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中國電池技術領先 德國致力於擺脫依賴 駐法蘭克福辦事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南德日報等 日期:2021年9月10-13日 德國電動汽車銷售量不斷成長,另一方面對中國電池供應商的依賴度也在增加,德國汽車業者致力於改變現況。 電池為電動汽車核心,而主要的鋰離子電池所需元件包括鎳、錳和鈷,目前大多來自中國;根據近期在德國國際車展(Internationale Automobil-Ausstellung;IAA)發表的專利研究報告,目前電動汽車的發展對中國電池業者的依賴度相當大,這將是具風險性的依賴關係。 德國汽車業者過去認為生產電池成本高、太複雜、無利潤、算是標準產品,不值得投資,因而日本、韓國或中國等亞洲業者有了多年發展機會,如今中國業者正掌控電池市場,包括目前全球最大電動汽車電池業者中國寧德時代,每年在電動汽車電池領域註冊的專利達數百項,加上汽車和電池業者比亞迪,極具領先優勢。 事實上,德國賓士汽車(Daimler)過去曾是電動汽車研究先驅,但後來不再發展;零組件供應商Bosch過去也曾發展電動汽車電池,到目前為止仍持續申請相關專利,然而並未進行商業化;而巴斯夫(BASF)和西門子(Siemens)是全球申請電動汽車電池專利最多的180家公司之一。 為迎頭趕上並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歐盟於2017年成立歐洲電池聯盟 (Europäische Batterie-AllianzI;EBA),包括14個歐盟會員國、歐洲投資銀行以及500家企業與研究機構共同參與,發展此一市值預估將高達2,500億歐元的市場,預計投資數十億歐元,未來年產800萬輛電動汽車所需電池。 此外,福斯汽車(Volkswagen;VW)於Salzgitter與中國合作夥伴共同生產電池,保時捷(Porsche)投資數百萬歐元生產高性能電池,華達電池集團(Varta)於其總部Ellwangen生產電動汽車電池;而中國寧德時代也在Erfurt附近打建歐洲最大的電池工廠之一,供應包括BMW所需電池,美國特斯拉(Tesla)則在柏林附近Grünheide規劃歐洲最大電池工廠,不過國外電池廠的營業獲利並不會留在德國。
A:為達氣候目標 應保留半數以上化石燃料 駐法蘭克福辦事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Spektrum.de、nature.com等 日期:2021年9月9-13日 呼應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化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於8月初的氣候報告,英國倫敦大學在「自然」雜誌上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認為,若要讓2015巴黎氣候會議設定的目標達成率為至少50%,則須保留超過一半的化石能源而不進行開採。 研究人員是根據2018年的數據進行計算,表示若要限制全球氣溫升高情況,在2050年較工業化前增加攝氏1.5度以下,則目前可用的石油、天然氣以及煤炭儲量,到2050年應分別保留58%、59%以及89%,不加開採與燃燒;此外,從現在起到2050年,全球石油和天然氣產量須每年減少3%。 這些數據與全球產量相關,也因區域不同而異,如原油部分,加拿大的化石儲量應保留約83%,中東和俄羅斯的礦藏最多,對全球局勢的影響也最大,則應保留62%儲量,而北極的石油和甲烷沉積物應完全保持原狀。 研究人員上一次的報告發布於2015年,當時估計到2050年,三分之一的石油儲量、近一半的天然氣資源和超過80%的煤炭都應保留不加開採。
