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紐約時報本(2021)年9月20日報導,美國白宮宣布11月起,將要求入境美國的外國旅客須提供入境前三天新冠病毒檢測陰性證明、完全疫苗接種證明及追蹤接觸者相關資訊,新規定將適用搭乘飛機入境美國者,不適用透過陸路入境者,將於討論後公布實施細節。 今年夏天,各國陸續開放美國人入境,但受禁令影響,交通並未向雙向流通,根據Cirium數據顯示,英國飛往美國的客運航班數量較2019年下降76%,歐洲飛美國航班下降67%。根據美CDC數據顯示,截至9月20日,歐盟成年人完全接種疫苗的比例為71.8%,美國為65.7%,航空公司及其他旅遊公司近期推動放寬限制,拜登政府正逐步研擬放寬新冠旅遊禁令,另美國航空公司認為不應在美國境內實施疫苗接種要求,認為繁忙的國內線檢查疫苗證明較困難。 https://www.wsj.com/articles/u-s-to-require-foreign-nationals-seeking-entry-to-show-proof-of-covid-19-vaccination-11632147264
A:綜合美媒本(21)日報導,嬌生(J&J)藥廠表示在美國的最新測試數據顯示,接種單劑嬌生疫苗的2個月後接種加強劑將提升效力至94%,產生的抗體將較單劑增加4至6倍,若於6個月後接種加強劑,抗體將增加9倍,並於接種4週後上升至12倍。 嬌生疫苗加強劑副作用與接種單劑一致,然加強劑可增強防護力,並延長防護效果,新數據有助FDA核准原嬌生單劑疫苗接種者可施打加強劑,該公司表示全球測試數據顯示,接種單劑後施打加強劑可有75%有效性,對重症防護力更高達100%。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468/5761539 https://www.cnbc.com/2021/09/21/jj-covid-vaccine-booster-shot-is-94percent-effective-when-given-at-two-months.html
A:編輯資料: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越南WTO中心(屬越南商工總會-VCCI),2021年9月17日 越南農業學院中國-湄公河戰略研究中心主任范士成日前在接受有關倘中國大陸成功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對協定各成員國造成之影響訪問時,對於中國申請加入CPTPP,目的是否為應付澳大利亞、英國與美國簽署的澳英美聯盟(AUKUS)提問,范主任表示,自2020年5月,中國總理李克強已表達該國欲申請加入CPTPP之態度,認為中國加入CPTPP是舒緩中美緊張關係之機會。 范主任分析,中國申請加入CPTPP將面臨挑戰,因CPTPP申請加入機制中,倘成員國中任一國不同意,則申請國需與該國進行雙邊諮商。而CPTPP成員中,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加拿大與美國關係密切,且澳大利亞亦剛與英國及美國簽署AUKUS協定,對中國申請加入將增添變數。 針對中國倘成功加入CPTPP將對目前成員國之影響一節,范主任表示,CPTPP 11 個成員國占全球GDP及全球貿易額分別為13.4%及15%,使該協定成為全球最大貿易協定之一。倘若中國成功加入,CPTPP成員國將占全球GDP及全球貿易額分別為31%及35%。中國大陸一向以價格競爭獲取出口優勢,此將打破其他成員國現有的出口平衡,對其他成員國出口造成威脅。同時,中國加入CPTPP將提高各國企業對該國原材料供應鏈之依頼,更加重其他成員國供應鏈重組及自主之困難。
