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資料來源:Echo經濟報2021/03/11 2020年比利時破紀錄新增加20,000個電子商務網站(2019年新增5,000個),使總數達48,181個,可見新冠疫情爆發使網路購物逐漸成為重要銷售渠道。 比利時電子商務協會SafeShops.be委託市場行銷顧問公司The House of Marketing所做的報告顯示,2020年比利時網路購物交易金額較2019年增加7.5%,總交易金額超過88億歐元。相較於網站數量增加幅度,交易金額成長幅度較小,主要原因為旅行與休閒娛樂活動相關之交易幾近停擺(-70%)。交易次數則成長26.5%,超過1.07億筆。 The House of Marketing顧問Julie Luppens認為比利時網路購物市場日趨成熟,且成長速度正在加快,尤其在食品類、DIY和玩具類等產品領域特別明顯。
A:依據NHK、朝日新聞等媒體報導,日本政府鑒於2020年度(2020年4月-2021年3月)美國進口牛肉超過24.2萬噸配額上限,將依據2020年1月生效的日美貿易協定,自3月18日起啟動為期1個月的緊急進口限制措施,進口關稅並暫時由目前的25.8%調高為38.5%。對此,相關業者表示,美國牛肉脂肪較多,大部分使用於牛肉蓋飯及烤肉店,吉野家等外食企業均表示實施期間短暫,渠等均事先增加庫存,暫時不會調升價格。另,日本畜牧業轉型為飼養和牛之高級路線,因此影響程度亦不大。
A:依據NHK報導,日本首相菅義偉於3月16日晚間與瑞典首相Stefan Lofven舉行電話會議,就中國大陸海警法、實現自由開放的印太構想、香港與新疆人權問題、緬甸政局及北韓問題等議題達成合作共識。
A:依據NHK報導,日本首相菅義偉預計於3月17日與經濟再生省、厚生勞動省官員會談,就是否在3月21日解除東京都等4都縣之緊急事態宣言進行討論。目前日本政府內部傾向於如期解除宣言,18日將召開專家會議、疫情對策本部會議後宣布最終結論。
A:據日本經濟新聞本(3月17)日報導,日本經濟研究中心16日發表經濟學家訪問調查預測,計有35名學者回答有關日本經濟情勢預測情形。一致認為日本經濟景氣谷底已過。早前內閣府正式認定前次經濟景氣高峰在2018年10月,次月開始即呈緩慢衰退。至於景氣落在谷底時期,33名學者回答在2020年5月,時值第一次緊急事態宣言實施之時,另2學者則分別回答為2020年4月及7月,時間差異不大。 至於2021年經濟景氣看法,36人回答,總結1-3月平均較上年同期衰退5.82%。第二季以後,由於對疫苗接種次第普及效應期待高,預測4-6月經濟活動將可緩慢開放,當期估可成長5.83%,另7-9月則預測成長3.21%。
A:華爾街日報本(17)日報導,汽車產業深受新冠疫情持續波及全球供應鏈的影響,通用、福特及日產汽車均因半導體不足減少產量。美國西岸港口雍塞,亦延誤亞洲汽車製造商的零件進口,豐田與本田汽車日前宣布將暫停部分北美洲製造廠的生產。 豐田汽車因部分原料短缺影響美國肯塔基州與墨西哥的汽車製造廠,另美國阿拉巴馬州引擎廠生產亦受影響,該公司計劃減少Camry、Avalon、Tacoma及RAV4等產線,目前尚未有無薪假的規畫。 本田汽車則預計3月22日起暫停部分美國及加拿大製造廠生產1週,主因為美國港口壅塞造成零件延誤、半導體短缺及美國嚴寒氣候導致管線破裂等,該公司將調整生產線工作並支付員工薪資。 前述報導全文,請瀏覽以下網址:https://www.wsj.com/articles/honda-to-close-u-s-factories-for-a-week-over-supply-issues-11615954099
