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編輯資料: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越南政府網報,2021年2月26日   據越南統計總局資料,2021年2月1至15日,商品出口延續成長,為越南創造貿易順差30億美元。當月越南出口金額約99.4億美元,較2020年同期成長2.5%。本期有4項商品出口額超過10億美元。其中手機及零組件出口額居首;其餘電子產品、電腦及零組件;機械設備及零組件紡織品、成衣。 累計2021年1至2月15日,越南出口總額384.6億美元,較上2020年同期大幅成長36.9%(增加10億美元)。 商品進口方面,2021年1至2月15日,越南進口總額92.4億美元,(減少5億美元)。越南商品進口較2020年同期減少。本期商品進口額超過10億美元,包括:手機及零組件;電子產品、電腦及零組件;機械設備及零組件。      

A:柬埔寨柴楨省新投資專案近1億美元 資料來源:柬華日報網站,2021年2月24日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2021年2月柬埔寨發展委員會(CDC)批准位於柴楨省四件新投資案,投資總額約9820萬美元,共計創造逾1,600個工作職位。CDC轄下柬埔寨經濟特區發展委員會本(2)月22日向下列公司頒發投資註冊證書: CART TIRE有限公司於柴楨省經濟特區建立輪胎工廠,投資資金約1,500萬美元,可創造380個就業機會; SHANE(CAMBODIA)FURNITURE有限公司投資建立一家家具生產廠,投資資金為4,770萬美元,可創造820個就業機會。 VELONG(CAMBODIA) INDUSTRIES有限公司投資建立一家燒烤爐、電器和燈具設備製造工廠,投資約350萬美元,可創造120個就業機會; ALLIED MAX INTERNATIONAL(CAMBODIA)有限公司建立紡織成衣廠,投資約3,200萬美元,可創造370個就業機會。 世邦魏理仕柬埔寨(CBRE Cambodia)公司對此表示,鑒於目前仍有眾多投資商入駐柴楨市,這就表明柴楨省在工業領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柴楨省現擁有大量的工廠,這為當地人民創造很多就業機會。該省的房地產建築業也受此影響呈增長趨勢,特別是工業廠房與配套建設。(註:臺商曼哈頓集團投資開發之曼哈頓經濟特區即位於柬國柴楨省。)

A:資料來源:越南年輕人報網站2021.2.25日報導        依據越南財政部及工商部聯合公告,訂2021年2月25日15時起,調高國內燃油料市場零售價,E5 RON 92汽油每公升零售價最高17,031越盾(即調漲722越盾)、RON 95汽油每公升最高18,084越盾(即調漲814越盾)、柴油0.05S每公升最高13,843越盾、煤油每公升最高12,610越盾,重油每公斤最高為13,127越盾。(目前官價滙率1美元兌換23,130越盾)

A:資料來源:越南工商報網站,2021年2月23日        縱使新冠肺炎疫情於2021年繼續打擊全球投資商,但越南平陽省各工業區管理局仍提出吸引外資投資12億美元至13億美元目標。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平陽省各工業區管理局委員會表示,將密切與各工業區開發商及相關部門緊密合作進行2021年促進投資招商活動。其中,將著重改變促進投資方式,以吸引工業輔助、無污染技術及高科技等產業為優先。 此外,平陽省各工業區管理局委員會將敦促獲得投資工業區章程的開發商加快腳步完成法律文件及展開基礎設施投資。同時,各工業區管理局管理委員繼續進行檢查及監督工業區基礎設施建設之進度,從而提高其管理能力。 截至目前為止,越南平陽省計吸收66個國家進駐投資,核發3,940件投資執照,外資投資金額高達356億美元,為越南全國吸引外資投資金額第3名,僅次於胡志明市及河內。

A:編輯資料: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VnEconomy,vn,2021年2月26日   據越南水產品加工出口協會(VASEP) 表示,臺灣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已致函越南駐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更新有關越南水產品製造商取得出口臺灣許可事,該名單計有697家越南水產品出口企業獲准。上述名單之企業將取得TFDA及越南相關機構核發之企業識別號,並自2021年2月23日起生效。   據越南水產品加工出口協會(VASEP)表示,目前臺灣雖然不是越南排前十大之水產品進口國,但進口金額相對穩定,每年水產品進口約1億美元,占越南水產品出口之1.3%至1.8%。   VASEP還認為臺灣是一個潛在市場,越南企業應制定具體計畫逐步打入臺灣市場。  

