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法國經貿雜誌國貿觀測(Le MOCI)本(6)月3日報導,世界銀行與美商標普全球市場財智(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頃於上(5)月底發布全球主要貨櫃港2021年營運評比排名(The Container Port Performance Index 2021),共有370座港口上榜,歐港普遍表現不佳,排名墊後。中國大陸上海歷經2個月封城,頃於本月初解封,重啟生產活動,可望今夏港務可滿載運行,將有利於全球供應鏈早日恢復正常。
去(2021)年歐洲供應鏈則因新冠疫情衝擊導致嚴重塞港,服務品質一落千丈,年度排名墊後,其中去年歐港表現最佳者為西班牙Algésiras,全球排名僅為第11位,比上一年退步一名;美國亦乏善可陳,表現最佳港 Virginia僅排名第 23。
全球前三名均由中東國家囊括, 依次為沙烏地阿拉伯King Abdullah Port 、阿曼Salalah及卡達Hamad;而我國高雄港全球排名第21、基隆港第67及台中港排名第125。中國大陸港口去年表現亦不錯,全球前 10 名中占有 3席,依次為上海洋山港(全球第 4)、寧波港(全球第 7)及廣州(全球第9)。而日本橫濱港由前(2020)年冠軍跌為去年第 10 名,引人側目。法國只有le Havre(全球第292名)與馬賽(Marseille-Fos,全球第315名)兩座貨櫃港進榜。
世銀經濟學家Martin Humphreys指出,中東之案例證明貨櫃港基礎建設與技術之重大投資極具效益,善用數位科技與綠色替代燃料,將可有效落實港口現代化,加強海運物流鏈韌性。
A:
哥倫比亞投資組合報(Portafolio)報導,2022年1-5月,與 2021 年同期相比,哥國的電子商務銷售成長5.1 %。其中增幅最大的類別為:家電類(23%)和藥品類(7%)等相關產品。此種優異營績表現,預估將在未來幾個月內持續增長。
另據NielsenIQ公司的最新市場研究報告,由於疫情限制措施影響消費型態,電子商務已成為哥倫比亞乃至全球零售業增長的加速器。根據進一步分析,哥國目前54%消費者喜歡線上購物,另在拉丁美洲地區約有50%消費者喜歡線上購物,而其中17%消費者使用電子商務網站購買大眾消費品。
A:
哥倫比亞共和報(La Republica)報導,哥國政府甫通過2022年6月4日第955 號法令,決定針對200種進口商品,將運費和相關保險費用的價值排除結算關稅的應稅基礎之外。這措施將降低一些對國家生產較重要產品之成本,行政命令有效期為6個月,未來經海關、關稅與外貿事務委員會審查同意後,可再續延長6個月。
哥國商工暨觀光部長María Ximena Lombana Villalba 表示,此項行政措施係為尋求促進經濟復甦、貿易便捷化和國家競爭力。透過此項措施,尋求減少因國際運費上漲,而導致進口成本上漲之負面影響。受惠之進口產品類別包括:肉類、牛乳、新鮮乳酪、橘子、葡萄、蘋果、玉米、菜豆及穀物等。並稱此一作法已獲安第斯共同體(CAN)之認可,在此基礎上徵收關稅及加值稅,將減少政府稅基收入,以避免將國際運費的大幅增加轉移至生產與消費者,將減少進口基本產品價格上漲,衝擊國內民生經濟及消費。
A:
Business Insider引述一封微軟(Microsoft)內部電子郵件和一位未具名直接了解情況的人士報導,微軟正在顯著放緩全公司增募員工的腳步。
再者,網路安全部門將自7月起開始的會計年度,把人員裁減到200人。這個部門是由前亞馬遜高階主管Charlie Bell領導。據了解,先前Bell曾說過,計劃在2023會計年度之前,將他的團隊人員擴增到4,000人。
Insider向微軟求證時,一位發言人表示,微軟未來一年仍將繼續增加員工人數,尤其著重於公司資源流向的人事安排。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208/6368948?from=wj_catelistnews
A:
