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資料來源:Canadian Press 由於全球車用晶片出現短缺,迫使相關供應鏈中斷,甚至波及加拿大汽車工人被暫時解僱。據加拿大媒體報導,此波暫時裁員包括通用汽車公司(GM)位於安大略省Ingersoll的CAMI工廠所有班次工人,可能持續至3月中旬。通用汽車證實,約有1,500名工人被暫時解僱,但將獲裁員補償。 加國全國性工會Unifor之通用汽車CAMI廠工會主席Mike Van Boekel表示,渠等被告知半導體供應短缺問題主要來自中國或台灣的工廠生產進度落後,並因而導致CAMI工廠被迫停工。 通用汽車表示,該公司在北美的汽車工廠包括堪薩斯州(Kansas)和墨西哥也將停工,而韓國一家工廠因半導體短缺而導致產能減半。 除通用汽車外,福特(Ford)、本田(Honda)和飛雅特克萊斯勒(Fiat Chrysler)等汽車製造商,也因晶片短缺縮減汽車生產量。 除車廠外,科技公司亦受影響,索尼公司(Sony)即表示,由於電腦晶片供貨不足,PlayStation 5的生產出現困難。
A:依據奧地利統計局2021年3月5日新聞稿,奧地利經濟2020年全年因新冠肺炎疫情衝擊,較2019年衰退6.6%,為1945年來最大衰退幅度,亦高於2009年經濟/金融危機之-3.8%。 以個別產業來看,奧地利生產部門2020年產值較2019年下滑5.8%,服務部門下滑6.7%。生產部門以水及廢棄物處理受疫情衝擊最小,2020年奧國營建業產值(-2.3%)衰退幅度亦相對較小,製造業(-7.2%)及能源業(-7.7%)衰退幅度則較大。2020年奧國服務部門以餐飲旅宿業產值(-35.2%)、文化娛樂暨個人服務業(-19.6%),以及交通業(-15.5%)衰退幅度最大。餐飲旅宿業產值下滑係2020年奧國經濟衰退主因,該產業產值占奧國GDP比率(3.5%)逾德國3倍,另服務業中產值占比最大之奧國零售業,2020年全年衰退-5.6%。 奧國投資2020年全年下降4.9%,其中無形資產投資(含軟體及研發)較2019年微增(+1.7%),而對車輛(-14.2%)及機械(-12.1%)之投資減少最為顯著,2020年奧國對建築投資(-3.3%)及資通訊產品投資(-1.1%)衰退幅度相對較小。 奧國消費2020年全年大幅衰退9.6%,尤以個人消費衰退幅度大(-9.8%),其中對於餐飲旅宿、交通暨個人服務業消費減少最多,對家具等耐久財消費及數位服務消費不減反升。2020年奧國政府則為因應新冠疫情,支出微成長(+0.8%)。 奧地利製造業產值下滑亦反映於貨品出口表現上,奧國2020年全年貨品出口衰退6.9%,貨品進口衰退7.4%;服務進出口則因新冠疫情造成之旅行及交通限制,分別下滑17.4%及18%。 奧國就業市場部分,2020年全年工作時數下降8.8%,就業人數因政府縮短工時補助之支撐,僅下降1.8%至約428萬人,2020年受雇薪酬亦下降1.8%。
A:依據奧地利統計局2021年3月5日新聞稿,奧地利2021年2月批發價格較2020年同期上漲2.2%,較2021年1月上漲1.5%。 2021年2月批發價上漲主要係來自:廢料(+ 63.1%)、鋼鐵(+26.6%),橡塑膠原料(+19.4%)之批發價格上漲。其他批發價格上漲較顯著之品項包括:穀物、種子及動物飼料(+17.2%)、農用機械、設備及零配件(+16.9%),以及鐘錶及珠寶(+11.5%)。2021年2月批發價格下降較顯著者包括:活體動物(-13.4%)、固體燃料(-8.6%)、其他石油產品 (-5.7%)、皮革(-4.6%),以及汽油及柴油(-3.2%)。