A: 新加坡人力部長兼貿工部第二部長陳詩龍本(2021)年9月27日出席「第37屆年度亞太石油會議」時表示,儘管過去兩年大宗商品貿易面對新挑戰,但星國仍是具有吸引力的全球能源貿易樞紐,未來亦將致力於透過提升能源價值鏈能力以及促進碳交易市場成長,發展成亞洲領先的碳交易和服務樞紐。 新加坡將積極建立能源價值鏈的能力,例如展開專案開發、融資和認證等關鍵活動,以及擴大「自願碳(voluntary carbon)」的市場規模和提高交易量的信用額度。此外,星國也正在改善國際碳市場的信任與透明度,並探討將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氣候倉庫(Climate Warehouse)」設在新加坡的可能性。「氣候倉庫」的目的是藉由區塊鏈驅動的「元數據(meta-data)」平臺,連接全球各地的不同碳登記系統。 陳詩龍部長指出,大宗商品貿易傳統上已在星國經濟扮演關鍵角色,目前新加坡是亞洲領先的大宗商品貿易樞紐之一,全球10家頂尖能源業者中即有九家在此落戶。過去兩年,地緣政治的發展、氣候變化意識的提高,以及新冠疫情皆影響商品貿易流動的模式,並對傳統商業模式造成衝擊。 鑒於亞洲日益成長的能源需求、新加坡擁有龐大而多樣的市場參與者,以及強大支援配套服務與人才庫,是具有吸引力的全球能源交易中心,例如:哥倫比亞國家石油公司Ecopetrol和印度納亞拉能源(Nayara Energy)將其首個國際貿易辦事處設於此,不但強化星國能源交易生態系統,亦使星國成為更蓬勃的交易中心。另由於天然氣需求預料將上揚,新加坡淡馬錫旗下的蘭亭能源(Pavilion Energy)正探討將業務擴展至越南和緬甸等東南亞國家。
A: 新加坡財政部長黃循財本(2021)年9月27日接受彭博電視專訪表示,為減緩新冠病毒在社區傳播的速度,星國自本年9月27日至10月24日實施「穩定疫情階段(stabilization phase)」防疫措施,以緩和醫療體系和醫護人員目前所面臨的龐大壓力,藉由強化醫療護理機制,包括居家康復及增加更多社區治療設施等,因應每日新增病例,但新加坡致力於逐步重新開放經濟和社會的整體策略並未改變。 黃循財部長指出,若每日新增病例增加至5,000例,新加坡防疫小組須確保醫療體系足以應付,因此醫療機制穩定和加強後,星國將繼續重新開放的步伐,包括放寬社交限制、旅遊以及擴大「疫苗接種者旅遊走廊計畫(Vaccinated Travel Lane)」。 為協助在「穩定疫情階段」受影響的行業,星國政府將撥款6.5億星元推出補助配套,但若出現緊急情況,經濟開始陷入衰退,亦將考慮充分運用財政資源,包括國家儲備金,來協助企業和員工。新加坡逾70%行業是出口導向,因此經濟成長關鍵不在內需,只要來自主要經濟體的需求保持強勁,星國本年經濟成長率應能達到6%-7%。 另為協助低收入民眾在疫情期間應付日常開銷,約16萬名民眾將獲得100星元的「必需品補助券(Grocery Vouchers)」。新加坡政府係於去(2020)年在「關懷與援助配套」下發放「必需品補助券」給約16萬名居住在一房或二房式組屋,且擁有不超過一個房產的21歲及以上新加坡公民,符合條件者已於去年10月和12月分兩次獲得共300星元補助券。 此外,為協助航空業者保持核心能力,為復甦做好準備,星國政府將「航空業人才保留補貼(Aviation Workforce Retention Grant)」延長半年至明(2022)年3月,此項補貼計畫斥資約1.3億星元,料將惠及逾100家航空業者。符合條件的航空業者本年10月至12月可獲員工30%薪資補貼,明年1月至3月減至10%,該補貼僅適用於新加坡籍員工每月薪資中的前4,600星元。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商務部發佈的統計,本財年截至2021年9月10日,緬甸水產品出口額大幅下降至7.4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8.09億美元減少約6,600萬美元。儘管在 COVID-19 對海運貿易的干擾、陸地邊境的關閉以及緬元貶值造成的燃油價格不穩定等條件下,緬甸漁業聯合會(MFF)仍努力增加漁產出口。