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綜合美媒及美國勞工部12月30日報告,美國勞工部公布最新每週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為19.8萬,與前一週申請人數20.6萬減少8千,接近1969年以來低點,亦較彭博社預測20.6萬為佳,反映企業雖面臨Omicron新冠變種病毒快速傳播,然消費者需求依然強勁,雇主盡力挽留員工並減少裁員。 華爾街日報指出,目前Omicron雖造成上千航班取消,部分運動賽事暫停,以及學校宣布遠距教學等負面影響,惟經濟學者普遍認為當前Omicron疫情尚未對勞動市場有顯著影響,未來數週宜密切關注每週失業報告,以辨別Omicron變種病毒是否造成企業裁員,以及勞動市場與經濟復甦的相對影響。 截至12月18日當週,連續領取失業救濟金的人數為171.6萬,相當投保就業保險勞工的失業率為1.3%,較前一週185.6萬人減少14萬,更接近去年3月初疫情爆發前171.5萬;就業保險勞工失業率較高的州及屬地依序為:阿拉斯加州(3.1%)、加州(2.7%)、波多黎各(2.7%)、美屬維京群島(2.5%)、紐澤西州(2.4%)、伊利諾州(2.3%)、明尼蘇達州(2.3%)、夏威夷州(2%)、麻州(1.8%)及內華達州(1.8%)。

A:瑞士Aargauer Zeitung日報報導,依據瑞士信貸銀行(Credit Suisse)發布之2021年12月瑞士工業及服務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其中工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微幅成長0.2點,為62.7點,服務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則成長1.4點,為59.3點(超過50點則為成長)。報告中指出瑞士工業產能再度上揚,產品訂單增加,產品供應已漸改善,但採購價格仍持續上漲,瑞士服務業成長因受疫情影響放緩,但仍持續穩定成長。   資料來源: 瑞士Aargauer Zeitung日報 日期: 2022年1月3日

A:綜合美媒報導,貿易信用保險公司Euler Hermes公布最新報告指出,隨全球經濟自新冠疫情復甦,晶片需求超過供給,2022年晶片製造商及半導體產業將維持強勁優勢,預估晶片銷售額成長9%超過6,000億美元。 Euler Hermes分析師指出推動銷售額成長的主要因素為消費性電子產品需求強勁、供需不平衡導致價格上漲及新一代晶片技術更改產品組合,亦評估半導體產業將面臨4大風險:硬體設備需求逐漸恢復正常、全球疫情升溫可能影響供應鏈、美中半導體技術爭奪戰限制中國企業取得美國關鍵技術及極端氣候影響晶片製造商最佳產能目標,分析師另認為臺灣及韓國等主要晶片製造地未來可能受不可預測的隨機事件影響。

A:馬來西亞國防部部長希山慕丁頃發布消息稱,馬國新冠疫情管理特別委員會根據衛生部與國家安全理事會進行當前的風險評估後,決議砂拉越州和吉蘭丹州因已符合指標門檻,將自2022年1月3日起,過渡至「國家復甦計畫」第四階段。前述州屬各經濟領域和社會活動的防疫標準作業程式將進一步放寬。   希山慕丁部長呼籲民眾不可鬆懈,因新冠病毒依然對馬國構成威脅,尤其Omicron變種病毒株的傳染力更強。   馬國國家復甦計畫分為四個階段:目前已無州屬處於第一、第二及第三階段;第四階段的州屬為雪蘭莪州、吉隆坡、布城、彭亨州、馬六甲州、森美蘭州、納閩、登嘉樓州、柔佛州、沙巴州、霹靂州、檳城州、吉打州、玻璃市、吉蘭丹州及砂拉越州。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能源暨天然資源部長達基尤丁(Takiyuddin Hassan)頃推介由馬國永續能源發展機構(SEDA)制定的「2022年至2035年馬來西亞再生能源計畫」(MyRER),該計畫涵蓋國家再生能源的短期及中期發展計畫,以讓國家邁向低碳能源系統,盼至2025年及2035年再生能源產能將分別占總發電量之31%及40%目標。   