A:資料來源:CBC News 今年2月底加拿大總理小杜魯道與美國總統拜登首次舉行雙邊視訊會議,會議中提及北美電動車產業發展趨勢,雙方承諾將合作保持兩國在電動車領域之國際競爭力,特別在建立汽車電池研發及生產供應鏈。 加拿大再生能源專家認為,此時正是加拿大把握開發電動車用電池最佳機會,尤以加拿大本國擁有製造電動車電池所需之礦產原料與金屬,使加國獨具優勢。 據了解,電動車製造成本的1/4來自鋰電池,而鋰電池成本的4/5來自礦物、金屬和化學物質,然而加拿大雖蘊藏製造電池的豐富礦產資源,但卻沒有相應提煉礦產資源之設備,無法將礦產原料加工用於用於生產電池元件。 加拿大電池金屬協會(Battery Metals Association of Canada)主席Liz Lappin指出,相對於歐盟和亞洲,加拿大電池金屬供應鏈尚處於起步階段。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估計,至2030年,中國將占全球電池市場的67%,歐洲將占18%,而北美將占12%。 此外,加拿大政府積極推動零排放電動巴士,且最近宣布未來8年內再增加149億加元用於公共運輸建設。目前加國擁有兩大電動巴士製造商Nova Bus和New Flyer,專家認為,維持電動巴士和其他零排放或低排放車輛的製造將是加拿大推動電動車成功之主要關鍵。 國際潔淨運輸理事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Clean Transportation)於2020年發布之「加拿大在電動車轉型過渡期間所扮演的角色」報告指出,加國針對公共運輸工具採購之國內製造要求,應有助增加加拿大生產電動巴士之能量。 再者,加拿大大學每年培養出許多電動車領域人才,均為Tesla、 Apple和SpaceX等主要美國公司積極招募的人才,在加拿大推動電動車及電池等產業發展之同時,亦應採取有效措施留住加拿大大學所培養的人才。
A:資料來源:Canadian Press 日前加拿大統計局公布最新經濟數據指出,去(2020)年加拿大經濟衰退5.4%,創下歷史紀錄表現最差的一年。不過,專家預測2021年1月表現回升,經濟成長將有望恢復光明前景。 統計局表示,雖然加拿大去年第4季GDP成長2.3%。但仍難以彌補上半年經濟急遽萎縮,其中去年3至4月負成長幅度最大,由於當時因應新冠疫情大流行被迫實施封鎖限制措施致經濟活動停頓,不過經濟活動自去年夏季開始已緩慢恢復。 今(2021)年1月份加拿大失業人數減少21.3萬,主因在於封鎖措施導致停工,使勞動力市場呈現衰退。 雖然加拿大新冠疫情沒有美國嚴重,但經濟下跌幅度卻幾乎是美國的1倍。美國按人口比例計算的感染人數遠高於加拿大,但初步數據顯示,美國去年全年經濟衰退僅3.5%。 加國統計局表示,加拿大第4季經濟年成長率為9.6%,低於第3季年成長率40.6%,但仍高於經濟學家的預測。金融數據公司Refinitiv表示,經濟學家普遍預測去年第4季年成長率為7.5%。總體而言,加拿大去年12月經濟產出較2月新冠疫情爆發前低3%。 加國統計局預估今年1月經濟成長將回升至0.5%。蒙特婁銀行經濟學家Douglas Porter分析,1月份正處在第2波疫情封鎖措施之中,零售額大幅下滑,但歸功自然資源業表現反彈、房地產市場火熱、製造業、批發貿易強勁及1月份氣候較為溫和等因素,使1月份經濟表現可望維持正向。 許多經濟學家亦預測今年加國總體經濟將出現成長。道明銀行(TD Bank)經濟分析師Sri Thanabalasingam指出,許多省份正逐步放寬封鎖限制,疫苗注射正在全國加速展開,新增感染病例呈下降趨勢,這些因素都將支持加國2及3月份的經濟持續成長。