目前緬甸與孟加拉間的跨境貿易仍然開放,該聯合會計畫向孟加拉國出口水產。毛淡棉商品中心表示,魚產品的價格下降了一半,且漁網、油價等高成本及緬元貶值都造成業者負擔。 德林達依省、伊洛瓦底省以及若開邦的適銷漁產中,主要出口到國外市場是魚、蝦、鰻魚及螃蟹。MFF正在與供應鏈中的業者共同努力,尋求持續的出口增長。貿易商強調,由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措施,中緬邊境的漁業交易已停止,並使緬甸漁業出口呈現下滑。中國市場約佔緬甸漁業出口的65%。在2019-20財年的8.5億美元漁業出口總額中,中國佔2.54億美元。目前,由於緬甸新冠肺炎疫情激增,中方關閉邊境地區。MFF表示,只有政府間(G2G)協議才能解決養殖魚蝦出口面臨的問題,並確保貨運暢通。 在2019-20財年,MFF已達成漁業出口中逾8億美元的目標。緬甸向包括中國、沙烏地阿拉伯、美國、日本、新加坡、泰國及歐盟國家在內的40個國家出口魚、蝦、蟹等漁業產品。MFF正在努力開發符合國際標準的漁場,並採用先進的捕撈技術,以增加漁產出口。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商務部公佈的統計,2020-21財年緬甸邊境貿易總額逾91.3億美元,較上一財年同期的104.5億美元減少13.2億美元以上,對孟加拉、印度、泰國及中國的邊境貿易均下降。在此期間,緬甸通過陸路邊境的出口達到59億美元,而進口額為31.6億美元。在邊境檢查站中,木姐以36億美元的貿易額位居首位,其次是苗瓦迪為18億美元。 緬甸與鄰國中國通過木姐、雷基、甘拜地、清水河及景棟邊境站;與泰國通過大其力、苗瓦底、高當、丹老、提基、Mawtaung及眉色邊境站;與孟加拉國通過實兌及Maungtaw邊境站;與印度通過Tamu及Reed邊境口岸等進行邊境貿易。緬甸主要出口農產品、畜產品、海產品、林產品、礦產、來料加工CMP及其他商品,主要進口資本貨物、工業原料、個人用品及CMP原料。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9月25日上午,緬甸聯邦投資暨對外經濟關係部長Aung Naing Oo視察投資暨公司管理局(DICA)仰光省辦事處的一站式服務(OSS)流程。首先由DICA仰光辦事處主任Myo Khaing Oo及OSS局官員簡報OSS的操作程序。接著,A部長深入討論線,包括上系統的使用計畫,以便為投資者提供服務;部門合作以提供更佳服務;按照標準操作程序,協助投資程序;對各部門的支持情況符合規章制度;以及促進投資流程等議題。隨後,A部長視察投資者線上服務的準備及OSS辦公室的運作流程。 A部長並與緬甸肥料、種子及農藥企業家協會的負責人員舉行會議,討論有關肥料產量的問題、促進肥料生產的投資活動、改進工業領域的化肥生產程序,並適當分配季節性作物的化肥。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自本財年截至2020-21財年9月17日,農產出口飆升至45.3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36.5億美元,增加8.82億美元,其他出口類別則多因新冠肺炎邊境管制,及貨櫃運輸成本增加而出現下降趨勢。儘管主要貿易夥伴中國在緬甸COVID-19疫情激增後關閉所有邊境,但農業出口仍大幅增長。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外國對其他出口類別的需求。 在各出口領域中—農產品、漁業、畜牧業、礦產、林產品、工業成品及其他產品,以農業表現最佳,佔全部出口的37%。農業領域的主要出口商品是食米、碎米、豆類及玉米。水果蔬菜、芝麻、幹茶葉、糖等農產品也出口到其他國家。緬甸農產品主要出口到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孟加拉國、印度、印尼及斯里蘭卡。緬甸對每一種農產品都要求有具體的出口計畫。
