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豆類市場的統計,在本年11月的第二週,黑豆的價格穩定在每噸175.5萬緬幣。黑豆價格與國外需求和緬元兌美元匯率有關。目前,場外市場的匯率穩定在3,000緬幣。向印度出口的黑豆(Urad)的成本加運費(CNF)價格是每噸特殊品質(SQ)950美元,每噸良好平均品質(FAQ)815美元。FAQ的FOB價格為770美元。11月,大約有20至25個貨櫃裝載的緬甸黑豆出口到印度。因此,交易商預測,豆類庫存估計為1.5萬噸黑豆及大約2千噸木豆。此外,印度國家農業合作銷售聯合會(NAFED)以每公擔7,100-7,490盧比(1公擔等於100公斤)的價格購買1萬噸緬甸黑豆。孟買農業世界引用的一份報告稱,由於磨坊主的強勁需求,在即將到來的冬天對黑豆的需求可能會增加。

 

目前,傳聞指出緬中邊境通道木姐105英里貿易區內的Kyalgaung邊境檢查站將恢復,推升包括食用油作物在內的豆類價格。黑豆價格暫時保持不變。預計目前的價格已是黑豆生長季節的高峰,可能只會小幅上漲。緬甸貿易促進組織下屬的Ayeya貿易中心(ATC)指出,不太可能大幅漲價。

 

緬甸商務部的統計顯示,在本財年的過去7個月裡,緬甸從近90萬噸豆類出口值逾7億美元。緬甸在2022-23財年(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截至10月28日,向對外貿易夥伴出口89.95萬噸各種豆類,價值7.1億美元。緬甸通過海運出口逾75萬噸豆類,約計6.1億美元,另通過陸路向鄰國出口逾14萬噸豆類,計9,985.7萬美元。

A:

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雞肉銷售商表示,隨著飼料及雛雞價格上漲,從11月初開始,國內市場的雞肉價格飆升至每緬斤1.2萬-1.4萬緬幣(1緬斤等於1.6公斤)。一位來自仰光南奧卡拉帕鎮的雞肉銷售商表示,由於飼料價格上漲,雞肉倉庫將費用提高到每緬斤1.1萬緬幣,故須將運輸及利潤增加每緬斤1,500-2,000緬幣。目前需求很低,稍早一塊雞胸肉的價格是3,000緬幣。農場主表示,價格暴漲的原因是飼料成本高、雛雞價格居高以及停電問題。從8月份開始,該農場的雞肉價格在每緬斤5,900-6,000緬幣左右。隨著緬元貶值,飼料價格翻倍。自11月初以來,這些養殖場的CP雞價格已上漲至每緬斤8,900至9,500緬幣。價格繼續上漲到每緬斤1.3萬-1.4萬緬幣。一位賣家表示,由於價格過高,消費者猶豫是否購買,使需求甚低。過去3,000緬幣可買一塊不錯的雞肉,只能買一塊骨頭,而且數量很少。CP雞在零售市場上的價格為每緬斤11.2萬-1.4萬緬幣,而本地雞的價格為每緬斤1.1萬-1.2萬緬幣。一位家禽養殖場老闆稱,在飼料及雞的價格上漲的情況下,在農場裡用發電機給雞取暖,因此停電帶來了額外的費用,且燃油價格居高不下,電力中斷問題迫使部分農場停止運營。

A:

新聞來源:韓國聯合新聞 (2022年11月21日)


1. 頃據韓聯社本(111)年11月21日報導,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通商交涉本部長安德根與新加坡人力部長兼貿工部第二部長陳詩龍於本(21)日在新加坡簽署「數位夥伴關係協定」(Digital Partnership Agreement,DPA)。

 

2. 查去(2021)年12月15日前韓產資部通商交涉本部長呂翰九於新加坡與陳詩龍共同宣佈韓新「數位夥伴關係協定」談判達成協議,並發表聯合聲明後,韓新兩國商定將儘快完成國內程式,爭取早日正式簽署協定。

 

3.韓產業部表示,案經雙方法律檢查和國內審查流程,最終簽署是項協定。此為韓參與東協峰會主要成果之一,也是主導地區經貿秩序、擴大數位經濟合作的最佳典範。

 

4. 韓新「數位夥伴關係協定」係韓國簽署的首項數位經貿協定,涵蓋各種數位經貿規範與合作基礎,重點包括取消電子管道傳送的數位產品關稅、保障個人資訊等數據在兩國數據庫之間自由轉移、防止設立技術性貿易障礙。