A:編輯資料: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越南VnExpress網報,2021年9月19日 越南4個外國商業協會,包括美國商會(Amcham)、歐洲商會(EuroCham)、韓國企業商會(Kocham)以及美國-東協商業委員會(US-ASEAN Business Council)頃聯合致函越南總理范明正,提出有關新疫情趨勢下恢復越南生產經營策略之建議。 該建議書指出,在全球跨國集團撤離中國大陸,以實現供應鏈多樣化趨勢下,越南政府需採取行動,恢復生產以維持投資競爭力,同時避免在全球經濟復甦過程錯失機會。 根據上述商會所作之調查,因受疫情影響致使生產活動停滯,各商會中至少20%之生產企業已將越南部分生產線轉移至其他國家,同時亦有其他企業計劃撤離越南部分生產線。 外資在越南生產發生變化,並擴大在其他國家之生產後,越南將再難以重新吸引已離開之投資企業。另一方面,國內生產活動長期被限制,且缺乏合理的入境政策,均造成越南在吸引新外資進駐之困難。上述商會表示,為阻止外資生產線外移,建議越南政府實施越南與新冠肺炎病毒共存,建立安全生產策略,令國內生產活動儘快恢復新常態模式。
A:中國商務部王文濤部長頃於本(2021)年9月16日向紐西蘭提交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之正式書面信函, 雙方並舉行電話會議,就中國正式申請加入之相關後續工作進行溝通。 中國申請加入CPTPP之舉被各國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的目的是提高對太平洋地區,以至全球貿易活動之影響力。一旦成功加入,中國將成為CPTPP中最大經濟體,成員國將可更深入拓展其市場,惟同時國防安全危機也會升高。目前CPTPP成員計有11個國家,包括越南、加拿大、墨西哥、秘魯、智利、新西蘭、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文萊,以及馬來西亞。 「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前身為2002年發起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創始成員國包括美國、日本、紐西蘭、加拿大、新加坡等12國,但美國川普總統於2017年宣布退出TPP,其餘11國則改組成CPTPP;CPTPP成員國之GDP總額為13.5兆美元,占全球GDP之13.4%。英國於2021年2月正式申請加入,成員國已同意列入討論議程,臺灣也積極爭取加入,美國則對重返CPTPP持保留態度,惟表示中國是否能加入CPTPP將取決於CPTPP成員國。 根據NewsHub頻道報導,紐西蘭副總理兼財政部部長格蘭特•羅伯遜(Grant Robertson)表示,歡迎任何有意加入CPTPP的國家,但強調加入國必須保證會遵守該協定的經貿規則。 根據路透社(Reuters)報導,日本經濟大臣西村康俊(Yasutoshi Nishimura)表示,將與其他成員國協商,中國是否能遵守CPTPP 制定之高門檻規則,以及從戰略角度上考慮中國的加入。此外,日本財務副大臣中西健二(Kenji Nakanishi)預測,由於中國大陸對國有企業採取優惠措施,因此批准其加入CPTPP的可能性 幾乎為零。 與此同時,由於澳大利亞與中國雙邊貿易關係正處於緊張時期,澳大利亞貿易部部長丹特漢Dan Tehan表示,如果北京不停止針對澳洲出口之不友善貿易行為,以及恢復部長級對話,澳大利亞將反對中國加入CPTPP。此外,加拿大亦是CPTPP成員國之一,但在逮捕彼此之公民問題上與中國大陸發生衝突。 南韓Choong Yong Ahn教授在東亞論壇評論,恐怕美國及中國難與CPTPP同舟共濟。此外,隨著 CPTPP國家推出對企業補貼、智慧財產權保護以及勞工福利等相關新規則,將讓中國加入CPTPP的大門變得更窄
