積極進行會場外之雙邊會議,例如與歐盟貿易執委Phil Hogan、墨西哥經濟部長Graciela Marquez Colin、南非貿易部長Ebrahim Patel、日本經濟產業大臣Makihara Hideki等洽談雙邊FTA。惟受新冠肺炎疫情爆影響,使後續會議暫緩進行,可望於後疫情時期重新恢復。 在重返RCEP談判方面,據悉RCEP成員國展現彈性,於本年5月初針對印度關切事項提出解決套案,亦同意印度不須立即就市場開放做出任何承諾,對於投資、電子商務、智慧財產權等議題亦可延後回應,盼印度能於6月15日前給予回應。在數週內,日本、澳洲等亦積極與印度溝通協調,惟印度政府表示,刻正疲於應付國內疫情,衡量當前國內及全球經濟情勢下,不適合就解決套案給予回應。此外,上週印度總理莫迪與澳洲總理Scott Morrison視訊會議中亦未觸及RCEP議題。 另,依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發布的2019-20年經濟調查(Economic Survey)報告指出,印度與貿易夥伴簽署FTA,對印度具有貿易利益,例如1993至2018年間,印度對FTA夥伴國製造業產品出口平均成長13.4%,進口則成長12.7%,與印度對全球出口之同期間比較,則僅成長10.9%,進口成長8.6%,顯示FTA仍有其貿易創造效果。惟受全球保護主義高漲影響,印度於本年4月提高鞋類、玩具、木製傢俱、廚房用具及部分食品進口關稅,使印度平均進口關稅進一步提高至17.1%以上。
A: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目前全球針對新冠肺炎疫苗研發共有141種可能疫苗,其中13種已進行人體測試。巴西是新冠肺炎死亡人數第2高國家,目前參與2種疫苗研發,進行人體測試,其一是與英國牛津大學合作,另一個與中國Sinovac合作,參與人數將高達1萬1,000人。與國際團隊合作外,巴西也自行進行疫苗研發。
A:2020年6月20日沙烏地內政部(Ministry of Interior)宣布,自6月21日清晨6時起解除宵禁限制,包括健身房及理髮廳可正常營業,惟沙國官方仍要求民眾遵守相關防疫措施如下: 公共場所須保持安全距離並配戴口罩遮住口鼻。 禁止超過50人的社交聚會。 至聖地朝覲仍被禁止。 跨邊界移動(包括陸、海、空)仍未開放。 公部門(public sector)員工在上班日至辦公室工作,人數不可超過75%。員工須分3個時段進入辦公室(分別係7:30am、8:30am以及9:30am)。 搭乘計程車需使用電子或無接觸方式付款,乘客不可在車上扔擲廢棄物、避免觸碰車上任何物體表面、乘客需坐在後座並攜帶消毒液及口罩。 沙烏地健康部(Ministry of Health)公佈,截至6月20日沙烏地境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確診人數累計達15萬4,233人,當日新增3,941人;死亡人數當日新增46人,累計達1,230人。 健康部並敦促所有居民下載Tawakkalna及Tabaud手機程式,以隨時取得疫情相關訊息。
A:2020年4月12日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及包括俄羅斯在內部分非OPEC產油國(簡稱OPEC+)達成減產共識,將分3階段減產: 第1階段:2020年5-6月共同減產970萬桶/日(約佔全球10%日產量)。 第2階段:2020年7-12月共同減產770萬桶/日。 第3階段:2021年1月-2022年4月共同減產580萬桶/日。 參與減產者為OPEC會員國(委內瑞拉、伊朗以及利比亞因遭制裁或動盪豁免減產)以及其他10個OPEC+國家,包括俄羅斯、亞塞拜然、哈薩克、巴林、阿曼、汶萊、馬來西亞、墨西哥、蘇丹以及南蘇丹等共20國,惟墨西哥僅參與第1階段減產。 6月6日OPEC+決議,第1階段減產展延至7月底,未來再視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及原油市場需求情形調整,至2020年底前OPEC+將透過部長級監督會議(ministerial monitoring committee meeting, JMMC)每月評估減產執行率。 2020年6月18日OPEC+召開部長級監督會議,5月份OPEC+減產執行率達87%,會中各國承諾將嚴格遵守減產配額,之前未達到承諾減產配額國家須於7-9月間補足差額,伊拉克與哈薩克則正式提出減產規劃。
