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Pay終於在台灣開始使用。雖然晚了三年,但還台灣總算是跟上了這個世界最潮行動支付,而媒體熱烈報導著,讓許多在抽屜裡沉眠的Apple Watch也被翻出來充電。

但,行動支付在台灣已經聲嘶力竭地喊了5年,年年有人喊今年是行動支付元年,但你我生活沒有太大的變化。那Apple Pay真的會帶來改變嗎?或是要問,Apple Pay是不是真的是回事呢?

相較於蘋果在2014年剛發表時的緩慢成長,根據Fortune的報導,蘋果在2016年一口氣進軍包含中國等多個國家,每週都新增超過一百萬個使用者,在2016年第四季的交易量成長了500%,更號稱涵蓋了全美75%的非接觸式支付(Contactless Payment),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 )甚至表示,「 We are going to kill cash!」。

這麼狂,沒上卡提諾實在可惜。

Apple Pay兩大挑戰:兩個20%

那麼Apple Pay在台灣的發展將會如何呢?如果期待它取代現金,成為全民新支付,恐怕不容易。因為台灣有兩個20%的門檻擋在Apple Pay前面。

第一個20%是iPhone在台灣的市佔率。去年台灣總共賣出70萬台iPhone 7,而iPhone 6我估算是200萬台

假設一半iPhone用戶都會用Apple Pay,那麼全台Apple Pay的潛在用戶就不超過150萬人。

第二個20%更嚴峻,是信用卡交易的佔比。Apple Pay說到底,就是更容易使用信用卡的方法,所以對沒有用信用卡的人,或是不適合信用卡的消費場合來說,Apple Pay就沒有機會。

台灣目前的零售與餐飲業,扣除掉現金與悠遊卡之類的其他電子支付,使用信用卡的交易大約佔比是20%。

也就是說,在台灣,Apple Pay能馬上取代的支付情境,不超過你交易的20%。再考慮到非接觸式刷卡機(就是長得像超商櫃檯悠遊卡讀卡機的那種)的普及率應該不到一半,大部分還是傳統的刷卡機,你的iPhone刷不下去的,所以實質的潛在消費情境可能只有10%。

以上兩個現況,聽起來好像有點悲觀。但即便如此,作為一個POS業者,我認為搭上末班車的台灣,還是有機會成為Apple Pay應用最普及的國家之一。或是稱之為,Apple Pay樂園。

以下是三個主要的理由:

理由1:「嗶」支付接受度高

不論是VISA Wave、悠遊卡、一卡通還是之前的各種電子錢包,藉由過去幾年的通路普及化,台灣的消費者已經相當習慣用「嗶」的付款,在心態上沒有障礙。而通路也更能接受額外的設備與交易速度,就連計程車司機都不再因為我要用悠遊卡而瞪我了。

全台的刷卡機有40%能接受感應的功能,也已經就是「能嗶」。而台灣人對LINE、Facebook等海外平台的高度擁抱,讓Apple Pay有極佳的成長土壤。

理由2:台灣手續費是世界級划算

接受信用卡的店家,在每一筆交易的金額都要分固定比例給信用卡體系,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手續費或是「抽趴」。但很多人不知道,台灣的信用卡手續費世界級的低。

在日本的信用卡手續費是3%出頭,而香港與新加坡的則是接近3%,但台灣的手續費卻只要2%左右,也就是便宜將近30%。30%在金融服務裡可不是小數字,而這份低價當然得歸功於台灣優良的廠商競價文化,台灣總不缺廠商提供破盤價,即便是銀行。

而這份世界級的低費率,讓台灣店家提供Apple Pay服務,是世界級的便宜。

理由3:店家不用買設備

好吧,這話有點誇張了。雖然店家用iCHEF POS只要用自己的iPad就可以,跟銀行申請能接受Apple Pay的藍芽刷卡機也不用費用,但大半還是得買台出單機,不過,跟三年前比起來真的容易太多了。

以前店家要申請信用卡,月營業額要100萬,連開發票的營業額門檻20萬都達不到的小餐廳,根本想都不用想,所以才讓社會有一個能接受信用卡的餐廳比較有規模的印象。

但透過銀行過去幾年mPOS推廣的努力,信用卡的申請門檻也從100萬降至5萬,讓小店家也能採用,而且抵達特定刷卡額,刷卡機還完全免費。

我所認知到的是,過去幾年其實都是真正的行動支付元年。雖然沒有特定的支付真的有飛躍性的發展,但透過銀行跟政府不停的突破自己的界限,讓商業條件與基礎建設變得更加友善,而社會也日益擁抱新科技。

而眼下,Apple Pay將能利用這充滿養份的土壤,在台灣幫消費者打造出行動支付的新樂園。

文章來源- goo.gl/9UHzK0

Inline content