A:馬來西亞投資發展局(MIDA)和馬國半導體產業協會(MSIA)頃舉辦主題為「抓住下一波電子與電機投資進入馬來西亞」的線上研討會。馬國半導體產業協會主席王壽苔重申該視訊研討會之重要性,並強調馬國是開放的經濟體,政府與電子電機產業之間繼續進行探討,以改善在馬國拓展業務的便利性。這使馬國在電子電機領域更具競爭力並提升全球價值鏈。 目前馬來西亞係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的重要全球樞紐,約占全球半導體總貿易量的7%。 2020 年,馬國電子電機產品出口額達 3,860 億馬幣(930.12億美元),占馬國總出口額之39.4%。 馬國投資發展局執行長阿罕阿都拉曼(Arham Abdul Rahman)發表主題演講中強調,馬國需抓住電子與電機產業,尤其半導體領域機遇。這一點尤其重要,因為越來越多跨國企業正在尋求利用馬國開發新技術、開發更多新產品並提高生產力以滿足該產業不斷增長的需求。馬國歡迎對精密及高附加價值產品的投資,加強研發活動,採用數位化和新技術。馬國政府鼓勵企業參與更大的 E&E 價值鏈,以縮小生態系統差距,如 IC 設計、先進 IC 封裝、工程和測試服務以及電子製造服務 (EMS)等領域。馬國政府推出各項振興經濟措施,包括國家經濟重振計畫(PENJANA),以繼續支持新的和現有的產業參與者,並促進馬國各產業發展。馬國政府透過大規模撥款幫助企業和產業留住就業機會、滿足市場需求並在當前經濟環境之外維持營運。前述措施將鞏固馬國作為符合國家投資願景(NIA)的具競爭力和盈利的投資目的地的地位。 來自馬國德州儀器 (TI) 的 Yogannaidu表示,鑑於電子產業半導體增長的長期趨勢,以及製造業是馬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政府和產業參與者必須抓住這個機會,透過提升馬國的競爭力以吸引全球電子與電機企業的投資。在馬國近 50 年的歷史中,德州儀器馬國分公司創造了數千個就業機會,包括從當地大學招聘畢業生。 借鑒英飛凌公司在馬國的 47 年營運經驗,其投資活動包括晶圓製造、組裝、測試和研發設施,該公司資深副總裁Ng Kok Tiong稱,馬國具有成本優勢和有利的經濟環境,這對該公司繼續擴大業務非常具吸引力。該公司長期存在將繼續使馬國在加強其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心方面處於有利地位。 Gursharan Singh詳細闡述了美光(Micron)自 2018 年以來在馬國的穩定增長,在過去十年中,馬國對該公司的全球製造至關重要。儘管有新冠疫情,該公司於兩年內成功在檳城的北賴 (Seberang Perai) 和峇都加灣(Batu Kawan)興建兩座生產設施。99% 的勞動力從馬國招聘,美光將繼續創造就業機會。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歐盟提議於2025 年底實施的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勢將影響馬來西亞,即使它僅限於其成員國,因馬國與全球供應鏈有緊密聯繫,且歐盟為馬國第五大貿易夥伴,占馬國總貿易額之 7.4%。 CBAM 旨在平衡國內產品和進口的碳價格,以解決碳排放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將生產或商品來源從排放監管嚴格的地方轉移到監管較少的市場和國家。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Ernst & Young Consulting)的氣候變化和永續發展服務合作夥伴 Arina Kok 表示,歐盟 CBAM可能為將在世界各地實施的其他氣候制度定下基調。 去(2020)年歐盟與馬國的雙邊貿易額為 352 億歐元,其中馬國對歐盟出口額為 247 億歐元;馬國自歐盟進口額則為 105 億歐元。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認為,為維持國際競爭力,馬國出口商須作好準備以管理相關的碳價格機制,同時確保以更高的溫室氣體效率生產商品。