A:土耳其國家通訊社Anadolu Agency報導,根據土耳其汽車經銷商協會(Automotive Distributors' Association,土文簡稱ODD)統計,本(2021)年1-2月油電混合車銷售達6,979輛,超過液化石油氣(LPG)汽車之3,658輛,並分別占總銷量之8.7%及4.6%。 土耳其本年1-2月汽車銷量較去(2020)年同期成長34.1%至80,107台,其中油電混合車成長227.8%、LPG汽車成長7.9%、汽油車成長68.1%至47,386台,惟柴油車銷量下滑15.5%至21,946台,另電動車銷量增加72.5%至138台。
A:法國費加洛報(Le Figaro)本(3)月3日報導,不管是為了避免搭乘大眾交通工具還是崇尚更環保的代步方式,2020年法國人自退休金改革罷工起還順勢掀起「鐵馬革命(vélorution)」,不僅平日上班、周末休閒甚至夏天度假時,騎自行車已蔚然成風。根據法國自行車協會(Vélo & Territoires)統計,去年(非封城期間)該國自行車運動成長27 %,相關產業如製造商、經銷商與維修商等均受惠。 根據法國產業經濟分析機構Xerfi統計,自行車製造廠商銷售量大幅成長,去年自行車市場總值近27億歐元,比上一(2019)年增加4億歐元,在新冠疫情肆虐的低迷景氣中逆勢成長。分析家並預期,該市場將每年成長9%,在2023年達35億歐元之總值。大型製造商如法國運動用品店連鎖INTERSPORT旗下的MFC(Française du Cycle),去年產製45萬輛,小至年產量不到100輛的新創公司 Coleen等 業者均有加速增產。 去年成長最強勁者乃電動自行車(vélo à assistance électrique, VAE)市場,業者代表分析係其單價比傳統機械式自行車高,拉抬市場成長幅度,同時定價2,000歐元以上的高級車款特別受到法國消費者青睞。例如2011年創於法國孚日省(Vosges)的電動自行車廠Mustache Bikes領先群雄,去年創下5萬輛的銷售佳績,但此市場亦吸引不少新創公司搶進競爭瓜分,如法商Angell、比商Cowboy,荷商Van Moof等,利用網路銷售,其中Angell去年就因此售出4,500輛,是該公司預期目標的三倍。各家業者對此榮景均充滿雄心,躍躍欲試。 市場上符合現今潮流的「電動貨運自行車(cargo e-bike)」亦漸普及,其前置大型載貨廂除可供商家市區送貨亦可搭載幼童,十分方便,法商VUF (Vélo utilitaire français)去年訂單較往年增加兩倍,並須增資以加快擴展。此外亦有專攻利基市場如法商Gorille產製近年流行的「胖胎自行車(fatbike)」,是配有超寬大輪胎的越野登山自行車,車手可馳騁雪地或崎嶇地形。 另一方面,主要自行車經銷商如迪卡儂(Decathlon)或Cyclable則因亞洲供應商交貨延遲或供不應求,均表示去年業績成長並未較往年突出,但看好今年前景。相關網路銷售平台表現則相對亮眼,例如迪卡儂旗下販售自行車配件與跑步用品的Alltricks去年營業額超過1.3億,頃購併二手自行車交易的指標網站trocvelo。 自行車風亦帶動周邊服務興起,例如荷商Swapfiets自去年9月起在巴黎提供附維修的自行車月租服務,迪卡儂租賃部門亦試辦類似業務。此外,由於政府補助國民每人50歐元的自行車修理費政策,自行車修理業隨之欣欣向榮,業績迅速翻倍成長。自行車道設置加速發展,自行車觀光亦成為另一熱門話題。 反觀大眾運輸與停車場業者則反受其害,因少了觀光客以及政府與企業推行居家工作,大巴黎地區大眾運輸搭乘量減半,報導分析上述自行車風潮亦不無影響。而受到自行車道與自行車停放格排擠的市區停車位越來越少,不僅影響相關經營業者,亦衝擊市區商店業績。