 

5.韓產業部認為,該協定可望促進韓國產品通過電商平臺向東協各國出口,尤其是新加坡的電商平臺有望成為連接東協年輕消費族群與韓企間之橋樑。

 

6. 此外,雙方亦簽署關於推動韓新數位經濟對話MOU,並商定明(2023)年初舉辦首次數位經濟對話,韓新兩國企業、學界和研究機構將攜手探求可能合作項目。

A:

一、    新加坡貿工部本(2022)年11月18日發布新聞稿表示,主管貿易關係的交通部長易華仁(S. Iswaran)於11月15日至17日訪問孟加拉,期間與孟加拉商務部長孟希(Tipu Munshi)簽署「貿易與投資合作備忘錄」,深化兩國經濟關係。根據該備忘錄,星、孟兩國將成立高級官員雙邊工作小組,針對再生能源、物流、貿易便捷化及標準等領域進行合作,增加雙邊貿易及投資往來。
二、    易華仁部長表示,星、孟兩國慶祝建交50週年之際,「貿易與投資合作備忘錄」為孟加拉及新加坡經濟合作的重要里程碑,將協助新加坡公司掌握孟加拉市場的成長潛力,在互惠互利的領域與孟加拉建立夥伴關係,實現市場多元化。另外,易華仁部長此行也與孟加拉總理謝赫·哈西娜(Sheikh Hasina)會晤,討論如何深化雙邊經濟關係。
三、    「新加坡企業發展局」(ESG)及「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SBF)同時組織商業代表團訪問孟加拉,期間與孟加拉多個政府機構的官員會面,在達卡各地進行實地考察,和當地企業及創業加速公司等進行交流。
 

A:

一、    新加坡永續發展與環境部長傅海燕表示,新加坡再生能源方面的選擇有限,95%的電力依賴進口天然氣供應,儘管天然氣是最潔淨的石化燃料,但仍會排放二氧化碳及甲烷等造成地球暖化的氣體。新加坡將遵守國際減碳排協議,讓能源、電力及工業部門減少碳排放,並投資氫能等綠色能源的研發,以表明星國尋求替代能源的意圖與決心。
二、    傅海燕部長指出,在「巴黎協定」下,各國將從明(2023)年起展開每五年一次的全球盤點(global stocktake),檢視各方在減少碳排、氣候減緩行動、資金承諾等方面的進展。新加坡將敦促各國履行「格拉斯哥氣候公約」的氣候承諾,以及提交「國家自定貢獻」(NDC)與「長期低排放發展戰略」(LEDS)的目標與進展。除了氣候談判,私人與金融領域的參與對於全球綠色行動至關重要,各國正彙集資源、建立聯盟、啟動項目以加速脫碳。
三、    另外,氣候大會期間傅海燕部長率領的新加坡代表團與汶萊、中國、美國、澳洲、日本、紐西蘭、秘魯及蒙古等國的部長級官員展開雙邊交流。此外,新加坡也加入多個氣候聯盟,如在2030年前結束森林砍伐的「森林及氣候領袖夥伴關係」、由美國發起的「淨零世界倡議」、與巴布亞新幾內亞及秘魯簽訂協議,開展碳信用雙邊交易。
四、    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在設立「損失與損害基金」方面取得重大進展,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指出,本屆氣候大會並未解決減少碳排放的問題,大會的最終協議文本中僅複製去年在「格拉斯哥氣候峰會」的承諾,即逐步減少使用煤電及淘汰石化燃料補貼,並未採納印度及歐盟建議的逐步淘汰包括石油及天然氣等石化燃料。明(2023)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將於中東國家阿聯酋的杜拜舉行。
五、    澳大利亞談判成員薩莉·博克斯(Sally Box)代表美國及加拿大等九個國家發表聲明表示,根據最新科學研究獲得的結論,全球需採取行動,包括全球碳排放需在2025年前達到峰值,以保持地球升溫幅度可以控制在攝氏1.5度以內。
 

A:

印度國家統計局(NSO)頃公布印度2022年9月工業生產指數(IIP)達8.6%,較2021年同期成長3.1%,創近3個月新高,其中採礦、製造業及電業分別成長 4.6%、1.8%、11.6%,惟2022財年上半年(4 月至9月)僅成長7%,相較2021年同期23.8%遜色,在23個產業中有9個產業呈現收縮,包括煙草、紡織、服裝、皮革、木材、製藥、塑料、電子、電氣設備等。

