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本年7月中旬可口可樂以色列公司(Central Bottling Company)同意與以色列Biomilk合作研發,以加速人造牛奶的上市。Central Bottling Company向Biomilk投資200萬美元以換取股份。人造牛奶係從實驗室中牛奶的蛋白質細胞樣本中提取及複製。Central Bottling Company將透過Tara Dairy品牌行銷人造奶。

A:本年7月中旬雀巢宣布與以色列人造肉新創公司Future Meat Technologies合作,Future Meat和雀巢瑞士研究中心將探索不影響口味的人造肉成分。Future Meat的創新專利技術係利用動物細胞培育非基因改造的人造肉成分,減少對土地的需求,及飼養和屠宰動物的資源。

A:依據以色列財經媒體Globes 7月中旬報導,由中國大陸上海國際港務(SIPG)得標營運25年的以色列新海法港,預計在兩個月後(9月1日)正式啟用。地中海航運MSC Marylena近日已在新海法港靠港並裝載1,500個空櫃運往土耳其,政府放行的本次試營運,除了能測試新設備外,還能讓堆積在以色列運出空櫃。新海法港口加入營運行列可為現有港口帶來競爭力,業者期待能舒緩在現有港口外排隊入港的擁塞現況,特別是南部Ashdod港。

A:以色列新財政部長Avigdor Liberman在研擬經濟安排法案(Economic Arrangements Bill)中,上調女性退休年齡從62歲至65歲,2024年前上調至63歲,2032年前上調至65歲,分階段執行目前男性退休年齡為67%。2038年後退休年齡將與中央統計局發布的預期壽命掛勾。(按本案目前獲政府內閣會議通過,仍需國會通過)

A:資料來源:        瑞典公共健康局(Public Health Agency of Sweden, FHM) 芬蘭衛生福利研究所(Finnish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Welfare, THL) 挪威公共健康局(Norwegian Institute of Public Health, FHI)   有關瑞典、芬蘭及挪威等三國之COVID-19疫情的最新情況,截至8月3日為止,由各國主責單位公布相關資料如下: 瑞典境內確診總人數為110萬1,900人(較上月增加1萬1,347人),重症累積人數為7,619人(較上月增加36人),死亡人數1萬4,657人(較上月增加27人),死亡率約1.34%。其中首都斯德哥爾摩市雖仍為瑞典境內疫情最嚴重地區,但趨緩許多,目前確診人數為25萬9,010人(較上月增加4,080人),死亡人數為4,369人(較上月僅增加9人)。瑞典政府按五階段逐步解封計畫,於7月15日開始第三階段,放寬內容包括長途公共交通工具可回到滿載狀態但乘客仍須注意個人健康狀態、地方政府已無限制活動之權等。關於第四階段規劃於9月實施進行,惟仍須視疫情發展狀況而定。 芬蘭境內確診人數為10萬4,495人(較上月增加8,753人),目前住院治療(含重症) 人數57人(較上月增加少19人),死亡人數982人(較上月增加9人) ,死亡率約0.95%。芬蘭確診增加人數雖較上個月明顯上升,但住院及死亡增加人數仍持續下滑,疫情仍偏穩定。 挪威境內確診人數為13萬8,264人(較上月增加6,949人),重症累積人數為899人(較上月增加20人),死亡人數799人(較上月增加5人),死亡率約0.58%。挪威疫情持續平穩趨緩。

A:依據Aargauer Zeitung日報報導,瑞士Oerlikon機械集團在2021年上半年的產品訂單成長19.3%,金額約為13億瑞郎,營業額與2020年同期相比較增加15.1%,約為12億瑞郎,稅前利潤金額約為2億瑞郎,另第二季的營業額成長23%,金額為6.28億瑞郎。該集團總裁Mr. Roland Fischer表示,由於全球工業機械市場需求大幅增加,因此對該集團的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預計本年營業額將持續成長,金額約達26.5億瑞郎,稅前息前利潤(EBITDA)約為16.5 %。     資料來源: 瑞士Aargauer Zeitung日報 日期: 2021年8月3日