A:根據馬來西亞中華總商會(ACCCIM,簡稱中總)頃公佈之「2020年下半年及2021年上半年馬來西亞經濟狀況調查報告」顯示,隨著馬國於本(2021)年2月下旬啟動「國家疫苗接種計畫」,該國工商界謹慎樂觀看待經濟將可望逐漸從新冠疫情緩和中復甦。儘管民眾多認為加速疫苗接種是經濟復甦的關鍵,但調查顯示,企業對2021年的經濟前景維持謹慎的態度;53.4%的受訪企業對2021年的經濟前景維持謹慎態度,20.6%企業回復「更好」,另26%則答覆「更差」。 該調查顯示,馬國企業對2021年下半年的期望更高,主因為更多民眾屆時將接種疫苗。20.3%的受訪企業預期2021年下半年的經濟前景將更好,相較預期2021年上半年經濟前景會更好的只有9.5%。此外,20.9%的受訪企業預期2021年下半年經濟前景會更差,低於認為2021年上半年的經濟前景會更差的36.1%。 該調查另顯示,前五個影響2020年下半年的商業表現的主要因素為:(一)更高的營運成本及現金流問題(占總回復企業的48.3%);(二)企業和消費者信心下降(47.6%);(三)政治因素(46.1%);(四)國內需求下降(41.2%);(五)溝通不明確和標準作業程序的詮釋與執法不一致(39.8%)。 在新冠疫情的長期影響下,74.4%的受訪企業表示他們最關注的問題是3Cs(成本(Costs)、信貸(Credit)及現金流(Cash Flow)),因它導致不同程度的需求縮減、供應中斷和移動限制。48.3%的受訪企業指出,高營運成本和現金流問題,削弱他們在2020年下半年的業務表現;80.7%的受訪企業表示,他們目前的現金流無法承擔六個月以上的業務營運、生產、原材料、庫存及人力成本。 該調查同時顯示,馬國大部分企業仍受2020年下半年長期的新冠疫情衝擊,各經濟領域和營運規模的企業分別有著不同比例的影響;其中旅遊業於2020年遭受的衝擊最大。儘管馬國疫苗接種計畫刻正進行中,但旅遊業的前景預計於2021年仍將維持疲弱態勢。逾50%的旅遊業者表示,倘有條件行動管制令或加強行動管制令執行逾1至2個月,他們將不大可能生存。倘馬國政府再實施「全面封鎖」措施,則有19業者表示將無法應對,且極有可能會停止營運,另40.6%的業者認為維持生存的時間將低於六個月。 由於馬國目前正進行中的疫苗接種計畫仍存在諸多挑戰,因此政府不應讓企業過度承擔及遵守各項條規的負擔。中總認為政府應繼續提供信貸和貸款的便利、簡化條例與成本的負擔、增加稅務優惠措施,如提供再投資補貼、快速資本補貼和市場開發援助金,以幫助企業渡過經濟難關。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橡膠手套製造商協會(MARGMA)主席蘇巴馬廉(Dr. S. Supramaniam)表示,基於新冠疫情需求殷切,目前全球每一秒所使用的手套平均達1萬3,318隻,估計本(2021)年全球橡膠手套需求量將擴大15%至20%至4,200億隻。 馬來西亞目前為全球最大橡膠手套生產國及出口國,主要出口市場為美國(33.7%)、德國(6%)、英國(6%)、日本(5.7%)及中國(4.5%)。預計2021年馬國將為全球市場提供2,800億隻手套,占全球供應量之67%;出口收益將達380億馬幣(約92.12億美元),將較2020年成長7.78%。 全球醫療及食品衛生標準的持續提高,是帶動橡膠手套需求量增加的主要因素;高需求的情況預計將持續至2022年第二季。本年1月迄今,馬國已出口1,600億隻橡膠手套至海外市場。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根據世界銀行頃發布關於「力爭上游─給馬來西亞下階段發展導航」旗艦報告中指出,由於長期存在的政策與結構問題,馬來西亞面臨著區域外人直接投資競爭中落後的風險,造成馬來西亞成為高收入國家的目標難以達成。 由於新冠疫情打擊了依賴貿易的經濟,2020年馬來西亞的外人直接投資(FDI)下降56%至34億美元。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UNCTAD)於本年一月份的報告中指出,2020年馬來西亞的外人直接投資額僅25億美元,跌幅高達68%,為東南亞衰退最嚴重的國家。 由於馬來西亞在推動其1970年代至1990年代繁榮的政策改革後停滯不前,外國資金流入持續低迷,顯示馬國須進行結構性改革。