A:

西班牙Cinco Dias日報2022年11月16日報導,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所擁有之美國波克夏海瑟威投資公司(Berkshire Hathaway)頃宣布,投資41億1,700萬美元(約39億7,100萬歐元)於購買台積電ADR,數量約6,060萬單位。台積電發言人表示,該公司歡迎全球投資人持有該公司股票。TSMC之高階晶片產能占全球總量之90%,主要客戶包括蘋果電腦(Apple)、高通(Qualcomm)及輝達(Nvidia)等。

波克夏海瑟威決定於美國與中國衝突最劇時,購入主宰全球晶片市場的台積電之股票。美中科技冷戰使台灣陷於爭端浪尖,其中台積電擁有最新世代晶片生產技術,位居重要角色。巴菲特利用全球總體經濟情勢不佳,使手機及電腦需求下滑而造成台積電股價下跌時,大量購入該公司股票。台積電本年第3季稅後營業純益為新台幣2,808億7,000萬元(約90億8,500萬歐元),與2021年同期相較成長79.7%,營業額為新台幣6,131億4,200萬元(約198億3,400萬歐元),與2021年同期相較成長47.8%。 除波克夏外,該公司重要外國投資人包括BlackRock、Vanguard Group及新加坡GIC基金等。

Gartner企管顧問公司合夥人Tom Russo表示,波克夏決定購入台積電之主因為該公司屬全球少數擁有充足的半導體資本財之企業。巴菲特於近年亦數度投資包括IBM、Apple及HP等科技業者。
 

A:

西班牙ABC日報2022年11月16日報導,依據西班牙國家統計局(INE)資料,本(2022)年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IPC)為7.3%,與9月之IPC為8.9%及8月之IPC為10.5%相較,已有改善。惟10月食品價格與2021年同期相較,上漲15.8%(倘食品加計非酒精飲料價格,則上漲15.4%),且2022年1月至10月累計食品價格上漲13.7%,為近20年來最高。其中本年10月糖類商品價格與2021年同期相較,上漲43%,麵粉與穀物類商品價格上漲逾37%,豆類、蔬菜、牛奶及雞蛋價格上漲逾25%,肉類與魚類商品價格則上漲13%至20%。西班牙勞動者工會聯盟(Confederación Sindical de Comisiones Obreras,CCOO)指出,食品類商品價格上漲使家庭經濟負擔大幅加重。

依據西班牙農漁暨食品部(Ministerio de Agricultura y Pesca y Alimentación)資料,2021年全年每位居民平均食品類商品支出金額為1,610.30歐元,每月平均支出額為134.19歐元。每個家庭倘以3名成員計算,則2021年每戶家庭食品類商品平均支出金額為402.58歐元。由於2022年10月食品類商品價格上漲15.8%,使各家庭平均需額外支出逾63歐元,全年則增加760歐元。前述增加幅度已超過政府因應通貨膨脹,提供予弱勢家庭一次性紓困補助200歐元,亦高於政府提供收入低於2萬2,000歐元個人所得稅之減免額。

西班牙2022年10月電價雖較2021年同期增加62.8%,惟已較本年9月減少15.5%,與2021年12月相較亦減少24%,顯示政府因應通貨膨脹措施已有效緩和電價上漲,惟前述措施對改善食品價格之效果,則並不明顯。
 

A:

西班牙Expansion日報2022年11月5日報導,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不僅點出新藥研發的重要性,同時也提醒擁有迅速及安全藥廠的必要性。西班牙為歐洲製藥重鎮之一,ManageArt公司指出,西班牙擁有122個製藥集團及173家藥廠,其中60%屬國內廠商,重要業者包括Almirall藥廠、Faes Farma藥廠、Grifols藥廠、PharmaMar藥廠、Reig Jofre藥廠、Rovi藥廠、Alter藥廠、Cantabria Labs藥廠、Cinfa藥廠、Esteve藥廠、Ferrer藥廠、Indukern藥廠、Insud藥廠、Lacer藥廠、Normon藥廠及Zendal藥廠等。