A:根據丹麥新聞媒體於3月4日報導,諾和諾德(Novo Nordisk) 基金會計劃在今年啟動一個重大項目,重點是融合生物學和化學領域,以真正實現碳捕捉和Power-to-X的發展。 目前諾和諾德基金會已經投資20億丹麥克朗用於綠色轉型和生物氣候解決方案的研究,並預計在未來幾年內,每年將有投資10億丹麥克朗。 諾和諾德基金會基金會主席Lars RebienSørensen和生物技術研究負責人Claus Felby正在努力進行重大的研發工作,以結合化學家和生物學家為改善氣候挑戰。據基金會稱,細菌和微生物將成為抵抗氣候變化的強大武器。 該基金會指出目前主要兩個大領域內的工作是經由化學方式進行碳捕捉和利用Power to X 生產綠色燃料,接下來這一項任務將利用生物學來捕捉碳並將其轉化為對氣候友好的燃料。 F氏說:“生物學家現在也應將被納入這些工作領域之中以達成融合化學和生物學的最終目標,創造出更新及更有效的解決方案。更具體地說,該想法是利用生物過程(例如光合作用)來提供工業上可行的氣候解決方案。” 根據F氏的說法,諾和諾德基金會希望能夠制定這一項大型計劃其任務是尋找一種生物學方法,以幫助將二氧化碳從空氣中抽出並使之具有反應性,以便將其驅動進一步加工為燃料。例如,可以利用生物解決方案, 透過酶抽出煙囪中的二氧化碳煙氣,再從其中微生物轉化為甲烷或成為綠氫。“如果我們成功結合生物學和化學經由非常有趣的生物途徑來尋求通往氣候解決方案,將為世界開啟一個全新的氣候解決領域方案,亦將可以獲得前所未有的結果。如今,丹麥已有在化學解決方案方面實力很強的公司如Haldor Topso,我們的目標是在此基礎上做出貢獻,以創建國際化的研究與開發強國”。
A: 土耳其自由日報(Hurriyet Daily News)報導,土耳其能源和自然資源部長Fatih Donmez於第13屆配電公司產業評估會議上表示,未來5年土耳其計畫花費總金額共93億美元在配電上,此計畫的投資包括15億美元用在2021-2025年間的定期維護上。 D部長表示,土耳其已經投入約1.39億美元作為未來5年研發活動之用,且今年計畫投入2,580萬美元。土耳其在過去5年加倍投資在配電產業至56億美元。歸功於現代化的電網基礎設施,土耳其能夠提供不間斷的能源,甚至是在艱難的冬季情況。 為了服務約4,600萬的用戶,土耳其也增加了近18,270公里長度的輸電線路,達到120萬公里總長度。
A:馬來西亞衛生部(MOH)部長阿漢峇峇(Dr. Adham Baba)表示,即將於本(3)月11日生效的2021年緊急狀態(傳染病防範及控制)條例,政府可對任何未於1988年傳染病防範及控制法令(342法令)下闡明的違規行為,在新增的第31條文,賦權政府對任何不在法令內的違規行為作出刑罰,包括在全國疫苗接種計畫下插隊或是無故缺席者,可判罰款5萬馬幣(約合1萬2,341美元)或監禁6個月,或兩者兼施。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橡膠委員會(MRC)頃發布消息稱,受新冠疫情肆虐全球,造成全球醫療及衛生部門對乳膠製品(尤其醫療設備,如手套及導管(catheters)的高需求,以遏制新冠病毒蔓延激勵,上(2020)年馬來西亞的橡膠製品激增至409.6億馬幣(約合101.64億美元),較前(2019)年成長75.6%,並創歷年來新高。 2020年馬國乳膠製品的出口額銳增95.3%,其中橡膠手套出口額為353億馬幣(約合87.59億美元),較2019年成長103%,占該國橡膠製品總出口額之86.18%。 該委員會續指出,馬來西亞先前占全球橡膠手套市場占有率逾60%以上,估計至2020年其市占率將擴大至68%。2020年美國為馬國橡膠製品的最大出口市場,出口額為129.6億馬幣(約合32.16億美元),較2019年成長78.76%。馬國橡膠製品其他主要市場依序為歐盟(成長101%)、日本(64%)、英國(157%)及中國(82.4%)。 鑒於強勁的出口表現,2020年橡膠產業為馬國總出口貢獻約5%。