美國總統拜登6日宣布,美國對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越南4個東南亞國家進口的太陽能板,暫停徵收任何新關稅兩年。此舉旨在使美國停滯不前的太陽能發電項目走上正軌,挽救國內大批就業職位。
美國商務部今年3月宣布,調查中國太陽能板製造商是否正在經由這些國家向美國出口,以逃避美國的關稅,相關調查導致美國許多的太陽能項目被逼中斷。
白宮6日宣布,這4個國家的進口太陽能板,在調查期間可豁免關稅兩年。
路透社報道引述多個消息來源稱,拜登此舉將挽救許多被中斷的太陽能項目,以及面臨被裁減的數以千計就業職位。
拜登是依據1930年一項貿易法作出上述宣布,只適用於從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這4國進口的太陽能板,且會和調查並行實施,兩年後再視調查結果,決定是否繼續徵新稅。一位消息人士透露,原本企業擔心必須保留資金應付可能徵收的關稅,現在這些企業可以安心下來。
拜登也援引「國防生產法」,以貸款和撥款方式推動美國日後製造太陽能板等乾淨能源技術。
美國商務部3月28日應美國太陽能設備製造商奧克辛太陽能公司(Auxin Solar)的要求,調查中國太陽能生產商是否通過將日常生產轉移至上述4個東南亞國家,來非法規避太陽能關稅。商務部稱將在150天內發布初步調查裁定,並在300天內作出最終決定。
商務部的調查可能導致高達250%的追溯關稅。多位州長、議員、產業官員和環保人士都曾表示擔憂,這讓白宮陷入兩難,一方面急著想鼓勵使用永續能源以展現美國在氣候變化議題的領導力,另一方面卻又得尊重調查。
由內華達州民主黨參議員羅森、新墨西哥州民主黨參議員海因里希、亞利桑那州民主黨參議員辛妮瑪帶領的兩黨議員,要求拜登政府迅速就此事作出初步裁定,不要等到8月30日的最後期限才發布。
他們說,調查已經引起了美國太陽能產業「巨大的干擾」,嚴重損害美國太陽能企業和工人,並增加美國家庭的成本。
從這4個國家進口的太陽能板佔美國總進口80%。由於商務部的調查,83%的美國太陽能公司報告已收到取消或延遲太陽能電池板供應的通知。
參議員們指出:「如果不加以解決,切斷太陽能電池板和電池的供應,也可能導致十多萬個美國工作崗位的流失,其中包括大約1.8萬個製造業工作崗位。」美國太陽能產業協會最近調查700多家公司發現,短短幾周內就有318個太陽能項目被取消或推遲,數百家公司正在考慮裁員。
據數家公司和幾位議員表示,如果調查得出避稅結論,可能導致對從這些國家進口的產品被追稅,對新的太陽能開發活動造成寒蟬效應。2011年,美商務部裁定中國在美市場「傾銷」太陽能電池板,決定對中國太陽能電池板徵收懲罰性關稅。
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太陽能設備迅速下降,從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進口激增。
A:
哥倫比亞共和報(La Republica)報導,依據聯合國所屬機構拉丁美洲暨加勒比海經濟委員會(CEPAL)報告指出,哥倫比亞由於俄烏戰爭,通貨膨脹居高不下及經濟成長放緩情況下,該國貧困率將自2021年36.3%上升至今年39.2%,居拉丁美洲地區成長最快之國家。
而拉美該區域平均貧困率原預估自2021年32.1%上升0.9%至本年33%。惟另由於本年通膨加劇,而修正2022年區域平均貧困率上升1.6%,使本年貧困率上修至33.7%。另該地區之極端貧困率將自2021年13.8%上升至2022年14.9%,增加1.1%。
哥國Davivienda Corredores經濟研究和戰略經理German Cristancho表示,俄烏戰爭對拉丁美洲主要影響在於食品價格、化肥和原物料普遍上漲,所造成之通膨巨大壓力之衝擊。
A:
由於預期下週氣溫升高用電量將大增,加上產量下降,昨(6/6)日以路易斯安那州Henry Hub為交貨基準之美國天然氣期貨價格上漲近 10%,創 13 年新高。Henry Hub 7 月合約價格為 9.368 美元,上漲 9.91%。
此外美國液化天然氣出口激增,致美國國內供應吃緊,也是推升價格的原因之一。