前述再生能源計畫係依據四個科技類別,即太陽能、生質能、水力及新能源,規劃國家達成使用再生能源目標的策略。這四個類別將由四項倡議作為推動,包括(一)透過電力市場改革尋找再生能源機會;(二)改善融資管道;(三)塑造人力資本和基礎設施以及(四)提高系統之彈性。   根據上述再生能源計畫,太陽能和生質能著重於創造新的商業模式,其中太陽能會加速在建築物頂樓大規模安裝的太陽能供電裝置計畫;生質能則擴大其使用率;水力發電將全面拓展其使用率潛力;新能源則包括探討於2025後拓展離岸及陸上的風力發電方案,以及以綠色氫能技術為主的電池蓄能長期方案。   馬國再生能源計畫不僅提升國家電供中的再生能源使用率,支援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的國家願景,以及履行巴黎協定解決氣候變化的承諾。上述計畫亦可協助再生能源領域,創造4萬7,000個就業機會,並分別於2025年及2035年,透過吸引200億馬幣(約47.86億美元)及330億馬幣(約78.98億美元)投資額的經濟效益。   前述再生能源計畫預測,至2025年,馬國再生能源的產能將從2020年的8,450兆瓦特(MW),提高至1萬2,916MW;至2035年,則進一步提高至1萬7,996MW。上述計畫另預測至2030年,馬國將可降低供電領域的碳排放量45%,至2035年則減碳排60%。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衛生部部長凱里頃表示,馬國政府數個部會,如旅遊、藝術及文化部、伊斯蘭稅捐與朝聖局(JAWHAR)、交通部、國家安全理事會、國家天災管理機構、移民局及朝聖旅行社協會(PAPUH)等召開一項管理朝聖者特別會議後,經首相依斯邁沙比里及內閣批准四項建議,包括:(一)自2022年 1月8日起,暫停穆斯林出國朝聖;(二)自 1月1日起,暫停銷售前往朝聖的新機票;(三)自 1月3日起,朝聖者歸國後,需根據國家天災管理機構指定的隔離中心或酒店進行強制隔離以及(四)自 1月1日至7日已安排前往朝聖者,獲准繼續他們的行程。然返國後,需根據國家天災管理機構指定的隔離中心或酒店進行強制隔離,以遏制新冠變異毒株Omicron蔓延。馬國政府將持續評估國內外Omicron造成的疫情風險,尤其是沙烏地阿拉伯的情況。   另一方面,凱里部長亦向所有朝聖者發出6大提醒事項,包括:(一)朝聖者在回返馬國的二天前,需進行RT-PCR檢測;(二)抵達當日,再進行一次RT-PCR檢測;(三)須在隔離中心接受七天監視及觀察;(四)倘出現新冠病毒症狀,須進行抗原快速檢測試劑(RTK-Ag)檢測;(五)隔離第五天,接受RT-PCR檢測以及(六)倘第5五天檢測結果呈陰性,則獲准於隔離第八天,結束監視及觀察期。馬國執法官可援引「1988年傳染病預防及控制法令」(第342法令)展開處置未遵守指示者。   馬國政府規定,被列入新冠變異毒株Omicron的高風險國家入境者,在入境馬國後須強制佩戴電子手環,以方便衛生部進行定位追蹤。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新聞來源: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2022年1月1日)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頃公布「去(2021)年全年及12月份進出口動向」(1月1日至12月31日、12月1日至31日通關統計),韓國去(2021)年全年之出口金額約為6,445億4,000萬美元,較前一年增加25.8%,進口金額約為6,150億5,000萬美元,較前一年增加31.5%,貿易順差額約為294億9,000萬美元,連續13年維持順差,貿易總額為1兆2,596億美元,創新高紀錄,並晉升為全球第8大貿易國。   據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指出,韓國去年全年出口金額及貿易總額均創有史以來新高紀錄,月平均出口金額邁入600億美元時代,貿易總額更並於最短時間內超過1兆美元。   