然對於非乳膠製品而言,2020年是充滿挑戰的一年,其出口額僅39.8億馬幣(約合9.88億美元),較2019年下趺9.34%,主要歸咎於汽車、工業製造、建築和採礦等產業的需求減少,導致非乳膠製品出口額減少;其中輪胎、軟管、鞋類以及板材與片材(plates and sheets)等四項產品分別下跌6.9%、28%、7.3%及8.9%。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根據大華銀行集團(UOB Group)頃發布之研究報告顯示,在此期間,持續的新冠疫情及美中貿易緊張局勢使馬來西亞的出口受益,因其三大貿易夥伴─中國、新加坡與美國的出口額皆有所增加。 根據馬來西亞統計局的進口數據顯示,自2016年至2020年,馬來西亞對中國的出口額增加600億馬幣(約合148.88億美元);對美國的出口額增加286億馬幣(約合70.97億美元);對新加坡的出口額則成長277億億馬幣(約合68.73億美元)。根據美國的進口數據顯示,2016年至2020年,從馬來西亞的進口額增長76億美元。根據中國的進口數據顯示,2016年至2020年,中國從馬來西亞的進口額增長了257億美元。 該報告續稱,儘管馬國對中國、新加坡與美國三大貿易夥伴之出口表現優越,然在加強馬國的投資和貿易關係方面仍存在許多挑戰。從馬來西亞投資發展局(MIDA)核准的投資數據顯示,外人直接投資(FDI),尤其是來自中國、新加坡與美國仍視馬國為熱門投資地點。但全球宏觀條件將是未來二到三年內實際投資的主要驅動力。此外,馬國實施的投資政策應與不斷變化的全球趨勢維持一致,以確保馬國仍然是一個具競爭力的投資目的地。 馬來西亞的表現超越了亞洲部分地區國家,在中國的進口清單上排名第八,在美國的進口清單上排名第十。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製造商聯合會(FMM)主席蘇添來頃表示,根據該聯合會與馬國經濟研究院(MIER)自去(2020)年12月23日至本(2021)年1月31日對652家廠商展開之調查顯示,該聯合會會員對2021年,尤其是未來6個月的企業展望抱持謹慎態度,除生產成本與空缺外,廠商的海內外出口訂單、生產與產能使用率及資本投資均顯示逐漸上軌道。 該報告指出,遭遇了2020年上半年新冠疫情肆虐後,開發中國家製造業逐漸從2020年下半年起恢復活力,慢慢的從中復甦。約有23%受訪廠商對未來六個月的展望表示正面;另有41%廠商則預計未來可能不會有任何變化,顯示廠商對能否盡快恢復企業活動表示謹慎。對於本年上半年,約24%廠商預期本年上半年將有更好的出口表現。約26%廠商預期未來六個月將提高產量,且一旦累積全面推廣運作,會有25%的廠商決定增產。 該調查結果顯示,約62%廠商認為隨後每月生產成本將逐步提高,較前期之45%為高。約24%廠商計劃增加資本支出,以及有19%廠商計劃於本年上半年聘僱請更多人力。約44%廠商表示他們還處於疫情底下的環境中,另有30%廠商認為已渡過了疫情最困難時刻,另有23%廠商表示當前的商業狀況要比疫情時期好。約6%廠商表示需要至少2年時間,讓企業復甦;約24%廠商則需時1至2年時間,另有20%廠商需7至9個月時間,約27%則表示需時4至6個月恢復至疫前的表現。 此外,約61%廠商有條件支持馬國政府重啟消費稅(GST),另23%則認為可維持目前實施的銷售與服務稅(SST)。同時,馬國國製造業恢復動力的指數也攀升70點至101點,約38%廠商表示去年下半年起,其生產動力穩健上升;約37%廠商表示走下坡,另25%維持先前水準。 前述調查報告亦顯示,約41%廠商表示國內訂單走軟,另有29%廠商表示銷售訂單有所增加,另外30%維持先前水準;而從事出口銷售的業者,其情況亦呈現同樣的走勢。約37%廠商表示將逐步擴展產量,尚有35%廠商則表示生產率已提高。