A:
由於進口大幅下降,美國 4 月貿易逆差縮小,反映出美國消費者和業者對進口商品和原物料的需求減弱。
美國商務部今(6/7)日表示,4 月份商品和服務貿易逆差為 871 億美元(季節性調整後),遠低於 3 月份 1,077 億美元,減少近 19.1%,
進口金額3,397 億美元,減少 3.4%,自去年 7 月來首次下滑,服飾、家居用品、玩具、藥品和金屬製品之進口均出現減少。出口則持續上揚,成長 3.5% 至 2,526 億美元。
由於先前擔心供應斷鏈,業者囤貨過多,現已出現反轉跡象,俄烏戰爭造成商品價格高漲也使得商品市場交易冷卻。都是進口下滑的原因。惟消費者不畏通膨惡化,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仍然持穩。
A:
日期:111年6月6日
來源:澳洲總理辦公室新聞稿
https://www.pm.gov.au/media/joint-communique-indonesia-australia-annual-leaders-meeting
澳洲總理Anthony Albanese於6月5日至7日訪問印尼,澳外交部長Penny Wong、貿易部長Don Farrell、產業部長Ed Husic等重要官員及電信、網路、零售、金融、能源重量級企業領袖陪同。訪問期間澳洲與印尼總統Joko Widodo舉行年度雙邊領袖會議。
A總理與印尼W總統會後發布聯合公報及A總理說明訪問成果略以:
在澳印尼雙邊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下深化合作:雙方在2018年啟動之「雙邊全面戰略夥伴關係(CSP)」5個支柱下深化合作:經濟和發展夥伴關係、連接人民、確保共同利益;海事合作、印太地區穩定與繁榮。
支持印尼今年舉行G20領袖峰會:澳方肯定印尼優先透過全球衛生架構、永續能源轉型、推動全球疫後復甦及轉型。A總理將出席本年11月在印尼舉行之G20領袖峰會。
因應氣候變遷與能源合作:雙方討論可負擔清潔能源、清潔技術、永續金融和氣候適應議題。澳洲與印尼建立2億澳元之「氣候和基礎設施合作夥伴關係」,致力區域提供可負擔清潔能源等。
振興雙邊貿易投資關係:雙方承諾透過「印尼-澳洲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IA-CEPA)」,擴大貿易投資聯繫。兩國注及雙邊貨品、服務貿易(教育、觀光等)強勁復甦。雙方支持更多部長級官員互動,兩國經濟部長將定期舉行會議。澳政府將與澳洲退休基金公司合作,在印尼探索投資機會。
支持基礎建設:注及澳洲發展其首都坎培拉經驗,澳方將提供技術專長和法規監管諮詢,協助印尼規劃清潔、綠色、高科技之新首都Nusantara。
衛生合作:同意強化衛生合作,更新兩國衛生合作MOU。澳方支持對印尼疫苗供應,迄今已交付840 萬劑。
教育、語言與打工度假合作:至2025 年,澳打工度假簽證提供印尼名額將增加至每年5千名。雙方支持在印設立澳洲大學分校,並提供10項獎學金名額予印尼人在澳完成碩博士學位。支持澳洲國內之印尼研究計畫,在澳洲推廣印尼語教學。
重申對「東協中心性」及實施「東協-澳洲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承諾:
1.澳方支持印尼在 2023 年擔任東協輪值主席國,強調東協架構對支持區域穩定和繁榮之重要性。澳方支持「東協-印太展望」及其對和平、繁榮和安全之印太地區願景。
2.澳洲將於4年內為其在東南亞雙邊和區域海外發展援助(ODA)計畫額外提供4.7億澳元。澳方將任命1名高階巡迴地區特使,及在外貿部設立東南亞辦公室,協調澳洲在該區域工作。澳洲並將制訂2040年全面東協經濟戰略。
農業與糧食安全合作:雙方同意共同努力,應對全球糧食安全挑戰。雙方主張農業出口國保持開放、透明和可預測之農業貿易行為。2022年1月,澳印簽署農業合作MOU,加強兩國農業合作。雙方並同意深化食品安全合作。
與太平洋島國合作:重申澳洲對與印尼簽署太平洋三邊合作MOU之承諾,作為2國支持太平洋鄰國需求之架構。
A:
參考資料:澳洲儲備銀行(RBA)