去年全年韓國20大主要出口項目(1月1日至12月31日通關統計)中,與前一年同期比較,石油製品(57.9%)、石油化學(54.8%)、精密化學原料(44.5%)、鋼鐵(37.0%)、半導體(29.0%)、電腦(25.3%)、機械人(24.7%)、汽車(24.2%)、家電(24.0%)、無線通訊機器(22.9%)、汽車零件(22.2%)、化妝品(21.5%)、顯示器(18.9%)、生技保健(16.9%)、船舶(16.4%)、蓄電池(15.5%)、紡纖(13.9%)、農水產食品(13.2%)、塑膠製品(11.3%)及一般機械(10.8%)等之出口全數增加。   主要出口地區方面(1月1日至12月31日之通關統計暫定值),去年對主要地區之出口,與前一年相比,對歐盟(EU)(33.9%)、中南美(32.4%)、印度(30.8%)、美國(29.4%)、中國(22.9%)、東協國家(ASEAN)(22.3%)、CIS(20.1%)、日本(19.8%)、越南(17.0%)及中東(6.2%)之出口均增加。另去年進口項目之進口情況(1月1日至12月31日之通關統計),原物料(49.0%)、中間財(33.4%)、資本財(21.2%)及消費財(16.3%)之進口均成長。其中,主要能源資源項目之進口情形(1月1日至12月31日之通關統計暫定值),石油製品(84.5%)、瓦斯(62.6%)、煤炭(52.7%)及原油(50.7%)之進口亦全數增加。   另12月單月份之進出口情形,去年12月份韓國20大主要出口項目(12月1日至12月31日通關統計)中,與去年同月份相比,石油製品(79.2%)、鋼鐵(49.0%)、電腦(44.7%)、精密化學原料(43.8%)、半導體(35.1%)、石油化學(34.3%)、汽車(17.3%)、農水產食品(14.3%)、家電(11.8%)、紡纖(11.1%)、生技保健(7.0%)、一般機械(6.2%)、無線通訊機器(4.8%)、蓄電池(3.4%)、顯示器(2.0%)及化妝品(1.4%)等項目增加,但塑膠製品(-0.5%)、汽車零件(-1.0%)、機械人(-16.1%)及船舶(-49.0%)等之出口則減少。   12月份主要出口地區方面(12月1日至12月31日之通關統計暫定值),去年12月份韓國對主要地區之出口,與去年同期相比均成長,對中東(42.4%)、CIS(35.9%)、東協國家(ASEAN)(23.2%)、美國(22.9%)、中國(20.8%)、歐盟(EU)27國(17.1%)、日本(16.3%)、越南(7.2%)、印度(4.5%)及中南美(2.2%)之出口均增加。進口項目方面,去年12月份原物料、中間財、資本財及消費財之進口分別較前一年同月增加74.8%、43.6%、9.5%%及6.7%。其中,主要能源資源項目之進口與前一年同月份比較亦均增加,石油製品之進口增加84.5%、瓦斯增加62.6%、煤炭增加52.7%及原油增加50.7%。   產業通商資源部成允模部長表示,2021年係韓國貿易創新歷史紀錄之年度,向全球證明韓國經濟之潛力,本(2022)年度韓國經濟不僅將突破危機,完全恢復正常,更將全力推動可使產業及出口成為主要動力之政策。本年度再朝出口7千億美元之目標前進,推動將對外貿易法規定之貿易範圍擴大至服務及數位貿易領域,建置新貿易系統,提前因應供應鏈、環境及勞工問題等新貿易規範,除檢討加入CPTPP等大型FTA以外,並加速與新北方、中南美及中東等商議洽簽FTA,全面擴大出口市場。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緬甸自印度購買之Covishield 疫苗,第二批 670 萬劑已於12月29日抵達仰光國際機場,由仰光省醫療服務及公共衛生單位負責人帶隊接收。緬甸共向印度購買1,340 萬劑Covishield 疫苗,首批670 萬劑已於12月27日抵達,因此自印度購買之疫苗已全數抵緬。   衛生部續推動全國各地的優先群眾進行 COVID-19 疾病疫苗接種,截至 2021 年 12 月 28日,18 歲以上已接種疫苗的人數總計為1,915 萬,因此已有超過 51% 的目標群眾已接種疫苗;其中已完成2劑接種的人數為1,378 萬,已接種1劑的有537 萬。此外,12歲以上之中學生及高中生中,已有129萬學生完成2劑接種,18.9萬完成接種1劑。衛生部共購買 4,400 萬劑 COVID-19 疫苗,並收到 1,196 萬劑的捐贈,總計5,636 萬劑。   2022年衛生部將繼續接種疫苗以擴大疫苗接種覆蓋率,並敦促民眾接種全劑量疫苗,已接種第1劑疫苗的人應前往最近的免疫中心進行第2次接種,並積極參與衛生部的接種計畫。