在西班牙的國際大廠有67家,重要業者包括Bayer藥廠、Boehringer藥廠、Ingelheim藥廠、Fresenius藥廠、GSK藥廠、Lonza藥廠、Johnson & Johnson藥廠(McNeil)、Lilly藥廠、MSD藥廠、Merck藥廠、Pfizer藥廠、Novartis藥廠、Sanofi藥廠、Takeda藥廠及Teva藥廠等,不僅在西班牙擁有策略合作夥伴等,也選擇在當地設廠,生產藥物銷售至全球各地。西班牙生產藥物種類繁多,包括阿斯匹靈、呼吸道相關藥物、感冒藥、細胞療法藥物、荷爾蒙及動物藥物及疫苗等。

西班牙國家統計局(INE)指出,2019年全國藥廠產值為162億4,600萬歐元,與2018年相較成長7.8%,同年製藥業出口金額為170億7,600萬歐元,投入研發金額約12億歐元,提供3萬6,338個直接就業機會,18萬3,500個間接就業機會。

歐洲製藥協會(Efpia)指出,西班牙製藥業於歐洲位居第8名,優於義大利、德國、英國、法國、比利時及愛爾蘭等。ManageArt資料指出,儘管受新冠疫情肆虐及全球供應鏈短缺影響,2022年西班牙製藥業產值為190億歐元。倘以製藥業投資而言,西班牙製藥業於2019年投資金額為7億8,800萬歐元,2020年為7億1,800萬歐元,2021年為9億1,100萬歐元,2022年為12億2,800萬歐元,2023年則為12億3,000萬歐元。

依據Farmaindustria資料,2019年西班牙製藥業者投入研發經費總額為12億1,100萬歐元,2020年投入研發經費11億6,000萬歐元。臨床研究研發經費為6億9,700萬歐元,占60%,其中近半數為第3期臨床研究,38%為第1期及第2期臨床研究。西班牙臨床醫學位居全球第2名,僅次於美國。西班牙藥物管理局指出,2021年共登記997項臨床實驗,其中40%為特定癌症治療及56%為新冠肺炎(COVID-19)治療。

西班牙國家統計局指出,西國製藥業產業高度國際化,為全國第4名出口產業,占外銷金額之5%。2020年製藥業之產品47.5%出口至歐盟國家,52.5%則出口至其他各國。以產品類別而言,103家業者生產人體合成藥品,11家業者生產抗體及疫苗等人體生物藥品、46家業者生產製藥業所需API,24家業者則生產動物所需藥品。

以藥廠分布位置而言,79家藥廠設於加泰隆尼亞自治區,占46%,40家藥廠設於馬德里,占23%,14家藥廠設於Castilla y Leon自治區,占8%,8家藥廠設於Castilla La Mancha自治區,占5%。

A:

西班牙Cinco Dias日報2022年11月17日報導,西班牙汽車及貨車製造商協會(Asociación Española de Fabricantes de Automóviles y Camiones, Anfac)發布2022年第3季「全球電動汽車指數(Indicador global de electromovilidad)」,說明各國電動汽車普及率及公共充電基礎設施建置情形。前述評估指標滿分為100分,西班牙得分為14.6分,僅較2022年第2季增加0.4分,高於匈牙利之12.8分及捷克之10.2分,惟大幅落後於歐盟27國平均之30.3分(增加1.1分)。同期德國得分為46.1分,增加1.3分;法國得分為33.6分,增加1.7分,顯示西班牙電動汽車發展速度緩慢。

Anfac之「電動車滲透率指標(Indicador de penetración del vehículo electrificado)」提供純電動車於整體汽車市場銷售資料,2022年第3季西班牙得分為23.9分,為歐盟得分最低國家,遠低於歐盟平均之51.3分。以實際銷售情況分析,西班牙本年前3季電動汽車銷售數量為5萬5,472輛,僅達2022年預訂銷售電動汽車總數12萬輛之46.2%。Anfac指出,倘西班牙欲實現本年電動汽車銷售量為12萬輛之目標,則在2022年9月之前,至少必須售出9萬部電動汽車。

在建置充電設施方面,「充電設施指標(Indicador de infraestructura de recarga)」滿分為100分。西班牙2022年第3季得分為6.2分,增加0.6分,低於歐盟平均之12.1分(增加1.2分)。迄2022年第3季西班牙建置完成之公共充電站共為1萬6,565個,較2022年第2季增加793個,遠低於2022年建置4萬5,000個公共充電站之目標。 