A:根據丹麥新聞媒體於2月25 日報導,全球正如火如荼展開綠能轉型,近年來挪威 NEL、法國Mcphy及英國ITM等之電解公司紛紛走向股市籌資,並獲得投資青睞,在丹麥,丹麥綠色氫能源系統公司(Danish Green Hydrogen Systems)有 AP Mølle Holding投資。 丹商石化公司Haldor Topsøe 也與此時決定進軍綠能市場,因而宣佈新建工廠為綠能未來商業化展開布局,使其加入全球綠能轉型競賽行列 。該公司以其在石化業的先進技術而聞名,如今,首次公開提出將於2024年實現至少30%來自綠色技術的收入目標。  HT公司希望能在快速增長的綠色市場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此新工廠 已進入硬體設計及發展建廠階段,預計於明年開始建造,目標將於2023完工。 該工廠將能達到年產500MW綠氫,目前建廠地點尚未能公開。HT公司總經理Roeland Baan說: “我們不需要外部資金 , 我們擁有極好的資本獲取能力(債務淨額僅為2億丹麥克朗)。   如果將我們的公司與Mcphy和NEL相比,我們和他們是一樣龐大。 但是,我們不需募資。”   綠氫被許多人視為應對綠色轉型最重要的解決方案,因為氫可用於儲能量及生產綠色燃料,例如, 飛機和輪船之燃料。   B氏透露:“我們擁有絕對領先的電解技術,並且我們相信比其它解決方案更有效。我們是電解技術發展的領先者,將來民眾會聽到更多相關資訊。 渠認為HT公司擁有最好的電解技術,並且還擁有所謂的下游業務,意味著可以將綠色氫氣電解轉化為更易於處理和運輸且更有用的東西,例如綠氨或甲醇,因此具有很大的優勢。 渠並指出,很少電解廠靠近風場並生產綠氫所謂的綠色燃料,氫是生產綠色燃料的第一步,但不適合長距離運輸,因此很難直接用作燃料,但是我們可以用綠氨來完成涵蓋整個價值鏈。

A:

A:

A:馬來西亞政府頃於聯邦憲報頒布2021年緊急狀態(傳染病預防和控制)(修正)法令,違反行動管制令條例之個人可被判罰款1萬馬幣(約合2,475萬美元),企業則可被判罰款5萬馬幣(約合1萬2,376萬美元),生效日期為本(2021)年3月11日。   馬國政府前曾多次提及將提高違反行管令的刑罰,尤其是提高罰款上限。目前,違反行管令的罰鍰為1,000馬幣(約合247.5萬美元)。   另一方面,馬國國防部高級部長依斯邁沙比里(Ismail Sabri)指出,從3月5日起,會議、獎勵、研討會、展覽(MICE)活動可以在行管令地區舉行面對面的會議。相關活動的出席者人數須是場地可容納人數的25%,或最多只能250人,視何者為少,同時須保持距離及遵守標準作業程序(SOP)。   根提馬國旅遊及文化部之統計數據顯示,去(2020)年會議、獎勵、研討會、展覽的營收僅22.5億馬幣(約合5.57億美元),較2019年減少75.68%,逾5,000名員工失業。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A:馬來西亞瑪拉工藝大學(UITM)機械工程學院創新電動汽車實驗室主任阿瑪麗娜博士表示,電動汽車(EV)發展潛力巨大,馬來西亞政府應為國內業者提供資金與補貼,並與能源業者合作建立電動汽車充電站等設施,以免在這新能源的發展浪潮中被拋在後頭。   電動汽車(EV,以電能作為能源供給,電動機作為動力引擎的汽車)是目前全球最受歡迎的新能源汽車(NEV)類型。過去10年來,中國、美國和德國均積極為汽車製造業者提供資金與補貼,以推動電動汽車發展。這因此促成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和中國智能電動汽車公司蔚來汽車(NIO)的誕生;後者市值達816億美元,超越「寶馬」汽車公司(BMW)和戴姆勒汽車公司(Daimler AG)的456億美元及708億美元市值。   電動汽車改變了市場遊戲規則,取代擁有百年曆史的汽車產業,同時也被視為工業革命4.0最大的產物之一。   幾乎所有歐盟汽車大廠皆承諾將在泰國及中國設立電動汽車製造廠,日本和韓國公司也正在印尼設廠。未來,特斯拉公司亦將追隨其他廠商步伐。   倘馬國政府不採取任何措施吸引這些公司前往馬國投資電動汽車產業,馬國勢將一無所獲。馬國政府應立即採取兩項步驟,包括為國內電動汽車製造公司提供資金與補貼以及與馬國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和國家能源公司(TENAGA)合作,至少在西馬興建電動汽車充電站,以推動國家電動汽車基礎設施的發展與成長。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編輯資料: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西貢經濟時報,2021年2月24日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以及運輸作業費用增高,導致大部分產業遭困。大部分稻米種植企業仍盼2021年越南稻米出口量及出口金額將持續成長。據越南前江省Viet Hung責任有限公司Nguyen Van Don總經理表示,2021年越南稻米主要進口國之進口量均增高,預估2021年越南稻米出口將比2020年更高。   近期越南稻米價格仍高,部分進口國僅少量進口,以滿足消費者需求,並等待越米價格降低。此舉導致目前越南稻米出口下降,由於九龍江平原冬春收成季節來臨,預估該情況將快速改善。   目前越南稻米出口價格約每公噸510美元。上述公司之香米價格約每公噸600至630美元,平均價格約每公噸590美元。據預估九龍江平原冬春收成季節完結後,越南稻米量增高,稻米出口價格將微降。