A:據媒體引用沙烏地中小企業貸款保證計畫(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Loan Guarantee Program , Kafalah)最新統計報導,該計畫本(2021)年上半年共提供456家女性領袖企業融資,金額總計達4.32億里雅(約1.15億美元),其中以首都利雅德地區占比33%最高,共有151家企業取得總計1.78億里雅融資,其次為西部麥加地區的25%、115家及0.97億里雅,至於東部省則以22%、102家及0.99億里雅排名第3。 Kafalah係於2006年由沙烏地財政部及國內商業銀行業者合作推出,旨在協助中小企業取得發展所需資金,主要受惠業別為批發、外燴、旅宿、製造、行政管理服務等。
A:據媒體報導,為增加政府收入及抑制赤字攀升,巴林政府擬將商品暨服務銷售之增值稅(VAT)自目前的5%調升2倍至10%,並擬調整國民所享有之薪資及社會褔利以降低政府財政負擔。 GCC所有6個成員國係於2016年6月簽署共同VAT協議(Common VAT Agreement),旨在多元化財政收入並降低對石油產業之高度依賴。其中沙烏地係於2018年1月1日開徵5%之VAT,續於去(2020)年7月1日起將VAT自5%調升3倍至15%,以因應COVID-19疫情及國際油價暴跌造成之經濟衝擊及財政壓力,巴林等其他GCC國家皆有意仿效。
A:資料來源:The Nation,2021年9月22日 泰國旅遊局局長Yuthasak Supasorn在與泰國疫情管理中心(CCSA)官員會面後表示,包括曼谷在內5個重要旅遊地區的重新開放將推遲至本年11月,以利將當地民眾疫苗接種率提高到70%。 泰國政府原先訂10月1日開放已完全接種疫苗的外國遊客可入境免隔離至曼谷、清邁(Muang、Mae Rim、Mae Taeng及Doi Tao等地區)、春武里(Pattaya、Bang Lamung及Sattahip等地區)、碧武里(Cha-am),以及班武里(Hua Hin)等地旅遊。 然而,迄今尚有許多地方仍等待疫苗的交付。因此,當局設定一個門檻,即在對外國遊客重新開放之前,當地人口疫苗接種率必須達到70%以上。據統計,上週曼谷僅有37%的居民已完全接種疫苗。 同時,清邁府表示在重新開放的第一階段將不接受國際直飛航班。外國遊客必須加入「普吉島沙盒7+7」計畫,在該島停留至少7天後才能前往清邁。 延遲重新開放對泰國旅遊業而言是一大打擊,該行業原本正為10月1日的旺季開始做準備,旅遊經營者現在必須將重點從國際市場轉移到國內遊客。
A:印度此間媒體頃報導紡織部研擬以服裝製造、紡紗、人造纖維等附加價值60%;紡品加工部分則以30%做為獲得 1068.3億盧比的生產連結計畫 (PLI) 紡織產品計畫之審查標準。人造纖維及功能性紡織品的 PLI 計畫甫獲內閣批准,惟執行細節仍在由紡織部徵詢跨部會意見中。據悉以附加價值標準已被納入該計畫,另PLI 受益人將被禁止進行外包或分包之代工模式,以確保提升在地製造,並創造就業機會。 在紡品加工方面,附加價值可望維持在 30%,尤其加工量大(公司生產和銷售其產品的速度)及附加價值低。一個下游紡品加工廠可供應數千家服裝廠之需求;雖然數量大,利潤甚低,所以降低附加價值門檻。但在織造、紡紗或製衣方面,60% 的附加價值係可行的做法,因有些附加值可達 100%,但若是大量生產的情況下,附加價值也有可能無法達標,爰紡織部考慮固定在 60%。 據內閣公告符合PLI的資格分為兩種投資類型如次: 任一個人或公司可在廠房、機 械、設備和土木工程(不包括土地和行政建築成本)投資至少 30 億盧比,並生產人造纖維布、成衣和技術紡織品產品。 任何願意投資至少 10 億盧比的個人或公司都有資格申請,且若在三或四線城市選址設廠可優先獲得評估及補助,可望使古吉拉特邦、 UP、馬哈拉施特拉邦、泰米爾納德邦、旁遮普邦、安得拉邦和特倫甘納邦受益及促進發展。