A:Business Wire電子報報導,TOTAL Energies是法國跨國綜合石油及天然氣公司,Coast Capital是其股東之一。Coast Capital在12月20日發佈的聲明中,呼籲TOTAL Energies立即終止與緬甸石油及天然氣企業(MOGE)的合作關係,因該公司資助當前的緬甸政府。Coast Capital 認為,TOTAL Energies 是間接資助在緬甸危害人權,並要求該公司發揮道德領導功能,停止在緬甸的業務。Coast Capital還表示,包括加拿大、英國、歐盟成員國及美國在內等國家,已經對緬甸當前政府領導人,以及緬甸軍方擁有或控制的公司實施針對性的制裁,然尚未對那些為緬甸政府提供大部分資金的實體實施制裁,尤其是MOGE。   Coast Capital是總部位於紐約的基金投資者,採用私募股權(Private Equity)的方式投資被嚴重低估的歐洲上市股票。該公司積極致力於改善其投資標的之社會、環境及管理標準。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木姐食米批發中心副主席Min Thein表示,每天約有10-12輛卡車載著1萬袋食米及碎米通過木姐跨境邊境站出口中國大陸。此外,每天出口到中國的食米及碎米約為6萬袋。受COVID-19疫情影響,中國關閉與緬甸的所有邊境口岸,目前緬中之間只有一個邊境檢查站,貿易無法如過往般順暢。在陸地邊界方面,金三角(Kyin San Kyawt)已於11月26日重新開放。緬甸每天通過金三角向中國出口橡膠、各種豆類、梅干  、西瓜、甜瓜等食品類商品。   緬甸食米聯合會(MRF)表示,在當前的小預算年度(2021-22年),10月1日至11月30日,緬甸向對外貿易夥伴出口50多萬噸食米及碎米。緬甸的通過邊境貿易區向鄰國出口2.7萬噸食米及碎米,而通過海運貿易向國際市場出口47萬噸食米。在過去的2020-21財年,緬甸還向外國出口200萬噸食米價值7億美元。緬甸食米出口到近60個國家,其中中國是緬甸食米及碎米的主要買家。2021年2月26日,中國批准47家緬甸企業今年通過木姐邊境貿易營地進口食米。

A:資料來源:澳門政府新聞局2021年12月23日 澳門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本(2021)年11月舉辦大賽車、美食節等旅遊盛事,帶動當月入境旅客較10月增加1.4倍至801,300人次;較去(2020)年同月上升25.9%。不過夜旅客(513,887人次)按年增加64.4%,留宿旅客(287,413人次)則減少11.2%。由於不過夜旅客佔比(64.1%)明顯上升15.0%,旅客平均逗留時間較去年同期減少0.4日至1.3日;其中留宿旅客平均逗留3.4日,增加0.3日,不過夜旅客(0.1日)則維持不變。 客源方面,中國大陸旅客按年增加25.9%至741,226人次,其中個人遊旅客共195,868人次。大灣區珠三角九市旅客共482,543人次,來自珠海市佔61.8%。香港及台灣地區旅客分別為54,655人次及5,297人次。 入境渠道方面,本年11月經陸路入境的旅客較去年同期增加27.4%至761,835人次,其中81.9%從關閘口岸入境,經橫琴口岸及青茂口岸入境分別佔11.4%及4.6%。經空路及海路入境的旅客分別為20,471人次及18,994人次。 本年1至11月入境旅客共6,885,073人次,按年增加31.5%;不過夜旅客(3,582,584人次)及留宿旅客(3,302,489人次)分別增加27.7%及35.8%。旅客平均逗留1.6日,較去年同期上升0.2日;留宿旅客的平均逗留時間(3.2日)增加0.4日,不過夜旅客(0.1日)則減少0.1日。