A:綜合美媒及美國商務部報告,美國本年1月個人所得與消費支出雙雙成長,有助美經濟復甦,其中包括薪資、投資、政府福利等個人所得為21兆4,539億美元,較上月增加10%,增長幅度係有紀錄以來第二大增幅,僅次於去(2020)年4月增加10.5%,當時美政府首次實施紓困措施。 消費者在商品與服務的支出為14兆8,168億美元,較上月增加2.4%,顯示美政府去年底個人直接紓困支票與聯邦失業補助等紓困措施,有助民眾收入增加提升消費者支出。 美國個人儲蓄為3兆9,301億美元,個人儲蓄占可支配個人所得率為20.5%,專家認為由於消費需求因新冠疫情被壓抑,預期本年夏天疫情趨緩及新冠疫苗施打普及後,民眾將運用儲蓄進行大量消費。

A:彭博社及路透社報導,據消息人士表示,全球最大電信設備製造商中國華為計劃進行業務轉型,生產自有品牌的電動車,鎖定大眾市場,今年可能推出部分車款,試圖擺脫美國晶片等供應鏈的制裁影響。 據悉,華為正與中國國營的中國長安及北汽集團旗下北汽藍谷洽談電動車代工事宜,並開始電動車設計及聯繫供應商,盼今年正式啟動電動車計畫,曾帶領華為成為全球最大智慧手機製造商的消費者業務執行長余承東,未來將把重心轉移至電動車業務。 華為發言人已否認將設計或生產電動車,惟該公司長期發展汽車軟體系統、感應器與5G通訊硬體等電動車相關技術,並與戴姆勒、通用及上汽集團等汽車商建立合作關係,共同開發智慧汽車技術,另華為最近獲得數項與電動車相關的專利。 中國近來大力推動電動車減少空氣污染,促使中國科技公司對電動車的開發,預計今年純電池、油電混合與氫燃料電池等新能源汽車銷售量達180萬輛,高於2020年的130萬輛,並預期2025年電動車占中國汽車總銷售的20%。