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緬甸投資與對外經濟部長U Aung Naing Oo續出席第27屆東協非正式經濟部長會議(AEM)在3月3日舉行的第2天視訊會議,討論東協全面復甦架構(ACRF)、就河內行動計畫之非關稅措施備忘錄的附錄清單增列食品及農產品、強化東協與全球價值鍊的整合,及檢視RCEP國內生效程序等議題,O部長表示支持設立ACRF的評量機構,並確認緬甸將儘速完成RCEP之國內核准程序。 另緬甸社福、救濟暨安置部部長Dr. Thet Thet Khine偕該部高階官員,與東協社會文化共同體委員會(ASCC)於3月3日上午在奈比都開召開協調會,討論由緬甸社福部擔任ASCC在緬窗口,以及緬甸主辦第13屆東協青年部長會議(AMMY)與第12屆東協青年資深官員會議(SOMY)等事宜。會中緬甸簡報參與東協災管部長會議及相關會議的成果,並說明已設立工作小組執行東協災難管理與緊急應變協定。此外,會中另討論協助緬甸重新安置羅興亞難民案、執行2019年若開邦遣返初步需求評估(PNA)報告的建議事項、對緬人道救援計畫、進行安置程序全面研究,以及有關東普寨地雷受害者援助等議題。K部長表示,該部將遵行緬甸軍政府國家管理委員會指示的活動,對ASCC提出必要的建議。
A:緬甸軍方 2月1日宣布之緊急狀態已加劇緬甸製造業所面臨的挑戰。由於政治動盪導致罷工及工廠關閉,緬甸採購經理人指數 (PMI) 從 2021 年 1 月的 47.8 暴跌至 2 月的 27.7。 根據 IHS Markit 報告,製造業產出、新訂單及採購庫存指標 (佔總數據的 65%) 下跌至新的最低記錄。就業率 (佔 20%) 亦下降,下降速度為記錄以來第三快,而未完成工作的積累則略有上升。供應商交貨時間 (佔 15%) 進一步延長,供應商的表現是自進行調查以來最差的記錄。 在價格方面,原材料短缺與匯率變動使原材料成本上漲,業者通過略微提高售價以承擔成本負擔。此外,業者對其未來 12 個月的產量雖保持樂觀,但樂觀程度從 1 月份11個月以來最高點回降落至5個月來的最低點。 緬甸上(2020)年受COVID-19疫情衝擊,緬甸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曾於4月份創下29.0歷史低點後緩步回升,12月回升至44.7,惟政局動亂終致PMI再次劇跌。
A: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1)年3月5日報導,星國國會3月4日由教育部、國家發展部、永續發展與環境部、貿工部和交通部等5個政府部門聯合主導的「綠色發展藍圖」進行辯論。主持氣候變化跨部門委員會的國務資政兼國家安全統籌部長張志賢以及這5個部門共同勾勒星國的永續發展願景。 張志賢部長指出,新加坡的土地、人力和替代能源來源有限,因此星國在減低碳排放和追求發展、改善人民生活品質之間面臨的權衡比其他國家更加迫切,新加坡必須透過長遠規劃及政策與科技上的創新來突破局限。國家發展部長李智陞表示,未來將開闢並重新發展超過300公頃公園,面積約是新加坡植物園的4倍,預計2030年,每戶家庭步行10分鐘就可抵達公園。 貿工部則承諾在永續發展領域,為新加坡人創造良好就業機會,以及協助企業實踐永續發展,把握綠色經濟與能源的機遇;教育部長黃循財指出,教育部將在所有學校推出生態永續計畫,提高學生永續發展生活意識,也讓校內設施更環保;永續發展與環境部長傅海燕表示,將透過綠色發展藍圖推行的永續發展理念,根本改變新加坡的生活、工作和休閒模式。 此外,交通部長王乙康亦宣佈政府推動改用更清潔能源驅動車(包括電動、混合動力以及氫燃料電池等車輛)的時間表。「內燃式引擎(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簡稱ICE)車輛」(即傳統的汽油與柴油車)將逐漸消失,2025年起,不再允許柴油驅動車和計程車註冊;2030年起,所有新註冊的新車和計程車也必須由更清潔能源驅動,內燃式引擎車輛將於2040年全面淘汰,由清潔環保的車輛取代。