隨著全球經濟開始朝減碳方向邁進,歐盟 CBAM 和其他貿易夥伴即將實施的任何碳稅法規,馬國企業需要設法維持相關性和競爭力的過渡風險。 根據安永會計師事務所「2020 年馬來西亞氣候風險評估表」報告,國內上市企業氣候風險報告仍處於初級階段,因前 100 家上市企業缺乏全面的氣候風險評估,氣候變化相關風險的普及率僅為 34%,排放質量的得分僅為 12%。總體而言,需要分配資源以專注於永續性和減碳,並評估碳稅和 ETS 等全球碳訂價措施的影響。尤須關注減少自然資源消耗,包括能源效率措施、減碳排放技術、轉向再生能源等替代燃料,以及新型低碳產品和製造科技的創新。該事務所建議馬國企業應制立內部碳定價,以將與商業活動相關的排放成本內部化,並建立一個可以在其投資決策中考慮的價格訊號。 在前述議題上,聯合國全球契約馬來西亞和汶萊網絡(UN Global Compact Network Malaysia and Brunei,簡稱UNGCMYB)執行董事法羅茲納達爾(Faroze Nadar)概述了三個潛在的行動方案:(一)讓企業採用以效率為重點的方法—在能源、水和廢棄物等方面—因它不會在短期內被業務流程轉型和投資成本的複雜性所淹沒;(二)建議企業設定基於科學的目標,即設定有時限性、經過第三方驗證的減排目標,以實現「巴黎協定」設定的目標;以及(三)制定一個自願的國家碳交易計畫。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美僑馬來西亞商會(Amcham)執行長Siobhan M. Das頃與東協商業諮詢委員會(ASEAN-BAC)舉行會議上表示,馬來亞亞仍是一個具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特別是對美國投資人而言,但馬國需維持堅定的態度,吸引高附加價值的投資,包括環境和勞動力的永續性課題,以及促進貿易和數位服務相關法律的執行。馬國應更嚴格執行政策,並加強政治穩定,以吸引投資人挹注資金,帶動經濟復甦與增長。 上述會議旨在討論馬國在吸引美國直接投資及其商業社群的事宜。該會議亦討論有關政治穩定、公私部門間的持續對話,以及批准貿易協定,如「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等。 另一方面,ASEAN-BAC部分成員亦指出,倘馬國擬發展數位產業,需先培肓數位人才,在合適的環境下,馬國的勞動力素質將可望成長。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1)年9月21日報導,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與Portulans研究所昨日發佈「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Global Innovation Index)報告」,本年「全球創新指數排行榜」新加坡連續3年名列第八,但東南亞、東亞與大洋洲地區最具創新力經濟體被韓國超前,排名滑落至第2。 全球創新指數以「創新投入」(Innovation Input)和「創新產出」(Innovation Output)兩方面約80個衡量指標,評估全球逾130個經濟體。新加坡在「創新投入」方面名列前茅,如政治環境、監管環境及兩項新增的風險投資相關指標等都排名第一。「創新產出」則稍微遜色,全球排名第13,其中,商標和印刷(第92名)及其他媒體(第91名)等指標表現較弱。躋身全球20強的亞太經濟體還包括第5名的韓國、第12的中國、第13的日本以及第14的香港。韓國的全球排名從去年的第10躍升至今年的第5,主要是因為韓國的創新成果顯著提升,尤其是在商標、全球品牌價值以及文化和創意服務等指標方面。 歐洲工商管理學院高級研究員布魯諾·朗萬(Bruno Lanvin)指出,新加坡在面對疫情仍具有韌性和創新力,是少數在所有7項評估組別中,評分均高的國家和地區之一。在亞太區方面,韓國因在研發方面巨大投資,本年表現非常突出,但新加坡仍握有許多能夠扭轉排名的籌碼。雖然新冠疫情為全球帶來巨大的經濟衝擊,但許多地區的政府和企業加大創新投資的力度,疫情期間的研發支出比以往經濟衰退時期更具韌性。 新加坡智慧財產權局長陳惠菁表示,星國在關鍵的經濟指標上表現出色,在投資組別以及融資等方面的指標中排名第一。2030年新加坡智慧財產權策略中所制定的方案,有助星國繼續為企業創新和成長方面提供有利的環境。