A: 可可雖源自墨西哥馬雅、奧爾梅克及阿茲提克文化,但墨西哥人均可可消費量及生產量均較其他拉丁美洲國家為低。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巧克力類產品銷售成長,墨西哥糖果市場中巧克力成長45%,其中便利商店成長2倍,即便市場規模仍小,雀巢認為可可產品在墨西哥具備成長潛力。雀巢仍未投入糖果市場,但相當看好其成長潛力及利潤。 雀巢巧克力事業副總Juan Carlos Peralejo表示,墨西哥產製的可可僅占墨國消費需求20%,其他部分均仰賴進口,其中大部分來自厄瓜多,墨西哥可可產量在全球前10以外,雀巢計畫扶植墨西哥Tabasco、Chiapas及Veracruz等州永續生產,以替代厄瓜多進口可可,目前墨西哥可可生產問題在於產地零散,該公司正協助從事相關基礎建設,將生產者分組到各合作社及可可計畫以協助其生產過程。
A: 根據墨西哥國家地理統計局(INEGI)最新統計數據指出,2020年新冠肺炎禁止實體店面營業與服務期間,電子商務需求大增,業績年成長高達70%,儘管基期較高,但電子商務仍持續加速成長,2021年7月墨西哥電子商務月成長10.6%。 墨西哥實體店面雖已開放營業,但整體銷售仍低於疫情前水準,因此電子商務及型錄電視行銷仍逆勢快速成長超過10%,凸顯電商之重要性,儘管疫情前電商已代表一重要成長趨勢,此一全球現象加速持長步調,並成功打破消費者信心及金融水平等業務成長障礙。
A:啟動首輪談判:印度此間媒體頃報導印度與阿拉伯聯合酋長國(UAE)正式啟動自由貿易協定談判,據聯邦工商部長Piyush Goyal稱,兩國目標在年底前完成貿易談判,並計畫 2022 年 3 月簽署並批准互惠互利的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CEPA)。Goyal部長及阿聯酋外貿部長阿爾澤尤迪 (Thani bin Ahmed Al Zeyoudi)雙方會面表示盼在雙方可研議在 2017 年簽署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基礎,達成此次互利的經濟協議(FTA),並強化WTO的「基於規則、透明、非歧視、開放和包容的多邊貿易體系」之目標。 CEPA 協議目標:計為兩國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提高生活水平,並提供更廣泛的社會和經濟機會,雙方盼簽署協議後5年內將雙邊貨物貿易金額增加至1000億美元為目標,服務貿易可望提升至 150 億美元。(註:在 2019-20 年(非疫情時期)雙邊貿易額約為 591.2 億美元。) 印阿雙邊經貿關係: 貿易:阿聯酋係印度的第3大貿易夥伴,亦係僅次於美國的第2大出口目的地,2019至2020年的出口額約為 290 億美元。印度對阿聯酋的主要出口產品包括石油產品、貴金屬、石頭、寶石和珠寶、礦物、穀物、糖、水果和蔬菜、茶葉、肉類、海鮮、紡織品、工程、機械產品和化學品等食品。印度從阿聯酋進口的主要產品包括石油和石油產品、貴金屬、寶石、寶石和珠寶、礦物、化學品以及木材和木製品,據統計,印度在 2019至2020 年從阿聯酋進口了 109 億美元的原油。 投資:阿聯酋係在印度外人投資來源國排名第8,在 2000 年 4 月至 2021 年 3 月期間投資了約 110 億美元,而印度公司在阿聯酋的投資估計超過 850 億美元。而阿聯酋也有超過 350 萬印度僑民,約佔總人口的 30%。近年更是印度重點發展對象,不僅加強經濟,更在戰略和安全領域深化合作。
A: 韓國Kia汽車在墨西哥2021年上半年共賣出4萬1,000輛新車,2021年8月Kia共賣出7,021輛新車,年成長24.2%,並取得9%市占率,為墨西哥第5大新車銷售車廠,亦為前5大中銷售成長最高者,達成年初設定新車銷售市占目標。2021年1-8月累計銷售新車共5萬4,580輛,較2020年同期年成長24.2%。 墨西哥汽車經銷商協會(AMDA)預估,墨西哥2021年新車銷售可達106萬4,000輛,年成長12%,儘管車用晶片短缺導致晶片交貨延遲達5個月,眾多車廠銷量因而下降,Kia汽車銷售仍持續成長,實屬不易。