A:參考資料:The Irish Times 日期:110年8月3日 文號:駐英經(110)經字第636/P200號(商情文號:第636號)   商情本文: 根據愛爾蘭聯合銀行(Allied Irish Banks,簡稱AIB)七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調查,七月為63.3,低於6月64.0以及5月創新高64.1,新訂單則已連續第三個月創新高。隨著製造業供應鏈成本增加,供應短缺阻礙產量大增的可能性。儘管如此,最新數據仍表明自2021年下半年開始,愛爾蘭製造業情形將有所改善,且應為有調查以來的最大漲幅。 另訂單累積問題連續第5個月增加,擴張速度甚至超過5月份指數新高時期;造成此現象的原因應為持續性供應短缺問題,且受貨物運輸及英國脫歐後海關檢查等影響,訂單交付持續延長。七月份調查中,受延誤的公司占比為47%,略低於2021年上半年趨勢(約52%)。七月份材料普遍短缺和運輸能力不足不斷推高投入價格,因此通貨膨脹率雖從6月份近新高速度放緩,但仍為史上第三高;而製造業者持續將高成本轉移給客戶,產出價格因此連續第四個月創下歷史新高。 七月份採購活動以創紀錄速度成長,生產前期庫存以有記錄以來第三快的速度增加,雖仍低於6月份高點;相較之下,生產後期庫存則急劇下降。 在6月樂觀情緒短暫下滑後,7月份預期反彈,54%的愛爾蘭公司預期產出在未來一年內於目前規模上成長,僅有不到3%的公司認為會下降。

A:參考資料:The Guardian, The Telegraph 日期:110年8月3日 文號:駐英經(110)經字第634/P200號(商情文號:第634號)   商情本文: 在英國領先研究機構國家經濟與社會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Niesr)的最新季度報告中,該所將其對英國今(2021)年GDP成長預測從原5.7%上調至6.8%。隨著英國防疫措施放寬,今年英國經濟應可成為在G7集團中成長最快速的國家,不過政府薪資補貼計畫9月終止,則可能增加約15萬名失業人口,進而將英國失業率從目前4.8%提升至5.4%。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官方上週數據,6月份申領薪資補貼計畫者已降至約190萬人。 國家經濟與社會研究所尚預測,英國今年通貨膨脹率將從目前的2.5%,持續上升至2022年的前幾個月達3.9%,此將成為自2011年11月以來最高點。國家經濟與社會研究所副主任Hande Küçük指出,隨著英國經濟復甦,產業供應鏈面臨的短缺問題等均可能導致明(2022)年多數月份的通貨膨長率統計遠高於英國央行2%的目標;現為央行研討提高銀行利率和解除量化寬鬆計劃等的時機,預計央行將在本周四公布更多有關解除資產採購策略的細節。 另IHS Markit顧問公司和英國特許採購與供應學會(Chartered Institute of Procurement & Supply,CIPS)調查發現,勞力和材料短缺已阻礙英國工業目前復甦的潛力。儘管根據其數據,七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為60.4,遠高於擴張和收縮部門的50.0分界標準,可見表現仍強勁;但已從六月的63.9和5月創紀錄的65.6高點下降。IHS Markit公司主管Rob Dobson認為,英國製造業目前正從因美國、歐盟、中國和中東等市場貿易受惠,另一方面則因近期全球製造業供應鏈延遲問題,加劇對其的損害,且仍有國內公司表示,英國脫歐後造成之影響仍持續限制其復甦的能力。