世銀認為,馬國在過去的發展模式已不足以推進該國在下一階段的發展。與其他東協國家相比,馬來西亞的願景及其能為投資人提供的優勢尚不確定。 2020年馬來西亞遭受自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最糟糕的經濟表現,萎縮5.6%,主要受新冠疫情衝擊所致。 根據過去數十年的發展軌跡,世銀預測馬國有望於2024年至2028年之間轉型成為高收入國。倘馬國想要邁入先進與已開發國家行列,還需要採行進一步的改革。根據世銀預測,馬國的國民人均所得毛額(GNI)為1萬1,200美元,較高所得經濟體的門檻低了1,335美元。由於受新冠疫情衝擊,馬國已放緩了邁向高收入國門檻的進程。然馬國目前仍有機會採取大膽的改革措施,包括促進經濟成長、提高競爭力、創造高附加價值就業機會、強化體制、確保更大包容性以及增強為邁向高所得和先進國家地位過渡期間提供資金的能力。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國防部部長依斯邁沙比利(Ismail Sabri)宣布自本(2021)年3月19日至31日於雪蘭莪州、吉隆坡、柔佛州及檳城州將繼續實施「有條件行動管制令」(Conditional Movement Control Order,簡稱CMCO),砂拉越州的有條件行動管制令則延長至3月29日,該期間准許商業活動和社交活動有條件地恢復運作,惟仍須遵守標準作業程序,以防範新冠病毒持續惡化。 依斯邁沙比利部長另宣布,吉打州(除居林及瓜拉慕達外)、霹靂州、森美蘭州(除芙蓉外)、玻璃市、馬六甲州、彭亨州、登嘉樓州、沙巴州及二個聯邦直轄市(布城及納閩)則維持「復甦式行動管制令」(Recovery Movement Control Order,簡稱RMCO),除RMCO州屬可展開目標式旅遊泡泡外,各州(除沙巴州及砂拉越州外)只允許跨縣,全國依然禁止跨州。 截至本年3月16日止,馬國新冠病毒確診病例已飆升至32萬6,034件並出現1,218件死亡病例,已治癒出院者30萬8,247人。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據日本NHK新聞本(3)月17日報導稱,通訊軟體LINE公司委託負責系統管理之中國企業工程師,在無經准許可任意取得用戶者個人資訊;依照日本個人資訊保護法,若欲將個人資訊移至國外,需經使用者個人的同意;對此,LINE母公司 Z Holdings表示,由於管理系統疏漏出現問題,對使用者的說明解釋不夠充分,今後將進行業務管理改善。 LINE總公司指出,該公司軟體系統委由中國企業管理,惟自2018年起因管理上的問題,導致中國工程師不經允許可取得保存於日本伺服器之使用者姓名、電話號碼、電子信箱、對話內容及照片等個人資訊。LINE總公司表示,已於上(2)月下旬採取保護個人資訊相關措施。 依據日本個人資料保護法規定,欲將個人資訊移至國外時,必需獲得使用者許可,LINE公司因沒有充分對使用者說明資訊使用方式,因此已向日本政府個人資訊保護委員會報告此事在案。 日本的LINE用戶高達8,600萬人,母公司Z Holdings表示將在公司內設置調查委員會,以解決上述相關問題。LINE總公司亦表示,未來將更簡單明瞭的對使用者說明公司個人資訊處理方式。
A: 新加坡貿工部長陳振聲本(2021)年3月16日出席日經(Nikkei)舉辦的年度論壇-「創新亞洲(Innovative Asia)」時表示,新冠疫情加速數位化,數位化除顛覆許多商業模式,亦創造很多新的商機;數位化和互聯互通可推動全球經濟下個階段成長,也可能帶來破壞,因此各國政府和企業須將潛在的數位鴻溝,轉為帶來加倍效益的「數位加乘器(digital multiplier)」,協助民眾適應與調整,以免社會出現反全球化和數位聯通的情況。 陳振聲部長指出,疫情發生前,全球已面對各種不同的長期挑戰,地緣政治局勢緊張威脅全球經濟的正常運作,科技發展顛覆許多傳統商業模式。同時,世界人口結構正在改變,已開發經濟體迅速老化,發展中國家人口則快速成長,對消費、生產、投資以及貿易皆產生嚴重影響,新冠疫情加速此改變。