A: 根據墨西哥國家地理統計局(INEGI)最新統計數據指出,2021年9月上半月墨國消費者物價指數(INPC)較前兩週(8月下半)增加0.42%,年通膨5.87%,較上(2020)年同期通膨較為溫和, 2020年9月上半月INPC較2020年8月下半增加0.16%,年通膨則為4.10%。 2021年9月上半核心物價指數較前2週增加0.31%,年增4.92%,其中商品價格及服務價格分別較前兩週增加0.43%及0.17%;非核心物價指數較前兩週增加0.76%,年通膨為8.86%,農產品及能源、政府授權課徵價格分別較前兩週增加0.92%及0.63%。
A:根據哥國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ECD) 達成的承諾,該國今年和明年必須改善其國營企業管理並支持市場競爭,包括立法將農業部長從CNP董事會中撤職,並為 Coprocom 提供足夠的資源 該國外貿部(Comex) 於9月16日在其網站上發布承諾路線圖,作為這一階段工作指南,除了向大眾公布該國向OECD所做承諾,並詳細說明該國將在每個階段接受哪些監督機制,以及加入過程中將受評估的領域。該國於 2021年5月25日完成加入OECD程序,38個成員國在不同領域尋求其最佳實踐。成員國提出了達到這些最佳範例標準的措施,當一國家想加入該組織時,即必須努力接近這些標準,且一旦進入該組織,就必須持續達到這些標準。哥斯大黎加在其加入過程中與22個小組合作,在加入後將繼續與其中 19個小組合作解決待改進問題。 外貿部長Andrés Valenciano指出,該文件可作為相關負責機構的指南,也開放給學界、私部門和及整個民間社會分享。根據該指南,6個委員會將在該國加入後進行過渡性評估,意即該國必須做出更大的努力來達到標準。分別為:化學品、競爭、國營企業治理、漁業、環境和公共治理。此外,哥斯大黎加必須定期提交關於金融市場、投資、科技、財政事務、衛生、教育政策、就業、勞工和社會事務的進展報告,以及監管政策、消費者政策、保險和私人養老金,以及統計數據等資料。 除此之外,2個委員會將永久性對該國之:賄賂(當企業向外國公職人員提供、承諾或提供禮物以獲得好處)和經濟和發展分析進行定期進行評估。 國營企業將做出之承諾 該國必須在今明兩年內對改善國營企業運作方式和市場競爭等兩問題作出具體承諾。 國營企業方面,該文件說明該國應於2021年12月底前向企業治理委員會(Comité de Gobierno Corporativo)提交7項優先建議的實施進展報告,並將在2022年3月的OECD國家財產工作小組會議上討論該報告。 7項優先建議包括:應用「財政資訊國際準則 (NIIF)」 作為國營企業的報告準則(如ICE於2020年採用之準則);制定及實施「建立和監督財政和非財政績效目標達標情形」之系統,並立法將農業部長從監督國家製酒廠(Fanal)董事會中撤職,以賦予其更多自主權。 有關撤職立法,該路線圖文件詳細說明政府向立法議會提交了法案,將把農業部長從國家生產委員會董事會中撤職,該委員會是Fanal的上級機構。此外,政府已宣布擬重組或將該等國營企業私有化,若決定保留Fanal,也將為其設立獨立董事會。 其他建議包括:改革公共採購機制以監督和限制公共機構間例外的作法,加強董事會的運作納入有經驗的成員,並審查國營企業董事會薪酬,並提出能提升競爭力的薪酬方式,以確保董事會良好運作。中美洲學院院長 Ricardo Monge 評論說,這個問題很重要,因為哥斯大黎加有許多國營公司和機構,它們的表現會顯著影響總生產力。「我們必須防止這些國營企業因治理不善而成為殭屍公司。例如某些盈利不佳,且需要多次對債務進行再融資以謀生存的公司,讓這樣的企業苟延殘喘將比解散企業對國家經濟更具破壞性。」 競爭影響價格 在競爭問題上,哥國必須提交年度進展報告,包含第9736號法律「強化哥斯大黎加競爭當局職能法」的實施和有效性。2020年OECD研究中指出,各個市場的競爭疲軟往往會轉化為消費者的商品價格以及企業的投入品價格相對較高。