A:參考資料:The Guardian 日期:110年8月3日 文號:駐英經(110)經字第635/P200號(商情文號:第635號)   商情本文: 許多英國小型能源供應商正因天然氣價格創新高,而面臨巨大財務衝擊風險;另8月31日為能源供應商向再生能源業者支付補貼的截止日期,亦對之產生壓力。在上述背景之下,有些小型供應商可能在今(2021)年稍晚破產,許多家庭可能因此在冬季失去其能源供應商。 Investec顧問公司股票分析師Martin Young表示,多種因素結合可能加大相關業者倒閉風險,或成為被大型競爭同行收購的目標。一些沒有穩定財務的小型供應商,若因沒有提前購買足夠天然氣,現面臨近期高漲的天然氣便可能無能力維持供應;而8月31日前要求此等公司支付數百萬英鎊的再生能源補貼更是雪上加霜,未能在8月底支付應繳款項的能源供應商,最慢必須在10月底前繳交逾期款項及罰款,否則天然氣暨電力市場管制局(Ofgem)將採取行動,可能進而吊銷執照。Young分析師表示,國內能源產業應出現供應商倒閉等風波之整合風潮;許多能源公司沒有償還債款的能力,而昂貴的能源成本更加據其財務問題。 英國2021年天然氣價格已飆升約80%,為16年來最高,且可能持續上漲至2022年。天然氣暨電力市場管制局預計從10月起,將能源價格上限調漲13%以上,年增加至少150英鎊。但在能源公司可向自己客戶收取更多電費前,其已難以支付能源成本。天然氣暨電力市場管制局發言人表示,該局已主動監控能源供應業者的財務狀況,且鼓勵可能陷入財務困難的供應商與該局聯繫。若能源供應商緊急無法供應,該局設有安全網路將保持民眾信用。  

A:綜合丹麥財經媒體於8月2日報導,根據丹麥 Jyske 銀行、瑞銀、摩根士丹利和花旗集團, 現在是相信經濟復甦、利率上升以及在全球重新開放期間蓬勃發展股票的時候,  許多國家疫苗接種覆蓋率逐漸上升,有利於降低住院人數及不需祭出嚴格限制,重新開放不僅將使生活恢復,亦將會使金融市場回到疫情前,具有超級傳染力的Delta變種病毒不足以使經濟再次回到疫情爆發初期。   自4月中因Delta 病毒於印度逐漸擴散,許多民眾開始拋售復甦期間表現特別好的旅遊、酒店和娛樂公司股票,轉向投資健康及科技股,從4月初到7月26日,科技股以11.6%的回報率位居榜首, 健康股排名第二,佔 11%, 能源為0.9%。   然而, 根據丹麥銀行引述 Ourworldindata.org 的數據顯示, 美國有幾乎一半的人口完成疫苗接種,57% 的人口完成第一劑疫苗接種。 在美國新感染病例數量卻正在上升,平均每天超過 80,000 例至高達 200,000 例,幾乎與該國今年冬天的第2波感染水平一致。儘管現在是夏天,而且許多人大部分的日常生活時間都在戶外, 在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的感染率亦再次上升,第3波Delta 病毒疫情再次掀起,在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中所帶來的影響似乎尚未結束。   德意志銀行向550 名全球投資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6%回應顯示,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渠等擔心此景將導致至今年底可能重新實施嚴厲的限制措施,這可能會阻礙增長並打擊企業盈利和金融市場。   隨著美國和歐洲預期未來增長率會下降導致政府債券收益率下降,出現 2020 年初疫情爆發之似曾相似的前兆,這些跡象使部分金融市場感到緊張,然而,許多銀行指出,這是一個嚴重的誤解。   丹麥Nykredit銀行策略師 Frederik Engholm 指出3個觀察結果。  首先,英國、西班牙和荷蘭重新開放後出現大規模感染,但感染率明顯下降。  其次,即使在感染率激增的地方,重症住院治療者並沒有增加。 在英國之感染比例趨於平緩,每一百萬公民,約為 76人住院相較低於1月份之425 人,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說法,富裕國家完全疫苗接種之覆蓋率已達40%以上,而新興和發展中國家之完全疫苗接種覆蓋率僅達11% 和 1.5%。儘管感染率很高, 在疫苗覆蓋率高之國家,疫苗發揮降低醫療保健系統的壓力作用,相對的, 在疫苗接種率較低的國家仍恐將持續面臨經濟衝擊。   最後,花旗集團和牛津經濟研究院認為,疫苗意味著富裕的地區已經學會了與冠狀病毒共存,儘管必須再次祭出限制措施,經濟不會再受到重創, 因為消費者和企業已經學會以不同的做事方式與病毒共存。各國政府已經找到了不必使整個社會癱瘓的情況下遏制病毒感染傳播的方法。   根據花旗集團、Jyske 銀行、北歐銀行和摩根士丹利的說法,美國債券的利率必須在年底之前回到 2% 左右,更高的利率將再次給金融公司帶來不利影響,並可能損害那些在低利率前景下蓬勃發展的科技公司。瑞銀認為歐洲股票在復甦期間表現特別好, 是時候再次投資歐洲股票,,而花旗集團認為是時候再次購買重新開放產業的股票。   “ 對Delta 病毒的擔憂影響一些國家的增長預測前景,但並未顯著改變整體復甦。因此,我們認為旅遊和酒店股的反應過度,現在構成了一個機會。 ”花旗集團策略師 Tobias Levkovich 寫道   總而言之,疫苗接種率高的國家顯然可以與病毒共存,因此對金融市場的威脅也減少亦不需要再像之前的感染浪潮那樣進行嚴厲限制措施。