以充電站類別分析,目前西班牙境內81%充電站屬慢速充電站,輸出功率為22Kw。本年第3季新增之793個公共充電設施中,418個充電站均屬慢速充電站;另有307充電站可提供40分鐘快速充電,輸出功率為50kW,惟多數均為汽車業者所擁有。
 

A:

西班牙ABC日報2022年11月18日報導,為因應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及俄烏戰爭所引發經濟危機,西班牙政府所採取之財政措施使政府公債金額大幅增加。西班牙中央銀行(Banco de España)指出,2022年9月政府公債金額逾1兆5,040億歐元,與2021年同期相較,增加717億1,500萬歐元,增加5%,與2022年8月相較,增加0.8%。

2022年9月西班牙政府公債主要源自中央政府債務,金額為1兆3,290億歐元,與2021年同期相較,增加6.8%,與2022年8月之中央公債金額1兆3,137億歐元,亦呈增加趨勢,同期其他政府機構債務金額則為持平或減少。

1.自治區政府債務為3,150億1,500萬歐元,與2021年同期相較,增加0.9%,惟與2022年8月自治區公債金額為3,160億7,500萬歐元相較,則減少0.3%。

2.地方政府債務為223億6,900萬歐元,與2021年同期相較,增加0.1%,低於2022年8月之226億7,600萬歐元。

3.社會保險債務為991億9,200萬歐元,與2021年同期相較,增加8%,略高於2022年8月之991億8,400萬歐元。

西班牙CEU聖保羅大學(Universidad CEU-San Pablo)應用經濟學教授Rafael Pampillón指出,西國政府發放基本收入、提供燃油補助、電力稅減免等,均影響政府財政收支,並非永續性財政措施。P教授另說明,歐洲中央銀行(BCE)持有西班牙政府公債60%,為施行緊縮性貨幣政策,歐洲央行或將出售部分債權,同時歐盟財政規範要求西國政府須於2024年達成財政赤字低於3%之目標,爰建議政府應採行緊縮性政策,改善公共支出生產力,協助企業數位化轉型及提升競爭力。

目前西班牙政府公債為國內生產毛額(GDP)之116%,稍高於本年目標為GDP之115.2%,低於希臘(2021年政府公債為GDP之194.5%)、義大利(150%)及葡萄牙(125%)等國。另依據西班牙提供歐盟之「2022至2025年穩定預算計畫(Plan de Estabilidad Presupuestaria 2022-2025)」,西班牙政府須逐漸減少財政赤字,於2025年須調降政府公債為GDP之109.7%。

A:

自英國脫歐後,瑞士與英國間以服務業移動協定(SMA)確保雙邊提供服務業之自然人移動通暢。雙方的SMA自2021年1月1日暫時施行,瑞士聯邦委員會於2022年11月9日同意將SMA再延長3年至2025年12月31日,並於2022年12月1日生效。服務業提供者如商業諮詢服務、資訊科技服務及技術服務等可至對方境內每年90天提供所需服務,僅需依循SMA規定程序進行通知。

自2021年以來超過4千位英國服務提供者依據SMA進行通知程序,於瑞士市場提供服務;瑞士的職業教育與訓練提供者也獲益於SMA,瑞士部分高等職業教育與訓練資格也被英國承認等同於大學學歷(university degree),英國同時簡化瑞士服務業者的商業簽證申請程序。SMA的延長對雙方業者皆十分有利,此決定受到業界廣泛支持。另瑞士與英國預計於2023年談判新的貿易協定,將納入服務業,以創造雙邊貿易效益。

資料來源:瑞士聯邦委員會公布新聞資料。

日期:2022年11月21日

A:

立陶宛能源部宣布,總容量為200MW和200MWh的新電池儲能系統測試已經開始。測試完成後,此波羅的海國家首個,和歐洲最大之一的電池儲能系統,將完全整合到立陶宛的輸電網路中,將可提高立陶宛電力系統之穩定性和可靠性。此外,該系統將使立陶宛在2024年提前與前蘇聯建立之BRELL (Belarus, Russia, Estonia, Latvia, Lithuania)電力網路解聯,並與歐洲大陸網路同步。

 

除了特製變壓器和其他設備外,維爾紐斯、希奧利艾(Siauliai)、阿雷圖斯(Alytus)和烏田納(Utena)等區域的變電站已經安裝了312個電池組。如果電力系統發生事故,該電池系統將能夠在幾秒鐘內開始供電,並恢復整個立陶宛的電力供應,此設計為與歐洲大陸網路(CEN)同步之前的關鍵功能。如果電網中斷,來自電池儲能系統的電力可以在一秒鐘內自動傳輸到電網,並一直供應電力到二級儲備系統Kruonis水力電廠發電供電連接為止。