A: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1)年9月21日報導,新冠疫情凸顯星國過度依賴外籍勞工的風險,為緩解當地建築、海事和加工業人力嚴重短缺問題,政府已推出一系列措施幫助業者保留與引進外勞。人力部長陳詩龍宣佈,外勞稅的減免期從原本的9月底延長至12月底,讓雇主有更充裕時間調控成本,安排移工安全入境新加坡。 仰賴移工的星國建築業者指出,延長期限讓移工履行居家通知期間減免稅賦,有助降低人力成本,但公司仍面臨人手短缺問題,更擔心疫情升溫及工程項目隨時停工風險。人手短缺造成建築業出現挖角情況,業者為留住員工不惜提高工資,導致人力成本上漲20%至30%。 為幫助新加坡當地建築業的發展更具韌性,陳詩龍部長呼籲業者借助數位化和自動化來提高生產力,並且強化以新加坡人作為核心勞動力。「集成式數位傳輸」(Integrated Digital Delivery,簡稱IDD)和「製造和裝配設計」(Design for Manufacturing and Assembly,簡稱DfMA)兩項關鍵科技將有助建築業。IDD借助資訊通信科技和智慧科技,可更緊密地連接建築業各個環節,DfMA則可在廠內生產建築部件後再運往工地組裝。 此外,國際顧問公司美世(Mercer)對星國13個產業逾150家企業進行的調查發現,當地四分之三公司調整薪資,以留住現有員工並吸引人才加入。43%的公司也調高應屆畢業生的起薪,本年大學畢業生的最低年薪中位數為4萬2,000星元,高於去年的4萬300星元。 該調查指出,本年上半年有69%的新加坡公司離職率激增至69%,職員離職三大因素為:企業挖角(34%)、外籍人才離開星國(17%)以及工作量增加(13%)。此外,亦有72%的公司聘請新員工,其增聘的原因包括:填補現有職缺(51%)、業務擴展(30%),15%是為填補之前凍結招聘的職位。 美世(Mercer)表示,部分公司提供員工推薦獎金及增強的獎勵計畫,以取得更多人才並培育員工成為未來領袖。雖然透過更高薪資和獎金,是簡易快速的方式,但不具永續性,並導致人力成本上升,亦無法明顯提高生產力。現今,員工不只看重薪資,也重視公司文化、工作與生活平衡、升職機會與靈活性等。
A: 編輯資料: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越南勞動網報,2021年9月20日 中國於本(2021)年9月16日正式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倘成功加入,中國將成為該組織最大經濟體。目前該協定共有11個成員國包括越南、加拿大、墨西哥、秘魯、智利、紐西蘭、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汶萊及馬來西亞。 越南經濟專家阮智孝(Nguyễn Trí Hiếu)頃表示,中國申請加入CPTPP將帶給該協定成員國更多貿易機會,惟價格競爭將趨激烈。倘越南貨品出口至中國享有零關稅優惠,越南將提高品質並加強出口。 由於越南漁產品出口至中國最多,倘中國成功加入CPTPP,預估該品項將獲益最大。依據越南農業及農村發展部統計,2021年1月至8月越南農林漁產品出口市場,亞洲地區居冠,占41.5%;其次為美洲地區占31.3%;歐洲地區占11.3%;非洲地區占1.9%;大洋洲地區占1.5%。 其中,2021年前8月越南農林漁產品出口至中國金額達61億美元,占中國農林漁產品進口量之18.9%。中國蔬果進口金額占越南農林漁產品出口至中國金額之25.5%。此外,越南電子產品與日用品出口至中國也將獲益甚多。 