A:法國媒體迴聲報(Les Echos)於上(7)月30日刊登C局長說明法國將重建經濟自主權,並強化經濟發展韌性,其背景與政策概念可歸納如下: 前所未有之疫情凸顯法國在戰略產業對外國過於依賴,不論於醫療器材或電子零組件供應鏈,均凸顯全球化侷限性及極端地域分工帶來之不利影響。因此,強化經濟發展韌性並重建關鍵產業之經濟及科技自主權,刻不容緩。 供應鏈中斷說明具韌性之經濟發展須奠基於在堅強生產基礎。政府持續強化製造部門競爭力之相關措施包括:降低企業稅負、以減少雇主負擔額取代競爭力與就業淨納稅額減稅優惠(CICE)、調降生產稅、擴大研發租稅抵減(CIR)及簡化行政流程等。前述措施與「法國振興計畫」相輔相成,旨在推動產業之再工業化,並將加強卓越產業(filières d’excellence)發展、市場未來發展並發展關鍵產業供應鏈。   C局長說明經濟自主權之適用領域與具體作法略以: 經濟韌性不代表自給自足,而是針對特定工業、關鍵供應鏈及潛在斷鏈危機等挑戰採取因應措施。法國政府推出行動方案包括:分散採購來源、建立戰略庫存及推動生產回流等,並於「法國振興計畫」架構下挹注21億歐元投資。舉例來說,鈦金屬及超合金在航空業扮演關鍵角色,未來將透過「法國振興計畫」推動相關回收項目,以減少對於美俄等國依賴程度至50%(目前高達90%)。此外,發展風力發電及電動車不可或缺之稀土,亦將納入前揭回收計畫之範疇。 法國政府將運用第4期「投資未來計畫(Investissement d’avenir)」挹注1千億歐元,加速市場發展並建立產業自主權。在此基礎下,政府將運用馬克洪總統近日發布之「建構2030年的法國(pour batîr la France de 2030)」投資計畫加強推動力道。DGE將與財經部長Bruno Le Maire、財經部權理產業部長Agnès Pannier-Runacher研商發展低碳氫產業鏈,將建立電解廠,推動法國成為歐洲市場10%之低碳氫供應來源。 在醫療領域方面,政府將透過70億歐元投資計畫,協助發展生產及創新活動,推動法國成為歐洲第1大新興生物治療(nouvelles biothérapies)研發及生產國家,並在2025年前達成生技產品雙倍之目標。 在資安領域方面,透過「法國振興計畫」,將透過協作平台或軟體中足以匹敵美國競爭對手之方案,推動法國成為資安領域冠軍,並建構歐洲雲端產業。   C局長強調,數位產業為法國經濟發展關鍵,應保有數位自主權。以往法國仰賴許多擁有系統角色之數位平台,衍生過度依賴合作夥伴、市場低效率、創新遭奪取等潛在風險,因此政府已將發展數位主權列為優先項目,以負責任概念加以推動。C局長指出,數位平台首先需積極避免散播非法及有偏見之內容,其次,管理機構透過限制取消回贖權(market foreclosure)之作法來限制對其他參與者之依賴程度。歐盟刻針對上述挑戰研議相關法規之修正,基於法國為主要倡議國,未來將快速立法通過上述法規。  