A:2020年6月16日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IMD)公佈2020年世界競爭力報告(2020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沙烏地在全球63個受評比國家中,排名第24(臺灣排名第11),較2019年排名前進2名,係中東地區排名較2019年進步的國家,在G20國家中排名第8。 該報告排名前5名國家依序為新加坡、丹麥、瑞士、荷蘭以及香港,美國則跌至第10名(退步7名),中東地區排名最佳的國家係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排名第9。 沙烏地貿易部(Ministry of Commerce)指出,受惠於低通膨率(low inflation rate),2020年沙烏地在消費者物價指數項下(consumer price index category)全球排名第2,較2019年排名大幅前進36名;在新企業容易度(ease of starting a new business)項下,全球排名第15(2019年該項排名第60)。 IMD發表的世界競爭力報告係全球公認可廣泛評估各國表現且具公信力之報告,該報告主要從4個面向來評估國家競爭力,包括經濟表現(economic performance)、政府效率(government efficiency)、商業效率(business efficiency)以及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 財務分析暨法律專家Dr. Majed Al-Hedayan表示,報告數據有利沙烏地吸引更多外國投資者,報告結果亦證明沙烏地國家經濟表現良好。
A:2020年6月18日OPEC+召開部長級監督會議(ministerial monitoring committee meeting, JMMC),5月份OPEC+減產執行率達87%,會中各國承諾將嚴格遵守減產配額,之前未達到承諾減產配額國家須於7-9月間補足差額,伊拉克與哈薩克則正式提出減產規劃。 6月19日國際油價微漲:布蘭特原油(Brent crude oil)上漲0.75美元,來到42.26美元/桶(當日最高漲至42.89美元/桶,係6月8日來新高點);美國西德克薩斯中間基原油(US West Texas Intermediate, WTI)則上漲0.96美元,來到39.8美元/桶。 Rystad能源公司(Rystad Energy)分析師Paola Rodriguez Masiu表示,OPEC+會議為市場帶來信心,認為石油供給在控制範圍內。 石油經紀公司PVM仲介商Stephen Brennock預估,未來幾個月OPEC+減產執行率將逐漸提高。 沙烏地媒體Arab News分析,OPEC+前達成減產970萬/日共識(約佔全球每日需求10%),且各國政府緩慢解除封鎖,油價走勢看漲。
A: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簡稱阿聯)富吉拉(Fujairah)係中東地區船舶加油(ship fueling)燃料儲存中心,沙烏地媒體Arab News報導指出,2020年5月對富吉拉船舶燃料需求量減少至20-30萬噸(平時平均需求量約70-80萬噸)。 造成對富吉拉船舶燃料需求減少原因包括:(1)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使船舶活動減少;(2)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及其盟國(簡稱OPEC+)減產,使得油輪運輸次數降低。預估6月船舶加油復甦仍然緩慢,富吉拉燃料存量將創新高。 另新加坡係全球船舶燃料儲存中心,5月份海上貨運(sea cargo)抵達量雖創27年低點,但該月對新加坡船舶燃料需求量為392.5萬噸,僅較2019年同期衰退2%。 Arab News分析指出,在COVID-19疫情爆發前,富吉拉燃料需求數量即出現衰退跡象,主要原因包括:(1)2017年阿聯與卡達斷交切斷航運往來,使得對富吉拉平均100-120萬噸/月燃料需求開始減少;(2)2019年荷默茲海峽(Strait of Hormuz)及阿曼灣(Gulf of Oman)發生多起油輪受攻擊事件;(3)新加坡儲有低硫海事燃料(low-sulfur marine fuel),因偏好較乾淨能源,使船舶轉至新加坡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