新加坡車輛的廢氣排放量每年達到約640萬噸,如果所有輕型車輛改成電動車,排放量會減少約150萬至200萬噸,約星國總排放量4%。 為鼓勵民眾積極採用電動車,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LTA)將調整電動車路稅稅基,讓基本款電動車路稅與內燃式引擎汽車支付相近的路稅。自明年1月起,30至90千瓦(kW)和90至230千瓦這2個電力等級將視為一個等級,按同個計算方式統計路稅。90至230千瓦等級的電動車,日後須支付的路稅可減少34%。政府也宣佈打造8個「電動車市鎮」,並在這些市鎮的所有政府組屋停車場設置充電站。
A:資料來源:Echo經濟報2021/03/02 比利時國家銀行日前下調2020年Q4之GDP成長率,自1月29日所宣布之小幅成長0.1%下修至- 0.2%,顯示出第2波疫情及相關限制措施對比利時經濟的影響比預期更嚴重。根據修正後的數據,目前預估比利時2020全年度GDP成長率為-6.3%(1月29日發布之數據為-6.2%)。 受疫情衝擊最大的產業為服務業,2020年經濟產出衰退6.4%,其中又以“藝術、表演、休閒娛樂和其他服務”最為慘重(-19.8%);工業則為-4.2%。 2020年比利時家庭消費支出減少8.7%,投資支出也下滑8.1%。公共消費支出減少0.9%,主因為非必要醫療行為支出減少。
A: 據日本共同社新聞本(3)月5日報導稱,日本四國電力公司刻正檢討投資三菱商事等在越南興建燃煤火力發電廠工程案;由於燃煤火力發電廠排放二氧化碳的空汙嚴重,目前國內外企業相繼退出該項事業,本次日本四國電力公司動向受到業界矚目。 上述燃煤火力發電廠(2座機組,共計120萬千瓦),係2017年日本及越南領袖峰會共同聲明提及的合作項目,將由日商三菱商事子公司、韓國電力公社、中國電力公司(廣島市)共同出資設立發電廠,預定在未來25年內回售越南國營電力公社。 另一方面,由於燃煤火力發電不符遏制全球暖化國際公約「巴黎協定」的宗旨,目前以歐美地區為中心,相關火力發電企業相繼退出市場,日本東芝公司亦決定停止接受新訂單標案。 日本首相菅義偉於去(2020)年10月對外宣布至2050年前實現國內溫室氣體零排放的目標。上述燃煤火力發電廠的興建案,日本環保團體指稱與政府方針相互矛盾,要求日本企業應退出興建火力電廠案。
A:
A:綜合美媒及勞工部報告,美國勞工部本(5)日公布本年2月失業率微幅降低為6.2%,就業人數增加37.9萬,較經濟學者預期的21萬為高,其中民間企業增長46.5萬為主,政府就業減少8.6萬,主要就業機會增加類別為休閒餐旅業(+35.5萬)、醫療與社會服務(+4.6萬)、零售業(+4.1萬)、製造業(+2.1萬),主要減少類別為地方政府教育(-3.7萬)、建築業(-6.1萬)及礦業(-8千)。 美媒分析,美國本年2月失業率6.2%已遠低於去年4月最高峰的14.8%,新冠病毒感染率下降、商業限制逐步放寬與新冠疫苗施打率增加,均有助企業持續聘僱及經濟回升,其中休閒餐飲業因各州加速解封增長最多達35.5萬個,惟仍比去年同期減少350萬,且整體就業機會亦較去年下降約950萬,表明勞動市場仍遠離完全復甦,美國會預算局(CBO)則預測2024年才能彌補新冠疫情造成的工作流失。 主要族群失業率:2月成年男性失業率為6%(2月為6%)、成年女性5.9%(6%)及青少年13.9%(14.8%);族群方面,非裔失業率為9.9%(9.2%)、西班牙裔8.5%(8.6%)、亞裔5.1%(6.6%)及白人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