A:資料來源:澳門政府新聞局2021年2月25日 澳門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去(2020)年第4季零售業銷售額較第3季上升102.5%至181.6億元(澳門元,下同),扣除價格因素影響的銷貨量指數亦增加109.8%。與前(2019)年同季比較,第4季銷售額按年下跌12.5%,跌幅較第3季(-50.4%)收窄,銷貨量指數下降8.6%。 與前年同季比較,主要零售行業中化妝品及衛生用品(-38.5%)、車用燃料(-33.8%)和成人服裝(-29.7%)的銷售額呈現較明顯跌幅,皮具(+19.7%)和汽車(+5.1%)則上升。銷貨量方面,化妝品及衛生用品(-35.8%)、藥房(-24.2%)和成人服裝(-22.2%)銷貨量指數均較前年同期衰退,皮具(+26.5%)和通訊設備(+9.6%)則呈現升幅。 與去年第3季修訂後的零售業銷售額(89.7億元)比較,去年第4季銷售額大幅上升超過1倍(+102.5%),其中通訊設備(+293.0%)、鐘錶珠寶(+248.4%)和皮具(+214.8%)銷售額升幅明顯,超級市場(-8.1%)和車用燃料(-5.5%)則衰退。銷貨量指數按季升幅顯著的同樣為通訊設備、鐘錶珠寶和皮具,分別上升299.3%、252.9%及218.8%,超級市場和車用燃料的銷貨量指數則減少8.1%及6.5%。 去年全年零售業銷售額按年下降41.5%至451.9億元。主要零售行業中,鐘錶珠寶(72.7億元)、成人服裝(41.6億元)和化妝品及衛生用品(16.9億元)的全年銷售額較前年分別下降54.1%、53.3%和52.5%,超級市場(51.5億元)則上升4.1%。去年全年銷貨量指數按年減少40.2%,以鐘錶珠寶(-58.0%)、化妝品及衛生用品(-50.9%)和成人服裝(-48.3%)的跌幅較大,超級市場(+3.1%)則上升。 綜合零售商戶意見,有55.3%商戶預計2021年第1季貨物銷售量將較去年同季減少,37.2%認為銷售量相若,預期增加的佔7.5%。同時,有66.2%商戶預測第1季銷售價格將維持在去年同期水平,認為價格會衰退者佔26.8%,而預計上升者佔7.0%。與去年第4季比較,約49.6%商戶預計2021年第1季經營情況轉弱,而認為預期經營情況保持穩定(42.4%)或理想(8.0%)者共佔50.4%。

A:資料來源:澳門政府新聞局2021年2月25日 澳門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本(2021)年1月貨物出口總值為14.2億元(澳門元,下同),按年上升29%;再出口(12.6億元)上升32.4%,當中鑽石及鑽石首飾、電子元器件增加2.1倍和2倍;本地產品出口(1.7億元)上升8.7%,其中銅及其製品增加26.4%,香菸則減少60.6%。進口貨值按年上升28.5%至106.9億元,當中手提電話、手袋及銀包、手錶分別增加2.1倍、65.9%和45.2%,香水、娛樂場用製品、燃料及潤滑油則減少53.7%、43.5%和31.5%。貨物貿易逆差為92.7億元。 按出口目的地統計,本年1月出口至中國大陸貨值(1.5億元)按年上升59.1%,其中泛珠三角九省(1.4億元)增加59.9%,出口至香港(10.9億元)與美國(5,179萬元)分別上升57.1%及3.9%,出口至歐洲聯盟(1,671萬元)則減少2.3%。輸往一帶一路國家(4,921萬元)及葡語系國家(16萬元)貨值分別上升72.6%和4.5倍。紡織品及成衣出口減少10.5%至1.1億元,非紡織品則增加34.2%至13.1億元。 按貨物原產地統計,本年1月自中國大陸(39.5億元)及歐洲聯盟(33.9億元)進口貨值按年分別上升46%和28.8%,由一帶一路國家(20.6億元)進口貨值上升13%,由葡語系國家(6,242萬元)進口貨值則減少9.5%。按貨物來源地統計,自香港進口貨值(87.5億元)上升29.5%,自中國大陸(15.2億元)上升33.6%,其中泛珠三角九省(14.8億元)增加32.8%。消費品進口上升25.0%至76.8億元,其中成衣及鞋類(12.8億元)、手袋及銀包(9.1億元)、手錶(8.6億元)分別增加41.6%、65.9%和45.2%。手提電話(13.6億元)和建築材料(2.5億元)進口貨值亦上升2.1倍和68.3%,燃料及潤滑油(3.9億元)則呈現31.5%跌幅。 1月對外商品貿易總額共121.2億元,較2020年同月94.3億元上升28.5%。

A:資料來源:澳門政府新聞局2021年2月23日 澳門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本(2021)年1月入境旅客較去(2020)年12月減少15.6%至556,765人次;按年衰退80.5%。不留宿旅客及留宿旅客分別有287,818人次及268,947人次;旅客平均逗留時間按年上升0.4日至1.6日,留宿旅客平均逗留時間(3.0日)增加0.7日,不過夜旅客(0.1日)則減少0.1日。 按客源分析,中國大陸旅客按年減少76.7%至496,157人次;個人遊旅客有174,554人次。大灣區珠三角9市旅客共304,584人次,來自珠海市有153,345人次(佔50.3%)。香港及台灣旅客分別有50,379人次及10,212人次。 按入境管道統計,本年1月經陸路入境的旅客較去年同期減少76.1%至518,916人次,當中432,496人次(佔83.3%)自關閘入境,經空路及海路入境旅客分別有23,930人次及13,919人次。