惟中國成功加入CPTPP後,越南企業將受中國大陸進口貨品之競爭,目前越南對中國貿易係逆差,倘中國成功加入,預料2國貿易逆差將擴增。新冠肺炎疫情之衝擊已證明倘中國受疫情影響,越南原材料進口亦受嚴重影響,導致原材料短缺而影響越南貨品出口成長。 阮專家表示,未來越南需加強與其他國家貿易關係、擴展多元出口市場、改善產品品質、提高全球競爭力, 以降低越南未來之貿易風險。根據越南海關總局統計,2020年越中兩國進出口總金額達1,331億美元,年增13.82%,其中,越南出口至中國達489億美元,年增17.95%,自中國進口達841億8,000萬美元,年增11.55%。2021年前7月越中兩國進出口總金額達914億1,000萬美元,年增40.4%,其中,越南出口至中國達285億4,000萬美元,年增23.25%;越南自中國進口達628億6,000萬美元,年增49.87%。中國持續居越南最大貿易夥伴,越南也成為中國最大之東協(ASEAN)貿易夥伴。
A:根據丹麥財經媒體於9月20日引述Finans Danmark 銀行和抵押貸款機構之最新數據顯示, 在短短一年內, 哥本哈根市房價從 2020 年第2季到 2021 年同期上漲驚人達 27.7%,每平方米的價格已從1年前之 37,000 丹麥克朗左右上漲至 47,281 丹麥克朗。 第1季每平方米的價格為43,322丹麥克朗,可說是第1季售價上漲不低於3959丹麥克朗,亦相當於在暑假前的3個月價格上漲9%。哥本哈根周邊城市的土地價格於1年內上漲 20.7%。 與此同時,新數據中沒有任何跡象表示價格炙熱的行情將耗盡。 就全國而言,平均房價上漲為15%,部分原因是因為北日德蘭半島和中日德蘭半島的房市漲幅情況沒有那麼大,其房價漲幅分別為 4.6% 和 10%; 丹麥南部菲英島上漲 11.9%;而在新西蘭其他地區,平均上漲 15.2%。 哥本哈根的公寓價格於一年內的發展速度也非常快,價格上漲 19.3%。哥本哈根一平方米公寓的價格現在高達 50,894 丹麥克朗,從第1季到第2季價格上漲了 5%。而在東日德蘭群島包括奧胡斯自住公寓市場,價格於一年內亦上漲了 15.7%。 Finans Danmark亦認同第2季房地產市場創新價格記錄,儘管第2季房屋銷售數量略有下降,房屋供應正在增長且交易量仍遠高於去年同期。 Finans Danmark之副首席執行長 Ane Arnth Jensen 指出:“儘管疫情導致價格上漲幅度比平常要大,但必須假設隨著社會恢復到稍微更正常的日常生活,這些價格上漲幅度會下降。” 價格急劇上漲已引起丹麥國家銀行和政府風險委員監管機構 Det Systemiske Risikoråd 等機構的關注,已向政府建議,它應該再次收緊免分期住房貸款。政府最遲在周二之前將答覆是否會遵循其建議。
A:駐荷蘭經濟組 荷蘭能源價格將大幅調漲 根據NL Times報導,荷蘭能源公司已證實,能源價格將調漲,而漲幅將超過許多中低收入戶所能負擔。 Gaslicht.com網站表示,荷蘭住戶面臨能源成本上揚問題,一年前,四口之家平均一年的能源(天然氣和電)費為 507 歐元,現在則為1,229 歐元,近2.5倍,且預測未來數月能源費仍將持續上揚。 市場分析師 Rick Marsman表示,天然氣短缺導致全歐天然氣價格上漲,天然氣價格決定能源費用。天然氣短缺可追溯到多種因素,例如2021年異常寒冷的春季,而全歐的維修工作亦導致今年天然氣開採量減少。 依據荷蘭家庭金融信息研究所 (Nibud) 一項研究指出,荷蘭已有超過65萬人面臨無法支付能源費用的困境。而且,隨著房屋租金與健保費增加,能源費調漲成為壓垮許多中低收入戶的最後一根稻草,現在荷蘭政府正面臨著因應日益嚴重危機的壓力。