A:法媒新工廠(l’Usine Nouvelle)7月29日報導,由於法國減碳路徑圖要求水泥產業須在2015年至2030年間降低24%二氧化碳排放量,該產業勢必採取替代能源並調整產品成分,以達低碳化目標。   因疫情延至2022年1月始實施之RE2020新建物對環境影響新規定,將帶動建材產業革命,並由木材業開始。法國2015年8月通過之「推動綠色成長之能源轉型法(loi de transition énergétique pour une croissance verte)」中明訂法國國家低碳策略,2015年至2030年間,需降低49%碳排量,其中營建產業應於2050年完成去碳化。至非金屬礦物(如水泥)之生產,須於 2030年前減排24%,至2050年前達到85%,促使水泥產業需加速推動去碳化。   法國液壓黏合劑產業技術協會(Association technique de l’industrie des liants hydrauliques)環境處長Vincent Pegeot指出,水泥製造過程中需要龐大熱能,為高碳排產業。然而,法國水泥產業公會(Syndicat français de l’industrie cimentière)預估,2030年該產業的碳排量將減少24%,主要來自3大原因:(1)能源效率提升(每公噸水泥可減少21公斤碳排量)、(2)替代燃料之使用(每公噸水泥可減少68公斤碳排量)及爐渣水泥的發展(每公噸水泥可減少71公斤碳排量)。P處長補充,替代燃料比重可望於2025年由目前43%提高至65%,並分別於2030年及2050年提高至80%及85%。渠認為,固體再生燃料(combustible solides de récupération,CSR)比重將逐漸升高,尤其水泥廠可成為處理廢棄物絕佳之管道,但現階段固體再生燃料與天然氣相比仍不具競爭力。2025年法國可使用之固體再生燃料預計達250萬公噸,其中水泥產業將使用100萬公噸,較目前之30萬至40萬公噸大幅成長。   P處長表示,水泥產業目前亦討論煅燒黏土或其他可標準化之新產品,在不久的將來,生產規範將進一步演變,例如目前運用危險廢棄物投入能源之比重不得超過40%。渠表示,全球水泥產業碳排量佔5%至7%,法國水泥業排放量較全球高出3%左右。   另一個先進的去碳化方式為,在不添加水泥的情況下提高混凝土的緊密度及其強度,同時新的添加劑刻正研發當中。鋼筋約佔鋼筋混凝土碳足跡20%,水泥產業減碳路徑圖內明列提高混凝土延展性、減少鋼鐵用量及複合式鋼筋研究等方式。另透過碳捕捉,可將二氧化碳排放之劣勢轉為優勢。例如,可回收砂石水泥加速去碳化計畫(Accelerated carbonation of recycled concrete aggregate,簡稱Fastcarb)已針對可回收混凝土中的砂石如何加速去碳化進行研究。除兩款新水泥包括CEM II-C 及 CEM VI甫進行標準化之外,刻於旺代省布爾內佐興建第2座工廠之Hoffmann Green Cement,正在開發無熟料產品。  