https://www.rba.gov.au/media-releases/2022/mr-22-14.html
RBA於本年6月7日公布,決議將現金利率由原0.35%提高至0.85%(增幅0.50%), 外匯結算餘額的利率由原0.25%提高至0.75%(增幅0.50%)。
據RBA總裁Philip Lowe表示,澳洲通貨膨脹率顯著上升,雖然仍低於大多數其他已開發經濟體,但高於先前預期。通貨膨脹率上升之主因係全球因素,包括與疫情相關之供應鏈中斷和俄烏戰爭;國內因素如部分行業之產能限制和勞動力市場吃緊,以及今年上半年新南威爾斯州與昆士蘭州之水災致商品價格上揚等。
RBA預期通貨膨脹將進一步上升,但明(112)年將回落至2%至3%範圍。近期電力、天然氣與汽油價格上漲,代表短期內通脹可能高於一個月前之預期,惟隨未來全球供給問題得到解決,大宗商品價格回穩,通貨膨脹未來有望放緩。今日RBA調升利率有助通貨膨脹隨時間推移回歸目標區間。
L總裁認為澳洲經濟具韌性,本年3月較上季增長0.8%,全年預測較上年同期則增長3.3%。家庭和企業資產負債總體狀況良好,企業投資上升,大量建設進行中,商品價格上漲提高國民收入,貿易條件創新高(5.9%)。此外,澳洲勞動力市場強勁,失業率3.9%為近50年來最低水平,預計失業率將進一步下降,工資增長將從近年來之低水平中上升。鑒於當前經濟面臨通貨膨脹壓力,且目前之現金利率仍低,RBA爰決定於本(7)日調升利率,並預計在未來幾個月內採取進一步措施。至未來升息規模和時機,將取決於進一步數據及對通貨膨脹和勞動力市場前景之評估。
查RBA於本年5月4日(澳洲5月21日聯邦大選前)公布,決議將現金利率提高0.25%至0.35%,外匯結算餘額的利率從0提高到0.25%。本日RBA決定係繼本年5月4日以來第二度升息。
A:
安哥拉位於非洲西南部,東鄰尚比亞,西瀕大西洋,南接納密比亞,北部與東北部與剛果接壤,首都為魯安達(Luanda)。
安哥拉國土面積1萬1,300平方公里,總人口數約234.8萬人,主要官方語言為葡萄牙語。人民信仰以天主教(41.1%) 、基督教 (38.1%)為主。
安哥拉主要經濟支柱為石油業,惟生產過度集中該產業,故經濟發展受油價波動影響甚鉅,過去數十年安國政府亦未有效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主要出口產品為原油、鑽石、石油產品、咖啡、魚、木材、棉花,主要進口產品則為機電設備、汽車及零配件、醫藥、食品、紡織品、軍用品等。
A:
坦尚尼亞位於非洲東岸,東臨印度洋;介於肯亞與莫三比克之間,與蒲隆地、剛果民主共和國、肯亞、馬拉威、莫三比克、盧安達、烏干達與尚比亞等國接攘,首都為杜篤馬(Dodoma)。
坦尚尼亞國土面積94萬7,300平方公里,總人口數約5,800萬人,官方語言為英語及史瓦希里(Swahili)語,人民信仰以基督教( 61.4%)、伊斯蘭教( 35.2%)為主。
坦尚尼亞自1961 年獨立建國以來,全國力行民主法治,政治領袖經由選舉產生,鮮少戰亂發生。政府積極發展電訊、銀行、能源及採礦產業,但農業仍為目前最重要之經濟支柱,雇用全國六成勞動力。主要出口產品為黃金、咖啡、腰果、棉花製品,主要進口產品則為機械及運輸設備、工業用原料、原油等。
A:
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若開邦工商會的統計,2022年5月間兩個緬孟邊境貿易站—實兌(Sittway)及貌奪(Maungtaw)—合計出口356萬美元,比上月的286萬美元增加70萬美元。
今年5月,緬甸向孟加拉的Teknaf碼頭出口價值356.57萬美元(7,310噸)的產品,進口價值9,540 美元的產品。其中,水產品出口值計190萬美元,約佔5月份貿易額的55%。此外,從仰光及伊洛瓦底漁場出口1,500多Rohu魚,價值181萬美元。若開邦的產品如檳榔、椰子及其他商品,還有其他省邦的產品,如棕櫚果醬、生薑、洋蔥及其他作物等也出口到孟加拉。進口方面的量不大,包括自實兌進口價值750美元的5,000件T卹,及自貌奪進口約8,790美元的PVC管件等產品。
A:
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商務部的統計,在當前2022-23財年,4月1日至5月27日期間,緬甸海運貿易飆升至37億美元,較上一財年同期的27.55億美元大幅增加9.59億美元。海運出口總值為15億美元,進口總值為22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進出口都有所增長。緬甸的海運貿易在2020-21財年的總貿易額295億美元中,海運貿易值占198億美元。
據緬甸港務局稱,過去5個月(2022年1月至5月),仰光港的碼頭接收250多艘貨船。在緬甸港務局的指導,及遠洋班輪、進出口商的合作下,港口的周轉時間約為3天。因此,到港的貨船數增加。緬甸港務局及仰光碼頭正提供服務,確保快速及可靠的貨物處理及貨櫃提取,讓貿易流恢復正常。先前大型船隻因吃水深度問題,無法在仰光河航行,通往仰光河內河新航道吃水深度已擴充到10米。
緬甸出口農產品、漁業產品、礦產、牧畜、林產品、工業製成品等產品,進口資本財、消費品及工業原材料。緬甸目前有9個港口提供海運貿易服務。仰光港是緬甸海運貿易的主要門戶,包括仰光內部碼頭及外部迪拉瓦港。
A:
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仰光黃金企業家協會(YGEA)的統計,5月16日至6月6 日期間國內黃金市場沒有價格波動,2022年6月6日為每緬克205萬緬幣(1緬克等於0.578盎司,或0.016公斤)。國際金價及緬元貶值是造成價格波動的原因。目前,黃金價格穩定在每盎司1,850美元,然在非官方匯市,美元價值則保持在2,000緬幣。
A:
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報導,仰光證券交易所(YSX)的月度價格統計顯示,2022年5月份股市成交額創下3個月新高。上個月的股票平均交易額為2,000萬至3,000萬緬幣。市場觀察人士表示,與2021年相比,5月份的股市交易活躍。5月份,7家上市公司在YSX交易了55,024股股票,價值3.14億美元。2022年1月,合計成交61,435股,成交值為2.82億緬幣,2月份交易量上升到80,291股,估計價值4.149億緬幣。3月份,共有52,408股股票在YSX交易,成交值為2.33萬緬幣。4月份,YSX的交易量為53,059股,成交值略升至2.76億美元。
目前有FMI、MTSH、MCB、FPB、TMH、EFR及AMATA等7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在YSX上市。5月份,每股收盤價分別為FMI為7,600緬幣、MTSH為2,650緬幣、MCB為8,500緬幣、FPB為1.75萬緬幣、TMH為2,600緬幣、EFR為2,550緬幣及AMATA為5,000緬幣。緬甸股市未受全球股市暴跌影響仍正常運作。
A:
肯亞共和國(Republic of Kenya),通稱肯亞,位於東非,瀕臨印度洋,鄰國包括東邊的索馬利亞、北邊的衣索比亞、西北方的南蘇丹、西邊的烏干達及南邊的坦尚尼亞。首都為奈洛比。
肯亞面積約58萬平方公里,人口為5200萬人,境內多達40多個民族,基庫尤族為最大部族(18%),其次是盧希亞族(14%)、盧歐族(13%)等。官方語言為史瓦希里語(Kiswahili)及英文。居民主要信仰基督教(83%)及伊斯蘭教(11.2%)。
肯亞素有非洲矽谷之稱,知名之非洲行動支付M-PESA即由該國發跡。該國主要出口茶葉、園藝產品、咖啡、石化產品、漁業產品、水泥等。主要進口機械及運輸設備、石化產品、汽車、鋼鐵等產品。
A:
日期: 111年6月6日
來源:ABC NEWS 新聞網
https://www.abc.net.au/news/2022-06-06/the-great-gas-rort-what-should-the-new-government-do-/101127780
https://www.abc.net.au/news/2022-06-06/resources-minister-warns-not-much-any-government-could-do/101127836