A:資料來源:澳門政府新聞局2021年12月22日 澳門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本(2021)年11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103.06)按年上升1.21%,升幅主要由汽油、機票、外出用膳和石油氣價格以及家傭薪酬調升所帶動,而住屋租金與豬肉售價下調抵銷部份升幅。 本年11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按月上升0.21%。家傭薪酬和汽油價格上調,帶動家居設備及服務和交通的價格指數分別上升2.08%及0.62%。豬肉售價下降,惟水果和蔬菜價格上漲,使食物及非酒精飲品的價格指數上升0.13%。住屋及燃料方面,住屋租金下調抵銷石油氣價格上升影響,使該大類的價格指數微升0.02%。甲類及乙類消費物價指數分別按月上升0.18%及0.26%。 至本年11月為止的12個月,綜合消費物價平均指數較1年前同期下降0.13%,其中康樂及文化(-6.76%)與通訊(-6.36%)大類降幅較大。甲類及乙類消費物價平均指數分別減少0.18%及0.06%。

A:資料來源:澳門政府新聞局2020年12月23日 澳門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去(2020)年以當年價格計算的澳門居民總收入為2,425.6億元(澳門元,下同),較同年以當年價格計算的澳門生產總值(2,044.1億元)多381.5億元,反映對外要素收益呈現淨流入。去年人均澳門居民總收入為356,001元,同年人均本地生產總值為300,007元。 剔除價格變動的影響後,去年澳門居民總收入實質減少39.2%,同年澳門生產總值實質減少54%;人均澳門居民總收入實質減少39.9%,同年人均澳門生產總值實質降幅為54.5%。 對外要素收益總流出金額去年為169.4億元,按年減少86%,主要是由於外地企業及投資者在澳門的直接投資收益下降所致。此外,其他投資收益(179.4億元)、僱員報酬(111.4億元)及有價證券投資收益(50.0億元)亦分別呈現16.8%、16.4%及6.8%降幅。 對外要素收益總流入金額去年為550.9億元,按年減少21.7%,主要是由於澳門企業及投資者在外地的其他投資收益(299.6億元)按年下降27.8%所致,而儲備資產投資收益(21.3億元)亦下降38.7%。有價證券投資收益(233.6億元)則按年上升2.7%。

A:資料來源:澳門政府新聞局2021年12月15日 澳門金融管理局公布,本(2021)年11月底外匯存底資產總額,初步統計為2,158億澳門元(268.6億美元),較本年10月經修訂總額2,131億澳門元(266億美元),上升1.3%。本年11月底外匯資產總額,約相當於本年10月底澳門流通貨幣的11倍或廣義貨幣供應(M2)中屬於澳門元部份的89.4%。 本年11月的貿易加權澳匯指數為103.8,較本年10月及2020年同期分別上升0.24點及0.15點,顯示澳門元兌主要貿易夥伴的貨幣出現上浮情況。

A:資料來源:澳門政府新聞局2021年12月17日 澳門統計暨普查局公布資料顯示,本(2021)年10月餐飲業和零售業的業務表現皆衰退。餐飲業方面,76%受訪飲食商戶反映10月營業額按年下降,比率較9月增加43%;中式酒樓飯店(86%)、西式餐廳(77%)和日韓餐廳(77%)的相應比率分別增加64%、46%及23%。零售業方面,10月營業額按年下降的受訪商戶比率較9月增加53%至78%;所有受訪的皮具零售商和化妝品及衛生用品零售商均表示營業額按年下降,而鐘錶珠寶零售商(86%)、百貨商戶(83%)和成人服裝零售商(86%)的相應比率分別增加69%、67%及66%,超級市場(22%)則減少22%。業務表現指數方面,餐飲業(17.4)及零售業(19.4)的業務表現指數均低於50,表示2個產業10月的業務表現較2020年同月遜色。 營業額預期方面,51%受訪飲食商戶預計11月營業額按月上升,比率較10月增加49%;中式酒樓飯店(62%)和西式餐廳(46%)的相應比率分別增加62%及39%。同時,55%零售業受訪商戶預期11月營業額按月上升,比率較9月增加36%;鐘錶珠寶零售商(73%)和化妝品及衛生用品零售商(73%)的相關比率分別增加60%及55%。業務展望指數方面,餐飲業(68.1)及零售業(71.2)的指數均高於50,顯示2個產業的受訪商戶預期11月的業務表現較10月理想。