A:根據媒體報導,世界貿易組織(WTO)與聯合國貿易發展委員會(UNCTAD)聯合發布之「2021年世界關稅報告」,在分析135個國家關稅,阿根廷在全球進口產品設置障礙之排名居第15位。該障礙透過課徵進口稅或進口關稅來徵收,引發進口商對此投訴不斷。阿國除高關稅率外,由於當地市場多項複雜經商因素,使想要進入競爭之本地公司成本提高。 另,巴西的關稅概況與阿根廷雷同,以13.3%的平均關稅排名第16位。 該指數再次引發巴西、巴拉圭、烏拉圭及阿根廷就南方共同市場未來應採取方向之爭議。除了阿根廷,其他會員國均希望所有共同對外關稅調降10%,惟阿根廷表示,為不影響區域內貿易,僅同意調降75%稅則號列之關稅。

A:據報載,Bain, Googe及Temasek等公司針對「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泰國及越南」等國家進行之研究調查顯示,2020年增加約4000萬網路用戶,2020年總共有4億網路用戶,且平均每人每天增加1個小時使用網路。   上述研究調查顯示,疫情期間受惠網路科技最大的產業包含教育以及生活用品零售業。目前使用網路教育服務之用戶有55%是2020年首次使用此類服務;而目前利用電子商務採購生活用品者有47%為首次透過網路購買生活用品。此外,34%受訪民眾認為自己比疫情前更頻繁使用網路點餐及外送服務。   該研究報告並指出,未來數位金融產業將會蓬勃發展,包含支付、轉帳、保險及投資等。前述地區在疫情期間現金交易比率下降11%,許多商家紛紛改變經營模式,因此研究報告預測2025年,上述地區線上交易量將達1.2兆美元。由於移工雇主改透過網路支付薪資、移工透過網路銀行匯款給家人,因此轉帳服務數位化比率亦提高,預計2025年有40%款項透過網路進行。保險方面,雖然消費者仍不習慣在網路平台購買傳統保單,但小額、創新型的保險商品,在網路銷售平台上發展快速,因此研究報告預估2025年線上保險銷售業績將成長31%。   另據印尼央行支付系统政策事務主任Fitria Irmi Triswati表示,由於新冠疫情民眾交易方式改趨向數位化,印尼央行預估本(2021)年電子商務交易額將達395兆印尼盾(約276億美元),比去(2020)年(253兆印尼盾,約177億美元)成長約56%。據報載,截至本年7月底,印尼電子商務交易量已超過6億次,價值將近100兆印尼盾(70億美元);此外,本年銀行數位交易全年總額預估將達35600兆印尼盾(2.49兆美元),將比去年(27036兆印尼盾,1.89兆美元)增加30%。

A:印尼央行(BI)考量本年4月及5月印尼政府於開齋節連假期間實施陸海空交通管制將對整體消費動能造成衝擊,原已於本年4月下調全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值至4.1%-5.1%。由於印尼政府本年8月仍持續延長實施防疫管制,印尼央行爰再下調經濟成長率至3.5%-4.3%之間,與印尼財政部發布之預測值(3.7%-4.5%)大致吻合。另據印尼央行總裁Perry Wariyo預測,明(111)年印尼經濟將成長4.6%-5.4%。   信貸評等機構惠譽(Fitch)亦認為印尼疫情仍嚴峻,且印尼政府持續實施防疫管制亦將影響經濟活動,因此將經濟成長率預測值自5.3%下調至4.8%。   美國金融公司標準普爾(S&P Global Ratings)原樂觀認為印尼本年經濟成長率可達3.4%-4.4%,惟該公司考量印尼疫情發展,且該公司預計印尼人口流動管制於本年10月前後才會逐漸恢復,爰將印尼本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值下修至2.3%。此外,該公司認為,未來印尼經濟成長關鍵要素包含政府支出情形(例如推動疫情振興紓困措施),以及印尼出口表現是否因全球需求上升及大宗商品價格飆升而正向成長。   國際評級機構穆迪(Moody’s)認為,疫情及防疫管制措施對印尼家庭消費影響最大,此外亦對尚未復甦之零售、交通、旅宿及餐飲業者續造成衝擊。此外,穆迪認為印尼財政狀況可能更加嚴峻,該機構預估赤字將擴大至GDP之6.1%,高於印尼政府預估之5.7%。