A:日期: 110年9月15日 來源:澳洲金融評論報 (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 https://www.afr.com/policy/economy/us-business-pushes-for-asia-pacific-digital-trade-deal- 20210914-p58rj6 由美國 16 個主要商業遊說團體(包括美國商會、美國國際商業委員會、半導體協會等)正積極遊說 拜登政府與澳大利亞等印太(Indo-Pacific)國家簽署「數位貿易協定」(Digital Trade Agreement),並 盼透過美澳外交國防雙部長會議(AUSMIN)及本周五(9/24)將舉辦之美日澳印「四方會談」領袖峰會 (QUAD Leadership Summit)等平台宣布。 遊說團體預估,若能放寬各國對資料在地化法規( data localisation laws)限制,將可提升小型企業 計810 億美元(折約1,107 億澳元)收入,並可增加 90 萬個就業機會。致美國貿易代表戴琦 (Katherine Tai)信函稱,此協定將可促進網路自由、貿易包容性、開闢新的市場機會以及解決歧視性 和保護主義之數位貿易限制,嘉惠美國企業及勞工。強調就發展印太地區數位貿易規則方面,美國 應發揮領導作用,中國是數位商務(digital commerce)之主要威脅,須加速於印太區域達成此協定 。 信中又稱,由中國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已取代美國及其地區盟友過去二十年 於本區域推動的數位貿易規範,RCEP協定雖包含電子商務章節,惟已被例外排除於爭端解決範疇, 並賦予各國自行判斷(self-judging),此將對實施保護(protectionist)、專制(authoritarian )或掠奪性 (predatory )數位政策國家,如中國或其他國家,未來無任何法規得加以規範。 遊說團體引述,澳洲貿易部長Dan Tahan本年7月訪問華府時曾表示,對與美國及其他理念 相同國家(like-minded countries)就消費者交易及數據處理制定跨國標準,達成新的數位貿易 協定事,樂觀其成。與星、日、韓貿易部長會晤時,部長們皆渴望看到本議題之進展 (they’re all keen to see movement on this),此為印太國家重視之議題。
A:印尼佐科威總統9月15日在西爪哇省Karawang縣為東南亞首座電動車電池廠PT. HKML Battery Indonesia主持開工動土典禮,渠在致辭中表示,非常欣慰能見證東南亞首座電動車電池廠在印尼建立,發展電動車電池製造充分體現印尼政府對發展下游工業、創新技術、成為工業強國的決心;身為全球最大的鎳礦產國,印尼應可在全球電動車供應鏈扮演重要角色,包括原材料的開採、電池和電動車的生產製造。 該電動車電池廠由印尼方與現代汽車集團(Hyudai Motor Group)、LG能源解決方案公司(LG Energy Solution)合資組成,總投資額為11億美元,印尼政府並提供租稅獎勵;該廠計劃2024上半年竣工並投入大規模生產,年產能預計達到10GW,可為15萬輛電動車提供動力。
A:印尼服務業改革中心(IESR)執行長Mr. Fabby Tumiwa表示,課徵碳稅將降低印尼人民的購買力,被課稅的商品售價將上揚,導致受新冠肺炎疫情重創的經濟復甦將更緩慢,很長的時間才能恢復;課徵碳稅也將阻礙印尼企業的擴張和成長,因為生產成本變高,受影響的行業必須先做好準備。 印尼國會第11委員會成員Mr. Ecky Awal Mucharam表示,碳稅有可能導致印尼窮人遭受更大的打擊,印尼農業部門的農民令人擔憂,因目前印尼大多數農民使用大量含有碳排放的肥料。 目前,印尼財政部規劃對每公斤二氧化碳徵收75印尼盾的碳稅,碳稅將向生產者徵收,從而提高產品的生產成本。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泰國是緬甸在東協中的主要貿易夥伴。計畫暨財政部下屬的中央統計局發布的統計顯示,在本(2020-21)財年的前10個月(10月至7月),緬甸與鄰國泰國的雙邊貿易總額達41.17億美元。泰國是緬甸在該地區國家中最大的貿易夥伴,其次是新加坡及馬來西亞。此外,緬甸對泰國出口的占比,僅次於東協以外的主要貿易夥伴中國,其中緬甸對泰呈順差,出口逾25.48億美元,進口逾15.69億美元。