A:資料來源:澳門政府新聞局2021年2月22日 澳門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去(2020)年第4季旅客人均消費為3,129元(澳門元,下同),按年增加77.3%。留宿旅客(52.4億元)及不過夜旅客(6.4億元)的總消費按年分別下跌58.3%和82.7%。去年全年旅客總消費減少81.4%至119.4億元,主要由入境旅客下跌85%所致。留宿旅客及不過夜旅客總消費為97.9億元及21.5億元,較前(2019)年同期分別下跌80.4%及84.8%。 去年第4季中國大陸旅客人均消費3,255元,較前年同期上升61.6%,中國大陸個人遊旅客(6,724元)升幅更達1.8倍;香港(1,599元)及台灣(1,676元)旅客人均消費亦分別上升59.9%及16.7%。留宿旅客人均消費上升77.8%至5,125元,不過夜旅客的則下跌2%至744元。 在消費類別方面,去年第4季旅客消費主要用於購物(佔64.2%);人均購物消費較前年同期上升1.6倍至2,008元,當中購買化妝品及香水(795元)上升1.2倍,成衣(363元)和手袋及鞋類(317元)的消費更分別呈現4.3倍及6.6倍升幅。按主要赴澳目的統計,度假(5,981元)及購物(3,849元)的人均消費分別上升1.4倍及41.1%。

A: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1)年2月26日報導,淡馬錫控股(Temasek)加碼在替代蛋白質市場的投資,將領投德國植物肉製造商Next Gen Foods 1,000萬美元(1,320萬星元)。其他投資者包括馬來西亞郭氏家族的K3 Ventures、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的創投機構New Ventures,以及德國零售批發超市集團麥德龍集團(Metro AG)的創業中心NX-Food。據彭博社報導,Next Gen將在3月18日正式進軍新加坡市場,該公司將運用這筆融資來資助這項區域擴充計畫。 瑞銀集團(UBS)預計,2025年植物肉市場的市值將超過510億星元,約占整個肉類市場2.5%。淡馬錫正追加替代蛋白質市場的投資,例如,肉類代替品廠商Impossible Foods企業、植物蛋白飲料製造商Califia Farms,以及培植肉新創公司Memphis Meats等公司的注資。 新加坡將自己定位為替代蛋白質開發和生產的全球樞紐,最近成為首個批准美國培植肉製造商Eat Just的培植雞塊在當地出售的國家。另外,以細胞培殖蝦肉的公司「小鮮肉」(Shiok Meats)也是星國當地企業。

A: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1)年2月26日報導,新加坡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IMDA)及新加坡數位產業發展司(DISG)與白牌車業者Grab於2月25日簽署「合作意向備忘錄」(Memorandum of Intent),以提升當地的科技人才和研究與發展的能力,並支持和加強新加坡科技生態系統的發展。預計在本年底前,在星國提供約350個職缺,包括人工智慧、網路安全、資料科學、軟體工程和產品管理與設計的工作。 資媒局與Grab於2月25日發表聯合公告指出,資媒局和數位產業發展司將與Grab合作,例如透過「加快培訓專才計畫」(TechSkills Accelerator,簡稱TeSA)的人才發展計畫,提升其主要產品和工程團隊的能力。這些計畫將加強專員的更精深技能,並為對科技業感興趣者提供培訓機會。除科技外,Grab也將在金融、營運、法律、公共事務及商業發展方面提供新的工作機會。 多數的職缺將透過Grab的精深科技(deep tech)建立和加強使用者的服務,並與新加坡當地合夥公司有更緊密的整合關係。Grab創辦人陳慧伶表示,新冠病毒疫情帶來許多挑戰,但科技業繼續為人才提供新機會,新加坡正推動數位經濟,Grab將與IMDA和DISG密切合作,擴大新加坡的人才庫。 資媒局局長柳俊泓指出,與Grab合作能加強新加坡科技生態系統的兩大範圍以建立當地產品的開發人才,及讓作為高端科技研究與發展基地的新加坡能持續成長。數位產業發展司副總裁洪振達亦表示,很高興Grab能在增加研究與發展項目的同時,為新加坡人提供更多工作和技能發展的機會。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