A:為振興印尼汽車製造業,印尼政府前於本年3月1日起實施購買1500CC(含)以下汽車100%免徵奢侈稅,原暫定實施至本年5月底,並又延長至本年8月。另據報載,本年9月至12月購買1500CC(含)以下汽車仍可減免25%奢侈稅。   據印尼汽車工業協會(GAIKINDO)新聞稿指出,印尼汽車產業表現雖亦受疫情影響,惟本年上半年印尼汽車業批發零售、產量及進出口額仍為正成長;該協會並表示,批發零售業績增長原於上述免徵奢侈稅等振興政策。依據印尼汽車工業協會統計資料,本年上半年印尼汽車產業表現如次: 批發銷量為393,469輛,比去(2020)年同期(260,932輛)增加50.8%,銷售前5名廠牌依序為豐田(122,177輛)、大發(74,827輛)、本田(48,481輛)、三菱(47,937輛)和鈴木(42,075輛)。 零售銷量達 387,827 輛,比去年同期(290,580輛)成長33.5%。 生產量達515,583輛,比去年同期(369,643 輛)成長39.5%。 整裝汽車(CBU)出口量為146,985輛,比去年同期(105,229 輛)增長39.7%。進口量達24,383輛,比去年同期(20,268輛)增長 20.3%。

A:印尼國家發展規畫部(BAPPENAS)、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及丹麥駐印尼大使館本(110)年1月共同發布之印尼循環經濟效益評估報告(The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of a Circular Economy in Indonesia)。該報告指出,由於民眾消費能力增加以及都市化程度提升,印尼紡織、零售、電子製造、建築、及食品飲料業等5個重要產業(這5個產業產值占印尼GDP之33%,2019年共創造4300萬就業機會) 所產生的廢棄物,包含食品飲料業沒吃完的食物,或是過時沒人要買的電子產品,至2030年將成長62%,2030年可能將產生1.55億噸此類廢棄物。在現有商業模式不變的情況下,如果推動適當循環經濟政策,印尼可能減少18%-52%的廢棄物。   據上述研究報告指出,如果印尼政府針對上述5項產業推動循環經濟政策,將能在2030年前為印尼GDP貢獻593兆印尼盾(412億美元)至638兆印尼盾(443億美元),且推動循環經濟政策能幫助當地中小企業發展,並能在2021年至2030年間額外創造440萬個就業機會,其中大約75%就業機會可提供給女性。   研究報告建議之具體作法包含,回收廢棄電子產品、建造更節省能源的建築、減少食物在運送過程中腐敗及浪費、零售業減少使用塑膠提袋或塑膠包材等。然而,研究報告估計如要在上述5項產業中推動循環經濟,可能需要每年投入307.7兆印尼盾(214億美元),其中有一半投資金額將用在建築業,包含用於開發綠建築科技等。   據報載,印尼工業部長Agus Kartasasmita表示,綠色產業及循環經濟為印尼總統左科威推動工業4.0及工業轉型之重要項目,且此2議題可能成為印尼2022年主辦G20峰會之討論項目。據印尼工長表示,印尼目前已有1,300個塑膠回收廠(包含600個大規模回收廠及700個小規模回收廠),總投資額約7.15兆印尼盾(5億美元),每年創造超過10兆印尼盾(7億美元)附加價值。報導指出,由於資源有限及競爭激烈,許多產業開始改善資源使用效率及採用環保製程;例如除塑膠以外,印尼產業界亦逐步開發紙類、紡織品、電子產品、玻璃、陶瓷、金屬及汽車等回收產業鏈,盼能將廢棄物轉化為原物料來源,並減少進口需求。   另據報載,印尼工商總會(KADIN)副主席Shinta Kamdani表示,雖然各界咸認為循環經濟能帶來發展機會,然而印尼業界無論是需求端、供應端、以及利益關係人尚未高度支持用循環經濟模型生產商品。S副主席並引用印尼循環經濟論壇(ICEF)研究資料表示,印尼「人民觀念難以調整」、「相關基礎設施有限」、以及「執法不力」等因素為印尼產業界推動循環經濟之阻礙。