A:咖啡連鎖店星巴克宣布,全美分店的所有員工必須於本月10日前,匯報自己注射疫苗的情況,然後在2月9日前接種,否則就要定期接受檢測。隨著這次命令,星巴克成為首批遵行聯邦疫苗令的大型企業之一。 《華爾街日報》報道,星巴克3日在通知中表示,員工未來若選擇每周檢測,不能在家自行檢測,必須出示藥劑師或醫生的證明﹐也要承擔相關費用。集團營運總監卡爾弗(John Culver)形容,管理層明白前線員工對疫苗或有不同看法,但隨 Omicron變種肆虐,公司強烈鼓勵所有員工接種。通知同時形容,管理層有責任保障員工安全,盡可能創造最妥善的工作環境,為此資方將在未來數周與員工開會,討論先在部份地區試行計劃,然後再決定是否擴大疫苗範圍,還是維持允許檢測的立場。 總統拜登早前宣布,員工人數在100人以上的企業必須推行疫苗令,確保僱員要麼接種,或者每周接受檢測。措施面對共和黨州份、企業和商界團體興訟挑戰後,上訴法院上月裁定政府得直,但案件已經呈交最高法院,高院將在本月初聽取控辯雙方陳詞。 勞工部則在12月表示,允許僱主將原定1月4日的疫苗令期限延至2月9日。星巴克這次宣布決定後,是全美最早遵守疫苗令的大型餐飲集團之一。 公司表示,員工受到新冠病毒直接威脅﹐不少人染疫或者需要自我隔離,因此在推行疫苗令之餘,也將咖啡師推薦替工的獎金從50元增至200元,直至4月3日為止。公司這次亦表示,會按照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最新指引,將身為確診者或密切接觸者的員工隔離期,從10天縮短至5天。     https://www.singtaousa.com/2022-01-04/%e6%98%9f%e5%b7%b4%e5%85%8b%e9%9f%bf%e6%87%89%e8%81%af%e9%82%a6%e7%96%ab%e8%8b%97%e4%bb%a4%e5%93%a1%e5%b7%a52%e6%9c%889%e6%97%a5%e5%89%8d%e9%a0%88%e6%8e%a5%e7%a8%ae-2/3856368  

A:     全國二手車價格持續攀升,短短1年內升幅接近40%,甚至成為帶動消費者物價指數的關鍵商品之一。據悉,現在二手車的平均售價已達2.9萬元,父母只需數千元便可為子女購車的日子已經不再。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援引汽車銷售平台Edmunds的數據,發現截至去年11月份,二手車平均價為2.9萬元,按年上升了39%,以至於入行數十年的資深經紀亦直言,從未見過如此瘋狂的情形。政府報告則顯示,截至11月的年度消費者物價指數飆升6.8%,創下近40年來最大漲幅,各類商品中除了能源外,拉動通脹的最大因素便是二手車。雖然最近車價增幅略有放緩,但專家預料短期內升勢不會停止。 分析形容,新冠疫情爆發初期,車廠推斷需求下降繼而減產,新車供應減少後,二手車市場也受到影響。與此同時,民眾普遍在家工作後,對於手提電腦與屏幕的需求大增,半導體製造商於是主力生產電子產品所用的芯片。接著全美經濟復蘇的步伐快於預期,汽車需求回升後,車廠卻因芯片供應不足而無法提升產量,車主和租車公司不能以新換舊,最終導致市面上流通的二手車短缺。 從2019年底疫情開始時計算,大約2年內二手車價格上升42%,幅度是新車價格漲幅的2倍多,截至上月,二手車的平均價格已是新車的63%,比例明顯高於疫情前的54%。實質計算的話,新車平均價約4.6萬元,比二手車的2.9萬元相差只有1萬多。 業者更表示,廉價的二手車更是買少見少,以往5000元的車輛現在已值8000元;8000元級別的則標價1.1萬至1.2萬元。若計算稅金、10%首付、7.5%的貸款利率等費用,再假設消費者供款6年的話,二手車平均月供520元,同樣高於2年前的413元。 市場預料,要到2023年新車供應穩定後,二手車市場才會回復正常。   https://www.singtaousa.com/2022-01-04/%e4%ba%8c%e6%89%8b%e8%bb%8a%e5%83%b9%e6%a0%bc%e7%98%8b%e6%bc%b21%e5%b9%b4%e5%85%a7%e5%8d%87%e5%b9%85%e8%bf%914%e6%88%90/3856384      