 

此系統在與CEN同步並連接後,將透過儲存太陽能和風能系統之發電,並在需要時將其回饋電網,同時支援不斷成長之再生能源需求與電力系統整合。

 

該鋰離子電池園區系統由美國Fluence和德國西門子能源集團安裝,並由「新世代立陶宛」計畫下之「次世代歐盟復原及韌性設施」提供8760萬歐元經費,此一為立陶宛提供即時電力儲備和在隔離模式下獨立運作能力之專案計畫總經費達1.09億歐元。該電池系統之營運商Energy Cells是由立陶宛能源部100%持有之EPSO-G集團能源傳輸和交換公司之全資子公司。

A:

中東觀察報(Al-Monitor)報導,依據土耳其統計局(TUIK)數據,土國貿易條件指數(TOT)大幅下滑,本(2022)年9月跌至71(2021年初為99.5),貿易條件惡化意味需出口更多單位來獲得相同數量進口,造成其國家福利損失不斷惡化的負面影響。

同月土耳其出口單價降至進口單價之71%(2020年8月進出口單價相當),顯示在里拉大幅貶值下,土國出口商以較低價格出售商品,出口增加係透過銷售更多產品來促成,而該國的進口商品(主要為能源)價格變得更加昂貴,導致資源向海外大量轉移或透過貿易「資本大出血」。

此趨勢在土國另一外匯主要收入產業觀光業亦可觀察到;根據土國統計局資訊,本年前9個月土耳其觀光收入約35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近69%。外國遊客人數突破3,900萬,成長94%,儘管本年外國遊客人數及觀光收入均呈顯著成長,惟相較於去年同期,本年每位旅客收入由1,028美元降至809美元,減少13.5%,此從土耳其旅遊套裝行程價格下降可見一般。

查本年1至9月土國出口計1,880億美元,較去(2021)年同期成長17%;進口2,710億美元,成長40%;貿易逆差由去年同期324億美元增至830億美元。觀察本年10月出口為21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2.8%;進口293億美元,成長31.9%;貿易逆差80億美元,增幅達430%。

土國總統艾爾多安認為高利率導致高通脹,土國央行被迫自2021年9月開始4次調降共500個基點利率;2021年央行基準利率為19%,通貨膨脹約20%,當年9月1美元可兌換約8里拉,12月則跌破18里拉,美元價格在短短4個月內飆升125%。

此對依賴進口的土耳其而言意味著成本增加,全球能源價格飆升更使情況惡化。本年10月土國央行將政策利率再次下調至10.5%,該月土國年度生產者物價指數增至157.69%,消費者物價指數(通膨)達85.51%,創24年新高。

A:

根據瑞士新蘇黎世報於2022年11月21日的報導,Nespresso 咖啡集團將推出紙質的咖啡膠囊。 Nespresso 咖啡集團的執行長(CEO)Guillaume Le Cunff 在接受Blick媒體採訪時表示,其公司正在推出由紙製成的咖啡膠囊,紙質咖啡膠囊計劃於 2023 年春季正式推出,最初將在瑞士和法國市場銷售測試。之前的鋁製膠囊將會繼續供應,客戶可以決定使用鋁製膠囊或是紙質膠囊咖啡。

資料來源:瑞士新蘇黎世報

日期: 2022年11月21日

A:

資料來源:ECHO經濟報

2022年11月聯合國於埃及沙姆沙伊赫所舉辦的氣候峰會COP27,赫然見到“比利時是歐洲能源中心”之斗大標語,商界領袖和氣候部長們不遺餘力的宣傳,欲將比利時定位為未來的氫氣進口和二氧化碳出口中心。比利時將利用分子對排放量大的產業進行脫碳,進口綠氫來滿足歐洲工業需求,並將工廠(例如水泥廠)減排所捕獲的二氧化碳出口。

 