A:美國紐約市長白思豪(Bill de Blasio)8月3日首開全美大都會先例,宣布由於新冠疫情持續升溫,全市餐廳與酒吧內用服務、健身房及影劇院等室內娛樂場所均須要求顧客出示新冠疫苗接種證明,且各室內娛樂場所工作人員亦需接種疫苗;新規將自8月16日生效,市府將從9月13日起執法,顧客及工作人員須提供美國CDC紙本接種證明或紐約州核發的Excelsior Pass電子證明。

A:柬埔寨2021年經濟成長預估2.5% 資料來源: 高棉時報(Khmer Times),2021年8月2日 編輯單位: 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洪森總理在和平宮舉行18歲以下青少年疫苗接種運動之啟動發布會上表示,2021年柬埔寨經濟成長預估2.5%,低於之前預測的4%。洪森總理強調在疫情期間,農業是支持經濟成長的部門,並援引農林漁業部報告,肯定農產品出口成長將超過預期。   洪森總理表示,雖然柬國稻米出口略有下降,但對越南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水稻出口卻激增200%,腰果出口增長300%,木薯、芒果、香蕉等出口也大幅成長。此外,柬埔寨發展委員會(CDC)繼續批准新的投資項目,預計旅遊業將在全面接種COVID-19疫苗後快速復甦。   2021年5月,美國信用評級機構-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表示,預計柬埔寨2021年的經濟成長為2.9%,扭轉2020年-3.0%的負成長,但仍低於2010年至2019 年間7.0%的平均成長率。該評級機構預估,至少要到2022年柬國經濟成長率才能恢復到疫情前的水準。

A:資料來源:越南年輕人報,2021年8月3日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越南水產加工及外銷協會(VASEP)頃表示,該協會有270家會員企業,主要集中於湄公河三角洲及中南部省份。為防止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到廠房及工業區,大部分省市均實施政府規定的 “三就地”或 “一路兩地”措施。然而,在實施1星期後,已出現許多未符合規定之處及困難,實難以兼顧防疫安全及維持加工出口。   目前僅有30%水產加工外銷企業能夠滿足”3就地”防疫措施。即使正在營運的廠房,勞動率僅達30%至50%,產量因而減少,其餘工人則被迫離職或放無薪假。未能滿足”3就地”防疫措施之70%企業,正處於停產狀態,並延伸銀行債務、供應商債務、客戶流失,以及社區隔離措施結束後勞工難覓之風險等問題。   同時,企業實施“3就地”防疫措施,則需承擔每周的檢測費用、多支出50%至100%費用來配置員工在廠房用餐及休息等、工人留在工廠需額外補貼30%至50%工資、支付薪資予離職員工、包裝材料與副料成本增加、生產和維持冷凍庫的電費,以及海運費用增加2至3倍,甚至10倍等高額費用,全都給廠商帶來巨大成本壓力。   VASEP秘書長張庭華(Truong Dinh Hoe)表示,“3就地”只是短期的臨時防疫措施。因需負擔費用實在太大,中型企業最多維持2至3星期,大型企業也只能維持3至4星期。當務之急是,為水產加工及外銷廠商的員工施打疫苗,始能儘快恢復正常生產、留住外銷客戶及創造就業機會。。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