新加坡與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不同,競爭優勢和所能提供的都來自於無形資產,包括提供一個可預測、有連貫性和持續進步的商業環境,讓外資企業可立足新加坡,服務全世界,並取得最佳的長期投資。 陳振聲部長亦指出,新加坡持續進步的商業環境,允許企業在一個可靠的系統中調動資本,在一個開放的環境中招攬人才,以及在一個透明和公平的司法制度中保護智慧財產權。新加坡擁有最廣泛的自由貿易協定和數位經濟協定網絡,可減少企業因世界分裂所面對的風險,全球企業可在此履行國際商業義務,而不必擔心星國政府會以任何方式限制出口謀取利益。隨著地緣政治不確定性提高,信任將變得更為重要,在尋求穩定的長期報酬時,政策的連貫性和營業環境的可預測性是外國企業投資的考量關鍵。儘管面對疫情重創,新加坡去(2020)年仍吸引超過170億星元固定資產投資,其中日本貢獻近7%,投資項目包括日本鹿島房地產發展公司(Kajima Development)注資近1億星元打造鹿島全球中心,作為該集團亞太總部,亦是其首個海外創新中心。
A: 新加坡人力部(MOM)本(2021)年3月16日發表的勞動市場報告顯示,新加坡去年就業市場在第4季好轉,居民就業恢復情況好於預估,全年居民就業人數實際增加1.49萬人,略超過新冠疫情暴發前的水準;整體就業人數則因外籍員工銳減高達18.15萬人,總就業人數減少16.66萬人,創20多年來最大萎縮幅度。 由於新加坡政府撥款大力支持就業,去年居民平均失業率雖從前(2019)年的3.1%上升至4.1%,但低於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時的4.3%與2003年SARS疫情期間的5.2%。 依據報告,新加坡去年12月職缺對失業者的比率雖上升至0.77,高於9月的0.63,仍處於僧多粥少的情況。截至去年12月,共有5.65萬個職缺,是自前年3月以來的最高水準。空缺較多的職務包括公共行政與教育、資訊與通訊、衛生與社會服務等行業的「專業人士、經理、執行員與技師(PMET)」,以及製造業和建築業的非PMET職務。 MOM部長兼內政部第二部長楊莉明表示,職缺增加顯示新加坡勞動需求正在復甦,儘管就業市場形勢開始扭轉,但各種風險因素仍存在,例如全球邊境重新開放的速度緩慢,政府補貼逐漸減少,都給新加坡經濟和企業帶來一定壓力,同時,企業也須繼續努力克服工作技能不符合需求的問題。
A:
A:
A:據媒體報導,阿國政府近期實施日益嚴格的進口管制,其業者所擔憂的已不在是之前的幣值貶值問題,而是不確定是否能順利進口其生產所需零配件或何時才能獲得政府之進口核准。 阿國政府實施的進口管制之影響傷害甚至大於貨幣貶值,已陸續衝擊各產業,從建築業至汽車製造業及其他各產業。阿國通膨率遠高於官方美元的漲幅,美元升值目前每月約2.6%,甚至有趨勢減緩升值幅度。然而據阿根廷國家統計局(INDEC)資料顯示,2021年2月「家庭設備及維修」上漲4.6%,較平均通膨率高出1%,如此看來,該數據也並非然偶然。 阿國全國工業總會(UIA)表示,在製造業復甦的情況下,多項產業卻因進口管制引發零件短缺困境,延伸其生產製造問題。UIA指出受到影響的產業包含汽車與其零件、輪胎及食品等。 另由於庫存缺乏及供應短缺,已導致多家公司失去國外市場並關閉物流中心,甚至有些企業對未能獲得進口許可核准,已向政府提出申訴,惟已預期未來此情況並不會有改善,主因為阿國沒有足夠的外匯可滿足進口商的需求。