2016-17財年,泰國占總貿易額的18.48%,估計貿易額為46億美元;2017-18 財年佔 19.17%,貿易額為 55.7 億美元;2018-19 財年佔 40.38%,貿易額為 54.6億美元;2019-20財年佔 40%以上,貿易額為 51.17 億美元。 過去幾年,伊洛瓦底省的天然氣出口促成與泰國邊境貿易的大幅成長。商務部表示,自2019年以来,對泰國的玉米出口呈顯著增长。然而,由於新冠肺炎疫情激增,邊境貿易活動停滯。因此,與去年相比,本財年通過陸地邊境的貿易略有下降。除中國外,緬甸主要對外貿易夥伴為東協國家。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商務部的統計,在2020-21財年截至9月10日,緬甸皇帝豆(Butter Bean)的出口逾4.41萬噸,創收2,500萬美元。Bayintnaung批發市場的統計顯示,一籃皇帝豆的價值為每緬斤1,735-1,775緬幣(1緬斤等於1.6公斤)。交易商表示,由於新冠肺炎大流行及政局不穩,外國需求極其疲軟,緬元走軟後近日皇帝豆價格略有上漲。根據曼德勒市場的統計,皇帝豆的價格每袋逾7.5萬緬幣。 由於對中國、日本及歐洲市場的皇帝豆出口持續下降,現在主要依靠國內市場。過去緬甸將約75%的皇帝豆生產出口到外國市場—日本、中國、丹麥、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台灣及越南—每年出口量為1.5萬至3萬噸。 皇帝豆主要種植在實皆省、勃固省、馬奎省、曼德勒省、伊洛瓦底省、孟邦及撣邦北部。日本買家偏好馬奎省生產優質的皇帝豆。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商務部的統計,在2020-21財年的前10個月(10月至7月),緬甸與新加坡的出口逾1.81億美元,進口逾23.4億美元,對新加坡的貨品貿易逆差估計為21.58億美元。新加坡是緬甸在該區域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僅次於泰國。在當前財年,緬甸與新加坡的雙邊貿易總額逾25億美元。 緬甸向新加坡出口農產品、鞋類、紡織品及成衣、礦產及動物產品,同時進口燃料油、資本平、半成品、消費品、金屬及化學品等。緬甸與新加坡的雙邊貿易在2018-19財年為35億美元、2018年小預算期間為19.9億美元、2017-18財年為38.3億美元、2016-17財年為29.6億美元、2015-16財年為36.9億美元。
A:Ecotextile電子報報導,工會領導擔心,由於政治危機及新冠肺炎導致工廠關閉,到今年年底,緬甸還有20萬成衣工人可能失業。緬甸工會聯合會助理秘書Nay Lin Aung表示,已有10萬多成衣工人失業,到今年年底,失業人數可能會再增加20萬。由於政局惡化,全球工會 IndustriALL 敦促外國公司撤出緬甸後,包括丹麥零售商 Bestseller 在內的多個品牌已開始撤出緬甸。道德貿易倡議(ETI)也敦促從緬甸採購產品的品牌及零售商優先重新評估在緬甸的業務。 與此同時,Delta新冠肺炎變種已經襲捲緬甸,隸屬於IndustriALL的緬甸工業工人聯合會(IWFM)表示,自軍方接管政權以來,成衣製造商無視前政府實施的衛生規定。當地工會領導稱,部分工廠已經停止支付正常工資,轉而只支付工人能夠完成的班次,大大降低弱勢員工的收入。國際勞工組織早些時候估計,成衣業勞工失業人數為25萬人,自2月以來,所有行業的失業人數相當於220萬人。 緬甸成衣製造商協會 (MGMA) 公佈的統計顯示,緬甸超過三分之一的成衣廠—742 家中的 252 家—目前已關閉。然而,IndustriALL全球工會的紡織及成衣總監Christina Hajagos-Clausen表示,很難精確得出緬甸該行業受影響的全面數據。現在很難從國外得到可靠的信息,並認為將看到更多工廠倒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