比利時天然氣網絡運營商Fluxys目標為發展兩個傳輸網,每年進口30 TWh的綠氫,並在2030年之前達到每年排放3千萬噸二氧化碳的能力。活躍於安裝海上風機的疏浚巨頭比商Deme,其首席執行長Luc Vandenbulcke強調Deme是最早發現部分再生能源可透過分子進行長距離運輸的業者之一,隨著各處都將開始生產氫氣,價格也會出現競爭。Vandenbulcke指出,將太陽能和風能轉化為可運輸的分子,對於擁有大量太陽能和風能的乾旱國家來說,相當令人鼓舞。

 

比利時能源部長Tinne van der Straeten亦對媒體宣布,比利時已正式加入全球離岸風電聯盟(Global Offshore Wind Alliance, GOWA),與其他8個國家一起致力,將離岸風電產量從目前的60 GW提高到2030年的380 GW。比利時並與國際再生能源組織和聯合國機構合作,共同發起“全球綠氫論壇”,以確保品質標準並避免漂綠。

A:

出處:NL Times, 2022/11/21

單位:歐洲地區/荷蘭/駐荷蘭代表處經濟組

 

荷蘭VVD黨多數成員不希望 Rutte 總理在國會選舉中繼續擔任黨魁

 

荷蘭時報(NL Times)報導,根據荷蘭電視新聞節目EenVandaag 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大多數 VVD黨(自由民主人民黨,係目前執政聯盟最大黨)成員認為在即將舉行的國會選舉中,現任總理Mark Rutte不應繼續擔任該黨黨魁。

 

該電視節目在VVD黨於11月19日舉行的秋季代表大會前,對近 500 名該黨黨員進行民意調查。黨員們認為過去 16 年Mark Rutte不失為一位好黨魁,惟認為若此次不再續任,對該黨而言應該更好。

 

許多黨員認為Rutte阻礙 VVD 黨政策的實施。37%的黨員認為,在Rutte的領導下,該黨發生了負面變化,約三分之一受訪者覺得 VVD 黨的主張在政府政策中不夠明顯。Rutte自 2006 年以來一直擔任 VVD黨主席。

 

上屆國會選舉於2021年3月17日舉行,Mark Rutte領導的VVD黨以34個席位成為國會第一大黨。除非內閣提前倒台,下屆國會選舉將於 2025 年舉行。調查顯示,VVD黨選民對 Rutte 的信心已由去年 5 月的 96%急劇下降至目前的 57%。

A:

綜整摩媒報導,美國農業部本(11)月10日發布「聚焦摩洛哥水果出口」(Spotlight: Morocco Fruit Exports)報告指出,2016年至2021年摩洛哥水果出口額自7.29億美元升至15億美元,占其農產品出口之三分之一,現已成為全球第15大水果出口國。據統計,去(2021)年摩國占全球對歐盟出口水果比例達70%;此外,該國本年對俄羅斯出口水果與蔬菜數量達5.1噸,較去年增加45%。

報告分析,摩國水果出口大幅成長,尤其是藍莓、覆盆子及草莓,主因對交通基礎設施進行大量投資有成,使易腐爛之產品可在包裝後48小時內自撒哈拉南部運至西班牙。近期最新投資案為Dakhla之深水港計畫,預計於2027年啟用。此外,全球消費需求提高,以及品種遺傳研發、收成及包材等技術改良,亦為摩國水果出口成長之另一原因。

據報告統計,2016年至2021年,摩國藍莓出口出口量翻倍達到4萬噸以上,出口金額自7,100萬美元升至3億美元,全球市占率由3%增至6.5%,成為前十大出口國之一。2021年歐盟為摩國藍莓最大出口市場,占該國總出口之80%及歐盟市占率之23%,金額達2.43億美元,超越智利成為僅次於秘魯之歐盟第2大供應國。此外,摩國橘子、西瓜、柳橙、酪梨等水果亦因產量增加而有良好出口表現。

A:

資料來源: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瑞典氣候政策委員會批評現任政府的政策並未走在正軌上,可能無法達到2030年氣候中和目標;瑞典氣候環保部長Romina Pourmokhtari則持樂觀的看法,雖然現任政府所推出的數項新政策可能使達標更為艱難,但Pourmokhtari部長相信瑞典會達到氣候目標,且表示如果政府並未採取相應的政策,她將辭職以示負責。

A:

資料來源:歐盟執委會新聞稿

綠氫對能源密集產業,以及重型或長途運輸業達到碳中和目標扮演重要角色。綠氫可取代目前工業和運輸部門中化石燃料製氫(灰氫及藍氫)和化石燃料之消耗,幫助歐盟達到溫室氣體減排目標,此外,從太陽能和風能所生產之綠氫也將協助歐盟能源系統整合。氫能在歐盟2050年能源結構占比將達13至20%。歐盟於2020年7月通過第一個全面性氫能源戰略,認定投資氫能對加速能源轉型和疫後復甦至關重要。爾後因俄烏戰爭爆發,歐盟欲加速擺脫對俄羅斯化石燃料依賴,及能源供應多元化,以再生能源生產的綠氫更形重要。

氫是一種化學能量載體,透過能源消耗轉化為分子型態,能隨時存儲、傳輸和釋放來自外部能源的能量。大多數氫氣是從天然氣中產生。綠氫與灰氫相同,但它是透過電解水產生的,應用來自風能和太陽能等再生能源的電力,將氫和氧中的水分子分離,亦可由生質燃料中獲得。因此綠氫的生產過程幾乎是零排放。由於其能量密度特性,氫還可攜帶和儲存能量,這使得它特別適合長距離和重物運輸。可以加速其生產的另一個原因是,現有的天然氣運輸和儲存基礎設施可以重新用於氫氣。

2022年初發布的歐盟氫能戰略的20項行動要點,旨在促進歐盟擴大對再生能源的生產規模,設置及實施立法框架,並加強歐盟在再生能源領域中主導國際氫氣市場。REPowerEU計畫更結合多種措施來加速綠氫的生產與部署,主要重點如下:

(一)加速製氫 : REPowerEU計畫加速製氫,其目標是到2030年實現歐盟境內可自製1千萬噸綠氫,同時進口等量綠氫。為達該目標,需要擴大氫基礎設施,部署再生能源和港口基礎建設,及其與工業和運輸產業的連接。歐盟執委會將在 REPowerEU計畫中提出相關立法提案,有助加快製氫所需之再生電力的許可程序。

(二)投資與融資 : 歐盟執委會於2022年9月宣佈成立歐洲氫銀行,旨在支持投資並擴大連接氫的供需、實現成本效益,並有計畫性的從歐盟內外購買和銷售綠氫。該銀行將投資30億歐元來協助建設未來的氫市場。氫公共資金指南列出歐盟為氫計畫提供的各種融資工具,包括歐盟2021-2027年長期預算、NextGenerationEU、會員國層級可用的國家融資計畫等詳細資訊。目前有15個會員國已將發展氫氣納入其復甦計畫,總計投資至少93億歐元。

(三)國際參與 : 歐盟在氫方面的國際參與有助於加速主要夥伴國家的能源轉型,透過支持該等國家部署再生能源,同時可擴大歐盟自身進口氫能。歐盟透過加速再生能源創新的全球倡議Mission Innovation,在綠氫研究和創新的國際合作中發揮主導作用。

透過綠氫合作夥伴關係,執委會將促進從第三國進口綠氫,同時激勵脫碳和發展再生能源生產以供歐盟使用。在COP27上,歐盟執委會與埃及、哈薩克和納米比亞就綠氫及其衍生物的開發、部署、使用及非扭曲貿易簽署合作夥伴關係。歐洲氫銀行將設立一個國際分支機構,旨在支持和協調綠氫合作夥伴關係,以促進投資和制訂必要監管框架。

(四)整體價值鏈創新 : 清潔氫合作夥伴關係於2021年11月成立,旨在透過加強科學技術來加速先進清潔氫應用開發。其主要重點是綠氫的生產、傳輸、分配和儲存,以及在運輸、建築和工業中所選定燃料電池的最終使用技術。

跨境計畫在歐盟能源基礎設施,有關氫技術創新的開發與整合中扮演重要角色。2022年7月批准通過第一個歐洲共同利益重要項目(IPCEI) IPCEI Hy2Tech,旨在為氫價值鏈開發創新技術,以實現工業流程和交通領域的脫碳,尤其著重在終端用戶。2022年9月續批准通過第二個項目 IPCEI Hy2Use,與IPCEI Hy2Tech相輔相成,建設與氫相關的基礎設施,將氫融入工業領域。

歐洲清潔氫聯盟在2021年底展示超過750個不同氫價值鏈的應用管道,包括工業、交通、能源系統和建築物。其中許多計畫將於2025年底投入運營。儘管仍存在挑戰,但在不久的將來,綠氫有望在實現無排放運輸、工業脫碳以及為歐盟提供季節性能源儲存與緩衝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