A: 新加坡商務信貸資料中心(Singapore Commercial Credit Bureau)本年3月15日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新加坡本年第2季「商業樂觀指數(Business Optimism Index)」在過去1年以來首次呈現擴張,為3.94%,反轉之前連續4季萎縮狀態,與去(2020)年同期的-7.88%對比強烈。顯示星國企業逐漸擺脫疫情陰霾,對本年第2季商業展望樂觀。 調查顯示,新加坡企業對本年第2季在銷售量、淨利、庫存、銷售價格、新訂單及招聘等6項指標皆表樂觀,尤其銷售價格指數從第1季的-8.46%回升至第2季的+1.53%。企業對於庫存展望雖仍處於悲觀狀態,但從第1季-10%,上升至第2季的-7.64%,招聘方面則從第1季-7.69%轉為0%。 若以各項領域而言,金融業最為樂觀,所有6項指標都處於擴張狀態,製造業與批發貿易業則分別有5項與4項指標處於擴張。儘管建築業和交通業有4項指標陷入萎縮,但業者情緒都好轉,有3項指標上調。其中,建築業的銷售價格從第1季的-33.33%,上升至第2季的+16.67%,交通業的銷量和淨利皆從第1季的-36.36%,上升至第2季的-18.18%。
A: 新加坡副總理兼經濟政策統籌部長及財政部長王瑞杰本(2021)年3月15日出席「財政預算案商業論壇」時表示,為因應後疫情時代的嚴峻挑戰,星國政府盼加強與民間合作,促進企業和員工互相扶持,並鼓勵更多企業回饋社會,以提高整個社會的應變能力。未來星國政府將推出更新版的「產業轉型藍圖(ITM)」,協助企業加快創新和轉型步伐,並鼓勵業者善加利用現有補助措施提升競爭力,特別是加強數位化,以在後疫情時代化危機為轉機。 為因應疫情衝擊,新加坡政府在去(2020)年推出5項財政預算案,共提撥近1,000億星元,以維護國民健康與生計、保住企業生存。今年的預算案則著重於為走出疫情做準備,包括在未來3年撥款240億星元協助企業轉型、創新,把握經濟復甦所帶來的商機。 為跟進疫情後的轉變,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加快轉型步伐,王瑞杰副總理透露,將更新現有的ITM。新加坡政府係於2016年推出ITM,為包括製造、建築和零售等23個產業制定轉型計畫,啟動經濟轉型。更新版的ITM,將著重包括協助企業科技創新、重組企業業務流程、提升員工技能,以及推動企業國際化等4個方面。 隨著新加坡邁向工業4.0,星國政府將繼續透過各項人才培訓計畫幫助企業解決技術人員短缺問題,並呼籲相關工商團體帶領共同探討解決方案。王瑞杰副總統表示,企業可透過現有措施例如「能力轉移計畫(Capability Transfer Programme)」,引進外國專家傳授技能給星國員工,之前星國政府推出的「加速培訓專才計畫(TechSkills Accelerator)」,亦針對不同工作所需培訓技術人才和技能。 新加坡政府亦將徵收碳稅協助企業轉型,以更有效率的方式使用能源。企業可藉由本年即將推出的「企業永續發展計畫(Enterprise Sustainability Programme)」開發綠色產品與方案,提升競爭力。王瑞杰副總理表示,氣候變化對全球造成極大威脅,新加坡企業若能更加環保,將更具競爭力。 王瑞杰副總理另指出,新加坡有必要以更長遠眼光與不同國家合作,在照顧彼此利益的前提下,取得更好合作成果。例如:中國推出雙循環經濟戰略,新加坡企業只要利用機會提升產業鏈韌性,可從中獲得發展機會。目前,新加坡已與部分國家簽署「數位經濟協定(Digital Economy Agreement,簡稱DEA)」,將對數位經濟發展取得互惠互利作用。另美國近期推出1.9兆星元的經濟刺激配套,不但有助於美國國內經濟,對全球經濟也起著重要推動作用。
A:
A:依據巴西經濟部發布就業統計,2021年1月巴西增加26萬353個工作機會。在新冠肺炎疫情擴散之際,巴西經濟持續復甦,2021年1月增聘152萬7,083人,同時有126萬6,730人離職。 2021年1月主要產業工作機會增加依次為,工業(9萬431),服務業(8萬3,686),建築業(4萬3,498),農業(3萬2,986)和貿易(9,848)。 地區性就業增加依次為,東南部(10萬5,747),南部(8萬3,587),中西部(3萬5,741),東北部(2萬8,420)和北部(6,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