A:依據奧地利勞動部2022年1月3日新聞稿,奧地利勞動市場雖仍面臨新冠疫情衝擊,2021年就業情形有所改善。依據奧國較嚴格計算標準,2021年12月底奧地利失業率為8.1%,總失業人口-即登記失業之336,276人,加上正接受職業培訓66,102 人,共402,378人,較2020年同期減少118,541人,較疫情前之2019年同期減少5,494人。2021年共有61,301人脫離失業,進入就業市場。另奧國2021年12月底縮短工時人數為176,529人,已較2020年同期大減逾20萬人。 奧地利勞動部長Martin Kocher指出,雖然季節性因素通常使奧國年底失業率較低,2021年底失業情形已改善,包括青年失業人數較2020年同期大幅減少13,206 人至32,180人,此均反映政府各項紓困及青年就業輔導措施奏效,儘管面臨防疫限制措施衝擊,勞動市場動能仍高於預期。 長期失業仍是奧國勞動市場所面臨之最大挑戰,截至2021年12月底,奧國長期失業人數為115,743人,雖較2020年4月之高峰,長期失業人數已大幅減少約3.27萬人,惟仍較2019年同期多20,877人。2022年奧國政府將續透過「跳板計畫」減少長期失業人數;該計畫自2021年秋季起,提供諮詢、培訓及資金支持,協助長期失業者自私部門獲得長期工作機會,提供僱用之企業最高12個月,最高50%之薪資成本補助。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2.01.03   PAP, The First News   波蘭政府發言人Piotr Mueller表示,波蘭政府正在制定解決方案,以抵消天然氣和能源價格的上漲。Mueller發言人於1月3日週一表示,政府一直在觀察天然氣和能源市場的情況。他並補充稱,政府正在準備……額外的解決方案,以彌補或減輕能源和天然氣價格上漲的負擔。其中一些解決方案已經於1月1日生效,但政府一直在監視情勢,並準備採取進一步行動。   週二,波蘭一項新法律將生效,該法律將幫助一些家庭承擔部分能源成本和不斷上漲的食品價格。波蘭能源市場監管機構(URE)於2021年12月宣布,由於政府批准國有控股天然氣公司PGNiG 提出的天然氣價格上漲建議,使用天然氣做飯的家庭每月賬單淨額將增加約9波幣(1.97歐元)。   該辦公室還宣布,從2022年1月1日起,普通家庭的電費總平均增幅將達到約 24%,這意味著每月淨額增加約21波幣(4.59歐元)。此外,波蘭多家媒體報導稱,天然氣的價格上漲可能達數百%。這主要是在商業實體及地方政府,但也可能會影響到一些家庭。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2.01.03  PAP, TVP World   波蘭氣候與環境部長Anna Moskwa於1月3日週一表示,波蘭已向歐盟執委會提交1份申請,要求對排放交易制度(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ETS)內的二氧化碳排放配額(carbon dioxide emission allowances)進行全面性的改革。她表示,排放配額(emission allowances)的全面性改革是「有必要的」,波蘭已申請此全面性的改革。歐盟執委會應該採取的第一個行動是將金融實體從排放配額市場中撤出。   Moskwa部長補充表示,排放配額可以像比特幣(Bitcoin)一樣在投機平台上進行交易。在她看來,這不利於公平轉型。正如部長所指出的,批評的主題不是對能源轉型的必要性,而是排放交易制度(ETS)的管理方式。她強調,波蘭也對能源轉型分配國內資金。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