爰此,哥斯大黎加普遍被歸類為一個昂貴的國家,一籃子基本商品和服務的成本遠高於鄰國。 促進競爭委員會(Coprocom)是該國競爭項目主管機關,其職能之一是防止壟斷或市場集中行為。 幾項研究證明,哥斯大黎加是一個非常昂貴的經濟體,主要由於米、糖、其他農產品和電力、燃料、銀行等服務業部門缺乏競爭。因此,促進競爭,加強 Coprocom職能是推動降低該國生活成本的當務之急。 根據與OECD達成的承諾,在該國加入後12個月內(即2022 年 5月),必須向競爭政策主管機構提供足夠的資源,包括任命全職、獨立及具專業的人員,僱用足夠數量專業員工和所需數位工具。該委員會自2020年12月起已任命新的全職和專職委員。 資料來源:La Nacion
A:標題:阿根廷自巴拉圭進口黃豆占巴拉圭黃豆總出口量之71% 日期:2021.09.29 單位:駐巴拉圭大使館經參處 消息來源:國家報(La Nación) 內文: (一)依據巴拉圭中央銀行(Banco Central del Paraguay,BCP)統計資料,巴拉圭2021年1-8月黃豆出口量507.5萬公噸,阿根廷自巴拉圭黃豆進口量360.2萬公噸,占巴拉圭黃豆總出口量之71%。以出口金額計算,巴拉圭2021年1-8月黃豆出口金額23億3,830美元,阿根廷自巴拉圭黃豆進口金額16億3,800萬美元,占巴拉圭黃豆總出口金額之70.1%。BCP首席經濟學家Miguel Mora表示,由於阿根廷具高工業能力,自巴拉圭進口黃豆原物料加工後再出口,兩國已形成彼此黃豆、大豆油及豆類製品之供應鏈等語。 (二)M經濟學家續稱,巴西為巴拉圭黃豆第2大出口市場。2021年1-8月巴西自巴拉圭黃豆出口量63.3萬公噸,占巴拉圭黃豆總出口量12.5%;以出口金額計算,巴西自巴拉圭黃豆進口金額6億5,310萬美元,占巴拉圭黃豆總出口金額之27.9%。巴拉圭黃豆出口其他市場之出口量24.8萬公噸,約占巴拉圭總出口量之12.5%。 (三)另依據BCP統計資料,巴拉圭2021年1-8月總出口金額94億6,210萬美元,較2020年同期之74億1,180萬美元,增加20億5,030萬美元,成長27.7%。
A:標題:巴拉圭疫情期間走私產品充斥市場增加約40% 日期:2021.09.29 單位:駐巴拉圭大使館經參處 消息來源:國家報(La Nación) 內文: (一)巴拉圭工業總會聯盟青商會(Unión Industrial Paraguay,UIP Joven)會長Francisco Martino接受訪問時表示,巴拉圭業者面對鄰國走私進口已要求解決長達20年,迄今仍未有效解決及懲處方案。渠稱,走私進口產品打擊國內工業發展,降低工作機會;渠舉例說明巴拉圭超市協會減少80%食用糖的銷售,並未係消費者以其他商品取代糖,而係消費者轉向採購走私產品等語。 (二)M青商會會長強調,疫情期間走私產品在巴拉圭市場銷售增加約40%,僅國產製白糖卻停滯銷售高達80%。儘管巴拉圭工業總會聯盟自20年前開始向政府倡議嚴禁販售鄰國走私產品並須立即加以解決及管理,惟顯然此類案件背後存在許多既得利益團體,導致迄今無法有效打擊走私行為。巴拉圭目前許多店家販售走私糖,例如系統登入進貨1,500公斤,惟實際販售紀錄卻達1萬公斤等語。 (三)渠續稱,其他商品亦出現走私現象包括家庭清潔用品、食用油、鞋類、服飾及食品等,甚至難以置信的雞蛋、雞肉亦從鄰國邊境流入,並在巴拉圭特定地方販售,尤以躉售市場(Abasto)及第4市場(Mercado 4)特別興旺;店家直接陳列走私商品亦不隱藏。M會長指出,走私後果不僅嚴重影響大型企業,甚至對努力創造就業機會及納稅的中小企業更是一大傷害。每日販售雞肉少於1,000隻的中小企業面對走私產品,無法銷售,損失慘重,僅能面臨停工及歇業窘境,均因走私產品大舉入侵等語。 (四)M會長表示,倘政府經常進行走私產品稽查或執行扣押,可有效將走私情形降至最低,甚至使民間業者養成使用國貨習慣,建立明確之賞罰分明制度後,始能讓整體國家工業發展朝向正面成長之康莊大道等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