https://www.abc.net.au/news/2022-06-05/energy-minister-blames-coalition-for-gas-crisis-local-shortage/101127188
根據ABC新聞,由於澳洲國內天然氣狂飆價格加重通膨隱憂,新任資源部長Madeline King對外表示,澳洲氣商Santos及國際氣商Shell經協調均已同意增產,以紓解澳洲東部電力市場的天然氣短缺災難;至於聯邦政府並不排除考慮啟動「天然氣國內安全機制」,惟該機制最快能對國內市場供氣亦須等到明年1月。至新任能源部長Chris Bowen則將目前天然氣危機歸咎於前聯盟政府,並稱啟動前開安全機制並非問題之解方。
經查澳洲「天然氣國內安全機制」係因2017年天然氣短缺危機下,總理Malcolm Turnbull創立的機制,當國內天然氣短缺時政府得以公權力限制業者出口,以確保國內有足夠的天然氣供應,惟迄今仍未曾啟動。
另西澳洲政府於2006年Alan Carpenter州長任內,成功與國際能源公司埃克森美孚(Exxon)達成位於澳洲西北海岸Gorgon 天然氣之開發協議,要求新開發案15%的天然氣須保留給澳洲國內市場使用。
由於澳洲西部市場有前開國內供氣保障,西澳之汽油雖受國際市場影響上揚,惟上周價格為每千兆焦耳6.50澳元;而東岸價格雖在能源市場運營機構(AEMO)限制(cap)鎖在每千兆焦耳40澳元,而據稱本週一墨爾本現貨市場曾出現每千兆焦耳383澳元、週二更高達800澳元之天價紀錄。
東部天然氣現貨價格飆漲,電力市場價格劇烈波動,已嚴重影響澳洲東岸煉鋁、鋼鐵、玻璃、紙張、塑膠、化肥、食品等行業,未來將造成更進一步之通貨膨脹。
ABC新聞認為本年冬季之能源危機,除俄烏戰爭影響外,兩大黨均應負責。2019年澳洲競爭及消費者委員會Anna Brakey委員曾於演講中表示,過去五年供應國內市場之LNG越來越少,且有持續下降之趨勢;渠預估2022年LNG生產商於澳洲國內供氣量將較2017及2018年下降約50%。
本篇報導記者認為,這場危機的真正原因與十多年前錯誤決策有關,因能源巨頭高估昆州LNG蘊量,並簽約出售其海外客戶較海上氣田蘊藏量更多的LNG,為彌補短缺,掠奪澳洲境內的天然氣供應,故推高了國內價格。而目前享受澳洲低價長約LNG的出口國家包括中國、日本、韓國。
澳洲企業及家庭在面臨越來越高的能源價格,政府未來會否啟動LNG國內安全機制以限制LNG出口,,抑或透過徵稅方式補貼受衝擊業者,有待持續觀察。
A:
一、 新加坡國務資政兼國家安全統籌部長張志賢本(2022)年6月7日出席由淡馬錫控股主辦的「第8屆生態繁榮周(Ecosperity Week)」開幕典禮時表示,因應氣候變遷,新加坡將透過制定政策、企業項目及科研等三大途徑,促使企業及個人採取良好行為,推動星國加速轉型成為淨零排放經濟體。
二、 新加坡於2020年制定「長期低排放發展戰略」,希望至205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自2030年的峰值減半,然後在本世紀下半葉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星國政府嗣於2022年初宣布修訂前述目標,將落實淨零排放的期限提前至本世紀中葉。
三、 張志賢國務資政認為,對抗氣候變遷以達到「生態繁榮」的政策至關重要。制定政策不僅為降低碳排放,也為實現永續發展目標、創造循環經濟及建造永續宜居的城市。星國政府將從系統層面制定解決方案,例如永續都市公共交通系統不僅是以電動車取代內燃式引擎車,並需透過全面的城市規畫及和完善的交通系統,減少用車需求。
四、 氣候變遷是「共有財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s)」的典型例子,制定相關因應政策須準確反映經濟成本,例如,碳稅能為碳排放帶來的負面成本設下正確定價,由排放的各方共同承擔。為加速減排,新加坡將從2024年起分階段調高碳稅,至 2030年,碳稅將從目前每公噸溫室氣體徵收5星幣(3.63美元),調高至每公噸50至80星幣(36.3至58.13美元)。
五、 人類對氣候危機的認識日益增加,將改變其定義企業價值的方式,並更重視企業秉持的價值。因此,企業不能僅專注於從現有資產及業務獲取短期投資報酬,要保持長期競爭力,須將去碳化及氣候風險納入發展策略。民間融資在綠色經濟轉型扮演重要角色,可填補資金缺口,或領先採用環保商業模式。
六、 至於要有效使用科技,須打造一個生態系統,由政府創造有利於推動綠色機會的環境,私人領域投資新興科技,科研界專注發展創新解決方案。低碳氫能、碳捕捉及應用與封存技術是目前值得探索的新興科技。
七、 另新加坡永續發展暨環境部長傅海燕表示,越來越多企業意識到循環低碳經濟的未來商機,新加坡推動社會採取行動刺激投資及經濟活動,實現更包容的綠色轉型,是邁向永續發展的關鍵。目前全球逾5,000家企業參與聯合國的「奔向零碳(Race to Zero)」計畫,新加坡城市發展(CDL)、翱蘭國際(Olam International)、新電信及新加坡交易所皆為參與方。
八、 面對新冠疫情、通膨加劇及地緣戰略等挑戰,新加坡亦須發揮優勢及專長,加速推動永續發展的解決方案。星國作為備受信賴的全球金融樞紐,可推動區域綠色金融及碳服務成長,此將協助企業獲得資金進行創新及擴大綠色項目發展。新加坡雖缺乏天然的再生能源,但隨著「巴黎協定」關於國際碳交易市場細則在聯合國2021年氣候變遷大會上敲定,新加坡將有機會透過碳信用額交易,支援尚未發展天然再生能源的國家。
九、 傅海燕部長指出,要將永續解決方案商業化,政府須與民間共同合作。日前新加坡政府以合作夥伴身份加入「先驅者聯盟(First Movers Coalition)」,提供平臺讓企業利用其購買力及供應鏈,擴大創新低碳技術的規模,希望本地企業有機會與合作夥伴進行創新及獲取低碳技術。
A:
一、 為節省更多貿易相關成本,提高貿易效率及競爭力,東協於本(2022)年6月7日在「第31屆東協關稅局局長會議」上宣布,將啟動「東協授權優質企業相互認證安排(Authorised Economic Operator - Mutual Recognition Arrangement,簡稱AEO MRA)聯合行動計畫。依據前述安排,獲得任何東協國家授權的優質企業(簡稱AEO),在其他成員國的通關文件及貨物檢查次數將減少。相關企業也能享有更多通關便利性,被抽樣接受檢查的貨物,將優先處理,且在貿易出現阻斷時,亦能加速處理通關程序。
二、 啟動上述聯合行動計畫,顯示東協成員國承諾在2025年全面落實相互認證安排,該安排是由新加坡在2018年擔任東協輪值主席國時提出,經4年多的努力逐漸成型。東協區域貿易額從2016年至2020年成長6.15%,達5,498億美元,AEO MRA的落實將強化東協地區供應鏈安全及促進貿易,亦提供更多機會協助東協成員國整合,推動東協經濟共同體。
三、 另依據上述計畫,東協本年內將簽署AEO MRA文本。已準備好的成員國,將在2023年展開落實相關安排的試驗計畫,其餘成員國則在做好準備後逐步落實。AEO MRA是由至少兩個夥伴關稅轄區彼此承認的安排。相關企業已建立起牢固的供應鏈安保程序,並透過依據世界關務組織架構制定的認證程序,才能獲得關務機構認證。
四、 新加坡財政部長黃循財表示,AEO MRA是東協提高通關效率、保持競爭力的重要一步。東協各國須共同努力,加深彼此之間,乃至與世界各國的整合,才能發揮潛能。研究顯示,AEO MRA可協助通關效率提升至少30%。另東協可深化與主要貿易夥伴的關務合作,例如「東協對外單一窗口(ASEAN Single Window)」與中美日韓等夥伴連接,各國亦可在通關程序,採取某些共同標準,減少行政費用,使東協的電子商務市場更具吸引力。
五、 新加坡的AEO項目名為「安全貿易夥伴計畫(Secure Trade Partnership,簡稱STP)」,目前已與加拿大、韓國、日本、中國、台灣、香港、美國、澳洲、泰國及紐西蘭等10個關稅轄區簽署雙邊相互認證安排,參與STP的企業約9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